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于2017-11-26
展开全部
16岁的花季,是人生最美丽的年华。如何让花季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不仅是全社会和广大家长关注的焦点,更应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中教员的神圣使命。由于青春期的特殊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因身体、心理及外界的诸多变化,内心深处不断聚变着、涌动着、迸发着。引导好了,向良性循环发展,他们可以作出一番伟业,成为对家庭、对社会、对民族有用的人才;而偏激了,误入歧途,将贻误终身,更有甚者将会给家庭、社会带来极大的后患,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新闻、报纸、广播及我们身边不乏事例。因此,我认为必须大力做好高中生的入学教育,把这一起点作为人生的第二次启蒙期,打有准备之仗,全方位、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
由于教育对象、教学环境和教育方法的差异性,不同的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入学教育。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经过几年的观察和思考,我个人认为在对广大高中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时,最重要的是突出强调两点:
一、养成良好习惯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对高中阶段的学习、成长有利,而且会受益终身。这里我所说的“良好习惯”,不仅仅指学习习惯,还包括生活习惯、心理习惯。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头脑。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而21世纪的职业主体是技术性工作,这就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的劳动者应该成为受教育程度更高、对新技术适应能力更强、具备计算机应用和跨国语言沟通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具备这样的知识和技能,首要的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而学生文化知识学习的状况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学生,如果能够课前认真预习、课堂全神贯注地听讲、课后巩固复习、思考发现问题,然后加以分析、解决、整理,这样达到的学习效果往往事半功倍;而相反,如果课前不闻不问、课堂似是而非、课后似懂非懂,没有自己的分析、思考、加工和整理,学习起来自然无头无绪,久而久之,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运用会比较混乱。这就提醒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习方法的形成,从而可以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以便以科学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也要求任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把住关口,在入学初始阶段就给学生打上深深地烙印,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快速地克服、解决过去存在的不良习惯,保证学习的质量,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文明健康方式促进成长。
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的活生生的一份子,其生活状态如何,也直接或间接地关乎着社会发展的状况。而作为学生,能否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他一生的学习、工作、发展等意义重大。由于受到形形色色扑面而来的大众传媒的影响,许多青少年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主要表现是心情浮躁、追求时尚、注重感官刺激,结果做事不负责任、不考虑后果、不设想将来,往往为了一时的潇洒而耽误了一辈子的前程,后悔莫及。这就要求老师要从学生的一生发展着想,指导学生认识到真正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帮助学生处理眼前诱惑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进而确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样,学生才能够克服困难,不懈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多方面的能力,确立长远的人生目标,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为国家、社会发展尽义务。
3、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以积极乐观心态挑战羁绊。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人们从关心改造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逐步深入到关心人们的内心世界。在广泛的人群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发现青少年学生中存在这样那样心理问题的不占少数,而且呈现上升的势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认真观察,也不难发现学生中广泛存在的厌学、情绪频繁波动、早恋、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对人对事缺乏信任感、缺乏自控能力等等情况。看到这样的局面,我很着急,也很痛心,认识到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的至关重要性,更在思考如何指引学生走出各种心理误区,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积极地成长,勇敢地面对、思考、解决人生不同阶段存在的不同问题。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最行之有效的方式还是多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多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多关注学生接触的外部环境,同时,更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指导学生随时进行心理调节。这样在遇到问题甚至是难题时,学生才不会一味地退缩、逃避、恐慌,而是可以逐渐地面对、正视、调节,直至加以积极地解决。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而心病的“治疗”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我们要做好长期心理战斗的准备,抓反复、反复抓、长抓不懈,方能逐步解决长期以来被忽视而又积聚很深的心理问题。
要成才,首先要学会做人,要做好人,做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人,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必不可少和至关重要的。
二、学会理性思考
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前,基于所处的年龄段、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和能力以及个人的认知构成,学生们的思考方式以感性认识为主。步入高中之后,由于生理、心理的发育、成长,课程的科目设置、难易程度的增加,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将会有一个跨越式发展,而跨越式发展的程度除了与个体差异相关外,还与能否尽快学会运用理性认识关系密切。
所谓“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性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高中新生由于特殊的年龄、心理、认知能力,使他们具有如下特点: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看,他们大多数正处于十六七岁的年龄,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接受能力比较强,但兴奋点仍主要集中在直观感觉上;从思维特征看,仍未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认知结构看,通过初中的学习,他们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由于刚刚接触高中教材,因此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认识未免存在一定的肤浅、偏颇和模糊。所以,对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遇到问题、困难是草率、冲动,还是理智、冷静,我想结果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而能够自觉地运用理性认识进行理性思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逐步培养、形成的过程。而这里我强调的学会理性思考,既指这一过程,更是要突出思考的内容。
