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定初中化学教学目标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关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教学目标的功能可以概括为指导学生的学习、指导教师的教学以及指导学习结果的评价,即,导学、导教、导评。如何准确的制定教学目标,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教学目标的陈述
教学目标的陈述可以借鉴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行为目标的表述又称为ABCD表述法,它们的含义是:A即“行为主体”(audience),意为学习者,就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B即“行为”(behaviour),即学习者应做什么,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C即“条件”(conditions),意为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D即“程度”(degree),即上述行为的标准。
具体的说,行为目标陈述具有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学习水平)。
(一)、行为主体
根据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在编写教学目标时,无论是一般的行为目标或是具体的行为目标,在描述时都应写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及“培养学生……”等描述,而用“能认出……”“能解释……”“能设计……”“能写出……”“对……作出评价”或“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因为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例1:燃烧与灭火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活动与探究,让学生知道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归纳灭火的条件,教会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
这样的表述,教师变成了行为的主体,把教师置于主体地位、中心地位,而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边缘地位。
应该表述为:通过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学生能说出燃烧的条件;通过燃烧条件的学习,能归纳出灭火原理和方法。
(二)、行为动词
行为是学习目标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表明学生经过学习以后能做什么和应该达到的能力水平,这样教师才能从学生的行为变化中了解到学习目标是否已经实现了。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而传统应用的“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无法检验。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来描述行为,其中动词是一个行为动词,它表明了学习的类型,而宾语则说明某一学科的具体学习内容。
针对不同的学习领域及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有一些可供教师参考选用的动词。比如,在编写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可以选用下面的动词:
① 知识:说出…名称、列举、选择、背诵、辩认、回忆、描述、指出、说明等;
② 领会:分类、叙述、解释、选择、区别、归纳、举例说明、改写等;
③ 应用:运用、计算、改变、解释、解答、说明、证明、利用、列举等;
④ 分析:分类、比较、对照、区别、检查、指出、评论、猜测、举例说明、图示、计算等;
⑤ 综合:编写、设计、提出、排列、组合、建立、形成、重写、归纳、总结等;
⑥ 评价:鉴别、讨论、选择、对比、比较、评价、判断、总结、证明等。
而在编写情感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则可以选用下面这些动词:
① 注意:知道、看出、注意、选择、接受等;
② 反应:陈述、回答、完成、选择、列举、遵守、称赞、表现、帮助等;
③ 价值判断:接受、承认、参加、完成、决定、影响、区别、解释、评价等;
④ 组织:讨论、组织、判断、确定、选择、比较、定义、权衡、系统阐述、决定等;
⑤ 价值体系个性化:改变、接受、判断、拒绝、相信、解决、要求、抵制等。
例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制取装置、收集方法和验证方法。
这里的“了解”表述不具体,难以评价。应该表述为:
①能说出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知识)
②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装置、收集方法和验证方法。(技能)
例3:溶质质量分数知识与技能目标:
懂得溶质质量分数可以表示溶液组成,掌握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懂得”表述不具体,难以测量。“掌握”对新授课计算要求太高。应该表述为:认识溶质质量分数是可以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简单计算(新授课强调简单计算)。
有些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喜欢用“了解”、“理解”等动词,化学课程标准中虽然也将“了解”、“理解”等动词列入可供选择的教学目标行为动词中,但我们无法得知学生的学习到什么程度才算是“了解”或“理解”。 “了解”、“理解”等动词可以用于阐述总体课程目标,因为总体课程目标需要有一定的概括性,而课时教学目标可将“理解”等动词具体到可评价的行为动词。
(三)、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条件或范围,即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条件一般包括下列因素:环境、设备、时间、信息以及同学或老师等有关人的因素。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通过自行设计小实验,体验……”等。
例4:元素同期表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根据所给条件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这里的“所给条件”没有具体指是在什么条件下,无法评价。应该表述为: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1-18),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例5:溶解度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查阅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这样陈述缺少特定条件或范围。应该表述为: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例6:认识几种化学反应(复习课)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缺少特定条件或范围。应该表述为:根据所给信息或常见物质的化学反应实例(学习条件),学生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变化过程。
(四)、表现程度
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这个要素表明了行为合格的最低要求,教师可以用它不定期衡量学生的行为是否合格,学生也能够以此来检查自己的行为与学习目标之间是否还有差距。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可以用定量、定性或定量与定性相结的方法来表示。
例7:化合价与化学式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写化学式和求化合价。这样陈述没有行为条件,也没有学习水平的描述。
应该表述为:通过化合价与化学式学习(行为条件)学生(行为主体)能根据化学式求(行为动词)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表示程度)书写(行为动词)化学式。
例8:复分解反应
规范的化学教学目标陈述:通过复分解反应条件的学习(行为条件),学生(行为主体)能正确(表示程度)判断(行为动词)酸、碱、盐之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采用ABCD表述法,并不意味着四个要素必须一应俱全。其中只有行为要素不能省略,而其他三个要素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省略。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目标的全面性
设计化学教学目标时,只重视知识一技能目标,忽视了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目标,或对三维目标模糊不清,没有分类陈述。这主要是因为对化学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不到位。
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贯彻与落实,能充分反映教师的价值趋向。三维目标可以概括为:要学习什么内容(知识与技能),怎么才能学会这些内容(过程与方法),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学会这些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化学教学中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为:知识与技能为载体,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要以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依托和中介,这三者密切联系,相互支撑,形成有机整体,对提高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例9: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教学目标
