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药不能凉着喝?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37℃时再喝;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发散风寒的中药,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而解毒、清热的药,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药,则“冷服”效果更好。
在南方,夏天经常服用一些“凉茶”,实际上也属于中药的一种。顾名思义,很多凉茶都是晾凉了喝,清凉解暑效果才更好。
对于服中药,一般来讲,治疗热病的药可凉服,而治疗寒证宜热服。患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掌握服药的温度。患有“阳病”的患者多表现热证,出现周身发热、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黄、口舌生疮、舌质红、舌苔黄、脉搏快等;而“阴病”多表现为寒证,出现恶寒发热、无汗、腹冷痛、肢冷神靡、下利清谷、水肿、舌淡、苔薄白等。
在中药方剂中,有个小窍门,一般情况下,叫做“汤”的多数热服,而叫做“饮”的多数需要凉服。因为古语中汤和饮本身就是有温度区别的。但为慎重起见,患者最好在开完药后,再问一下中医师相关的服用方法,以防出现偏差。
其实,有一部分中药是需要放凉了再喝的。
在南方,夏天经常服用一些“凉茶”,实际上也属于中药的一种。顾名思义,很多凉茶都是晾凉了喝,清凉解暑效果才更好。
对于服中药,一般来讲,治疗热病的药可凉服,而治疗寒证宜热服。患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掌握服药的温度。患有“阳病”的患者多表现热证,出现周身发热、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黄、口舌生疮、舌质红、舌苔黄、脉搏快等;而“阴病”多表现为寒证,出现恶寒发热、无汗、腹冷痛、肢冷神靡、下利清谷、水肿、舌淡、苔薄白等。
在中药方剂中,有个小窍门,一般情况下,叫做“汤”的多数热服,而叫做“饮”的多数需要凉服。因为古语中汤和饮本身就是有温度区别的。但为慎重起见,患者最好在开完药后,再问一下中医师相关的服用方法,以防出现偏差。
其实,有一部分中药是需要放凉了再喝的。
2013-08-20
展开全部
喝药不一定“趁热”
“趁热喝!”是大部分人喝中药时的习惯。楼步青说,其实,喝药不一定要“趁热”。
传统的中医理论,对于服用中药的温度非常讲究。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37℃时再喝。而丸、散一类的中成药也应该以温开水送服;属于解表、发散风寒的中药,才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而止吐、解毒、清热的药,则应该“冷服”,以免引起刺激。
楼步青说,市民在喝中药时,除了医生有特殊提示外,基本上掌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就可以了。
“趁热喝!”是大部分人喝中药时的习惯。楼步青说,其实,喝药不一定要“趁热”。
传统的中医理论,对于服用中药的温度非常讲究。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37℃时再喝。而丸、散一类的中成药也应该以温开水送服;属于解表、发散风寒的中药,才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而止吐、解毒、清热的药,则应该“冷服”,以免引起刺激。
楼步青说,市民在喝中药时,除了医生有特殊提示外,基本上掌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就可以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8-10
展开全部
中药应该怎么喝?这也成为一个需要专家指导的问题?是的!不同药性的中药,热喝冷喝,早喝晚喝,或是服药期间的饮食宜忌,原来都大有讲究。记者专门请教了广东省中医院药学部副主任中药师楼步青,大家不妨对照一下,自己是否真的会喝中药?
找到喝药的“黄金时机”
服用西药最常见的是“一天三次”,参照一天三餐的标准就容易掌握了;而服用中药则往往是一剂药“一天两次”,怎么喝?
楼步青说,将一剂中药煎煮2次的药液混合,分别于早晚服用,是为“一天两次”的正解。上午9点和下午3点左右,是机体吸收药物的“黄金时间”,所以此时服用中药最佳。不过,如果上班时间紧凑,也可以将服药时间调整至早晨和晚上。
不同药性的中药,讲究不同的服药时机。一般而言,治疗虚症和肠胃病的,应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而治疗心肺病和其他一般疾病,则通常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为佳,以避免药物对肠胃产生刺激,减少副作用的产生。补益药和泻下通便的药物则宜饭前空腹服用(其中通大便的药物,如大黄、火麻仁等,宜在清晨和白天服用,避免在睡前和夜间服食);驱虫药也应在早上空腹服用;而治疗外感疾病和头面部疾病的中药,在饭后半小时左右服用为佳。助消化或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也应饭后服用;而安神药则应在睡前服用。
喝药不一定“趁热”
“趁热喝!”是大部分人喝中药时的习惯。楼步青说,其实,喝药不一定要“趁热”。
传统的中医理论,对于服用中药的温度非常讲究。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37℃时再喝。而丸、散一类的中成药也应该以温开水送服;属于解表、发散风寒的中药,才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而止吐、解毒、清热的药,则应该“冷服”,以免引起刺激。
楼步青说,市民在喝中药时,除了医生有特殊提示外,基本上掌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就可以了
找到喝药的“黄金时机”
服用西药最常见的是“一天三次”,参照一天三餐的标准就容易掌握了;而服用中药则往往是一剂药“一天两次”,怎么喝?
楼步青说,将一剂中药煎煮2次的药液混合,分别于早晚服用,是为“一天两次”的正解。上午9点和下午3点左右,是机体吸收药物的“黄金时间”,所以此时服用中药最佳。不过,如果上班时间紧凑,也可以将服药时间调整至早晨和晚上。
不同药性的中药,讲究不同的服药时机。一般而言,治疗虚症和肠胃病的,应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而治疗心肺病和其他一般疾病,则通常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为佳,以避免药物对肠胃产生刺激,减少副作用的产生。补益药和泻下通便的药物则宜饭前空腹服用(其中通大便的药物,如大黄、火麻仁等,宜在清晨和白天服用,避免在睡前和夜间服食);驱虫药也应在早上空腹服用;而治疗外感疾病和头面部疾病的中药,在饭后半小时左右服用为佳。助消化或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也应饭后服用;而安神药则应在睡前服用。
喝药不一定“趁热”
“趁热喝!”是大部分人喝中药时的习惯。楼步青说,其实,喝药不一定要“趁热”。
传统的中医理论,对于服用中药的温度非常讲究。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37℃时再喝。而丸、散一类的中成药也应该以温开水送服;属于解表、发散风寒的中药,才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而止吐、解毒、清热的药,则应该“冷服”,以免引起刺激。
楼步青说,市民在喝中药时,除了医生有特殊提示外,基本上掌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就可以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