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观后感一千字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11-12
展开全部
首先向陆川导演致敬,向为本片付出心血和努力的演员们致敬,南京大屠杀发生至今已70几年,一代都快过去了,当时的亲历者一旦全部逝去,中华民族这一笔羞
辱和惨痛,只怕会陷入浩瀚如烟海的中国历史,单靠文字和黑白照片,恐怕很难让如今的年轻一代去审视进而感受反思那段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旦夕不敢忘却
虎狼之邦依然环侍我们周边!
关于南京大屠杀,中外客观描述的已很多,在此不做罗列重复,此片的意义绝对正面积极,我无意蛋中挑刺,只是单纯就电影本身浅谈几点:
1. 已见史诗级大片的影子,但镜头运用还是有些拖沓,是沉闷却不沉重,剪辑有几处出彩,但多处稍嫌生硬
2. 看过“辛德勒名单”的人肯定都记得让人窒息的黑白色调,和活生生的人被从楼上扔下的场景,如果能用电脑特效,用彩色镜头表现战前南京的繁华,然后再用黑白镜头表现战时战后的南京,到处废墟尸体,强烈的视觉对比,给年轻观众的心理震撼和冲击肯定更大!
3. 唐天祥的女儿被从楼上扔下,如果能用长镜头表现,像“钢琴家”里那个坐轮椅的老人,被德军从四楼扔下那样,那时的震撼,能让观众瞬间惊呆甚至跳起。
4. 此片相比以往纯图片罗列和经历者访谈式的纪录片,积极生动的意义自然是让人心底发颤,但始终有些错觉,片中的战争本就在废墟上进行,所有的惨象和悲剧,都是因为战争本身,而不是直指残暴的日本侵略者,甚至慰安妇的篇幅有些喧宾夺主,过于冗长
真的期望哪天我们国家能还以媒体自由,用写实的手法再现曾经的那段历史,例如日军对我们同胞的砍头吃人、杀人比赛、枪挑婴儿、刀剖孕妇等等的残暴,还历史一个清白,还如今年轻一代的清醒!是非黑白曲直,我们民众心中自有一杆秤
匿名用户
2013-11-06
展开全部
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70余年了,《南京!南京!》影片上映时,久违的黑白画面依然清晰地挖掘出人们记忆深处的沉淀。这次与以往的纪录片或者电视不同,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视角的战争和屠杀。黑与白,简单的对比如同大脑里面尘封的记忆,清晰而又持久;失去了色彩,却增加了想象的空间;失去了血色的恐惧,却增加了对战争的恐惧。黑与白,不在乎视觉上表现战争的血腥,而在于通过战争的原态趋引领大家对战争的思考。 所谓立意,往往是一部艺术作品的灵魂,是一部作品所希望表达出来的内在含义,立意高下,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格调高下,《南京!南京!》从一个日本兵的眼中来观察这个战争,通过战争的表现,去挖掘战争的实质:一个施暴者尚有痛苦和崩溃,那么受害者的痛苦更有多少呢? 假若是从一个受难者角度来看这场战争,我们是不是会被悲情所缠绕,被屈辱所充满,忘却对战争本身的反思呢?影片通过表现施暴者的痛苦、绝望、崩溃,反差形容受害者的极度痛苦和灾难。 第一次拿着刺刀刺死手无寸铁的人,会有紧张和不适,当看到尸横遍野,习以为常以后,神经麻木了,杀人变成了一种习惯。但总有醒来的人,总有麻木后醒来的时候,看到人如此轻易的被杀死,对人生存的意义便会开始怀疑,这个人类固有的道德力量虽然弱小,但尚未泯灭。 “活着比死难受”角川自杀前跟自己同僚的最后一句话,反映出一个普通人在战争机器的驱动下,草菅人命后对生命的反思。 如果说,它仅仅是掀开陈年的伤疤,仅仅是在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仅仅停留在展现三十年代末中国人不堪忍受的屈辱,那么,电影在立意方面便容易出现缺失 然而所幸的是,这部片子的导演恰好在立意和新意方面表现翘楚,令人回味,将这部悲情作品升华到了新的高度,用新的视角俯瞰了这个历史的剧痛:我们不再停留在控诉和仇恨的层面,我们不再胶着在屈辱和反抗上面,我们从人性的内在良知面前重新看到人类自身道德的力量,正如小豆子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人类的道德的力量虽然弱小,却始终活着,并希望有一天强大起来,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拒绝所有的战争!拒绝所有的残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