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5
展开全部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后迁居四川.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
一、好任侠, 喜纵横
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 五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
李白少时, 好任侠, 且喜纵横. 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 自汉末以来, 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
因此, 李白从少年时起, 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
二、 仗剑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李白出蜀,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他乘舟沿江出峡, 渐行渐远, 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 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 推送着他的行舟, 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 此地江山雄性, 虎踞龙盘, 六朝宫阅历历在目. 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 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 他认为往日之都, 己呈一片衰颓之气, 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 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 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
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 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 当李白告别金陵时, 吴姬压酒, 金陵子弟殷勤相送, 频频举杯劝饮, 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 流过了人们的心头, 使人难以忘却.
李白告别金陵后, 从江上前往扬州.
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 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 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 到了盛夏, 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 《系马垂杨下, 衔杯大道边. 天边看绿水, 海上见青山》, 好不惬意. 到了秋天, 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 卧病他乡, 思绪很多, 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 又深深地思念家乡, 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 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准南病好之后, 又到了姑苏. 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 李白怀古有感, 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 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 称其 \"可以泣鬼神矣\". 由此看来, 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 却多别出新意.
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 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 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 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
李白由越西归, 回到了荆门.
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 虽然思乡心切, 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 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 最后, 他决定再度漫游.
首先, 他来到洞庭湖, 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 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 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 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 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 《赠孟浩然》.
不久, 李白到了安陆, 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 然而, 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 他仍然想寻找机会, 以求仕进. 在隐居寿山时, 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 提高自己的声誉.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 便将其招为女婿. 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 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 又几次出游, 结识了 一些官吏和贵公子, 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 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三、一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 玄宗即位后, 己有过多次狩猎, 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 耀武扬威, 以此震慑邻国.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 玄宗又有一次狞猎, 正好李白也在西游, 因上《大猎赋》, 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 \"大道匡君, 示物周博\", 而 \"圣朝园池遐荒, 殚穷六合\", 幅员辽阔, 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 夸耀本朝远胜汉朝, 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 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 李白有次去紫极宫, 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 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 这次相遇, 自然立刻上前拜见, 并呈上袖中的诗本. 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 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 李白瑰丽的诗歌和啸洒出尘的丰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 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 李白仍然作客长安, 没有机会出任, 他的心情有些沮丧. 好友诚意相邀, 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 但李白无意前往. 这次去长安, 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 却毫无着落, 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 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 也极不得意, 只有发出\"行路难, 归去来\"的感叹, 离开了长安.
四、翰林供奉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 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 对其十分仰慕, 便召李白进宫. 李白进宫朝见那天, 玄宗降辇步迎, “以七宝床赐食于前, 亲手调羹”. 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 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 胸有成竹, 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赞赏, 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 职务是草拟文告, 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 利用他敏捷的诗才, 赋诗纪实. 虽非记功, 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 以盛况向后人夸示.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 同僚不胜艳羡, 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五、再次远游
1?漫游梁宋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 李白到了东都洛阳. 在这里, 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 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 此时, 李白已名扬全国, 而杜甫风华正茂, 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 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 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 两人以平等的身份, 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在洛阳时, 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 访道求仙.
这年秋天, 两人如约到了梁宋. 两人在此抒怀遣兴, 借古评今. 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 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 然而, 三人各有大志, 理想相同. 三人畅游甚欢, 评文论诗, 纵谈天下大势, 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 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 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 李杜又一次分手, 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 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 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 成为道士. 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 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 为他造了真寰. 此次的求仙访道, 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 (公元745年)秋天, 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 他们两次相约, 三次会见, 知交之情不断加深. 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 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 就在这年冬天, 两人分手, 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2?东去吴越
李白离开东鲁, 便从任城乘船, 沿运河到了扬州. 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 也就没有多滞留.
