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第一批工业企业是什么运动中出现的?
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1-12
展开全部
洋务运动
产生原因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
中央及地方代表势力
在中央,不久前成立的总理衙门办事大臣,恭亲王奕欣成为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势力。
地方上的代表人物中,多数与曾国藩有关:
奕欣(1832-1898年),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1851年(咸丰元年)封为恭亲王。1860年9月,咸丰帝于英法联军攻陷通州八里桥后逃往热河,令奕欣留守北京,“督办和局”。10月24日、25日,奕欣先后与英、法代表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北京条约》。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奕欣、桂良、文祥受命为总署大臣。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11月,奕欣与慈禧勾结,利用领有重兵驻扎北京一带的胜保,发动政变,摘掉了当权的以肃顺为核心的赞襄政务八大臣。从此,慈禧垂帘听政,奕欣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总理衙门。奕欣力主“借洋兵助剿”,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支持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展洋务活动,成为清廷中枢主持洋务的首脑人物。1865年,因受慈禧猜忌,被罢去议政王职务。1884年中法战争中,被免去一切职务。1894年,重新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后又受命督办军务。1898年戊戌变法之初病死。
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人,出身于地主家庭。1838年中进士,1839年任侍郎。他崇尚程朱理学。1853年,咸丰帝任命他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督办地主武装团练。他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兵勇及其将领全用湖南人,因此被称为“湘军”或“湘勇”。湘军以地域的、封建的关系为纽带来巩固内部;以程朱理学作为思想武装;以抢劫掳掠和官爵鼓舞士气;将领大多数选自所谓“宿儒”、“生员”等地主知识分子。1854年2月,湘军练成水陆两军约一万七千人。
李鸿章(1823—1901年),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1853年,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屡遭失败,投靠曾国藩当幕僚。1861年在安徽按湘军编制,组织淮军。1862年4月,李鸿章和他的淮军调赴上海。4月25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代理江苏巡抚。在上海,李鸿章雇用外国侵略军头目训练淮军,招募外国工匠制造军火,加强了淮军的反动力量。1862年,淮军配合“常胜军”在江浙地区屠杀太平军。186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任两江总督。第二年11月,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去镇压捻军。镇压捻军起义以后,淮军势力越来越大,大批淮军盘踞在长江中游,另一部分淮军驻扎在直隶、山东等地。李鸿章的势力遍及了长江和黄河一带。1870年,在曾国藩推荐下,李鸿章代替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军事、经济、外交等大权,成为反动统治阶级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从70年代开始,他陆续开办军火工厂和筹建北洋海军,同时,又开办一些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织布局等。对于外国侵略,他一贯妥协退让,投降卖国。从19世纪70年代起到他临死前,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丧权卖国条约,大多是他直接参与或亲手签订的。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在90年代,他先后两次被沙俄以总计350万卢布的巨额贿赂所收买,与沙俄签订出卖中国领土主权的《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卖国贼之一。
左宗棠(1812—1885年),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字季高,湖南湘阴人。1860年为曾国藩推荐,统领部分湘军,曾自募约五千人,组成“楚军”,左系湘军形成。1862年初,经曾国藩举荐,升任浙江巡抚,与法国组织“常捷军”,陷宁波、绍兴等地。1866年以闽浙总督身份创办福州船政局。次年调任陕甘总督,“身虽西去,心犹东注”。督陕甘期间,曾办兰州制造局,因西北盛产羊毛,又办兰州织呢局。1875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次年率军入疆,进攻阿古柏反动政权。1878年收复除伊犁以外新疆全境,建议设立新疆行省,开发新疆。1881年升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1884年中法战争中是主战派,督福建军务。次年因病退职死。他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在70年代以后裁撤洋员,与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的“非洋人洋匠不可” 的情形有所不同,反映了他具有一定的自力更生办洋务的思想特点。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1863年成进士,先后任湖北学政,四川学政,翰林院侍讲学士等职,1882年任山西巡抚。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力主与法决战,清廷授以两广总督之职,张捐银三千两奖给抗法将领刘永福,并奏请起用前广西提督冯子材督师。冯子材在镇南关、谅山大败法军,张之洞名声大增。他于1889年任湖广总督,在湖北建成湖北织布局,汉阳炼铁厂,汉阳兵工厂等,成为与李鸿章齐名的洋务要人。在维新运动中,张之洞加入“强学会”,当获知慈禧太后反对变法时,张之洞便退出“强学会”。并下令禁查上海《强学报》压制湖南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张之洞力主痛剿。清庭发布宣战谕旨后,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同英国等订立所谓“东南互保” 的章程。1908年,张之洞受命督办粤汉铁路和湖北境内的川汉铁路,次年10月病死。谥号“文襄”,其文稿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实践过程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任用中国工匠,仿制西式枪炮,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从1862年起,用三年时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安庆内军械所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设的制造近代武器的军事工业,也是洋务派创办的仿制西式武器的第一个军事工业。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炸炮等。“内”,表示这个军械所属于安庆军内的设置。1864年,清军攻陷南京后,该厂由安庆迁到南京,改名为金陵机械制造局。
江南制造总局
