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2013-08-22
展开全部
一、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自然环境概括起来具有下述四种对人类社会的
重要功能,从而提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经济效用.
1、大自然是人类的栖息地。新鲜的空气、清洁的
水源以及肥沃的土地等环境要素,都是人类生活和
繁衍的必要条件;缺少了它们,人类就无法生存下
去。
2、环境是社会生产劳动的对象.人类利用自然
资源生产各种商品与劳务,以满足自身物质和文化
生活上的种种要求.所以说,自然环境是人类经济发
展的物资基础.
3、人类经济活动中各种各样的废弃物,最终都
要排放到环境中去,并经过扩散、积存或同化等自然
过程,转变为对人类无害甚至有用的物质.作为废弃
物的排置场或接收体,环境具有自动净化和控制污
染的独特功能。
4,清风丽日、山明水秀,旅游的胜地,娱乐的佳
境.这些优美的大自然条件,更进一步为人类的精神
生活与社会福利提供了物质资源。
二、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
实践证明,经济发展的确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环
境问题,但又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才能提供足
够的物质条件,更好地解决环境间题。
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它们之间
可以彼此协调,互相促进。环境保护并不是经济发展
的负担,而是保护生产力,是生产向深
度和广度进军的动力,同时也是消费的对象,也是整
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生产部门。
自然环境以生态系统的形成制约社会的发展
因这是理论界的共识,这里仅简议三种制约途径。第一,它以系统优化平衡程度制约社会需求满足的程度。社会需求包括生态、物质、精神三种,前者是基础。生态需求是人类对优美、整洁、舒适、丰裕的生态环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最终也满足不了其他两种需求。生态环境系统优化平衡度愈高,三种需求的满足度亦愈高,反之愈低。第二,生态系统以其有限性制约社会的发展。地球生态系统作为整体,其普遍自然前提和特殊自然前提都有限。其中可再生的是有限的动态变量,不可再生的基本是常量。它消解人类污染的能力也有限。因而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向自然索取和排污的总量是有限度的。这就是说人类生产和消费的总规模不能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最大承受力,否则它就要“报复”人类。第三,它以生态平衡规律制约社会的发展。生态平衡规律是各子系统及其规律(如物理、化学、生物、经济规律等)相互制约、协同和综合平衡的总规律。人类在利用这些具体规律“人化”自然时,即使注意遵循它们,如果忽视了生态层次的相互制约、相互协同和平衡,仍会违背生态规律,受到与违背程度成正比的惩罚,直到毁灭人类。归根到底,这种制约将规范人类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合理地进行,导致人口生产模式、资源利用模式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关系模式由现行对立性向和谐性转换。
总之,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是“人化自然”使之发生优化性或劣化性的量变和质变;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则如上所述。这种相互作用关系经历着原始统一、对立统一、和谐统一三大阶段。原始统一已包含对立统一,因生产力极低,人为的劣化被自然的优化抵偿而未显。对立统一显现于毁林农耕,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加深,商品经济阶段趋向激化而出现地环质态向星环质态总体转化和毁灭人类的危机。人类的本性完全能在危机总爆发之前觉醒,实现社会总体发展模式由双重对立性向双重和谐性的转换。
〔注〕
唯物史观认为,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自然环境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影响生产部门的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发展方向,通过对生产发展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影响社会发展,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生产和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所造成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滥用,使得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不仅影响到社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问题。只有一个地球,所有的人都是这同一个地球的居民,没有一个问题像环境问题这样真正地成为全世界、全人类的问题。人类必须坚持并切实执行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城更美”,成为人们的共同心声。江总书记在建党80周年讲话中强调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
环境的一般概念是指围绕某一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物不同,环境的概念也随之不同。我国《环保法》中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产、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保护就是采取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适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环境保护的内容大体可分两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包括保护城乡环境,保持乡土景观,减少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环境的调节净化能力,确保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库的持续发展,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二是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即防治在生产建设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污染物质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尽管中央把环境与资源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之一,但环境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竣,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的问题还未彻底解决,城市生活污染和农村面临污染问题又接踵而来,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有些同志认为环保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认为要保护环境必然要牺牲经济的发展。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美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状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可资借鉴的范例。
当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新世纪的标志。用环保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如何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坚持实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关键。
自然生态的破坏会影响经济发展的环境
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社会经济系统存在和运行的环境基础,除直接影响经济生产力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环境施加巨大的影响。也就是说,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除了造成生产力下降等看得见的经济损失外,还会影响到地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投资环境。
1) 生态环境恶化会影响到地区生产力的提高
