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一下册《边城》问题
1."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很久",还“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这反映了翠翠怎样的心理?2.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的白雾这句话的主要作用?3.翠翠的心...
1."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很久",还“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这反映了翠翠怎样的心理? 2.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的白雾 这句话的主要作用? 3.翠翠的心为什么“被吹柔软了”? 4.由祖孙二人的对话看出二人怎样的感情?
展开
1个回答
2013-08-19
展开全部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
?? 萧静??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多媒体辅助法,
四、课型
阅读——研讨——品评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 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繁华的大都市,令人目不暇接、心醉神迷。林立的高楼、琳琅的商品、穿梭的人流、怡人的乐园。闲暇时,我们是不是也想让生活增添点儿古朴意趣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拜读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神游于作品描写的几十年前的湘西,感受那里闪烁着的正直朴素的人性美。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沈从文的“边城”看看,看看那里的山、水、人吧。
(放录象,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诵)“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人家。这户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这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小说写的就是这户人家的故事, 其中的“女孩”名叫翠翠。她是怎样的姑娘呢?
(放录象,女声朗诵)“翠翠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清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养 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这就是翠翠。小说中的天保、傩送兄弟俩都爱上了她,为爱情展开竞争。按当地习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声向姑娘求爱。阴历十四到了,月也快圆了。
二、 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通过阅读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或语段,并与学生共同研讨: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什么作用?
参考:第一处,首段“天已快夜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第二处,第一部分“翠翠坐在溪边……就忽然哭起来了。”第三处,第三部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翠翠的心被吹软了。”第四处,第一部分“月光如银子……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安睡了。”
文中集中写景的共有4处。它们都是夜景,而且都有着温柔、美丽和平静的特点。这些描写既为文中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真实可感的环境,又使得人物的活动和美丽、平静甚至于有些单调的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为翠翠性格的形成做了一个最好的诠释。另外,这些景物都是冷色调的,字里行间都透出一种淡淡的哀伤,较好地烘托了气氛。
三、作者介绍(课件)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炯之、璇若等。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展示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返朴归真的牧歌情调。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四、交代学习重点:
“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眼里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是一幅用水墨绘就的无彩之画。沈从文在说到创作动机时也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五、情节归纳,整体把握。
(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教师明确)
1、 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第一部分: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薄薄的凄凉:因为规矩中唱歌的日子快到了,在期待和担忧(对碾坊作陪嫁的事有所耳闻)中,内心骚动不安,看万物生机勃勃,而自己却不能像草木、泥土、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并且此时祖父作为唯一的依靠又不在她身边,去忙自己的事了,似乎把她给忘却了,于是感到生活“太平凡了”,“好象缺少了什么”;“杜鹃叫个不息”恰反映出内心的寂寞惆怅。这种感觉既源自当时的特殊时间,特殊情境,又由于人物独特的内心感受。
胡思乱想,惩罚爷爷:当自己内心躁动不安,有不可名状的苦衷,无法倾诉,连唯一的亲人爷爷也不能理解时,要让爷爷尝尝失去自己的痛苦。
一遍遍喊爷爷回家:无法想象没有祖父的生活,希望得到安慰。爷爷没有意识到翠翠的心事,依然去忙自己的事,翠翠心中对祖父的埋怨、委屈便一齐涌上心头,感受从凄凉转到“悲伤”。 当然,“很觉得悲伤”,“祖父不理会”只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抚慰是真。
听爷爷讲父母的事:对于母亲的神往倾心,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胧的期盼,渴望爱的自由与坚持。父母的爱情是个悲剧,对于情窦初开对爱满怀憧憬的翠翠,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爱的恐惧。百感交集,无从排遣,所以“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
