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养成教育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学生的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很重要,但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学校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要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学校要求学生垃圾必须丢在指定的位置,在校时和放学回家路上都必须做到。上下楼梯的秩序,也有明确的规定,那个班级走哪一边楼梯,上楼走楼梯的哪一边,下楼又该走哪一边。在班级我们也时常对他们的写字姿势,学习习惯,做作业的习惯进行提醒和纠正。从生活中一点一滴,我看到了这些方法。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在心理与生理快速发展的变革时期,心理学上称“萌芽期”,因受知识经验不足的限制,自制力差,随意性大,易受一些不良习气的感染,如果不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就会使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因此,适时加强品德教育,规范学生的道德品行,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在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中,我们必须特别注重学生良好行为的培养。
一、注重品德素质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告诉我们:在人类教育的历史长河中,德育总是占主导地位的。就学生时代而言,小学德育工作的目的,就是全面落实《小学德育大纲》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大纲》中指出:“按照明确的德育培养目标,区别不同的教育阶段,分清内容的层次要求,用多种有效途径,形成强大统一的教育能力,逐步实现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序列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整体效果。”小学作为实施德育的初级阶段,应从加强基础道德基础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抓起,对学生采取扎实有效盾序渐进的系列教育,稳步达到小学德育大纲的要求,从而培养学生养成文明行为的习惯。 二、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行为养成教育。 (一)理论联系实际。思想品德课与德育素质教育联系是最密切的,如何使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促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呢?我的经验是重视一点一滴的小事,理论联系实际。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点滴的小事亦能反映出学生的品德风貌。结合课本知识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或引申或阐述对学生进行教育。几年来,我所教的班级,不论课上课下,都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比如在讲“勤俭节约”的内容时,就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对饭、菜、水的浪费现象,指明利弊,并向纵深阐述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培养他们尊重别人的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 (二)开展多种行为训练活动,促使文明行为形成。行为学的理论告诉我们,行为是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表现形式。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内在的认知和情绪的外在表露。错误的认知,导致错误行为反应方式和不恰当的行为结果。因此,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行为训练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具备良好习惯的道理,学生明白了道理,有了正确的认识,就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每进行一次良好的行为训练时,都应采取多种形式,把道理讲清楚。我们可以通过行为示范、行为演练、行为判断、行为惩罚等不同形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爱国思想,促使文明行为形成。 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华人民光荣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学校作为培养青少年的主阵地,抓好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前些年,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倾向,从根本上忽视了品德教育,教师只教书不育人,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只愿让子女埋头读书,不支持他们参加任何集体活动,致使部分学生自私自利,不顾集体国家利益,“我”字当头,违纪违法现象发生。面对这种情况我的做法是:一是配合学校有针对性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比如举行爱国主义教育知识竞赛,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二是在班级内组织各种活动;通过参加各种种花,种树美化班容校园,培养学生爱班,爱校,爱家乡的情感;为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利用各种机会点拔引导他们,如:班内出板报,需要编辑、抄写、美工、稿件等诸多人、才、物的协调合作,才能完成。这时我就抓住机会,激发动员学生全员参加,各展才华。 实践证明,小学阶段决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当前小学德育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在各校开展,因此,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一、注重品德素质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告诉我们:在人类教育的历史长河中,德育总是占主导地位的。就学生时代而言,小学德育工作的目的,就是全面落实《小学德育大纲》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大纲》中指出:“按照明确的德育培养目标,区别不同的教育阶段,分清内容的层次要求,用多种有效途径,形成强大统一的教育能力,逐步实现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序列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整体效果。”小学作为实施德育的初级阶段,应从加强基础道德基础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抓起,对学生采取扎实有效盾序渐进的系列教育,稳步达到小学德育大纲的要求,从而培养学生养成文明行为的习惯。 二、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行为养成教育。 (一)理论联系实际。思想品德课与德育素质教育联系是最密切的,如何使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促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呢?我的经验是重视一点一滴的小事,理论联系实际。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点滴的小事亦能反映出学生的品德风貌。结合课本知识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或引申或阐述对学生进行教育。几年来,我所教的班级,不论课上课下,都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比如在讲“勤俭节约”的内容时,就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对饭、菜、水的浪费现象,指明利弊,并向纵深阐述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培养他们尊重别人的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 (二)开展多种行为训练活动,促使文明行为形成。行为学的理论告诉我们,行为是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表现形式。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内在的认知和情绪的外在表露。错误的认知,导致错误行为反应方式和不恰当的行为结果。因此,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行为训练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具备良好习惯的道理,学生明白了道理,有了正确的认识,就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每进行一次良好的行为训练时,都应采取多种形式,把道理讲清楚。我们可以通过行为示范、行为演练、行为判断、行为惩罚等不同形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爱国思想,促使文明行为形成。 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华人民光荣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学校作为培养青少年的主阵地,抓好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前些年,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倾向,从根本上忽视了品德教育,教师只教书不育人,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只愿让子女埋头读书,不支持他们参加任何集体活动,致使部分学生自私自利,不顾集体国家利益,“我”字当头,违纪违法现象发生。面对这种情况我的做法是:一是配合学校有针对性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比如举行爱国主义教育知识竞赛,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二是在班级内组织各种活动;通过参加各种种花,种树美化班容校园,培养学生爱班,爱校,爱家乡的情感;为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利用各种机会点拔引导他们,如:班内出板报,需要编辑、抄写、美工、稿件等诸多人、才、物的协调合作,才能完成。这时我就抓住机会,激发动员学生全员参加,各展才华。 实践证明,小学阶段决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当前小学德育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在各校开展,因此,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