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我国主要地形的资料

介绍我国主要地形的资料,最好详细一点,thanks~... 介绍我国主要地形的资料,最好详细一点,thanks~ 展开
 我来答
529884413
2006-04-09 · TA获得超过14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我国地形特点:

  (1)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区是指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的总称。我国山区面积占

  全国总面积的2/3,平原面积仅占10%多一点。除此以外,还有广阔的高原、盆地等,地形种类齐全,地质构

  造复杂。多种多样的地形一方面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

  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

  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

  (2)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第一级阶梯——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号称“世界屋脊”。第二级阶梯——青藏高原向东、向北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主要由

  盆地、高原组成,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第三级阶梯——位于我国东部,主要由平原和丘陵组成,大部

  分地区海拔在500米以上。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

  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

  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有重大影

  响,这种地势有利于海洋湿润水汽深入大陆内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

  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同时许多大河在流经阶梯交界处时落差大、水流湍急,水力资源十分丰

  富,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蕴藏量最丰富的国家。

  2.我国的主要山脉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许多山脉高大绵长,它们象是地形的骨架,将我国地表分隔成若干大的地形区,

  如高原、盆地、平原等。掌握山脉的分布有助于学习我国的地形分布,理解山脉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中的巨

  大作用。我国的山脉主要有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等。

  (1)东西走向的山脉: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自北向南依次为:①天山——阴山;②昆仑山

  ——泰山;③南岭(读我国地形图,明确它们的位置)。其中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

  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我国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也有三列:自西向东,依次为①大兴安岭

  ——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这一条线以西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以东以平原、丘陵为主。②长白山

  脉——武夷山脉;③台湾山脉。三列山脉在地质历史时期是受挤压、隆起的褶皱山,在山脉之间的地带大多

  为沉降带,地质历史上沉积了丰富的有机质,因此形成了煤、石油(气)等矿产资源。

  (3)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横断山脉、宁夏西部的贺兰山等,其中横断山脉是由许多

  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了东西交通。

  (4)其它走向的山脉还有:西北——东南的山脉,如阿尔泰山脉(位于新疆北部、中蒙、中俄边缘),祁

  连山山脉等;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位于我国西南(中印、中尼边境),它是由几列平行

  排列的巨大山脉组成的山系。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大多集中于此,其中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是

  世界最高峰。珠峰是极好的登山、旅游、科考场所。

  3.我国主要的地形区及地理环境:

  (1)四大高原:①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南到喜马拉雅山,西接帕米尔高原。北以昆仑山,阿尔金

  山、祁连山为界与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为邻,东面以横断山脉为界与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相邻。面积约占

  我国总面积的1/4,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大、而又年轻的大高原。青藏高原内部也分布着一

  系列山脉,这些山脉绝对高度很大,但相对高度不大。“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态的真实

  写照。山脉之间,起伏平缓,高山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②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北部,北到中蒙边界,

  东到大兴安岭,南到长城,向西延伸到祁连山麓,是我国第二大高原,内蒙古高原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最

  大的特点是地面坦荡,许多地方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西部地区多荒漠分布。③黄土高原,西起祁连山东端,

  东到太行山脉,北以古长城为界与内蒙古高原相邻,南到秦岭,这里因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而得名。这里的

  黄土是地质时期强劲的偏北风从北方干旱地区吹来的,是风力沉积作用的产物。黄土层土质疏松,加上地面

  植被破坏,长期以来,地表受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状态。黄土高原是我国

  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水旱灾害频繁,农业落后,许多地方人民生活贫困。但这里又是我国矿产资源

  十分丰富的地区,煤、铁、有色金属等储量丰富。这里的人民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和气候较为干旱的特点,开

  凿窑洞。窑洞冬暖夏凉,是很好的居住场所。④云贵高原,位于横断山脉以东、四川盆地以南,主要包括的

  云南省东部及贵州省大部及广西西部,地势西高东低,海拔从2000米下降到1000米,云贵高原上广泛分布的

  石灰岩长期受流水的溶解侵蚀,形成峰林,溶洞、石林等奇异的喀斯特地形,云南的路南石林、广西桂林山

  水等都是著名的喀斯特景观旅游区。但是云贵高原峰岭众多,地面崎岖,土壤瘠簿,不利于农耕。只有一些

  小的山间盆地,被当地人称为“坝子”,比较平坦,是当地主要的耕作业区。地面有漏斗,地下多溶洞、地

  下河等,地质条件复杂,地表水易渗漏,并给修建水库,工程建设增加了很大难度。

  (2)四大盆地:①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北部,界于天山与阿尔泰这间;②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

