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为什么没有占领莫斯科?

因为天气的原因,突然的分兵,让苏军有了喘息的机会... 因为天气的原因,突然的分兵,让苏军有了喘息的机会 展开
 我来答
小兔子的文集
高粉答主

2016-12-03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3万
采纳率:82%
帮助的人:4772万
展开全部
二战时期的莫斯科保卫战离现在时间是越来越久了,但是该战无论从战略战术思想到规模都是空前的.我是个军事爱好者,也是个二战谜.我查找了很多的相关资料。找到了莫斯科保卫战德军失败的原因:

1.在战争初期的1941年8月的战役结束之后,德军大本营在进攻莫斯科还是乌克兰上面徘徊,最后希特勒不顾前方将领的反对决定先进攻乌克兰.他的理由是乌克兰的原料和农产品对德军战时的重要以及乌克兰的苏联空军严重威胁罗马尼亚油田.而古德里安的理由是如果像乌克兰的基辅方面进攻就无异于将前方的军队往德国方面打,若是以后再进攻莫斯科再调回来回几百公里不仅浪费时间还要造成装甲部队的损耗.而且要浪费很多时间就不可能在冬季到来之前结束战争.而莫斯科是苏联的心脏和政治中心也是苏联的交通枢纽和工业基地.拿下莫斯科不管从哪方面都有很大的意义.而且不及时发动向莫斯科方面的进攻苏联会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新的防线.而希特勒觉得先占领乌克兰再进攻莫斯科一样可以在冬季之前结束战争.最后希特勒决定了先进攻乌克兰.

2.苏联著名特工理查德·佐尔格在这场战争中的重要那是苏联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原因.他不但在战前提供了德国将在6.22发动巴巴罗萨计划,而且在日本决定了东进还是南进的战略问题后的几小时后这个绝密情报就放在了斯大林的办公桌上面,而斯大林立即做出了决定。从远东火速抽调几十个师的生力军到莫斯科.这几十个师的力量改变了战争的进程.

3.苏联的政治宣传鼓动以及著名的红场阅兵等举措加强了苏联人民的战胜信心.

4.战争初期的T-34坦克危机,这种坦克无论在各个方面都优与德国的坦克。直到德国研发出了虎式重型坦克和豹式轻型坦克才拿回了坦克技术上的优势.

5.严寒的冬季,德军最高决策层根本没有想到战争会进行到冬季.没有在8月时听取古德里安等将领的建议准备冬季作战所需要的皮大衣等等设备.结果造成了德军前线官兵80%以上都是单衣,造成严重的伤亡.具古德里安回忆录里面的话秒说因冬季恶劣天气伤亡的人员比跟苏军作战伤亡的人员还要多.而德军装甲部队在恶劣天气下丧失了机动作战能力.

