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张仪连横比苏秦合纵成功?
之所以会败于连横之道乃是因为人心难测,合纵之道的威力在于众弱需要保持同一心思,各国之间需要共进共退,才能使强国忌惮而不敢冒犯,但要所有人真正的同一个心思何其之难,更何况还是在国与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上统一心思。
而连横之道的“事一强以攻众弱”为什么就能胜呢?实际上也是利用人心,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且连横之道比之合纵之道来的更加现实容易些,毕竟大树底下好乘凉。
有秦国这个强国在,和它联盟的弱国几乎都不需要付出便能夺取其他弱国的资源,而连横之道的本身也并不需要与其联合的弱国为它做什么,目的返颤只是为了打乱弱国之间的统一攻秦的心思。
在明面上,六国联盟同仇敌忾,合力抗秦。可真到出兵的时候却又各怀鬼胎,都想消耗别家力量,壮大自家实力。楚王这个盟主也做不到一呼百应,结果自然难成大事。
后来齐国也发起了合纵联盟,由齐湣王出任盟主。这次结盟在初期一度对秦国造成很大威胁,秦昭襄王甚至被迫自去帝号。
可是在初战告捷后,各国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干起了顺手牵羊的买卖。齐、楚、魏三国联兵攻打在战国中排名老八的宋国,并最终将其灭国瓜分。此举引起了当时诸多国家的不满,楚、魏两国也因齐国占了最谈配多便宜而耿耿于怀。于是合纵联盟再度破裂。
从上述两次合纵联盟分分合合的事件中就可以看出,合纵虽然力量强大,但内部缺乏团结,各方利益不统一,很容易就会因分工或分赃不均导致破裂。反观连横策略就不存在这种问题。
扩展资料
连横之策虽是由张仪提出,但它有个重要前提就是秦国有足够的实力震慑各诸侯国。当时楚国正被秦国打得满地找牙,于是张仪趁机向楚王提出条件表示秦国愿与楚国结为兄弟之邦。楚王惧怕秦国实力,又对其他诸侯国没信心,于是便迅速答应了。
在得到楚国这个突破口后,张仪再前往韩国,要挟对方向秦国称臣。韩国实力本来就很弱,在得知楚国已经与秦国结为兄弟之邦的消息后,自知再也无力对抗秦国,于是就举手投降,向秦国称臣。
此后,张仪便利用各个击破的方式,一一说服东方六国国君,从而完成了连横之策,并迫使各国向秦国割地纳贡。于是,秦国不费一兵一卒就拥有了更多领土和财富,实力变得更加强大。
合纵策略输在没有一个统一的控制调度中心,所以尽管六国加在一起实力远胜过秦国,但却难以真正发漏侍败挥作用。连横策略优点就是拥有秦国这个控制调度中心,再加上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
其他各国心怀鬼胎,彼此不信任。因此秦国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威逼利诱,逐个瓦解对手。到最后,连实力强大的齐国、赵国也不得不向秦国低头。
合纵连横二者之间只在于一个实行力的问题,合纵实行难度大,过于理想。而连横实行起来则更加容易,贴近现实。
联合众弱来抗一强这无疑是一个能在乱世之中保存自己,并且慢慢壮大的好计策,之所以会败于连横之道乃是因为人心难测,合纵之道的威力在于众弱需要保持同一心思,各国之间需要共进共退,才能使强国忌惮而不敢历竖冒犯
而连横之道实际上也是利用人心,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且连横之道比之合纵之道来的更加现实容易些,毕竟大树底下好乘凉,有秦国这个强国在,和它联盟的弱国几乎都不需要付出便档烂晌能夺取其他弱国的资源
扩展资料:
合纵之道本身并不比连横之道差,如战国时期的六国共同进退,便能将秦国封锁在函谷关而束手无策,又如三国时期的孙刘联盟共拒曹操,便能让曹操统一天下的梦想至死都没能实现。
合纵连横二者之间只在于一个实行力的问题,合纵实行难度大,过于理想。而连横实行起行锋来则更加容易,贴近现实。
2019-10-20
2013-08-22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