①能说出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②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装置、收集方法和验证方法。
⑶初步形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这种表述,三维目标模糊不清,没有分类陈述且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游离于知识与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任务之外。
规范的教学目标陈述: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说出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知识)
②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装置、收集方法和验证方法。(技能)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比较法)与实践(实验法),初步形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形成相互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区分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化学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化学课程目标是指
化学教育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习的目标,是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甚至是每个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化学教学目标的制订不能以具体内容标准来代替相应的化学课时目标,而应从课程目标、具体内容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制订化学教学目标。
例10:分子和原子
课标要求: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
的微粒。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
成物质的微粒。
直接用课标内容代替教学目标,缺乏可以测量与观察的行为动
词。应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三、几点建议
1.深入研究课标、教材、学生
一是深入钻研课标。国家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
具有法定性、核心性、指导性的地位和作用,也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直接依据。可以说,教师对课程标准的领悟程度,将直接决定着新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是深入研究教材。新教材本身就是按三维目标设计的,除了知
识点,也考虑了方法、情感因素,需要教师去仔细体味,充分挖掘。新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具有较大的弹性,教师在使用时必须进行加工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教材,准确地制订好教学目标,发挥好教材应有的作用。
三是深入研究学生。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准备情况和思维特点,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以便确定双基目标;其次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再次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个性特点和达标差距,以便按照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要求及出发点,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最佳发展的教学条件。
2.加强个人备课、集体研讨、校本教研活动
新课程以来我们一直强调集体备课,而同时带来的问题是教师重
集体备课,轻个人备课,常常会变成“一人备课,集体上课”,平时的集体备课没有个人备课基础,缺少研讨,流于形式,再加上现在的信息渠道畅通,提供了各年级与教材配套的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常规的教学能力,有些教师平时自己从没制订过教学目标,只是抄现成的教学目标。所以,要加强在个人备课基础上的集体备课,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
一、教学目标的陈述
教学目标的陈述可以借鉴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行为目标的表述又称为ABCD表述法,它们的含义是:A即“行为主体”(audience),意为学习者,就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B即“行为”(behaviour),即学习者应做什么,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C即“条件”(conditions),意为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D即“程度”(degree),即上述行为的标准。
具体的说,行为目标陈述具有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学习水平)。
(一)、行为主体
根据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在编写教学目标时,无论是一般的行为目标或是具体的行为目标,在描述时都应写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及“培养学生……”等描述,而用“能认出……”“能解释……”“能设计……”“能写出……”“对……作出评价”或“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因为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例1:燃烧与灭火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活动与探究,让学生知道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归纳灭火的条件,教会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
这样的表述,教师变成了行为的主体,把教师置于主体地位、中心地位,而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边缘地位。
应该表述为:通过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学生能说出燃烧的条件;通过燃烧条件的学习,能归纳出灭火原理和方法。
(二)、行为动词
行为是学习目标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表明学生经过学习以后能做什么和应该达到的能力水平,这样教师才能从学生的行为变化中了解到学习目标是否已经实现了。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而传统应用的“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无法检验。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来描述行为,其中动词是一个行为动词,它表明了学习的类型,而宾语则说明某一学科的具体学习内容。
针对不同的学习领域及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有一些可供教师参考选用的动词。比如,在编写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可以选用下面的动词:
① 知识:说出…名称、列举、选择、背诵、辩认、回忆、描述、指出、说明等;
② 领会:分类、叙述、解释、选择、区别、归纳、举例说明、改写等;
③ 应用:运用、计算、改变、解释、解答、说明、证明、利用、列举等;
④ 分析:分类、比较、对照、区别、检查、指出、评论、猜测、举例说明、图示、计算等;
⑤ 综合:编写、设计、提出、排列、组合、建立、形成、重写、归纳、总结等;
⑥ 评价:鉴别、讨论、选择、对比、比较、评价、判断、总结、证明等。
而在编写情感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则可以选用下面这些动词:
① 注意:知道、看出、注意、选择、接受等;
② 反应:陈述、回答、完成、选择、列举、遵守、称赞、表现、帮助等;
③ 价值判断:接受、承认、参加、完成、决定、影响、区别、解释、评价等;
④ 组织:讨论、组织、判断、确定、选择、比较、定义、权衡、系统阐述、决定等;
⑤ 价值体系个性化:改变、接受、判断、拒绝、相信、解决、要求、抵制等。
例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制取装置、收集方法和验证方法。
这里的“了解”表述不具体,难以评价。应该表述为:
①能说出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知识)
②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装置、收集方法和验证方法。(技能)
例3:溶质质量分数知识与技能目标:
