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城县于底村的历史和由来?
2个回答
2013-08-19
展开全部
千年古镇于底位于石家庄市西北部,解放前,它就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镇容镇貌、繁荣的商业贸易和众多的文物古迹,驰名冀晋。
近年来,随着植物园路的修建通车,这个古老的村镇再次焕发了生机。目前,村里又在谋划开建“古镇一条街”,为于底村重振商业古镇的繁荣景象。
■缘起:淤泥上建起的“淤堤”村
于底村的历史至少有一千多年了。村口牌坊上“古镇于底”的牌匾,也在证明老村不凡的过去。
“古太平河每年雨季时冲下的泥沙在这里长期淤积,形成三角洲,唐末五代之后,人们在这淤积的土堤上建立了家园,并起名‘淤堤’。”在于底村里,有几位热心的村民经过半年的努力,广泛搜集资料、走访老人,于1999年写出了村里首部《于底村志》。71岁的李万林是这部《村志》的主要整理者,也是土生土长的于底村人。
在李万林的记忆里,村里的老人讲起于底的来历,还有另一个版本。“老人们都说以前我们村的地形是中间高、两边低,因此庄户们大多把家建在古太平河漫散处淤泥堤上,并且高出水台的淤堤形状犹如一条头西尾东的大鱼,村里的人们也称之为‘鱼堤’,后谐音称‘于堤’和‘于底’。”
有据可查的是,上京村毗卢寺内的几个石碑上,明朝碑文中就是“于堤”和“于底”并用,而至清代和以后的碑文中,就只有“于底”这一名称了。
说法不同,但都与该村在淤积地有关。如今,行走在村内,整齐的街道、村南宽敞的楼房、宽阔的马路,已经将当年形状如鱼的淤堤深深覆盖,但关于于底村的故事却俯拾皆是,值得一提的是于底和栾城县“小于底村”的故事。
今年82岁的老党员卞富春说,以前在于底村南有个小庄叫“南庄”,住着几户杨姓、娄姓的人家。明朝嘉靖年间的一次洪水淹没了这个小庄,幸存的杨、娄姓人家扶老携幼弃家东迁,搬到如今栾城县西邻暂住谋生。每年秋收后返家维修旧舍以期返回故乡,但几年后和当地人民结下深厚感情,便在那里新建家园。随着家兴人旺,也称新家为于底村。后人称于底前街或“小于底”。
由于两个于底的渊源,几百年来,这两个村子仍有割不断的亲情。“直到今天,于底的剧团、龙灯还曾多次到小于底演出;而小于底的花会节目,也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于底庙会期间,前来表演助兴,两地的村民均互相热情接待。”于底村党委书记陈生彦说,为此,他们村还流传了着这样一首诗:“树高千丈不忘根,石栾于底骨肉亲。烟花龙灯相辉映,同心同德向前进。”
■成长:集市商街烘热千年古镇
凡是称作“镇”的村子,都和它的集市有关,于底也不例外。据明朝嘉靖版本《获鹿县志》记载,于底早在明代中期已为获鹿县八大集镇之一。
“我小的时候总爱跟着大人赶集,于底每逢三八集日,摊点按六列摆在东西长达二华里的大街上。永安桥东、三房庙戏楼前均是宽阔的广场,棉花布匹、粮食油料、牲畜猪禽、干鲜果品、花木家具等等都有专门的市场。”75岁的于底村民李英太说,每到那时,赶集的人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汇集而来,行人摩肩接踵。商贩的叫卖声,赶集人的喧闹声汇成一片,好不热闹。
曾任村书记的李英太老人说,恰逢庙会时,集市上就更加热闹了,而且晚上掌灯以后还有一段夜市。在他的记忆里,于底不仅在集日当天商务昌盛,就在平日,大街上行人车辆也络绎不绝,商店门铺照常营业,推车挑担的货郎走街串巷叫卖,一片繁荣景象。
兴盛于于底的老字号可以说满街全是,最有代表的还是“连升号”的药店和糕点铺,过去曾有“连升号的糕点,誉满直隶”之说。连升号糕点铺和药店始建于明代,连升号的药店比北京的同仁堂还要早,可以和北京的西鹤年堂相提并论,几百年间,这里坐堂的中医还和北京的西鹤年堂、同仁堂有着医药学的交流和药材往来的关系。可惜连升号于解放初期停业了。
现在,从于底村的东村口进去,正对着的就是以前的集市大街,至今这条街仍旧是于底的集市。行走在于底村集市的大街上,看着街道两旁的商铺、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就可以感觉到这里昔日的繁华。
于底村党总支书记陈生彦说,关于于底古镇的镇容镇貌,于底的先人们曾立有严格的村规民约,记载在关王庙一石碑上,主要内容是:凡大街旁住的人家,所盖院落必须是瓦房,临街房舍必须设有店铺门面,而且全部盖有宽敞的抱厦,并绘有精美的彩绘,门面及大门前置上马石,道路两旁必栽种槐树。
