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建立大病、重病统筹机制。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总的要求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总量平衡、品种多样、安全可靠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生产格局。要加快发展农区和牧区畜牧业,保护和利用好渔业资源,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的节约型农业。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支撑。要坚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全面落实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依法确权、确地到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在此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村债务化解工作。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整体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明显改变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增加农民收入,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找出路,更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增收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长期过程,“十一五”期间关键是要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规划先行、因地制宜。二是突出重点、示范引路。三是政府支持、农民建设。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建立大病、重病统筹机制。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总的要求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总量平衡、品种多样、安全可靠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生产格局。要加快发展农区和牧区畜牧业,保护和利用好渔业资源,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的节约型农业。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支撑。要坚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全面落实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依法确权、确地到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在此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村债务化解工作。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整体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明显改变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增加农民收入,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找出路,更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增收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长期过程,“十一五”期间关键是要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规划先行、因地制宜。二是突出重点、示范引路。三是政府支持、农民建设。
展开全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正是从这一国情出发,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始终是重点和难点。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
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最艰巨的任务。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却有继续扩大之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不少新问题,突出反映在粮食生产滑坡、农民增收困难、基础设施不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等方面。针对这种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明确了要对农业、农村、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中央在2004年“1号文件”中提出实行“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使农民从减免农业税、免征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和种粮直接补贴、购买良种补贴、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中,直接受惠451亿元。2005年的中央“1号文件”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的力度,政策直接给予农民的实惠比上年又增加251.4亿元。由于这些政策措施的强力推动,以及市场粮食价格回升和气候比较有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出现了明显的转机。
2005年,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具体来说,首先,我国目前的粮食生产能力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还不适应,特别是耕地减少,粮食播种面积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目前粮食生产能力比历史最高水平大概减少500亿斤。其次,农业的基础设施条件很差,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大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修的,灌溉设施严重老化,主要还是靠天吃饭。由于投入不足,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年欠账比较多。目前,全国主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配套率不足70%。第三,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业科技对生产的贡献率仅仅在45%左右,比发达国家低20至30个百分点,并且科技推广能力比较弱,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在30%左右。第四,农业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压力。我国自然灾害每年都频繁发生。在市场风险方面,由于一些农产品价格不稳定,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农民增产不一定增收,也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正像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认为的那样:“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是长期形成的,改变农业和农村的落后面貌必须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十一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只有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才能在本世纪头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意义非常重大。
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最艰巨的任务。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却有继续扩大之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不少新问题,突出反映在粮食生产滑坡、农民增收困难、基础设施不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等方面。针对这种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明确了要对农业、农村、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中央在2004年“1号文件”中提出实行“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使农民从减免农业税、免征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和种粮直接补贴、购买良种补贴、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中,直接受惠451亿元。2005年的中央“1号文件”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的力度,政策直接给予农民的实惠比上年又增加251.4亿元。由于这些政策措施的强力推动,以及市场粮食价格回升和气候比较有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出现了明显的转机。
2005年,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具体来说,首先,我国目前的粮食生产能力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还不适应,特别是耕地减少,粮食播种面积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目前粮食生产能力比历史最高水平大概减少500亿斤。其次,农业的基础设施条件很差,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大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修的,灌溉设施严重老化,主要还是靠天吃饭。由于投入不足,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年欠账比较多。目前,全国主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配套率不足70%。第三,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业科技对生产的贡献率仅仅在45%左右,比发达国家低20至30个百分点,并且科技推广能力比较弱,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在30%左右。第四,农业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压力。我国自然灾害每年都频繁发生。在市场风险方面,由于一些农产品价格不稳定,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农民增产不一定增收,也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正像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认为的那样:“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是长期形成的,改变农业和农村的落后面貌必须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十一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只有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才能在本世纪头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意义非常重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正是从这一国情出发,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始终是重点和难点。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
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最艰巨的任务。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却有继续扩大之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不少新问题,突出反映在粮食生产滑坡、农民增收困难、基础设施不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等方面。针对这种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明确了要对农业、农村、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中央在2004年“1号文件”中提出实行“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使农民从减免农业税、免征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和种粮直接补贴、购买良种补贴、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中,直接受惠451亿元。2005年的中央“1号文件”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的力度,政策直接给予农民的实惠比上年又增加251.4亿元。由于这些政策措施的强力推动,以及市场粮食价格回升和气候比较有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出现了明显的转机。
