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千佛山的由来
千佛山古称历山;相传上古虞舜帝为民时,曾躬耕于历山之下,故亦名舜山或舜耕山。据史载:隋朝年间,山东佛教盛行,虔诚的教徒依山沿壁镌刻了为数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
千佛山是泰山的余脉,海拔285米,占地166.1公顷,距济南市中心2.5公里,位于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南部,与趵突泉、大明湖并称济南三大名胜,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第九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扩展资料
千佛山主要景点:
1,万佛洞
万佛洞位于千佛山北麓,是千佛山的一大胜景,兴建于1992年。集敦煌、龙门、麦积山、云冈全国四大石窟的精华于一身。经过艺术家精选、浓缩、重构,用仿造的手法,塑造佛祖、菩萨、弟子、天王近3万尊,最大卧佛长28米,洞前矗立的大佛高15米,洞内壁画万余平方米。
2,千佛崖
在兴国禅寺院内南侧,是济南市较早的造像群,对研究我国隋代佛教,颇有价值。崖上,有隋开皇七年(587年)至开皇十五年(595年)所镌刻的佛像,共9窟,计130多尊。极乐洞是造像群中的主窟,中间阿弥陀佛盘膝禅坐, 高3米,身后饰佛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千佛山
在隋开皇年间,因佛教盛行,随山势雕刻了数千佛像,故称千佛山。千佛山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古称历山,因为古史称舜在历山耕田的缘故,又曾名舜山和舜耕山。
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集中在兴国寺后的千佛崖上。兴国寺又名千佛山寺,始建于唐代,后经历代增建,规模渐大。寺门外西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第一弥化"四个篆体字,每字约有4米见方。千佛崖上有隋代石佛60余尊,年代悠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千佛山是泰山的余脉,海拔285米,位于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南部,与趵突泉、大明湖并称济南三大名胜,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第九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6年9月5日,千佛山摩崖石像及碑刻群挂牌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扩展资料:
万佛洞位于千佛山北麓,是千佛山的一大胜景,兴建于1992年。集敦煌、龙门、麦积山、云冈全国四大石窟的精华于一身。洞内壁画万余平方米,各以精美瑰丽、浑朴雄壮、含蓄秀丽、宏伟粗犷等不同风采交相辉映,再现了中国石窟雕像的艺术魅力,为后人探寻过去的文明敞开了历史的大门。
千佛山摩崖造像及碑刻群位于千佛山和佛慧山,千佛崖在兴国禅寺院内南侧,是济南市较早的造像群,对研究我国隋代佛教,颇有价值。黔娄洞在极乐洞东。深数米,三折之后呈长方形,为人工开凿,类似房间,面积20平方米,高两米,正中原有坐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千佛山
推荐于2017-11-28
相传,本海中山,山神好移,故海神锁之,挽锁断,飞来于此矣。"此神话与现实相近,据今人研究,千佛山是泰山余脉。距今5亿年前,济南地区为海域,18000万年前,发生了燕山运动,沉积的石灰岩跟泰山一起上升,造成了巨大穹窿构造,于是形成了千佛山。
千佛山原称历山,春秋称靡笄山,战国称靡山,南北朝称舜山、庙山、舜耕山。隋开皇年间,依山势凿窟,镌佛像多尊,始称千佛山,并建"千佛寺"。唐贞观年间,重新修葺,将"千佛寺"改称"兴国禅寺"。千佛山遂成为香火胜地。自元代始,每年"九九"重阳节举办庙会。解放后,1959年辟建为公园。千佛山,东西横列,奇伟深秀,从远处望去,犹如一架巨大锦屏。山腰处建有"兴国禅寺"、"历山院"。除此之外,还散落着"唐槐亭"、"齐烟九点"及"云径禅关"坊等。
近年来,千佛山公园有了长足的发展,先后增添了桃花园,游览索道,瀛芳园,奇能滑道,十八罗汉,卧佛,高尔夫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