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不仅是确保某些产品质量(如绿色食品等)的必备条件,而且会对经济发展的类型、规模、速度,以及生产效率和投资效率施加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往往发生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此时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往往更为突出。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内,76%以上的县是贫困县;全国74%的贫困县分布在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的地区。贫困地区的主要产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这两种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是很大的。这些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一方面会对农业生产施加负面影响,使其脱贫难,另一方面,由于遭遇自然灾害的概率大,即使脱了贫,也极易返贫。所以,生态环境恶化进而生产力低下,既是贫困地区致贫的因素,也是这些地区的贫困人口初步脱贫后极易返贫的根源。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制约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生产力低下造成的贫困又反过来诱发出一系列导致自然环境恶化的行为,将进一步制约农业产力的发展,从而使地区更加贫困。所以从另一个方面说,贫困既是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也是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不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既无法发展贫困地区的生产力,也无法保护和改善该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
2) 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影响产品质量进而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由于农业生产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恶化,各种病虫害泛滥,会造成传统优质农产品的质量下降农产品质量大幅度滑坡,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甚至国内市场也受到国外农产品的巨大挑战。
3) 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影响到地区的投资环境
例如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埃塞俄比亚和象牙海岸等,过去因拥有丰富的遗传基因资源而成为非洲国家中少有的对外资有吸引力的地区,在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的推动下,它们依靠特有的生态资源吸引了大量外资,尤其是在遗传基因资源保护区的周边地区,许多发展项目得到了外部资金的支持。然而,由于不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相继灭绝了。随着自然生态的不断恶化,外部投资者失去了投资兴趣。
4) 环境恶化影响城市化
一是阻碍甚至逆转城市化,区域生态环境恶化通过“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把具有良好经济实力和文化素质的居民“驱逐”出区域,并使技术和资金也随之流失,最终造成区域经济的衰退;二是改变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中心一般人口密度高,生态环境压力大,一些有钱有车居民纷纷到郊区寻求适宜生活环境。
3,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人类生存质量进而威胁人类生存
污染物侵害人的肌体,降低人的生活质量。环境污染超过一定限度后,人类的健康就会受到损害,疾病就会发生;工业三废进入环境,弥漫于空气、水域和土壤,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噪音污染,污染通过空气和食物进入人体,形成危害。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生物链破坏,资源枯竭,使人类面临生存危机。
哈哈,回答不一定好,希望对你有些帮助~~
自然环境概括起来具有下述四种对人类社会的
重要功能,从而提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经济效用.
1、大自然是人类的栖息地。新鲜的空气、清洁的
水源以及肥沃的土地等环境要素,都是人类生活和
繁衍的必要条件;缺少了它们,人类就无法生存下
去。
2、环境是社会生产劳动的对象.人类利用自然
资源生产各种商品与劳务,以满足自身物质和文化
生活上的种种要求.所以说,自然环境是人类经济发
展的物资基础.
3、人类经济活动中各种各样的废弃物,最终都
要排放到环境中去,并经过扩散、积存或同化等自然
过程,转变为对人类无害甚至有用的物质.作为废弃
物的排置场或接收体,环境具有自动净化和控制污
染的独特功能。
4,清风丽日、山明水秀,旅游的胜地,娱乐的佳
境.这些优美的大自然条件,更进一步为人类的精神
生活与社会福利提供了物质资源。
二、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
实践证明,经济发展的确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环
境问题,但又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才能提供足
够的物质条件,更好地解决环境间题。
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它们之间
可以彼此协调,互相促进。环境保护并不是经济发展
的负担,而是保护生产力,是生产向深
度和广度进军的动力,同时也是消费的对象,也是整
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生产部门。
自然环境以生态系统的形成制约社会的发展
因这是理论界的共识,这里仅简议三种制约途径。第一,它以系统优化平衡程度制约社会需求满足的程度。社会需求包括生态、物质、精神三种,前者是基础。生态需求是人类对优美、整洁、舒适、丰裕的生态环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最终也满足不了其他两种需求。生态环境系统优化平衡度愈高,三种需求的满足度亦愈高,反之愈低。第二,生态系统以其有限性制约社会的发展。地球生态系统作为整体,其普遍自然前提和特殊自然前提都有限。其中可再生的是有限的动态变量,不可再生的基本是常量。它消解人类污染的能力也有限。因而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向自然索取和排污的总量是有限度的。这就是说人类生产和消费的总规模不能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最大承受力,否则它就要“报复”人类。第三,它以生态平衡规律制约社会的发展。生态平衡规律是各子系统及其规律(如物理、化学、生物、经济规律等)相互制约、协同和综合平衡的总规律。人类在利用这些具体规律“人化”自然时,即使注意遵循它们,如果忽视了生态层次的相互制约、相互协同和平衡,仍会违背生态规律,受到与违背程度成正比的惩罚,直到毁灭人类。归根到底,这种制约将规范人类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合理地进行,导致人口生产模式、资源利用模式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关系模式由现行对立性向和谐性转换。
总之,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是“人化自然”使之发生优化性或劣化性的量变和质变;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则如上所述。这种相互作用关系经历着原始统一、对立统一、和谐统一三大阶段。原始统一已包含对立统一,因生产力极低,人为的劣化被自然的优化抵偿而未显。对立统一显现于毁林农耕,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加深,商品经济阶段趋向激化而出现地环质态向星环质态总体转化和毁灭人类的危机。人类的本性完全能在危机总爆发之前觉醒,实现社会总体发展模式由双重对立性向双重和谐性的转换。
〔注〕
唯物史观认为,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自然环境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影响生产部门的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发展方向,通过对生产发展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影响社会发展,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生产和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所造成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滥用,使得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不仅影响到社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问题。只有一个地球,所有的人都是这同一个地球的居民,没有一个问题像环境问题这样真正地成为全世界、全人类的问题。人类必须坚持并切实执行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城更美”,成为人们的共同心声。江总书记在建党80周年讲话中强调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