又称江南制造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1867年,由虹口迁至高昌庙,经过不断扩充成为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业。该厂技术和机械设备主要依靠外国,除制造枪炮弹药外,也制造机器和修造轮船。1905年造船部分独立,称“江南船坞”,兵工厂部分人称制造局。后分别改称“江南造船所”和“上海兵工厂”。
福州部政局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经营的设备最齐全的新式造船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聘用外国人担任技师。主要由铁场、船场和学堂三部分组成,1884年马尾海战中遭到严重破坏。后虽经恢复但大不如前,辛亥革命后,改称海军造船所。
汉阳铁厂
1889年春,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广州建立炼铁厂,同年他调任湖广总督,筹办的炼铁厂也随迁汉阳,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汉阳铁厂基本完工,共有六个大厂,四个小厂,炼铁炉两座。1894年投产,开始均为官办,从筹办起至1895年,共用经费五百八十余万两。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因无力筹措经费,于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工人约三千人,每年出钢七万吨。抗日战争时期,汉阳铁厂部分设备被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成立大渡口钢铁厂。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轮船招商局
简称“招商局”。中国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招商筹办。1873年1月成立。总局设上海,分局设烟台、汉口、天津、福州、广州、香港以及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地。1885年(光绪十一年)改为官督商办。1909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辖。1912年改为商办,更名商办招商局轮船公司,后又改称商办招商轮船有限公司。1932年国民党政府收归国营,更名国营招商局,归属交通部。抗日战争期间,总局先迁香港,后移重庆。战后迁回上海。1947年共有船460艘,33万余吨。1948年成立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1951年改称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香港仍沿旧称。1985年成立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机器制造局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公司,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它成立时买轮船3艘,到1877年收买了美国旗昌轮船公司,拥有轮船30多艘,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商船队。
同文馆的建立
同文馆完全按正规学校来办,陆续开设英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日文)馆。只招收13、14岁以下八旗子弟,后又招收15—25岁的满汉学员,也招收不限年龄的满汉学员。学习期限初定3年,到1876年分为两种:一是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8年;一是年龄稍大、仅借中文译本学习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5年。1867年时增设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学生最多时达120人。毕业生大多任清政府译员、外交官员和其他洋务机构官员。设有印刷所,翻译印《万国公法》及数理化和文史等方面书籍。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产生原因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
中央及地方代表势力
在中央,不久前成立的总理衙门办事大臣,恭亲王奕欣成为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势力。
地方上的代表人物中,多数与曾国藩有关:
奕欣(1832-1898年),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1851年(咸丰元年)封为恭亲王。1860年9月,咸丰帝于英法联军攻陷通州八里桥后逃往热河,令奕欣留守北京,“督办和局”。10月24日、25日,奕欣先后与英、法代表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北京条约》。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奕欣、桂良、文祥受命为总署大臣。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11月,奕欣与慈禧勾结,利用领有重兵驻扎北京一带的胜保,发动政变,摘掉了当权的以肃顺为核心的赞襄政务八大臣。从此,慈禧垂帘听政,奕欣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总理衙门。奕欣力主“借洋兵助剿”,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支持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展洋务活动,成为清廷中枢主持洋务的首脑人物。1865年,因受慈禧猜忌,被罢去议政王职务。1884年中法战争中,被免去一切职务。1894年,重新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后又受命督办军务。1898年戊戌变法之初病死。
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人,出身于地主家庭。1838年中进士,1839年任侍郎。他崇尚程朱理学。1853年,咸丰帝任命他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督办地主武装团练。他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兵勇及其将领全用湖南人,因此被称为“湘军”或“湘勇”。湘军以地域的、封建的关系为纽带来巩固内部;以程朱理学作为思想武装;以抢劫掳掠和官爵鼓舞士气;将领大多数选自所谓“宿儒”、“生员”等地主知识分子。1854年2月,湘军练成水陆两军约一万七千人。
李鸿章(1823—1901年),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1853年,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屡遭失败,投靠曾国藩当幕僚。1861年在安徽按湘军编制,组织淮军。1862年4月,李鸿章和他的淮军调赴上海。4月25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代理江苏巡抚。在上海,李鸿章雇用外国侵略军头目训练淮军,招募外国工匠制造军火,加强了淮军的反动力量。1862年,淮军配合“常胜军”在江浙地区屠杀太平军。186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任两江总督。第二年11月,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去镇压捻军。镇压捻军起义以后,淮军势力越来越大,大批淮军盘踞在长江中游,另一部分淮军驻扎在直隶、山东等地。李鸿章的势力遍及了长江和黄河一带。1870年,在曾国藩推荐下,李鸿章代替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军事、经济、外交等大权,成为反动统治阶级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从70年代开始,他陆续开办军火工厂和筹建北洋海军,同时,又开办一些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织布局等。对于外国侵略,他一贯妥协退让,投降卖国。从19世纪70年代起到他临死前,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丧权卖国条约,大多是他直接参与或亲手签订的。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在90年代,他先后两次被沙俄以总计350万卢布的巨额贿赂所收买,与沙俄签订出卖中国领土主权的《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卖国贼之一。