  介于天山和昆仑之间,是我国最大的盆地。这两个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准噶尔盆地西部有

  许多缺口,能受到西风的影响,降水在50~200米之间,多为固定沙丘。塔里木盆地四周被高原、山地包围,

  地形闭塞,气候极干旱,大多数地方年降水量小于50mm,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丘区——塔克拉玛干沙

  漠。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边缘的高山山麓地带,许多地方受高山冰雪融水的滋润,形成一连串小块绿

  洲,是新疆主要的农牧业区。其中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处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是沟通亚欧大陆的一

  段“绿色通道”。③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是典型的内陆

  高原盆地,盆地内多戈壁、荒漠。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之称,盆地内石油、有色金属矿、盐矿资源丰

  富。④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和重庆市境内。四周被高原、山地环抱,西有青藏高原,南有云贵高原,北有

  秦岭、大巴山,东有巫山,在地质史上是一个大湖盆,后来由于湖水外泄、下切,形成了三峡。四川盆地冬

  季温暖,夏季炎热,气候温润,盆地内丘陵广布,海拔在500米左右,在盆地西部有成都平原,它是岷江的

  冲积扇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物产富饶,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3)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①东北平原:主要位于东北黑、吉、辽三省,介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

  山之间,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三部分组成,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平均海拔在200米以下,

  地势坦荡,沃野千里。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广泛分布着肥沃的黑土,地广人稀,农业机械化水平高,是我国

  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②华北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位于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

  濒临渤海、黄河。主要有黄河、淮河、海河所携带的大量泥沙冲积而成。华北平原地势低平,黄土沉积深

  厚,海拔多在50米以下,一望无际。过去这一地区是旱涝、盐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③长江中下

  游平原,它西起巫山,东抵海滨,沿江分布呈狭长形,主要由长江冲积而成。地势低平,海拔大多在50米以

  下,下游长江三角洲则海拔在10米以下,河汊纵横交织,湖荡星罗棋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除此以

  外,著名的平原还有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等。它们是我国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最为发达的地区。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丘陵分布。主要的丘陵有:山东丘陵、辽东丘陵、东南丘陵等。这些丘陵海拔多在

  200~500米之间,少数山峰海拔超过1000米,挺拔峻峭,成为著名的旅游区。如泰山、庐山、黄山、武夷

  山、井冈山等等。
百度网友0883df764
2006-04-07 · TA获得超过164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6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4万
展开全部
地理学习法——字头记忆法

【释义】即从同类地理知识中分别提取字头,编成简短话语进行记忆,这种字头法,简化知识,利于增强记忆。

【示例】有关长江的长度、流域面积、流经省市名称以及长江上中下游的分段等系列知识,地名数据多,硬记有困难,可用字头法编成顺口溜:

两湖两江两海安,川西云流六千三;

流域超过百八万,宜昌湖口各拉段。

第一句及第二句的“川西云”是字头,指明长江流经的十省市名称,“六千三”(百公里)是长江全长,“百八(十)万”(平方公里)是长江流域面积,第四句“宜昌”和“湖口”是长江上中下游的分段点,“各拉段”与“各拉丹”音近似,很容易联想到长江的发源地“各拉丹冬”。

地理学习法——综合法

【释义】认识地理特点的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征和各部分联系的基础上加以综合。下面结合北美简易图像,说明如何分析它的气候特征。并介绍综合法的一般步骤。

图中哪种气候分布的面积最广

(1)指出北美的位置及范围,即搞清楚在哪里的问题。

(2)根据事物的组成分解成部分。如分析气候成因,就要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气压及风带等方面去分析。

(3)分析各因素的特点,看它们在构成地理事物中起了什么作用。由上图可知,纬度、西风和地形的特点都对北美气候产生了影响。

(4)分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上述因素中,纬度位置决定了北美主体在北温带,并处在西风控制范围,南北纵列的高大地形阻碍了太平洋湿润气流的进入。这反映了北美纬度、西风同地形之间的紧密联系。

(5)综合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即找出北美气候的整体特点。分析、综合过程可见下表。

因素的特点及联系
作用
整体特征

大部分在北温带
以温带气候为主
以温带大陆性

气候为主湿润

西部高大山系阻挡

空气深入风陆
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地理学习法——用地图学地理法

【释义】大家都知道,学地理时,首先要掌握的就是事物的地理位置。因为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地理位置,事物的许多地理属性、特征、特点以及与其他地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内涵规律等才容易一下子揭示出来。举个例子来说,比如,我们知道了某个城市的位置是在北纬35度某大陆西岸。这样,我们就容易一下子推断出:它是地中海式气候。冬季多雨,夏季反而少雨。没有长久的冰冻,生长着耐旱的,树皮很厚的常绿灌木。春季景色最美,宜于游览等等。