环境的一般概念是指围绕某一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物不同,环境的概念也随之不同。我国《环保法》中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产、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保护就是采取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适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环境保护的内容大体可分两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包括保护城乡环境,保持乡土景观,减少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环境的调节净化能力,确保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库的持续发展,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二是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即防治在生产建设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污染物质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尽管中央把环境与资源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之一,但环境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竣,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的问题还未彻底解决,城市生活污染和农村面临污染问题又接踵而来,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有些同志认为环保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认为要保护环境必然要牺牲经济的发展。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美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状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可资借鉴的范例。
当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新世纪的标志。用环保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如何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坚持实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关键。
自然生态的破坏会影响经济发展的环境
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社会经济系统存在和运行的环境基础,除直接影响经济生产力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环境施加巨大的影响。也就是说,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除了造成生产力下降等看得见的经济损失外,还会影响到地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投资环境。
1) 生态环境恶化会影响到地区生产力的提高
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不仅是确保某些产品质量(如绿色食品等)的必备条件,而且会对经济发展的类型、规模、速度,以及生产效率和投资效率施加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往往发生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此时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往往更为突出。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内,76%以上的县是贫困县;全国74%的贫困县分布在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的地区。贫困地区的主要产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这两种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是很大的。这些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一方面会对农业生产施加负面影响,使其脱贫难,另一方面,由于遭遇自然灾害的概率大,即使脱了贫,也极易返贫。所以,生态环境恶化进而生产力低下,既是贫困地区致贫的因素,也是这些地区的贫困人口初步脱贫后极易返贫的根源。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制约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生产力低下造成的贫困又反过来诱发出一系列导致自然环境恶化的行为,将进一步制约农业产力的发展,从而使地区更加贫困。所以从另一个方面说,贫困既是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也是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不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既无法发展贫困地区的生产力,也无法保护和改善该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
2) 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影响产品质量进而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由于农业生产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恶化,各种病虫害泛滥,会造成传统优质农产品的质量下降农产品质量大幅度滑坡,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甚至国内市场也受到国外农产品的巨大挑战。
3) 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影响到地区的投资环境
例如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埃塞俄比亚和象牙海岸等,过去因拥有丰富的遗传基因资源而成为非洲国家中少有的对外资有吸引力的地区,在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的推动下,它们依靠特有的生态资源吸引了大量外资,尤其是在遗传基因资源保护区的周边地区,许多发展项目得到了外部资金的支持。然而,由于不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相继灭绝了。随着自然生态的不断恶化,外部投资者失去了投资兴趣。
4) 环境恶化影响城市化
一是阻碍甚至逆转城市化,区域生态环境恶化通过“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把具有良好经济实力和文化素质的居民“驱逐”出区域,并使技术和资金也随之流失,最终造成区域经济的衰退;二是改变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中心一般人口密度高,生态环境压力大,一些有钱有车居民纷纷到郊区寻求适宜生活环境。
3,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人类生存质量进而威胁人类生存
污染物侵害人的肌体,降低人的生活质量。环境污染超过一定限度后,人类的健康就会受到损害,疾病就会发生;工业三废进入环境,弥漫于空气、水域和土壤,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噪音污染,污染通过空气和食物进入人体,形成危害。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生物链破坏,资源枯竭,使人类面临生存危机。
哈哈,回答不一定好,希望对你有些帮助~~
泰硕安诚
2024-09-05 广告
2024-09-05 广告
第二种是环境影响报告表,指的是对建设项目本身可能产生或是能周围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和影响的; 第三种是环境影响登记表,指的是造成的污染或影响较轻。 国家对这三种形式的认定有个专门的目录,叫《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类管理目录》,对所有类别的项目进行分...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泰硕安诚提供
2013-08-22
展开全部
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环保,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走绿色经济道路。。。网上查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8-22
展开全部
你有改行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