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20
展开全部
农村劳动力占大头
据该市劳动保障部门调查,余姚市共有法定年龄段(女16至50周岁,男16至60周岁)内的劳动力47.06万人,公务员、事业单位及省部属单位人员2.62万人,外来劳动力25.53万人。由此可见,余姚城乡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0%。其中,农村劳动力39.38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83.6%,比重很大。城镇劳动力7.67万人,只占16.4%。
失业率
农民低于市民
据调查,在余姚市的47.06万名城乡劳动力中,有42.51万名就业,其中城镇6.51万人,占15.3%,农村36万人,占84.7%;全市尚有2.02万人失业,全社会失业率为4.5%。其中,城镇失业人数6229名,失业率为8.2%;农村失业人数为1.4万人,失业率为3.5%。不难看出,农民的失业率低于城镇人员。
岗位多
余姚人外出打工少
调查表明,由于余姚经济发展迅速,岗位资源丰富,绝大多数余姚人在本地就业。经调查,在42.51万名就业人员中,市内打工的39.77万人,占到了就业总人数的84.51%;市外打工的2.74万人,仅占5.49%。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成了就业的主渠道,吸纳了28.12万名城乡劳动力,占就业总人数的66.1%。
当务之急
提高劳动力素质
经过多年的努力,余姚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良好进展,绝大多数城乡劳动力有了工作,生活基本稳定。然而,下面的一组调查数据,却让人难以乐观。
首先农村劳动力多,低水平就业、不充分就业还比较普遍。在39.38万名农村劳动力中,7万余人尚处在低水平就业和不充分就业状态,其中约有3万人从事非正规就业,靠做钟点工、季节工等临时性工作为生,就业稳定性差。其次是文化程度低,全市有83.4%的适龄劳动力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另外,有技能的职工少,中高级技工更是稀少。劳动力中轻视学技术的现象相当普遍,据统计,在2.02万名失业人员中,暂无技能培训意向的有1.92万人,高达94.71%。
人人有工作,必须以人人有技能为基础;转移农民,还得提升农民。余姚市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加快转岗就业的步伐,为农民洗脚上田铺平道路。
据该市劳动保障部门调查,余姚市共有法定年龄段(女16至50周岁,男16至60周岁)内的劳动力47.06万人,公务员、事业单位及省部属单位人员2.62万人,外来劳动力25.53万人。由此可见,余姚城乡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0%。其中,农村劳动力39.38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83.6%,比重很大。城镇劳动力7.67万人,只占16.4%。
失业率
农民低于市民
据调查,在余姚市的47.06万名城乡劳动力中,有42.51万名就业,其中城镇6.51万人,占15.3%,农村36万人,占84.7%;全市尚有2.02万人失业,全社会失业率为4.5%。其中,城镇失业人数6229名,失业率为8.2%;农村失业人数为1.4万人,失业率为3.5%。不难看出,农民的失业率低于城镇人员。
岗位多
余姚人外出打工少
调查表明,由于余姚经济发展迅速,岗位资源丰富,绝大多数余姚人在本地就业。经调查,在42.51万名就业人员中,市内打工的39.77万人,占到了就业总人数的84.51%;市外打工的2.74万人,仅占5.49%。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成了就业的主渠道,吸纳了28.12万名城乡劳动力,占就业总人数的66.1%。
当务之急
提高劳动力素质
经过多年的努力,余姚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良好进展,绝大多数城乡劳动力有了工作,生活基本稳定。然而,下面的一组调查数据,却让人难以乐观。
首先农村劳动力多,低水平就业、不充分就业还比较普遍。在39.38万名农村劳动力中,7万余人尚处在低水平就业和不充分就业状态,其中约有3万人从事非正规就业,靠做钟点工、季节工等临时性工作为生,就业稳定性差。其次是文化程度低,全市有83.4%的适龄劳动力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另外,有技能的职工少,中高级技工更是稀少。劳动力中轻视学技术的现象相当普遍,据统计,在2.02万名失业人员中,暂无技能培训意向的有1.92万人,高达94.71%。
人人有工作,必须以人人有技能为基础;转移农民,还得提升农民。余姚市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加快转岗就业的步伐,为农民洗脚上田铺平道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泰硕安诚
2024-09-05 广告
2024-09-05 广告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1 基本简介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泰硕安诚提供
2013-08-20
展开全部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改革与发展,顺利实现了教育的“五大跨越”,即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普及高中段教育的跨越、从高等教育精英化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跨越、从学龄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跨越、从承传型教育向创新型教育的跨越、从封闭型教育向开放型教育的跨越。各级各类教育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势头。
为进一步加快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本课题围绕推进城乡联动、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思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宁波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宁波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展迅速、充满生机活力的国际港口城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研究表明:在中国200城市竞争力排名中,2002年宁波排在第10位,2003年宁波又跃升到第8位。宁波经济社会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为这些年宁波教育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对今后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