上述是仅就掌握事物的地理位置,谈谈地图运用的效能。地图对学好地理的作用当然不局限于此。有人曾说:离开地图,便不是地理课。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做法】首先,要利用好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挂图。教师指图讲课时,学生一定要注意看图,不要自己看书,或是做别的事情。教师指图讲课,事先是经过充分备课的。他会把图中的知识直接指给学生,避免学生费时间走弯路地自己去查找。

运用好地图的另一个做法是要把《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和教科书中的插图,作为自己学习上得心应手的辅助工具。“两图”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与教材紧密配合的。而且色调鲜艳悦目,内容生动活泼。如《中国地图册》中《地球》一图,只要看一眼,便会得出地表一片汪洋的结论,而且会掌握大陆分布的基本形势。《地球五带》一图,作者更是用心巧妙,用冷暖颜色显示地带温差,配合以动植物画面,十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地带的特点。运用好地图的最后一个做法是不要忽视地理作业填充图的作用,一定要按教师的要求和布置认真做好填充图作业。

地理学习法——谐音记忆法

【释义】即把枯燥的数据换成有趣的文字加以记忆。

【示例】下列几个地理方面的世界之最:

(1)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爸爸试爬,要上);

(2)世界最低点死海,海平面以下392米(死孩是三舅儿);

(3)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22米(加大马力压那海狗,它只摇摇动双耳)。这是利用汉字谐音来换字,一语双关,生动有趣,易于记忆。

地理学习法——识图记忆法

【释义】即通过看图、填图、用图来记忆地理知识。首先要掌握地图知识技巧,如辨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地势高低、熟悉主要图例、了解经纬网等,练好看图的基本功。

【示例】我国地形特征之一是:地势西高东低,有明显的三大阶梯。这一特征在地图上用三种不同的颜色显示出来:最高一段的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呈储色:由此往北往东就变成深黄色,是海拔1000—2000米的高原或山地,属第二段;越过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往东直到海滨,是绿色或深黄色相同的地区,就是平原和丘陵了。通过识图,即可记得一清二楚。其次,要养成看图用图习惯,日积月累,方可熟能生巧。

地理学习法——简化地图法

简化地图法

【释义】简化地图法是根据学习的需要,把地图作简化处理,删去大量繁杂的图例,只保留有关知识的信息的方法。通过简化图的构思设计,达到突出重点、有利记忆和反映动态、易于理解的目的,并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

【示例】长江水系简图:

长江干流犹如“L”和“w”两个英文字母连接而成。从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到宜昌(B)的“L”形河道为上游,谷深水急,虎跃峡(A)、三峡地段,长江干流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葛洲坝就建在宜昌市以西的三峡东端处。

“w”河道则为长江中下游。“w”两端分别是宜昌(B)和南水北调东线的江都(F)水利枢纽,中点武汉市(D)则有长江最大支流双江汇人。“w”下方两处转折点是我国两大淡水湖——洞庭湖(C)和鄱阳湖(E)、BE河段为长江中下游,湖泊众多。

地理学习法——归类记忆法

归类记忆法

【释义】纷乱的无条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记忆的。我们把事物做一点理顺和归类,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如山脉、河流、岛屿、湖泊等分别归类在一起,再进行记忆就比较容易。

【示例】以半岛为例,主要半岛我国有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亚洲有朝鲜半岛、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半岛;欧洲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日德兰半岛、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非洲有索马里半岛;北美洲有拉布拉多半岛。

认知地理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一)

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和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它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是由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过程。

1.感性知识

地理学科的感性知识是指大量的事实材料。因此,又可简称为地理事实。这部分知识需要同学们记住,因为它是今后学习的基础,是运用地理语言,解决地理问题、提高地理技能的关键。

(1)地理名称

地理名称即地名,具有空间性、量大等特点,记忆时应与地图紧密结合,与其它地理事象及语意、语源联系起来。

(2)地理分布

地理分布是指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的位置。它分为数理分布,包括经纬度分布、海拔高度分布等;相对分布,包括海陆分布、坡向分布,以及地理事物间的相对位置等。地理分布知识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它对认识产生地域差异的原因有重要作用。与地图紧密结合,探求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是掌握这部分知识的有效途径。