从以上可以看出德国主要是在战略上执行错误,没有在8月就开始进攻莫斯科.没有继续执行闪击战理论而速战速决.从而导致了苏联能够及时的进行布防和从远东抽调生力军而赢得了时间.最后在苏联生力军和和恶劣天气的帮助下对德军的疲惫之师进行反击而取得了决定性质的胜利.假如德军在8月就开始进攻莫斯科的话,以莫斯科当时的情形是根本挡不住士气高昂的德军的进攻的.可能当然二战的胜负就是另外一个结局了.可是历史恰恰是没有如果.
匿名用户
2013-08-15
展开全部
1、德军将领的狂妄自大,战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
2、冬装补给不足,德军战士死伤冻伤惨重,并且兵器和装甲战车的防冻措施没有做好,被苏军拖延到冬天,德军装备自然大量损失。
3、德国高层的战略失误,一路战略纵深太大,战线太长,德军没有停下来巩固刚占领的领土,而是一路打到莫斯科,孤军深入犯了兵家大忌。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8-05-15
展开全部
气与战争,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问题,其实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古人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的制胜三原则中的"天时",就是指气象。历史上由于指挥员疏忽于气象条件而导致作战失败的例子很多,二战中德军莫斯科会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气象因素。
 一
   自从1941年6月德军对苏联发动"闪击战"后,3个多月内突入苏联境内600-800公里。苏军接连失败,损失坦克2000辆,飞机1000架,兵员50多万,处境十分被动。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认为德军若能迅速攻占莫斯科,就会迫使苏联投降。于是他于9月初发出第35号训令,要求"中央"集团军群9月底进攻莫斯科,在冬天到来之前占领该地并将行动的代与定为"台风"计划。
   为了确保"台风"计划的实施,德军统帅部调整部署,向"中央"集团军群增调大量兵力。同时扩大军火生产和进行作战物资补给。到9月底,"中央"集团军群与莫斯科地区的苏军力量对比是:作战总兵力为苏军的1.4倍,坦克为1.7倍,火炮和迫击炮为1.8倍,飞机为2倍。因此,战役发起之前,希特勒飘飘然地声称:"一切准备工作,只要人力所能及的,都已完成。"
   然而,希特勒所认为完成的"一切准备工作",却恰恰疏忽了一项最重要的准备--应对恶劣气象条件的物资准备。虽然在制定"台风"计划之时,高级军事顾问哈尔德和陆军参谋部曾先后提醒希特勒注意,进攻莫斯科之时,正是俄国冬天到来之际,建议德国战略后方应动员一切力量生产防寒用具。可是狂妄自大的希特勒认为,冬季到来之时,德军早已占领了莫斯科,部队可以在莫斯科过冬,根本没有必要生产什么防寒用具,因此防寒用具一件也没有生产。战役发起前夕,德陆军情报部长和气象部长根据掌握的资料,认为莫斯科地区入冬前可能连降大雨,使冬天提前到来,建议抓紧时间生产300万套防寒棉衣。但希特勒认为,那时德军士兵"已行进在莫斯科大街上了",以致又一次错过了弥补错误的机会。
 二
   1941年10月2日,德军以180万人、1700辆坦克、1.4万门火炮和1390架飞机的优势兵力,在广阔的战线上发动了莫斯科会战。为阻止德军进攻莫斯科,苏军将基本兵力和兵器集中在维亚兹马以西有利位置,但德军在其主要突击方向上有着相当大的优势,因而攻势迅猛,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合围了苏军的两个重兵集团,俘获苏军65万人。到10月20日,德军坦克部队前锋兵临莫斯科城下,苏军形势十分危急。此时德国宣传机器开始吹嘘说东线已取得胜利,苏军基本上被消灭。希特勒甚至下令禁止接受莫斯科投降,表示"即使莫斯科提出投降也不接受"。
   正当希特勒兴高采烈的时候,东欧大平原上突然秋雨连绵。数日之内,田野变得一片汪洋,公路的土路面很快变得泥泞不堪。德军人马挣扎在没到膝盖的稀泥中,弄得筋疲力尽。机械化部队的境况更差,他们的车轮陷进泥潭,一直陷到车轴部分,几乎动弹不得。数百万德军被分散在数百公里的地带上,数以万计的坦克、装甲车、汽车、火炮、摩托车无声地陷在这种烂泥地里。到10月底大雨依然没停,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不得不在长达400公里的整个战场上停止了军事行动。面对茫茫的泥泞之地,他们一筹莫展,只能等冬季到来,以克服眼前的泥泞。
   连绵的秋雨不仅迟滞了德军的进攻,而且给德军的后勤补给带来了严重的困难。泥泞的道路使得德军的运输车辆根本无法通行,一时间德军缺衣少粮的问题日益突出,战场上人员和物资的消耗也不能及时从后方得到补充。为了克服泥泞给运输带来的困难,德军抽出几个作战师来维护和修筑公路,但是由于雨量过大和苏联游击队的袭击,工作收效不大,致使6万台满载后勤物资的车辆因道路泥泞无法向前机动,德军的战争能量正在被大大削弱。
   而正当德军受困于连绵的秋雨之时,苏军最高统帅部抓住有利时机,及时给莫斯科附近的西方面军补充了10万人,300辆坦克和2000门火炮,并增调了反坦克炮和火箭炮部队。同时,苏军还在莫斯科附近集中了1000架飞机,使飞机数量超过了德军。德军在"台风"行动之初取得的战果正在被抵消,双方战场力量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三