左宗棠(1812—1885年),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字季高,湖南湘阴人。1860年为曾国藩推荐,统领部分湘军,曾自募约五千人,组成“楚军”,左系湘军形成。1862年初,经曾国藩举荐,升任浙江巡抚,与法国组织“常捷军”,陷宁波、绍兴等地。1866年以闽浙总督身份创办福州船政局。次年调任陕甘总督,“身虽西去,心犹东注”。督陕甘期间,曾办兰州制造局,因西北盛产羊毛,又办兰州织呢局。1875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次年率军入疆,进攻阿古柏反动政权。1878年收复除伊犁以外新疆全境,建议设立新疆行省,开发新疆。1881年升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1884年中法战争中是主战派,督福建军务。次年因病退职死。他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在70年代以后裁撤洋员,与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的“非洋人洋匠不可” 的情形有所不同,反映了他具有一定的自力更生办洋务的思想特点。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1863年成进士,先后任湖北学政,四川学政,翰林院侍讲学士等职,1882年任山西巡抚。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力主与法决战,清廷授以两广总督之职,张捐银三千两奖给抗法将领刘永福,并奏请起用前广西提督冯子材督师。冯子材在镇南关、谅山大败法军,张之洞名声大增。他于1889年任湖广总督,在湖北建成湖北织布局,汉阳炼铁厂,汉阳兵工厂等,成为与李鸿章齐名的洋务要人。在维新运动中,张之洞加入“强学会”,当获知慈禧太后反对变法时,张之洞便退出“强学会”。并下令禁查上海《强学报》压制湖南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张之洞力主痛剿。清庭发布宣战谕旨后,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同英国等订立所谓“东南互保” 的章程。1908年,张之洞受命督办粤汉铁路和湖北境内的川汉铁路,次年10月病死。谥号“文襄”,其文稿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实践过程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任用中国工匠,仿制西式枪炮,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从1862年起,用三年时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安庆内军械所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设的制造近代武器的军事工业,也是洋务派创办的仿制西式武器的第一个军事工业。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炸炮等。“内”,表示这个军械所属于安庆军内的设置。1864年,清军攻陷南京后,该厂由安庆迁到南京,改名为金陵机械制造局。
江南制造总局
又称江南制造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1867年,由虹口迁至高昌庙,经过不断扩充成为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业。该厂技术和机械设备主要依靠外国,除制造枪炮弹药外,也制造机器和修造轮船。1905年造船部分独立,称“江南船坞”,兵工厂部分人称制造局。后分别改称“江南造船所”和“上海兵工厂”。
福州部政局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经营的设备最齐全的新式造船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聘用外国人担任技师。主要由铁场、船场和学堂三部分组成,1884年马尾海战中遭到严重破坏。后虽经恢复但大不如前,辛亥革命后,改称海军造船所。
汉阳铁厂
1889年春,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广州建立炼铁厂,同年他调任湖广总督,筹办的炼铁厂也随迁汉阳,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汉阳铁厂基本完工,共有六个大厂,四个小厂,炼铁炉两座。1894年投产,开始均为官办,从筹办起至1895年,共用经费五百八十余万两。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因无力筹措经费,于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工人约三千人,每年出钢七万吨。抗日战争时期,汉阳铁厂部分设备被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成立大渡口钢铁厂。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轮船招商局
简称“招商局”。中国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招商筹办。1873年1月成立。总局设上海,分局设烟台、汉口、天津、福州、广州、香港以及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地。1885年(光绪十一年)改为官督商办。1909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辖。1912年改为商办,更名商办招商局轮船公司,后又改称商办招商轮船有限公司。1932年国民党政府收归国营,更名国营招商局,归属交通部。抗日战争期间,总局先迁香港,后移重庆。战后迁回上海。1947年共有船460艘,33万余吨。1948年成立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1951年改称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香港仍沿旧称。1985年成立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机器制造局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公司,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它成立时买轮船3艘,到1877年收买了美国旗昌轮船公司,拥有轮船30多艘,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商船队。
同文馆的建立
同文馆完全按正规学校来办,陆续开设英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日文)馆。只招收13、14岁以下八旗子弟,后又招收15—25岁的满汉学员,也招收不限年龄的满汉学员。学习期限初定3年,到1876年分为两种:一是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8年;一是年龄稍大、仅借中文译本学习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5年。1867年时增设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学生最多时达120人。毕业生大多任清政府译员、外交官员和其他洋务机构官员。设有印刷所,翻译印《万国公法》及数理化和文史等方面书籍。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