1、思考人生的价值取向——选择什么样的道路。
步入高中阶段,应该说是人生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思考的问题也应该更加成熟、理性,而其中无法回避地就要探询人生的价值,也就是要逐步形成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认识事物,利用事物,并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中形成了判断事物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价值观。一个人能否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于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青年学生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树立与当前时代相适应的正确价值观,以便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完成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同时也使自己得到发展和完善。可见,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确立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就是选择生命之舟航向的大问题。这同样也是对“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一个大考验。教师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指导学生设计人生的蓝图、确立前进的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道路,从而能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大舞台上有所作为。
2、思考未来的专业方向——成就什么样的事业。
由于缺乏对人生的长远规划,很多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很被动,特别是对于自己将来到底要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方向,许多学生从来没有慎重考虑,甚至出现很多随潮流、大帮哄、凭感觉、看情绪的情况,高考报自愿、选专业很盲目,上了大学发现并不是自己的专长或者远非自己的兴趣所在,严重的还有所选方向早已落伍于时代发展的要求,以至于学习起来很痛苦,看不到前途。这就充分说明一句古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真理性。所以,在学生步入高中时,老师就应该提示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观察时代发展的趋势、思考自己的兴趣与特长,这样就可以提前很长一段时间探询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并且不断地加以调整、完善,到报考时就可以水到渠成,缩短发展方向,少走很多弯路,人生道路就可以顺畅、宽阔许多。
3、思考终身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抱负。
由于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是中国21 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青年学生必须具有历史责任感,担负起时代发展的重任,而能否树立起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具有决定性意义。本着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生思考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就会有前进的巨大动力,对自己及国家的长远发展就会有所思考、有所行动,不会为眼前的困难、浮躁所羁绊,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否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关系重大,所以这方面的教育尤为重要,而且方法必须得当,否则会流于形式、变成说教,反而让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反感,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把握住时代发展的方向、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教育的目标,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品质,与时俱进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学生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并能够自觉地转变为求知的欲望、品德修养和投身伟大实践的行动,在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同时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富强。
由于教育对象、教学环境和教育方法的差异性,不同的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入学教育。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经过几年的观察和思考,我个人认为在对广大高中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时,最重要的是突出强调两点:
一、养成良好习惯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对高中阶段的学习、成长有利,而且会受益终身。这里我所说的“良好习惯”,不仅仅指学习习惯,还包括生活习惯、心理习惯。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头脑。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而21世纪的职业主体是技术性工作,这就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的劳动者应该成为受教育程度更高、对新技术适应能力更强、具备计算机应用和跨国语言沟通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具备这样的知识和技能,首要的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而学生文化知识学习的状况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学生,如果能够课前认真预习、课堂全神贯注地听讲、课后巩固复习、思考发现问题,然后加以分析、解决、整理,这样达到的学习效果往往事半功倍;而相反,如果课前不闻不问、课堂似是而非、课后似懂非懂,没有自己的分析、思考、加工和整理,学习起来自然无头无绪,久而久之,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运用会比较混乱。这就提醒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习方法的形成,从而可以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以便以科学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也要求任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把住关口,在入学初始阶段就给学生打上深深地烙印,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快速地克服、解决过去存在的不良习惯,保证学习的质量,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文明健康方式促进成长。
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的活生生的一份子,其生活状态如何,也直接或间接地关乎着社会发展的状况。而作为学生,能否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他一生的学习、工作、发展等意义重大。由于受到形形色色扑面而来的大众传媒的影响,许多青少年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主要表现是心情浮躁、追求时尚、注重感官刺激,结果做事不负责任、不考虑后果、不设想将来,往往为了一时的潇洒而耽误了一辈子的前程,后悔莫及。这就要求老师要从学生的一生发展着想,指导学生认识到真正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帮助学生处理眼前诱惑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进而确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样,学生才能够克服困难,不懈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多方面的能力,确立长远的人生目标,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为国家、社会发展尽义务。