(3)地理景观

地理景观是指反映地理事物景色或外貌的知识。分为自然景观,包括山地、河湖、沙漠、热带草原景观等;文化景观,包括工业区、农日、城市、交通运输景观等。学习掌握这部分知识,可对周围地理事物进行观察,也可通过看影视、录像、幻灯来学习。

(4)地理演变

地理演变指地理事务的发展变化过程。分为自然地理演变,如昼夜和四季更替、水份循环等:人文地理演变,如人口、民族的演变、农业演变、工业演变等。学习这部分知识要和地理景观结合起来,按照时空发展顺序,分阶段、分过程地掌握,不能只抓头尾,去掉腰身。

(5)地理数据

铁路长度、地区面积、江河流量、南北温差等定量数字和比率数字称为地理数据。这些抽象的数字反映着具体的地理事物。学习地理数据知识,必须充分利用图表,把数字具体化、形象化、规律化。如在学习经济地理时,要注意运用特定的一些地理数据,去分析和掌握各地区的生产规模、速度、差异及其规律。

认知地理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二)

地理学科的理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象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知识,是感性知识的抽象与概括。学好理性知识,也有助于记忆感性知识。

(1)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知识。形成地理概念是学习地理的中心环节。形成地理概念要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的范围,例如“河流是指陆地上循一定路线经常流动的水体”,反映的是河流的本质属性(不同于湖泊与海洋),是河流的内涵;其外延包括世界上任何一条河流。根据内涵和外延的不同,可以把概念分为以下三类。

①一般地理概念,它的外延很广,不是专指某个特定的地理事物,而是泛指一类地理事物。如平原这一概念,不是指某个平原,而是指世界上一切平原。在自然地理中出现的高原盆地、气温、气压、季风等,在经济地理中如重工业、消费城市、民族经济等都是一般地理概念。

②单独地理概念,是专指某一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独有的特性,它的内涵比较丰富,外延较小。如长江、黄河、北京、大行山等都属于单独地理概念。

③集合地理概念,是指某一地理要索区域的特征,它的特性以地区类集而成。如中国气候、华南气候、中国少数民族、吉林农业等。

在学习概念时,应注意善于利用逻辑推理缩小地理概念的外延,增加其内涵,或扩大概念外延,缩小其内涵,完成从一般地理概念到单独地理概念的过渡,或由单独地理概念到一般地理概念的过渡,掌握地理概念的从属关系的演变联系。例如,从河流的一般概念出发,增加其内涵,河水能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属性就构成了“外流河”的概念,这样外延就缩小了,不包括内流区域的河流;若进一步增加其内涵,加入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属性,其外延就又缩小了;若再加入入源地、流经路线。河口地点等具体属性,就可限定到长江等单独概念。相反,经过概括,由长江等减少其内涵,扩大外延,就可推移到秦岭一一淮河以南的河流→外流河→河流的有关概念。

(2)地理原理

①地理特征。地理特征,指地理事象异同点,因为它反映的是各种地理事物的异同点,因此为认识现象的本质、属性,形成地理概念提供了可能,学习地理特征主要采用比较法,同学们可以把各种地理事象分类列成表,进行比较学习。

②地理规律。地理规律包括地理演变和地理分布两大规律,它反映着地理事实间的必然联系及其规律。如学习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和植被破坏,水上流失造成黄河水害的演变规律,必须与地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分析、归纳、概括,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引起地理规律。

③地理成因。一种地理现象在特定的条件下引起另一种地理现象,这种反映地理事物的园果联系,揭示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形成原因的基础理论叫地理成因。例如,人地关系谐和论,板块构造学说,大气环流形成原理等。学习理论知识,要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设法解答。把因果关系搞清楚,由因推果,熟练后再反过来由果追因,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可运用图解法,把抽象的地图与现象的思维相结合,推求其因果关系。

地理学习法——串珠成线法

串珠成线法

【释义】在一定范畴内,许多地理概念是相互联系着的,因此,当思考某一地理概念时,应该放到与其他地理概念相互联系的整体上去认识。联系的方法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串珠成线法是联系法的一种,是根据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将零星的地理知识系列化的方法。它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分散的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认识地理事象的广度与深度。

【示例】弄清楚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

大气

又如,有关气候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形成气候的因素

地理学习法——比较法

比较法

【释义】它用于对同类地理事物或具有相似特点的地理事物问,进行异同比较。比较总是根据一定目的,按确定标准作比较,常用形式是列表。

比较法对理清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学了七大洲的地形特点之后,可按海拔、地形起伏、地形种类和分布立项作比较。

比较法一般要同其他方法相结合,才能揭示事物的特征、规律和联系。例如要认识我国东部河流汛期自南向北的变化规律,用比较法易理解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