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的初二物理全册复习资料
推荐于2017-11-26
展开全部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注意: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
(3)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要发生反射。人们把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4)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声速的大小还与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是340m/s。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⑴人耳的构造:见课本P17图1.2-1
⑵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带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也跟着振动,这种振动又传给耳蜗中的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便听到了声音。
⑶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声方式叫骨传导。
注意:正常的人听到别人的声音是通过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来传递的,听到自己的声音则主要是通过头骨来传递的。听自己说话的录音与直接听自己说话的声音有所不同正是这个原因。
⑷双耳效应(立体声原理):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加上人的头部对声音有掩蔽作用,就会造成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从而能辨别声源位置的现象,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征
⑴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人们听到的声音越尖细;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人们听到的声音越粗钝。不同物体的振动频率不同,同一物体的振动频率也可以调节。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自然保护区为超声波。
⑵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就是响度。响度是由振幅决定的。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人们感到声音就越大:声源的振幅越小,声音的响度就越小,人们感到的声音就越小。
响度除与振幅有关外,还跟耳朵与声源的距离有关。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发散,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响度越小。
⑶音色:声音的品质。音色反映了声音的特点,也叫音品。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
注意:我们能分辨出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的依据就是音色。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⑴噪声:从物理角度看: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⑵不同等级的噪声会对人、动植物产生不同的危害。
⑶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⑴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利用这一点可以用超声波制成声呐来判断距离、确定方位;用B超可以诊断病情等。
⑵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声波所携带的能量可以产生很大的威力。
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可以用来去污垢、打碎结石等。
利用次声波能预报破坏性大的地震、海啸、台风,甚至可以探知几千米外的核武器实验和导弹发射
第二章 光现象
一、 光的传播
1、光源:一切自身能发光的物体都称为光源。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注意:依靠反射光而发亮的物体不是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
3、光速: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108m/s。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在真空中相差不多: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是真空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是真空中的2/3。
注意:光在一年时间内传播的距离称为1光年,光年是距离单位。
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在分界面处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人眼看到物体是由于物体发出的光线或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眼。
2、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以总结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重点提示:要注意入射角和反射角指的是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变化,反射角也变化,但一定相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镜面反射和镜面反射:
射到光滑镜面上的平行光线经反射后仍然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射到表面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时,反射光线向着不同的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漫反射使我们从不同方向都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的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即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平面镜成像时,满足光的反射定律。
小结:影子和像的联系与区别
影子
像
原理
光的直线传播
特点
光照不到的黑暗区域
由光线或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面成、明亮面有色彩
3、平面镜的应用
①利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起到控制光路的作用。 ②利用平面镜成像。
4、凹面镜和凸面镜
①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平行光线经凹面镜后会聚于凹面镜的焦点,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光线经凹面镜反射后成为平行光线。
②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发散。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现象: 光人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①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而从其他介质余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
②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③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即光线方向颠倒时,光的传播路径不变。
④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重点提示:在光的折射规律中有“空气中总是大角”,即不论空气中的角是入射角还是折射角,总是要比其他介质中的角要大一些(垂直入射除外)。也就是说,在空气与其他介质的界面上发生的折射现象,如果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那么折射角所在介质为空气;如果入射角大于折射角,那么入射角所在的介质为空气。
3、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下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往脸盆中倒水,看起来盆底深度变浅;潜入水中的人看岸边的人变高:从厚玻璃砖后看到钢笔“错位”。
4、光折射与光的反射的区别
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
联系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二者同时发生
区别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种介质中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 在两种介质中
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