千百年来,一代一代于底人都严格遵守着这些村规民约,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所以就形成了宽15米的车马大道,店铺前是两米多宽的人行道,砌着整齐的条石,道路两旁是两排粗壮的槐树,每逢夏日,槐花飘香,浓荫蔽日,蜂蝶成群,成为古镇的一大景观。
而如今,于底人在新农村的建设中,逐渐远离了遵守千百年的村规民约,昔时槐香满街,瓦房抱厦和一排排的上马石,也逐渐被整齐的民宅所替代了。但商街集市的传统,仍然延续至今。
■定格:永安古桥守望村镇变迁
从东村口进去,沿着于底村大街一路往西,一直走,不远就会看见一座古石桥。由于年代久远,屡经风霜的桥身有些破败。
“传说重胜寺高僧立德,看到太平河南北相隔,便身背点燃之香,走一村,拜一村,过一店,拜一店,从于底古镇到北京,七八百里路程,感动了当朝皇后,赐纹银百两,以还立德高僧修桥夙愿。”82岁的卞富春老人说,听于底村的老人们讲,过去太平河是穿村而过,每年夏季,洪水汹涌,南北隔绝,淤泥冲积,常常淹没村落田野,人们为了使太平河水驯服而过,不再泛滥,世世代代永保平安,故将此桥命名为永安桥。
而民国年间重修《获鹿县志》记载:“永安桥,在县东十五里于底村”。据考证,永安桥为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所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走近永安桥,我们会发现,整个石桥设计别致,造型美观,具有鲜明的特色。大桥全部用青石条砌券而成,为单孔斗拱桥,桥面长20米,宽4.5米,拱长11米,深9米,石券孔洞的直径为11米左右。桥东西两侧的桥面上,各有石望柱八根,柱头上有石雕的狮、桃等物;石柱之间有栏板,两侧各有栏板七块,栏板上浮雕着各种人物、传说、故事、或花卉图案;桥孔顶处东西两侧各嵌有一头雄狮浮雕头像,虽历经风雨,仍然气势雄伟、栩栩如生。
流经永安桥的太平河水早已干涸,曾经的河道已经变成平坦的水泥路,汽车和行人不时穿过。“永安桥虽然失去了始建时的作用,但作为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仍不失其艺术价值。”石家庄市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说,现在该桥已被列为石家庄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展:西北部居民休闲新亮点
从和平路一直往西走,到植物园路北行,马路东侧就是一排排整齐的楼房,这就是于底村的住宅区了。
解放以前,于底村就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镇容镇貌、繁荣的商业贸易和众多的文物古迹,驰名冀晋。近年来,植物园路的修建通车,再次给这个古老的村镇,带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村里正在谋划开展“古镇一条街”的建设项目。这无疑又将为于底村重振商业古镇的繁荣景象,增添新的亮色。
“于底村处在植物园路周围,便利的交通给这个村镇带了机遇。但如何依托现有的环境进行开发、改造,成了我们最关注的问题。”于底村党总支书记陈生彦说。
新华区有关负责人说,省会西北部有植物园、南水北调、西北水利防洪生态工程,新华区已经对该区域的区位、环境、交通、生态等做了详细论证,并邀请省市规划、设计、水利、文化等方面的知名专家共同参与研讨,制定出了这一区域的总体开发策略,即“一路”、“一街”及“三区”。而这其中的“一街”,就是指于底古镇商业步行街。
“于底古镇有上千年的历史,古建筑随处可见,既有汉代的石桥,又有属我省佛教活动重要场所的虚云禅寺。”这位负责人说,于底古镇商业步行街的规划和建设,将为这个千年古镇重振商业繁荣景象,拉开序幕。
按照于底村的计划,商业街建设将发挥于底千年古镇的历史文化优势,恢复古建筑商业街的历史面貌,以此提升千百年来形成的商业文化品位。陈生彦说,按照规划,沿街两侧要建成由三、四、五层仿古建筑构成的商业楼,主要以明清时期建筑风格为主,将设各地特色小吃、古玩字画、工艺品、戏院、茶楼、购物场所等,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休闲、旅游区域。