到了会稽, 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 不久, 孔巢文也到了会稽, 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 泛舟静湖, 往来剡溪等处, 倘佯山水之中, 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
在金陵, 李白遇见了崔成甫. 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情怀更加相投. 每次游玩时, 都尽情畅游, 不计早晚. 他们泛舟秦淮河, 通宵达旦地唱歌, 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 拍手为他们助兴. 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 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 友情更深厚, 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 每当想念, 便吟诵一番.
3?探幽燕, 走江南
李白在吴越漫游了几年, 漂泊不定. 这时国家混乱, 情况一年比一年差. 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情引导下, 他决计去幽燕(今北京一带), 以探虚实.
到了幽燕之后, 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 形势己很危急, 自己却无能为力. 安史之乱前两三年, 李白漫游于宣城、当涂、南陵、秋浦一带, 仍然衣食依人, 经常赋诗投赠地方官, 以求帮助.
在此次漫游期间, 李白因夫人许氏病亡, 又娶宗氏. 家庭多变, 国家多事, 李白一面求仙学道, 一面企图为国建功, 对于国家安危, 颇多关切, 虽然仍事漫游, 已与过去有所不同.
六、病逝途中
天宝十四年, 安史之乱策发, 李白避居庐山. 那时, 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 永王李磷恰在此时出师东巡, 李白应邀人幕.
李白人幕后, 力劝永王勤王灭贼, 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 他也作过自我检讨. 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 参加, 以此免祸, 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
乾元二年 (公元759年), 李白行至巫山, 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 宣布大赦, 规定死者从流, 流以下完全赦免. 这样, 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 终于获得了自由. 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 而那首著名的《朝发自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
到了江夏, 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 李白便逗留了一阵. 乾元二年, 李白应友人之邀, 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 发思古之幽情, 赋诗抒怀. 不久, 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 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 他往来于两地之间, 仍然依人为生. 上元二年, 己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 在金陵, 他的生活相当窘迫, 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 (公元762年), 李白病重, 在病塌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 赋 《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终年六十二岁. 友情连结
一、好任侠, 喜纵横
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 五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
李白少时, 好任侠, 且喜纵横. 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 自汉末以来, 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
因此, 李白从少年时起, 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
二、 仗剑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李白出蜀,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他乘舟沿江出峡, 渐行渐远, 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 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 推送着他的行舟, 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 此地江山雄性, 虎踞龙盘, 六朝宫阅历历在目. 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 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 他认为往日之都, 己呈一片衰颓之气, 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 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 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
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 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 当李白告别金陵时, 吴姬压酒, 金陵子弟殷勤相送, 频频举杯劝饮, 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 流过了人们的心头, 使人难以忘却.
李白告别金陵后, 从江上前往扬州.
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 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 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 到了盛夏, 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 《系马垂杨下, 衔杯大道边. 天边看绿水, 海上见青山》, 好不惬意. 到了秋天, 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 卧病他乡, 思绪很多, 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 又深深地思念家乡, 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 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准南病好之后, 又到了姑苏. 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 李白怀古有感, 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 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 称其 \"可以泣鬼神矣\". 由此看来, 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 却多别出新意.
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 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 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 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
李白由越西归, 回到了荆门.
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 虽然思乡心切, 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 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 最后, 他决定再度漫游.
首先, 他来到洞庭湖, 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 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 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 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 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 《赠孟浩然》.
不久, 李白到了安陆, 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 然而, 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 他仍然想寻找机会, 以求仕进. 在隐居寿山时, 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 提高自己的声誉.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 便将其招为女婿. 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 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 又几次出游, 结识了 一些官吏和贵公子, 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 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三、一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 玄宗即位后, 己有过多次狩猎, 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 耀武扬威, 以此震慑邻国.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 玄宗又有一次狞猎, 正好李白也在西游, 因上《大猎赋》, 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 \"大道匡君, 示物周博\", 而 \"圣朝园池遐荒, 殚穷六合\", 幅员辽阔, 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 夸耀本朝远胜汉朝, 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 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 李白有次去紫极宫, 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 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 这次相遇, 自然立刻上前拜见, 并呈上袖中的诗本. 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 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 李白瑰丽的诗歌和啸洒出尘的丰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 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 李白仍然作客长安, 没有机会出任, 他的心情有些沮丧. 好友诚意相邀, 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 但李白无意前往. 这次去长安, 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 却毫无着落, 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 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 也极不得意, 只有发出\"行路难, 归去来\"的感叹, 离开了长安.