2005年,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具体来说,首先,我国目前的粮食生产能力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还不适应,特别是耕地减少,粮食播种面积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目前粮食生产能力比历史最高水平大概减少500亿斤。其次,农业的基础设施条件很差,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大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修的,灌溉设施严重老化,主要还是靠天吃饭。由于投入不足,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年欠账比较多。目前,全国主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配套率不足70%。第三,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业科技对生产的贡献率仅仅在45%左右,比发达国家低20至30个百分点,并且科技推广能力比较弱,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在30%左右。第四,农业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压力。我国自然灾害每年都频繁发生。在市场风险方面,由于一些农产品价格不稳定,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农民增产不一定增收,也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正像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认为的那样:“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是长期形成的,改变农业和农村的落后面貌必须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十一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只有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才能在本世纪头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意义非常重大。
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最艰巨的任务。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却有继续扩大之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不少新问题,突出反映在粮食生产滑坡、农民增收困难、基础设施不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等方面。针对这种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明确了要对农业、农村、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中央在2004年“1号文件”中提出实行“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使农民从减免农业税、免征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和种粮直接补贴、购买良种补贴、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中,直接受惠451亿元。2005年的中央“1号文件”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的力度,政策直接给予农民的实惠比上年又增加251.4亿元。由于这些政策措施的强力推动,以及市场粮食价格回升和气候比较有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出现了明显的转机。
2005年,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具体来说,首先,我国目前的粮食生产能力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还不适应,特别是耕地减少,粮食播种面积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目前粮食生产能力比历史最高水平大概减少500亿斤。其次,农业的基础设施条件很差,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大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修的,灌溉设施严重老化,主要还是靠天吃饭。由于投入不足,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年欠账比较多。目前,全国主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配套率不足70%。第三,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业科技对生产的贡献率仅仅在45%左右,比发达国家低20至30个百分点,并且科技推广能力比较弱,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在30%左右。第四,农业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压力。我国自然灾害每年都频繁发生。在市场风险方面,由于一些农产品价格不稳定,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农民增产不一定增收,也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正像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认为的那样:“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是长期形成的,改变农业和农村的落后面貌必须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十一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只有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才能在本世纪头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意义非常重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2006年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工作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着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推进小康新村建设,实现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明确目标,整村推进
2006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工作要继续围绕农村党组织建设“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和“农民富、村庄美、风尚好”的目标要求,全面推行村级“1+2”模式,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农村基层组织;按照省委整村推进扶贫村要求,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按照市委“全面建设小康村”示范点要求,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小康新村建设。要充分整合各种帮扶力量,wenmi.net形成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工作强大合力。
一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以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着眼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大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五种能力”,即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要按照农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村级经济组织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村级“1+2”模式创新村级组织制度,实现村级主要负责人“一肩挑”,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党组织核心领导、村民主体自治、配套组织紧密配合的和谐机制。要配合组织部门搞好党委特别是乡镇党委的换届选举工作。今年是我市的党委换届年,乡镇党委、县(市、区)党委、市委将相继换届,各包村单位、工作队要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保持农村社会政治稳定、构建平安、和谐常州的战略高度出发,支持这项工作。
二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要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任务。各工作队要按照市委确立的“一县一品”和“数县一品”工作思路,围绕建设烤烟、粮油、畜禽、蔬菜、竹木、水产、药材等10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和优势产业布局做文章、想办法。坚持从驻点村产业结构实际出发,调优产业布局,调长产业链条,扩大规模,提高品质。要在驻点村大力发展沼气,推行“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猪—沼—烟”为主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和集体经济两种收入,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力争使驻点村农民人均收入增长20%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3万元以上。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是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工作队要在驻点村全面推行村级“1+2”模式的同时,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引导、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大户、集体经济组织、基层技术服务部门和农村能人领办、创办多元化、多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引导、扶持和管理,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整体素质和带动农户的能力。
四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今年,我市的投资方向和结构将发生重大转变,即由以城市建设为主转向更多地重视农村建设,对农业的投入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各项支农措施只能加强、不能减弱,全市将逐步建立稳步增长、合理有效的农业投入机制。各包村单位和工作队要紧紧抓住这个重要的历史机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资金和原材料补助或“以奖代投”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益设施建设投工投劳,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五是要积极推进小康新村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小康新村建设规划,全面实施“六改六建”,即改水、改沟、改路、改栏、改厨、改厕,建产业、建经济合作组织、建村民理事会、建小康住宅区、建休闲广场、建垃圾池,切实改善村容村貌。根据农村现状,加大旧村整治改造力度,加快小康建房步伐。努力把驻点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设备齐全、功能配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文明富裕小康村。
六是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整治陈规陋习,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认真组织好文化、科技、卫生、理论、法律“五下乡”活动,全面提高村民文明素质,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思想道德体系。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一是继续实行“领导挂帅、队员当代表、单位作后盾”的责任机制。要坚持作好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各县(市、区)继续坚持县级领导办点制度,县级主要领导的联系点要由市委考核验收。包村单位领导要切实履行职责,全力做好农村建设扶贫工作后盾。全市各级领导都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多花精力谋大事,多下基层搞调研,多为群众解难题。全体工作队员既代表自身形象,又代表单位形象,更代表市委形象,要扎扎实实,勤勤恳恳工作,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二是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市、县两级基层办、扶贫办、小康办要加强对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工作的组织管理、督促检查、综合协调和业务指导。年中要进行两次全面督查,召开一次工作推进会,及时通报建设扶贫工作情况,总结成绩、经验,指出问题、差距,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年底要根据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方案进行检查验收,评先评优。
同志们,加快我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继续保持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在全省的领先局面,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而努力奋斗!