第二部分:问: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做梦:沉醉在爱情的美梦里:梦中很容易地摘到了“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耳草,展示出潜意识里对现实中还未得到的爱情的向往,显出内心里对傩送的朦胧感情明确起来了。虎耳草,俗称金线荷叶,叶肾状、心形,下面紫红色,供观赏。虎耳草的叶子是心形的,在中国人的心态中,心形的东西是一种爱的寄托和象征。虎耳草可以说是翠翠爱情的象征。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第三部分:问: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与爷爷交谈中流露:愿意听歌,明知故问,不直接回答(沉默、回避)等都体现出翠翠的矜持与羞涩。
等歌:听祖父说傩送“想走马路”为自己唱歌,就“出了屋外”坐到岩石上去,“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其实,是在等待傩送爱情的表白,好让自己的感情找到归宿,以使自己驿动的心找到港湾。以翠翠那样的性格,这当然已经是以心相许的明确表白了。
吹芦管,又吹不好。 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心乱,连芦管也吹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表明她被柔柔的曲子所感染,浸润在自己憧憬的爱的温柔甜蜜中。
要爷爷唱歌,“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爷爷唱的是“那晚上听来的歌”,是傩送对自己爱的表白,于是心里塌实了,又沉浸在爱的美梦中。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六、教师总结:
当爱情来临时,翠翠的内心躁动不安,她热切地期待着傩送的歌声,期待着爱情的实现;渴望着感情的抚慰,渴望着心灵的归宿。但,只有在梦中她才能品尝到爱的温柔甜美;矜持羞涩的个性、一系列或人为或天意的误会,让她只能长久地执着地等待……
这节课我们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初步感受到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下节课我们再进一步品评文章的人物形象和主旨。
第二课时
一、导入:有人说:“《边城》是一首圆润悲婉的乡土抒情诗,是二老唱给翠翠的一支情歌,是一曲灵秀惆怅的田园牧歌。他描绘了一种充满化外之风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为被现代文明撕裂灵魂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恍若隔世亦真亦幻的人性理想。是一块行将失落而未曾失落的古朴的生命绿洲。”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呢?下面我们将继续走进《边城》。
二、进一步研习(学生讨论,然后自由回答。)
1、分析翠翠形象
(1)请一女生朗读课文(从开头至“忽然哭起来了”。)
①提问:翠翠为何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缺了什么,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态?
明确:此时的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朦胧的爱情已经注入了她的情怀,她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②提问:翠翠为什么要想象离开爷爷?
学生讨论,然后自由回答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③“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翠翠对爷爷明知自己心思还要追问自己选大老还是二老,很不满。但她明白爷爷是一番好心,希望自己忘记二老,答应大老的提亲。可感情不是买卖,翠翠实在不愿意做违心的选择,她面对百般疼爱自己的祖父,“不敢生气”,只能勉强笑着。她可能气二老不和自己一样对爱情执著,不再坚持唱歌示爱;也可能气自己,明知王团总想把女儿许配给二老,还心存幻想,气自己不能和王团总之千金平等竞争。
④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⑤翠翠的爱情比起现代都市人的爱情有什么特点?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样的美?(开放性题目,联系实际)
明确:翠翠爱得自然,爱得朦胧,爱得执着,爱得纤尘不染,爱得水晶般纯洁透明;翠翠爱的方式,她在爱情来临时的表现孕育、脱胎于湘西古风犹存的风土人情,典型地体现了人情人性美。
2、想象人物形象: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点,他特别擅长描写女子,他曾说“我是天生就一种理解女子的心。”故而翠翠是尤其可爱的。但在节选的文字当中我却找不到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你认为翠翠应该是什么样的?如果要把《边城》拍成电影,请你作一回导演,你打算选一位什么样的演员来饰演翠翠,如何来给她造型。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评,参与。(题目具有开放性,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参考:情窦初开,“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下桃源县,过洞庭湖。深深的依恋爷爷,担心爷爷会离她而去。当她设想到爷爷要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的时候,就吓怕起来,“一面锐声喊着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喊爷爷,看见爷爷依然后,小“小心子还跳跃不已。”朦胧中渴望着爱情。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间或吸气,释放心中被压抑的“分量沉重的东西”。对傩送一见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梦中听到傩送唱的歌,梦见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当爷爷提及到傩送向她攀交情的时候,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借故走开。天真而幼稚。爷爷在溪中渡船,她一个人坐在悬崖上,觉得很悲伤,看见萤火虫闪着蓝光,便又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可以说,翠翠是淳朴的边城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女孩形象。她过着自由的生活,关心爷爷,也被爷爷宠爱关心;但她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内心是清纯的,同时又是孤寂的。
三、探究文章的文化内涵和主题
讨论:作者在创作谈中说,他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你认为这篇小说所表现的这种人生形式究竟是什么样子?