懂得溶质质量分数可以表示溶液组成,掌握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懂得”表述不具体,难以测量。“掌握”对新授课计算要求太高。应该表述为:认识溶质质量分数是可以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简单计算(新授课强调简单计算)。
有些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喜欢用“了解”、“理解”等动词,化学课程标准中虽然也将“了解”、“理解”等动词列入可供选择的教学目标行为动词中,但我们无法得知学生的学习到什么程度才算是“了解”或“理解”。 “了解”、“理解”等动词可以用于阐述总体课程目标,因为总体课程目标需要有一定的概括性,而课时教学目标可将“理解”等动词具体到可评价的行为动词。
(三)、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条件或范围,即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条件一般包括下列因素:环境、设备、时间、信息以及同学或老师等有关人的因素。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通过自行设计小实验,体验……”等。
例4:元素同期表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根据所给条件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这里的“所给条件”没有具体指是在什么条件下,无法评价。应该表述为: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1-18),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例5:溶解度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查阅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这样陈述缺少特定条件或范围。应该表述为: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例6:认识几种化学反应(复习课)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缺少特定条件或范围。应该表述为:根据所给信息或常见物质的化学反应实例(学习条件),学生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变化过程。
(四)、表现程度
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这个要素表明了行为合格的最低要求,教师可以用它不定期衡量学生的行为是否合格,学生也能够以此来检查自己的行为与学习目标之间是否还有差距。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可以用定量、定性或定量与定性相结的方法来表示。
例7:化合价与化学式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写化学式和求化合价。这样陈述没有行为条件,也没有学习水平的描述。
应该表述为:通过化合价与化学式学习(行为条件)学生(行为主体)能根据化学式求(行为动词)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表示程度)书写(行为动词)化学式。
例8:复分解反应
规范的化学教学目标陈述:通过复分解反应条件的学习(行为条件),学生(行为主体)能正确(表示程度)判断(行为动词)酸、碱、盐之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采用ABCD表述法,并不意味着四个要素必须一应俱全。其中只有行为要素不能省略,而其他三个要素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省略。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目标的全面性
设计化学教学目标时,只重视知识一技能目标,忽视了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目标,或对三维目标模糊不清,没有分类陈述。这主要是因为对化学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不到位。
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贯彻与落实,能充分反映教师的价值趋向。三维目标可以概括为:要学习什么内容(知识与技能),怎么才能学会这些内容(过程与方法),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学会这些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化学教学中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为:知识与技能为载体,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要以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依托和中介,这三者密切联系,相互支撑,形成有机整体,对提高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例9: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教学目标
①能说出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②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装置、收集方法和验证方法。
⑶初步形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这种表述,三维目标模糊不清,没有分类陈述且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游离于知识与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任务之外。
规范的教学目标陈述: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说出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知识)
②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装置、收集方法和验证方法。(技能)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比较法)与实践(实验法),初步形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形成相互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区分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化学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化学课程目标是指
化学教育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习的目标,是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甚至是每个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化学教学目标的制订不能以具体内容标准来代替相应的化学课时目标,而应从课程目标、具体内容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制订化学教学目标。
例10:分子和原子
课标要求: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
的微粒。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
成物质的微粒。
直接用课标内容代替教学目标,缺乏可以测量与观察的行为动
词。应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三、几点建议
1.深入研究课标、教材、学生
一是深入钻研课标。国家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
具有法定性、核心性、指导性的地位和作用,也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直接依据。可以说,教师对课程标准的领悟程度,将直接决定着新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是深入研究教材。新教材本身就是按三维目标设计的,除了知
识点,也考虑了方法、情感因素,需要教师去仔细体味,充分挖掘。新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具有较大的弹性,教师在使用时必须进行加工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教材,准确地制订好教学目标,发挥好教材应有的作用。
三是深入研究学生。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准备情况和思维特点,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以便确定双基目标;其次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再次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个性特点和达标差距,以便按照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要求及出发点,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最佳发展的教学条件。
2.加强个人备课、集体研讨、校本教研活动
新课程以来我们一直强调集体备课,而同时带来的问题是教师重
集体备课,轻个人备课,常常会变成“一人备课,集体上课”,平时的集体备课没有个人备课基础,缺少研讨,流于形式,再加上现在的信息渠道畅通,提供了各年级与教材配套的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常规的教学能力,有些教师平时自己从没制订过教学目标,只是抄现成的教学目标。所以,要加强在个人备课基础上的集体备课,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