四、翰林供奉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 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 对其十分仰慕, 便召李白进宫. 李白进宫朝见那天, 玄宗降辇步迎, “以七宝床赐食于前, 亲手调羹”. 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 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 胸有成竹, 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赞赏, 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 职务是草拟文告, 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 利用他敏捷的诗才, 赋诗纪实. 虽非记功, 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 以盛况向后人夸示.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 同僚不胜艳羡, 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五、再次远游
1?漫游梁宋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 李白到了东都洛阳. 在这里, 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 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 此时, 李白已名扬全国, 而杜甫风华正茂, 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 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 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 两人以平等的身份, 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在洛阳时, 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 访道求仙.
这年秋天, 两人如约到了梁宋. 两人在此抒怀遣兴, 借古评今. 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 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 然而, 三人各有大志, 理想相同. 三人畅游甚欢, 评文论诗, 纵谈天下大势, 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 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 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 李杜又一次分手, 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 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 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 成为道士. 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 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 为他造了真寰. 此次的求仙访道, 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 (公元745年)秋天, 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 他们两次相约, 三次会见, 知交之情不断加深. 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 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 就在这年冬天, 两人分手, 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2?东去吴越
李白离开东鲁, 便从任城乘船, 沿运河到了扬州. 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 也就没有多滞留.
到了会稽, 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 不久, 孔巢文也到了会稽, 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 泛舟静湖, 往来剡溪等处, 倘佯山水之中, 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
在金陵, 李白遇见了崔成甫. 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情怀更加相投. 每次游玩时, 都尽情畅游, 不计早晚. 他们泛舟秦淮河, 通宵达旦地唱歌, 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 拍手为他们助兴. 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 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 友情更深厚, 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 每当想念, 便吟诵一番.
3?探幽燕, 走江南
李白在吴越漫游了几年, 漂泊不定. 这时国家混乱, 情况一年比一年差. 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情引导下, 他决计去幽燕(今北京一带), 以探虚实.
到了幽燕之后, 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 形势己很危急, 自己却无能为力. 安史之乱前两三年, 李白漫游于宣城、当涂、南陵、秋浦一带, 仍然衣食依人, 经常赋诗投赠地方官, 以求帮助.
在此次漫游期间, 李白因夫人许氏病亡, 又娶宗氏. 家庭多变, 国家多事, 李白一面求仙学道, 一面企图为国建功, 对于国家安危, 颇多关切, 虽然仍事漫游, 已与过去有所不同.
六、病逝途中
天宝十四年, 安史之乱策发, 李白避居庐山. 那时, 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 永王李磷恰在此时出师东巡, 李白应邀人幕.
李白人幕后, 力劝永王勤王灭贼, 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 他也作过自我检讨. 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 参加, 以此免祸, 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
乾元二年 (公元759年), 李白行至巫山, 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 宣布大赦, 规定死者从流, 流以下完全赦免. 这样, 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 终于获得了自由. 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 而那首著名的《朝发自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
到了江夏, 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 李白便逗留了一阵. 乾元二年, 李白应友人之邀, 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 发思古之幽情, 赋诗抒怀. 不久, 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 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 他往来于两地之间, 仍然依人为生. 上元二年, 己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 在金陵, 他的生活相当窘迫, 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 (公元762年), 李白病重, 在病塌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 赋 《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终年六十二岁. 友情连结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