参考:《边城》描写的确实是一种人生形式,所有的小说也只能描写一种人生形式。《边城》所表现的人生形式确实是自然的,这里的人生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这种人生形式是优美的,他们含蓄而毫不伸张,温情而毫不暴烈,他们的人生是优雅的,安详的。这种人生形式是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他们有爱、敢爱,爱的深沉,爱的彻底。
讨论:作者以“边城”为题有什么用意?
“边”有边缘的意思,和“中心”相对。边城的人生形式,和处于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边城”为题,意在说明这种人生形式的流逝,而与之相对的庸俗、腐化、浅薄、金钱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胀,正在风靡。
讲解:本文写于1934年,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表达内心的痛心和推崇传统美德的心意。
传统文明是一种封闭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种有很多美德,需要我们去继承,但农业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优美、勤劳、淳朴的可爱的人们,由于不善表达,不善争取,因此也不免打伤孤寂的色彩。固守传统还是拥抱现代,怎样把传统美德和现代意识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也是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生存的问题。比如过年吧,我们既希望它象几十年以前那样神圣、热闹,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现代意识的发展,无论如何,我们再也找不到象《祝福》里描写的那种过年的味道了。
四、结束语:
故事结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绿,人依然那么美。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边城》,那就是:“美”和“爱”。翠翠是美丽的,《边城》同样是美丽的。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让我们学会欣赏,学会爱,学会生活。
五、课后研读题:
1.细读课文,试着写一段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
2.阅读《边城》全文,找出翠翠与爷爷、天保兄弟之间的“爱”,进一步体会人情人性美。
?? 萧静??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多媒体辅助法,
四、课型
阅读——研讨——品评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 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繁华的大都市,令人目不暇接、心醉神迷。林立的高楼、琳琅的商品、穿梭的人流、怡人的乐园。闲暇时,我们是不是也想让生活增添点儿古朴意趣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拜读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神游于作品描写的几十年前的湘西,感受那里闪烁着的正直朴素的人性美。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沈从文的“边城”看看,看看那里的山、水、人吧。
(放录象,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诵)“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人家。这户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这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小说写的就是这户人家的故事, 其中的“女孩”名叫翠翠。她是怎样的姑娘呢?
(放录象,女声朗诵)“翠翠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清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养 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这就是翠翠。小说中的天保、傩送兄弟俩都爱上了她,为爱情展开竞争。按当地习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声向姑娘求爱。阴历十四到了,月也快圆了。
二、 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通过阅读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或语段,并与学生共同研讨: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什么作用?