随着这个计划的逐步实施,不久,于底这座千年古镇将重现明清时期的繁华,省会也将增添一个旅游、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近年来,随着植物园路的修建通车,这个古老的村镇再次焕发了生机。目前,村里又在谋划开建“古镇一条街”,为于底村重振商业古镇的繁荣景象。
■缘起:淤泥上建起的“淤堤”村
于底村的历史至少有一千多年了。村口牌坊上“古镇于底”的牌匾,也在证明老村不凡的过去。
“古太平河每年雨季时冲下的泥沙在这里长期淤积,形成三角洲,唐末五代之后,人们在这淤积的土堤上建立了家园,并起名‘淤堤’。”在于底村里,有几位热心的村民经过半年的努力,广泛搜集资料、走访老人,于1999年写出了村里首部《于底村志》。71岁的李万林是这部《村志》的主要整理者,也是土生土长的于底村人。
在李万林的记忆里,村里的老人讲起于底的来历,还有另一个版本。“老人们都说以前我们村的地形是中间高、两边低,因此庄户们大多把家建在古太平河漫散处淤泥堤上,并且高出水台的淤堤形状犹如一条头西尾东的大鱼,村里的人们也称之为‘鱼堤’,后谐音称‘于堤’和‘于底’。”
有据可查的是,上京村毗卢寺内的几个石碑上,明朝碑文中就是“于堤”和“于底”并用,而至清代和以后的碑文中,就只有“于底”这一名称了。
说法不同,但都与该村在淤积地有关。如今,行走在村内,整齐的街道、村南宽敞的楼房、宽阔的马路,已经将当年形状如鱼的淤堤深深覆盖,但关于于底村的故事却俯拾皆是,值得一提的是于底和栾城县“小于底村”的故事。
今年82岁的老党员卞富春说,以前在于底村南有个小庄叫“南庄”,住着几户杨姓、娄姓的人家。明朝嘉靖年间的一次洪水淹没了这个小庄,幸存的杨、娄姓人家扶老携幼弃家东迁,搬到如今栾城县西邻暂住谋生。每年秋收后返家维修旧舍以期返回故乡,但几年后和当地人民结下深厚感情,便在那里新建家园。随着家兴人旺,也称新家为于底村。后人称于底前街或“小于底”。
由于两个于底的渊源,几百年来,这两个村子仍有割不断的亲情。“直到今天,于底的剧团、龙灯还曾多次到小于底演出;而小于底的花会节目,也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于底庙会期间,前来表演助兴,两地的村民均互相热情接待。”于底村党委书记陈生彦说,为此,他们村还流传了着这样一首诗:“树高千丈不忘根,石栾于底骨肉亲。烟花龙灯相辉映,同心同德向前进。”
■成长:集市商街烘热千年古镇
凡是称作“镇”的村子,都和它的集市有关,于底也不例外。据明朝嘉靖版本《获鹿县志》记载,于底早在明代中期已为获鹿县八大集镇之一。
“我小的时候总爱跟着大人赶集,于底每逢三八集日,摊点按六列摆在东西长达二华里的大街上。永安桥东、三房庙戏楼前均是宽阔的广场,棉花布匹、粮食油料、牲畜猪禽、干鲜果品、花木家具等等都有专门的市场。”75岁的于底村民李英太说,每到那时,赶集的人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汇集而来,行人摩肩接踵。商贩的叫卖声,赶集人的喧闹声汇成一片,好不热闹。
曾任村书记的李英太老人说,恰逢庙会时,集市上就更加热闹了,而且晚上掌灯以后还有一段夜市。在他的记忆里,于底不仅在集日当天商务昌盛,就在平日,大街上行人车辆也络绎不绝,商店门铺照常营业,推车挑担的货郎走街串巷叫卖,一片繁荣景象。
兴盛于于底的老字号可以说满街全是,最有代表的还是“连升号”的药店和糕点铺,过去曾有“连升号的糕点,誉满直隶”之说。连升号糕点铺和药店始建于明代,连升号的药店比北京的同仁堂还要早,可以和北京的西鹤年堂相提并论,几百年间,这里坐堂的中医还和北京的西鹤年堂、同仁堂有着医药学的交流和药材往来的关系。可惜连升号于解放初期停业了。
现在,从于底村的东村口进去,正对着的就是以前的集市大街,至今这条街仍旧是于底的集市。行走在于底村集市的大街上,看着街道两旁的商铺、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就可以感觉到这里昔日的繁华。
于底村党总支书记陈生彦说,关于于底古镇的镇容镇貌,于底的先人们曾立有严格的村规民约,记载在关王庙一石碑上,主要内容是:凡大街旁住的人家,所盖院落必须是瓦房,临街房舍必须设有店铺门面,而且全部盖有宽敞的抱厦,并绘有精美的彩绘,门面及大门前置上马石,道路两旁必栽种槐树。
千百年来,一代一代于底人都严格遵守着这些村规民约,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所以就形成了宽15米的车马大道,店铺前是两米多宽的人行道,砌着整齐的条石,道路两旁是两排粗壮的槐树,每逢夏日,槐花飘香,浓荫蔽日,蜂蝶成群,成为古镇的一大景观。
