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方程(Schrödinger equation)又称薛定谔波动方程(Schrodinger wave equation),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的量子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方程,也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假定。
它是将物质波的概念和波动方程相结合建立的二阶偏微分方程,可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每个微观系统都有一个相应的薛定谔方程式,通过解方程可得到波函数的具体形式以及对应的能量,从而了解微观系统的性质。薛定谔方程表明量子力学中,粒子以概率的方式出现,具有不确定性,宏观尺度下失效可忽略不计。
扩展资料
波动力学是薛定谔灵机闪动的结果,爱因斯坦称之为“来源于真正的天赋”。它表现了薛定谔高超的数学能力,他也得到了数学家朋友赫尔曼·韦尔的帮助。比起同时代的理论物理学家,薛定谔在38岁时才达到事业的巅峰。
薛定谔提出了他的方程,对方程进行正确解释的却是波恩。波恩把波函数解释为几率波,振幅的平方是粒子出现在该点的几率。这否定了物理界的第一个神话——决定论。
波恩的几率波、海森堡的不确定原理、玻尔的互补原理,构成了量子力学正统的哥本哈根解释。爱因斯坦、普朗克、薛定谔等人不同意,与哥本哈根学派进行了长期的论战。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薛定谔的彩色人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薛定谔方程
薛定谔方程(Schrödinger equation)又称薛定谔波动方程(Schrodinger wave equation),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的量子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方程,也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假定。
理解薛定谔方程的产生过程需要跟得上思想的跳跃,别不习惯,物理学就是这么构造出来的。薛定谔方程应用的巨大成功使得人们不再去纠缠其构造过程是否合理。
扩展资料
薛定谔给出的薛定谔方程能够正确地描述波函数的量子行为。在那时,物理学者尚不清楚如何诠释波函数,薛定谔试图以电荷密度来诠释波函数的绝对值平方,可并不成功。
1926年,玻恩提出概率幅的概念,成功地诠释了波函数的物理意义。但是薛定谔与爱因斯坦观点相同,都不赞同这种统计或概率方法,以及它所伴随的非连续性波函数坍缩。
爱因斯坦主张,量子力学是个决定性理论的统计近似。在薛定谔有生的最后一年,写给玻恩的一封信中,他清楚地表示他不接受哥本哈根诠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薛定谔方程
推荐于2017-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