参考:第一处,首段“天已快夜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第二处,第一部分“翠翠坐在溪边……就忽然哭起来了。”第三处,第三部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翠翠的心被吹软了。”第四处,第一部分“月光如银子……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安睡了。”
文中集中写景的共有4处。它们都是夜景,而且都有着温柔、美丽和平静的特点。这些描写既为文中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真实可感的环境,又使得人物的活动和美丽、平静甚至于有些单调的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为翠翠性格的形成做了一个最好的诠释。另外,这些景物都是冷色调的,字里行间都透出一种淡淡的哀伤,较好地烘托了气氛。
三、作者介绍(课件)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炯之、璇若等。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展示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返朴归真的牧歌情调。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四、交代学习重点:
“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眼里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是一幅用水墨绘就的无彩之画。沈从文在说到创作动机时也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五、情节归纳,整体把握。
(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教师明确)
1、 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第一部分: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薄薄的凄凉:因为规矩中唱歌的日子快到了,在期待和担忧(对碾坊作陪嫁的事有所耳闻)中,内心骚动不安,看万物生机勃勃,而自己却不能像草木、泥土、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并且此时祖父作为唯一的依靠又不在她身边,去忙自己的事了,似乎把她给忘却了,于是感到生活“太平凡了”,“好象缺少了什么”;“杜鹃叫个不息”恰反映出内心的寂寞惆怅。这种感觉既源自当时的特殊时间,特殊情境,又由于人物独特的内心感受。
胡思乱想,惩罚爷爷:当自己内心躁动不安,有不可名状的苦衷,无法倾诉,连唯一的亲人爷爷也不能理解时,要让爷爷尝尝失去自己的痛苦。
一遍遍喊爷爷回家:无法想象没有祖父的生活,希望得到安慰。爷爷没有意识到翠翠的心事,依然去忙自己的事,翠翠心中对祖父的埋怨、委屈便一齐涌上心头,感受从凄凉转到“悲伤”。 当然,“很觉得悲伤”,“祖父不理会”只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抚慰是真。
听爷爷讲父母的事:对于母亲的神往倾心,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胧的期盼,渴望爱的自由与坚持。父母的爱情是个悲剧,对于情窦初开对爱满怀憧憬的翠翠,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爱的恐惧。百感交集,无从排遣,所以“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
第二部分:问: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做梦:沉醉在爱情的美梦里:梦中很容易地摘到了“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耳草,展示出潜意识里对现实中还未得到的爱情的向往,显出内心里对傩送的朦胧感情明确起来了。虎耳草,俗称金线荷叶,叶肾状、心形,下面紫红色,供观赏。虎耳草的叶子是心形的,在中国人的心态中,心形的东西是一种爱的寄托和象征。虎耳草可以说是翠翠爱情的象征。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第三部分:问: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与爷爷交谈中流露:愿意听歌,明知故问,不直接回答(沉默、回避)等都体现出翠翠的矜持与羞涩。
等歌:听祖父说傩送“想走马路”为自己唱歌,就“出了屋外”坐到岩石上去,“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其实,是在等待傩送爱情的表白,好让自己的感情找到归宿,以使自己驿动的心找到港湾。以翠翠那样的性格,这当然已经是以心相许的明确表白了。
吹芦管,又吹不好。 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心乱,连芦管也吹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表明她被柔柔的曲子所感染,浸润在自己憧憬的爱的温柔甜蜜中。
要爷爷唱歌,“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爷爷唱的是“那晚上听来的歌”,是傩送对自己爱的表白,于是心里塌实了,又沉浸在爱的美梦中。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六、教师总结:
当爱情来临时,翠翠的内心躁动不安,她热切地期待着傩送的歌声,期待着爱情的实现;渴望着感情的抚慰,渴望着心灵的归宿。但,只有在梦中她才能品尝到爱的温柔甜美;矜持羞涩的个性、一系列或人为或天意的误会,让她只能长久地执着地等待……
这节课我们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初步感受到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下节课我们再进一步品评文章的人物形象和主旨。
第二课时
一、导入:有人说:“《边城》是一首圆润悲婉的乡土抒情诗,是二老唱给翠翠的一支情歌,是一曲灵秀惆怅的田园牧歌。他描绘了一种充满化外之风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为被现代文明撕裂灵魂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恍若隔世亦真亦幻的人性理想。是一块行将失落而未曾失落的古朴的生命绿洲。”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呢?下面我们将继续走进《边城》。
二、进一步研习(学生讨论,然后自由回答。)
1、分析翠翠形象
(1)请一女生朗读课文(从开头至“忽然哭起来了”。)
①提问:翠翠为何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缺了什么,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态?
明确:此时的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朦胧的爱情已经注入了她的情怀,她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②提问:翠翠为什么要想象离开爷爷?