3、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以积极乐观心态挑战羁绊。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人们从关心改造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逐步深入到关心人们的内心世界。在广泛的人群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发现青少年学生中存在这样那样心理问题的不占少数,而且呈现上升的势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认真观察,也不难发现学生中广泛存在的厌学、情绪频繁波动、早恋、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对人对事缺乏信任感、缺乏自控能力等等情况。看到这样的局面,我很着急,也很痛心,认识到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的至关重要性,更在思考如何指引学生走出各种心理误区,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积极地成长,勇敢地面对、思考、解决人生不同阶段存在的不同问题。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最行之有效的方式还是多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多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多关注学生接触的外部环境,同时,更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指导学生随时进行心理调节。这样在遇到问题甚至是难题时,学生才不会一味地退缩、逃避、恐慌,而是可以逐渐地面对、正视、调节,直至加以积极地解决。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而心病的“治疗”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我们要做好长期心理战斗的准备,抓反复、反复抓、长抓不懈,方能逐步解决长期以来被忽视而又积聚很深的心理问题。
要成才,首先要学会做人,要做好人,做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人,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必不可少和至关重要的。
二、学会理性思考
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前,基于所处的年龄段、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和能力以及个人的认知构成,学生们的思考方式以感性认识为主。步入高中之后,由于生理、心理的发育、成长,课程的科目设置、难易程度的增加,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将会有一个跨越式发展,而跨越式发展的程度除了与个体差异相关外,还与能否尽快学会运用理性认识关系密切。
所谓“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性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高中新生由于特殊的年龄、心理、认知能力,使他们具有如下特点: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看,他们大多数正处于十六七岁的年龄,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接受能力比较强,但兴奋点仍主要集中在直观感觉上;从思维特征看,仍未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认知结构看,通过初中的学习,他们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由于刚刚接触高中教材,因此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认识未免存在一定的肤浅、偏颇和模糊。所以,对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遇到问题、困难是草率、冲动,还是理智、冷静,我想结果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而能够自觉地运用理性认识进行理性思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逐步培养、形成的过程。而这里我强调的学会理性思考,既指这一过程,更是要突出思考的内容。
1、思考人生的价值取向——选择什么样的道路。
步入高中阶段,应该说是人生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思考的问题也应该更加成熟、理性,而其中无法回避地就要探询人生的价值,也就是要逐步形成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认识事物,利用事物,并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中形成了判断事物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价值观。一个人能否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于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青年学生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树立与当前时代相适应的正确价值观,以便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完成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同时也使自己得到发展和完善。可见,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确立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就是选择生命之舟航向的大问题。这同样也是对“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一个大考验。教师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指导学生设计人生的蓝图、确立前进的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道路,从而能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大舞台上有所作为。
2、思考未来的专业方向——成就什么样的事业。
由于缺乏对人生的长远规划,很多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很被动,特别是对于自己将来到底要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方向,许多学生从来没有慎重考虑,甚至出现很多随潮流、大帮哄、凭感觉、看情绪的情况,高考报自愿、选专业很盲目,上了大学发现并不是自己的专长或者远非自己的兴趣所在,严重的还有所选方向早已落伍于时代发展的要求,以至于学习起来很痛苦,看不到前途。这就充分说明一句古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真理性。所以,在学生步入高中时,老师就应该提示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观察时代发展的趋势、思考自己的兴趣与特长,这样就可以提前很长一段时间探询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并且不断地加以调整、完善,到报考时就可以水到渠成,缩短发展方向,少走很多弯路,人生道路就可以顺畅、宽阔许多。
3、思考终身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抱负。
由于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是中国21 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青年学生必须具有历史责任感,担负起时代发展的重任,而能否树立起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具有决定性意义。本着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生思考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就会有前进的巨大动力,对自己及国家的长远发展就会有所思考、有所行动,不会为眼前的困难、浮躁所羁绊,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否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关系重大,所以这方面的教育尤为重要,而且方法必须得当,否则会流于形式、变成说教,反而让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反感,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把握住时代发展的方向、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教育的目标,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品质,与时俱进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学生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并能够自觉地转变为求知的欲望、品德修养和投身伟大实践的行动,在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同时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富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