   11月中旬,历时一个多月的秋雨季节终于结束了,莫斯科地区开始进入了霜冻季节。这时公路上和田野里车辆已经可以通行了。于是德军组织力量将陷在泥潭里的坦克和车炮拖出来,整理后于11月15日再次向莫斯科地区发动了进攻。一个多星期内他们前进了100多公里,进到了距莫斯科市不到30公里的亚赫马、克留科沃。
   正当双方的战斗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11月20日开始,天气突变,气温骤然降至零下40摄氏度,漫天的鹅毛大雪终日不停。几天之内,莫斯科原野银装素裹,呈现出一幅俄罗斯冬天的景象。德军又一次陷入了艰难的境地:火炮的润滑油被冻住;步枪枪栓被冻油卡死;坦克和其他履带车辆因没有防滑器,经常在冰冻的雪地上打滑;身着单衣,冻得浑身麻木的德军官兵食不果腹;数以千计的德军士兵被冻成残废,大批人员染上了使人寒颤不止、全身无力的伤寒,伤病损失比战场上造成的损失还要严重。
   当时,莫斯科郊区周围居民点林立,是德军赖以藏身和御寒的天然依托。为了把德军"从温暖的房子里赶到冰天雪地中",2003年1月4日俄罗斯《劳动报》刊载的《斯大林"焦土"政策》一文披露说:1941年11月17日,苏联最高统帅部下达了第0428号命令。已于2003年1月解密的这份命令指出:"摧毁和焚烧前沿纵深40-60公里的所有居民区……立即投入所有飞机,集中使用火炮和迫击炮,使用侦察兵、滑雪兵和游击队……必须摧毁所有居民区,毫无保留……"整个行动要求在11月21日至12月1日10天内完成,为此,"第32近卫迫击炮师轰击了几十个村庄","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卓娅所在的游击队就参加了这样的行动。"
   在北风呼啸、冰雪遍地的顿河平原和莫斯科郊外,身着单衣,冻得浑身麻木的德军官兵遥望西方,急切地盼望着御寒的冬衣和果腹的食物,一些已突破苏军防线的部队也不得不重新退回至进攻出发阵地。
   德军统帅部开始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然而由于德国的军需工厂在战前没有生产军队冬装,战略后方仓库也无储备,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德军统帅部只好向国内和占领区居民征集冬装,但是所征集来的物资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前线几百万官兵的需要,加之运输不畅,还有大批冬装积压在运输途中。
   由于冬装奇缺,数量不足,各师都派大批运输队在机场等候。每当运输机一停下,这些运输队蜂涌而上,把飞机上的冬装一抢而空,甚至为此相互开枪。冬衣不足使一批又一批德军官兵冻死冻僵在雪地里。
   1941年12月初,失去进攻能力的德"中央"集团军群74个师被迫在加里宁、克留科夫以南至叶列茨宽达1000余公里的正面转入防御。由于日益增多的战斗减员、冻死冻伤减员以及严峻的后勤补给使得德军官兵一片惊慌,许多人惶惶不可终日。
   1942年1月,气温持续下降,最后竟降至零下52摄氏度。趁此机会,苏军统帅部以4个方面军、20个集团军共百余万人的兵力,在德军得到补充前实施战略进攻作战。经过3个多月的激战,苏军向西推进100-350公里,解放城镇1.1万个。莫斯科会战至此全面结束,德军在会战中共损失50万人,坦克1300辆,火炮2500门,汽车1.5万辆及其他许多技术装备,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欧洲战场形势的根本转变奠定了基础。
   德军兵败莫斯科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无可辩驳的道理:军事行动尤其是跨季节作战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行动前必须密切关注战区气象条件对作战和后勤保障的影响,并从各个方面做好应对准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