学生讨论,然后自由回答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③“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翠翠对爷爷明知自己心思还要追问自己选大老还是二老,很不满。但她明白爷爷是一番好心,希望自己忘记二老,答应大老的提亲。可感情不是买卖,翠翠实在不愿意做违心的选择,她面对百般疼爱自己的祖父,“不敢生气”,只能勉强笑着。她可能气二老不和自己一样对爱情执著,不再坚持唱歌示爱;也可能气自己,明知王团总想把女儿许配给二老,还心存幻想,气自己不能和王团总之千金平等竞争。
④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⑤翠翠的爱情比起现代都市人的爱情有什么特点?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样的美?(开放性题目,联系实际)
明确:翠翠爱得自然,爱得朦胧,爱得执着,爱得纤尘不染,爱得水晶般纯洁透明;翠翠爱的方式,她在爱情来临时的表现孕育、脱胎于湘西古风犹存的风土人情,典型地体现了人情人性美。
2、想象人物形象: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点,他特别擅长描写女子,他曾说“我是天生就一种理解女子的心。”故而翠翠是尤其可爱的。但在节选的文字当中我却找不到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你认为翠翠应该是什么样的?如果要把《边城》拍成电影,请你作一回导演,你打算选一位什么样的演员来饰演翠翠,如何来给她造型。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评,参与。(题目具有开放性,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参考:情窦初开,“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下桃源县,过洞庭湖。深深的依恋爷爷,担心爷爷会离她而去。当她设想到爷爷要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的时候,就吓怕起来,“一面锐声喊着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喊爷爷,看见爷爷依然后,小“小心子还跳跃不已。”朦胧中渴望着爱情。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间或吸气,释放心中被压抑的“分量沉重的东西”。对傩送一见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梦中听到傩送唱的歌,梦见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当爷爷提及到傩送向她攀交情的时候,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借故走开。天真而幼稚。爷爷在溪中渡船,她一个人坐在悬崖上,觉得很悲伤,看见萤火虫闪着蓝光,便又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可以说,翠翠是淳朴的边城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女孩形象。她过着自由的生活,关心爷爷,也被爷爷宠爱关心;但她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内心是清纯的,同时又是孤寂的。
三、探究文章的文化内涵和主题
讨论:作者在创作谈中说,他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你认为这篇小说所表现的这种人生形式究竟是什么样子?
参考:《边城》描写的确实是一种人生形式,所有的小说也只能描写一种人生形式。《边城》所表现的人生形式确实是自然的,这里的人生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这种人生形式是优美的,他们含蓄而毫不伸张,温情而毫不暴烈,他们的人生是优雅的,安详的。这种人生形式是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他们有爱、敢爱,爱的深沉,爱的彻底。
讨论:作者以“边城”为题有什么用意?
“边”有边缘的意思,和“中心”相对。边城的人生形式,和处于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边城”为题,意在说明这种人生形式的流逝,而与之相对的庸俗、腐化、浅薄、金钱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胀,正在风靡。
讲解:本文写于1934年,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表达内心的痛心和推崇传统美德的心意。
传统文明是一种封闭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种有很多美德,需要我们去继承,但农业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优美、勤劳、淳朴的可爱的人们,由于不善表达,不善争取,因此也不免打伤孤寂的色彩。固守传统还是拥抱现代,怎样把传统美德和现代意识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也是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生存的问题。比如过年吧,我们既希望它象几十年以前那样神圣、热闹,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现代意识的发展,无论如何,我们再也找不到象《祝福》里描写的那种过年的味道了。
四、结束语:
故事结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绿,人依然那么美。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边城》,那就是:“美”和“爱”。翠翠是美丽的,《边城》同样是美丽的。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让我们学会欣赏,学会爱,学会生活。
五、课后研读题:
1.细读课文,试着写一段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
2.阅读《边城》全文,找出翠翠与爷爷、天保兄弟之间的“爱”,进一步体会人情人性美。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