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感情?
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扩展资料:
赏析
从这首曲子的题目来看,是一篇悲秋之作。然而,全曲竟没有出现一个秋字,却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
诗的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皆在写景,而这些景语又都是情语。作者巧妙地运用景物,创造出十分典型的环境, 让人感受到的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在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的是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小桥流水人家”本是令人神往的静谧美好,但被作者穿插在“枯藤”“老树”“昏鸦”这众多意象之中时,起到了以乐景写哀情的作用,更加反衬出离人思乡的孤寂愁苦之情。最为绝妙之处是在“马”之前添加了一个‘瘦’字,可谓别具匠心: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经由写马之瘦去衬托人之瘦,人之贫,从另一个方面表现漂泊者的路途跋涉之艰辛。
读之倍感其苦,咏之更感其心。因此,读此曲,明其意者,定不能自已,泣不成声。
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诗人在抒情。“夕阳西下”, 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氛围,也为全曲设置了阔大的背景,把前面全部的意象统摄起来,营造了一时多空的场面,使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
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将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所以,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是不可多得的咏秋、漂泊思乡的名篇。
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中的小令,用寓情于景的方法,通过对秋天黄昏时的景物描写,刻画了一个奔波在外的游子形象,表达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思
这首小令先写景再写情,写景为抒情服务。作者马致远先是采用白描的方法,仅仅用了18个字就描绘出9种不同的景物,将它们和谐而又自然地纳入一个画图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枯藤老树昏鸦”说明此时乃深秋时节,“古道西风瘦马”则间接刻画出异乡游子的形象。与此同时,作者也将自己悲凉的感情寄托于此景中,使原本已十分凄凉的景物更令人伤感。作者也十分注意景与情的配合
“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景物如此萧条和暗淡反映了诗人心情的低沉和凄凉,三者正好牵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虽然还只是说景物名称,但是这三个词却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古道”是苍凉寂寥的,“西风”是萧瑟悲凉的,“瘦马”是疲惫无力的,这已经不是单纯地写景了。而“瘦马”一词,在这里还应该包含骑在马上的人,这是主要部分。“夕阳西下”写时间,“断肠人在天涯”这才明显写到游子,写到游子的心情。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游子发生悲凉之感,特别是在苍然暮色中,对着荒郊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孤独地走向天涯异域,他更想到故乡的人,瞻望漫长的前路,因而触动情怀,引起悠悠的哀愁。
推荐于2017-06-19
2013-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