(一)“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的相继实施,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市委、市政府将“科教兴市”作为推进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号工程”,并于1999年9月10日至12日召开了“宁波市科教兴市大会”。在总结“科教兴市”经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人才强市”战略,并于2004年3月召开了“宁波市人才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筑区域人才高地的决定》。这些重大举措培植了一种“尊师重教”的时代观念与“学以成才”的价值取向,大力扶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
(二)教育经费投资机制的完善,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保障
市政府将教育投入“三个增长”、“两个提高”的要求几次写入重要文件,表明投资决心,率先做出表率,不断加大了教育投入,确保了教育经费历年呈增长态势。一个以财政拨款为主体,以征收教育附加费、职教经费统筹、民间捐集资和海外“宁波帮”捐赠为辅助的多元投资机制已经形成,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保障。
(三)教育现代化建设进展迅速,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前提
宁波市的教育现代化建设以标准化、网络化和集约化为主要特征。在学校标准化建设方面,于2000年制订了《宁波市学校现代化建设纲要》,2003年省教育厅出台了《浙江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我市根据省、市文件要求,提高档次,细化标准,统一规划,分批实施。在学校网络化建设方面,要求将网络接口送到每间办公室和教室,小学每15人一台电脑,有2间以上多媒体教室;中学每10人一台电脑,有4间以上多媒体教室。在学校集约化建设方面,先后开展了“薄弱学校”改造和学校布局调整,城区对小学18个班以下、中学24班以下的学校予以撤并,选址新建;农村原则上在乡镇所在地建一所中心幼儿园、一所中心小学、一所中心初中、一所中心成人文化学校(简称“四中心”)。从而使全市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普遍得到改善,办学效益大为提高。
(四)师资与管理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保证
宁波将师资队伍、学校管理队伍和教育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相继启动了“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培训与第二学历培训工程”、“教师的教育科研培训工程”、“校长岗位培训工程”、“学习型机关建设工程”等,收到了相当理想的效果,一支高素质的优秀教师队伍、学校管理队伍与教育行政管理队伍在茁壮成长。
(五)“科研立教”、“科学决策”的管理信念,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和理论支持
近年来,教育科研已经成为行政决策的“先行官”。每次重大教育决策之前,将决策对象设计成研究课题,请专家学者进行可行性论证。先后开展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小学创新教育”、“宁波市高教园区建设”等专题研究,相继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优秀研究成果,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为进一步加快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本课题围绕推进城乡联动、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思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宁波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宁波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展迅速、充满生机活力的国际港口城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研究表明:在中国200城市竞争力排名中,2002年宁波排在第10位,2003年宁波又跃升到第8位。宁波经济社会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为这些年宁波教育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对今后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
(一)“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的相继实施,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市委、市政府将“科教兴市”作为推进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号工程”,并于1999年9月10日至12日召开了“宁波市科教兴市大会”。在总结“科教兴市”经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人才强市”战略,并于2004年3月召开了“宁波市人才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筑区域人才高地的决定》。这些重大举措培植了一种“尊师重教”的时代观念与“学以成才”的价值取向,大力扶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
(二)教育经费投资机制的完善,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保障