而如今,于底人在新农村的建设中,逐渐远离了遵守千百年的村规民约,昔时槐香满街,瓦房抱厦和一排排的上马石,也逐渐被整齐的民宅所替代了。但商街集市的传统,仍然延续至今。
■定格:永安古桥守望村镇变迁
从东村口进去,沿着于底村大街一路往西,一直走,不远就会看见一座古石桥。由于年代久远,屡经风霜的桥身有些破败。
“传说重胜寺高僧立德,看到太平河南北相隔,便身背点燃之香,走一村,拜一村,过一店,拜一店,从于底古镇到北京,七八百里路程,感动了当朝皇后,赐纹银百两,以还立德高僧修桥夙愿。”82岁的卞富春老人说,听于底村的老人们讲,过去太平河是穿村而过,每年夏季,洪水汹涌,南北隔绝,淤泥冲积,常常淹没村落田野,人们为了使太平河水驯服而过,不再泛滥,世世代代永保平安,故将此桥命名为永安桥。
而民国年间重修《获鹿县志》记载:“永安桥,在县东十五里于底村”。据考证,永安桥为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所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走近永安桥,我们会发现,整个石桥设计别致,造型美观,具有鲜明的特色。大桥全部用青石条砌券而成,为单孔斗拱桥,桥面长20米,宽4.5米,拱长11米,深9米,石券孔洞的直径为11米左右。桥东西两侧的桥面上,各有石望柱八根,柱头上有石雕的狮、桃等物;石柱之间有栏板,两侧各有栏板七块,栏板上浮雕着各种人物、传说、故事、或花卉图案;桥孔顶处东西两侧各嵌有一头雄狮浮雕头像,虽历经风雨,仍然气势雄伟、栩栩如生。
流经永安桥的太平河水早已干涸,曾经的河道已经变成平坦的水泥路,汽车和行人不时穿过。“永安桥虽然失去了始建时的作用,但作为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仍不失其艺术价值。”石家庄市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说,现在该桥已被列为石家庄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展:西北部居民休闲新亮点
从和平路一直往西走,到植物园路北行,马路东侧就是一排排整齐的楼房,这就是于底村的住宅区了。
解放以前,于底村就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镇容镇貌、繁荣的商业贸易和众多的文物古迹,驰名冀晋。近年来,植物园路的修建通车,再次给这个古老的村镇,带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村里正在谋划开展“古镇一条街”的建设项目。这无疑又将为于底村重振商业古镇的繁荣景象,增添新的亮色。
“于底村处在植物园路周围,便利的交通给这个村镇带了机遇。但如何依托现有的环境进行开发、改造,成了我们最关注的问题。”于底村党总支书记陈生彦说。
新华区有关负责人说,省会西北部有植物园、南水北调、西北水利防洪生态工程,新华区已经对该区域的区位、环境、交通、生态等做了详细论证,并邀请省市规划、设计、水利、文化等方面的知名专家共同参与研讨,制定出了这一区域的总体开发策略,即“一路”、“一街”及“三区”。而这其中的“一街”,就是指于底古镇商业步行街。
“于底古镇有上千年的历史,古建筑随处可见,既有汉代的石桥,又有属我省佛教活动重要场所的虚云禅寺。”这位负责人说,于底古镇商业步行街的规划和建设,将为这个千年古镇重振商业繁荣景象,拉开序幕。
按照于底村的计划,商业街建设将发挥于底千年古镇的历史文化优势,恢复古建筑商业街的历史面貌,以此提升千百年来形成的商业文化品位。陈生彦说,按照规划,沿街两侧要建成由三、四、五层仿古建筑构成的商业楼,主要以明清时期建筑风格为主,将设各地特色小吃、古玩字画、工艺品、戏院、茶楼、购物场所等,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休闲、旅游区域。
随着这个计划的逐步实施,不久,于底这座千年古镇将重现明清时期的繁华,省会也将增添一个旅游、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2013-08-19
展开全部
于底就是栾城的于底无法取代!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