(一)明确目标,整村推进
2006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工作要继续围绕农村党组织建设“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和“农民富、村庄美、风尚好”的目标要求,全面推行村级“1+2”模式,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农村基层组织;按照省委整村推进扶贫村要求,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按照市委“全面建设小康村”示范点要求,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小康新村建设。要充分整合各种帮扶力量,wenmi.net形成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工作强大合力。
一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以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着眼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大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五种能力”,即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要按照农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村级经济组织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村级“1+2”模式创新村级组织制度,实现村级主要负责人“一肩挑”,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党组织核心领导、村民主体自治、配套组织紧密配合的和谐机制。要配合组织部门搞好党委特别是乡镇党委的换届选举工作。今年是我市的党委换届年,乡镇党委、县(市、区)党委、市委将相继换届,各包村单位、工作队要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保持农村社会政治稳定、构建平安、和谐常州的战略高度出发,支持这项工作。
二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要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任务。各工作队要按照市委确立的“一县一品”和“数县一品”工作思路,围绕建设烤烟、粮油、畜禽、蔬菜、竹木、水产、药材等10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和优势产业布局做文章、想办法。坚持从驻点村产业结构实际出发,调优产业布局,调长产业链条,扩大规模,提高品质。要在驻点村大力发展沼气,推行“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猪—沼—烟”为主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和集体经济两种收入,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力争使驻点村农民人均收入增长20%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3万元以上。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是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工作队要在驻点村全面推行村级“1+2”模式的同时,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引导、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大户、集体经济组织、基层技术服务部门和农村能人领办、创办多元化、多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引导、扶持和管理,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整体素质和带动农户的能力。
四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今年,我市的投资方向和结构将发生重大转变,即由以城市建设为主转向更多地重视农村建设,对农业的投入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各项支农措施只能加强、不能减弱,全市将逐步建立稳步增长、合理有效的农业投入机制。各包村单位和工作队要紧紧抓住这个重要的历史机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资金和原材料补助或“以奖代投”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益设施建设投工投劳,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五是要积极推进小康新村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小康新村建设规划,全面实施“六改六建”,即改水、改沟、改路、改栏、改厨、改厕,建产业、建经济合作组织、建村民理事会、建小康住宅区、建休闲广场、建垃圾池,切实改善村容村貌。根据农村现状,加大旧村整治改造力度,加快小康建房步伐。努力把驻点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设备齐全、功能配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文明富裕小康村。
六是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整治陈规陋习,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认真组织好文化、科技、卫生、理论、法律“五下乡”活动,全面提高村民文明素质,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思想道德体系。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一是继续实行“领导挂帅、队员当代表、单位作后盾”的责任机制。要坚持作好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各县(市、区)继续坚持县级领导办点制度,县级主要领导的联系点要由市委考核验收。包村单位领导要切实履行职责,全力做好农村建设扶贫工作后盾。全市各级领导都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多花精力谋大事,多下基层搞调研,多为群众解难题。全体工作队员既代表自身形象,又代表单位形象,更代表市委形象,要扎扎实实,勤勤恳恳工作,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二是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市、县两级基层办、扶贫办、小康办要加强对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工作的组织管理、督促检查、综合协调和业务指导。年中要进行两次全面督查,召开一次工作推进会,及时通报建设扶贫工作情况,总结成绩、经验,指出问题、差距,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年底要根据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方案进行检查验收,评先评优。
同志们,加快我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继续保持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在全省的领先局面,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而努力奋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他们必须进入阴暗的事物中去
创伤,哭泣,苦苦挣扎,怎么回事?
我们无法理解
坚韧的软甲,用快乐的经线和纬线
娜塔沙诗歌十四首
把忧愁显露哈哈
创伤,哭泣,苦苦挣扎,怎么回事?
我们无法理解
坚韧的软甲,用快乐的经线和纬线
娜塔沙诗歌十四首
把忧愁显露哈哈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