市政府将教育投入“三个增长”、“两个提高”的要求几次写入重要文件,表明投资决心,率先做出表率,不断加大了教育投入,确保了教育经费历年呈增长态势。一个以财政拨款为主体,以征收教育附加费、职教经费统筹、民间捐集资和海外“宁波帮”捐赠为辅助的多元投资机制已经形成,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保障。
(三)教育现代化建设进展迅速,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前提
宁波市的教育现代化建设以标准化、网络化和集约化为主要特征。在学校标准化建设方面,于2000年制订了《宁波市学校现代化建设纲要》,2003年省教育厅出台了《浙江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我市根据省、市文件要求,提高档次,细化标准,统一规划,分批实施。在学校网络化建设方面,要求将网络接口送到每间办公室和教室,小学每15人一台电脑,有2间以上多媒体教室;中学每10人一台电脑,有4间以上多媒体教室。在学校集约化建设方面,先后开展了“薄弱学校”改造和学校布局调整,城区对小学18个班以下、中学24班以下的学校予以撤并,选址新建;农村原则上在乡镇所在地建一所中心幼儿园、一所中心小学、一所中心初中、一所中心成人文化学校(简称“四中心”)。从而使全市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普遍得到改善,办学效益大为提高。
(四)师资与管理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保证
宁波将师资队伍、学校管理队伍和教育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相继启动了“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培训与第二学历培训工程”、“教师的教育科研培训工程”、“校长岗位培训工程”、“学习型机关建设工程”等,收到了相当理想的效果,一支高素质的优秀教师队伍、学校管理队伍与教育行政管理队伍在茁壮成长。
(五)“科研立教”、“科学决策”的管理信念,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和理论支持
近年来,教育科研已经成为行政决策的“先行官”。每次重大教育决策之前,将决策对象设计成研究课题,请专家学者进行可行性论证。先后开展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小学创新教育”、“宁波市高教园区建设”等专题研究,相继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优秀研究成果,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8-20
展开全部
宁波市就业管理部门的一份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宁波市有技术特长的农民已由一年前的40.34万人上升至47.34万人,提高了3.4个百分点。3年来,已有26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进城当工人。这是城乡统筹的大培训格局,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受益于这张大培训网络的还有宁波市城乡的各类劳动者。
去年,宁波全市共有2.72万名失业人员接受了再就业培训,7.59万名被征地农民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走进了职业技能课堂,9500名高技能人才进行 “回炉”,4.7万名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得以提升。宁波全市258家培训机构一年 “孵化”出15万名新技工。
去年宁波市出台了新一轮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将城镇新增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全部纳入再就业培训政策的扶持对象,一年共投入培训补助经费3713.7万元,并且还充分利用中央转移支付专项资金支持,实施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资格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分别给予每人150元至300元的经费补助。
目前,遍布市、县 (区)、镇 (乡)的三级职业培训网络和组织管理体系已基本形成。174家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基地、46家再就业培训基地、32家院校和6家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方位运作。去年宁波全市共有7.56万人通过了职业资格鉴定,比上年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培训后的就业率也上升了3个百分点。
去年,宁波全市共有2.72万名失业人员接受了再就业培训,7.59万名被征地农民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走进了职业技能课堂,9500名高技能人才进行 “回炉”,4.7万名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得以提升。宁波全市258家培训机构一年 “孵化”出15万名新技工。
去年宁波市出台了新一轮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将城镇新增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全部纳入再就业培训政策的扶持对象,一年共投入培训补助经费3713.7万元,并且还充分利用中央转移支付专项资金支持,实施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资格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分别给予每人150元至300元的经费补助。
目前,遍布市、县 (区)、镇 (乡)的三级职业培训网络和组织管理体系已基本形成。174家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基地、46家再就业培训基地、32家院校和6家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方位运作。去年宁波全市共有7.56万人通过了职业资格鉴定,比上年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培训后的就业率也上升了3个百分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