折射角与入射角不相等
五、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它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的。
2、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重点提示: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规律不同。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产生了另一种颜色,而两种颜料的混合是它们都能反射的色光。
3、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4、不同的色光照射到不同颜色的物体时,出现的情况是:
①白纸可以反射各种色光,纸出现的颜色与光的颜色相同。
②黑纸吸收各种色光,无论什么颜色的光照在黑纸上,纸都是黑色的。
③各种色纸反射和它颜色相同的光,对其它不同颜色的光都吸收。
④白光照在不同颜色的纸上,纸出现的颜色与纸的颜色相同。
5、不同的色光照射在不同颜色的透明物体时,透色光的情况是:
光的颜色志透明物体颜色相同时,光可透过物体。若兴的颜色志透明物体颜色不同时,光就透不过物体。
六、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在光谱中,在红光以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做红外线。
红外线有热作用(即热效应),可应用在红外夜视仪、诊断疾病、遥控等方面。
重点提示:红外线进不可见光,任何物体都向外辐射红外线。当物体温度升高时,它向外辐射的红外线会大大增强。
2、紫外线:在光谱中,在紫光以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
紫外线的化学作用、荧光作用、生理作用,它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能杀菌、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七、 难点专攻
1、光速的计算:光速特别大,通常利用来求距离,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反射;二是通过时间差。利用光的反射测距离时,要注意光走过的路程是所测距离的二倍。
2、反向改变光路:利用平面镜和光的反射定律,可以有目的地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①入射光线不变,旋转镜面:一束光线照射到平面镜上,若保持入射光线方向不变,把平面镜绕入射点旋转α角,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随之改变,且反射光线相比原来转过2α角。
②镜面不动,光线旋转:一束光线照射到平面镜上,若保持镜面不动,当入射光线旋转θ角,反射光线也旋转θ角。
重点提示:制作潜望镜、改善室内光照条件等都会用到反射改变光路。无论是镜面旋转还是入射光线旋转,都可能有两种情况,即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讨论时两种情况都要考虑。
3、作图
①平面镜成像作图
平面镜成像作图的两种方法:一是根据反射定律;二是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
A、根据反射定律作图的步骤:a、从点光源S引出两条光线,射到平面镜上。b、作两条入射光线的法线。c、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反射光线,将反射光线反向延长,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为点光源S的像点S’。
B、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的步骤:a、过S点作平面镜的垂线(像与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b、截取S’点,让S’点到镜面的距离等于S点到镜面的距离(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c、画出像点S’(像与大小相等)。
重点提示:作图时,光线要标明传播方向,光线和界面用实线表示,法线和反向延长线要用虚线表示。
②光的折射作图
光的折射作图步骤:垂直于界面作出法线:根据折射规律作出折射光线(注意空气中角大)。4、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
实验器材:玻璃板、一张大纸、两枝完全相同的蜡烛、刻度尺。
①在光具座上竖立一块薄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入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
②另外拿一支相同的没有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蜡烛像的位置。
③观察比较蜡烛和它所成的像的大小,从光具座上读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就可以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说明:取一块薄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观察所成的像。用手去摸所成的烛焰的像,我们会发现它并不烫手,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实验中应注意:应将没有点燃的那枝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并调整其位置,直至它与烛焰的像重合,即从玻璃板正面观察,几乎分不出哪个是原蜡烛的像,哪个是后放过去的蜡烛。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 透镜
1、凸透镜和凹透镜
①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②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③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平均球心的直线电主光轴。简称主轴。
④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
2、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光线折射后向主光轴靠拢。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光线折射后偏离主光轴。
3、焦点和焦距
①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表示。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焦点到光心有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同一凸透镜两侧的焦距相等。
注意:
根据凸透镜能够把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焦点这的性质,我们可以粗测凸透镜的焦距,方法是:将一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白纸在透镜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当折纸上的亮点最小、最清晰时,测出光点到光心的距离,即是该凸透镜的焦距。焦距的长短表示出凸透镜对光线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越短,镜面越凸,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越强。光线通过后折射得越厉害。
②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凹透镜两侧各有一个虚焦点。虚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凹透镜两侧的焦距相等。凹透镜焦距的长短表示它对光线发散作用的强弱。焦距越短,对光线的发散作用越强。光线通过后偏折得越厉害。
4、三条特殊光线
①经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A、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B、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C、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变。
②经过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A、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凹透镜的虚焦点。
B、正对着凹透镜虚焦点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C、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变。
二、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它是利用u>2f时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一原理来工作的。照相时,物体到镜头的距离是物距,底片到镜头的距离(即暗箱的长度)是像距。依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则像距变大,像也随着变大,也可以记忆为“物进则像退,像变大”
2、投影仪: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屏幕相当于光屏。投影仪的原理是f<u<2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3、放大镜:原理是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盛水的透明小瓶、小水珠都可以看作凸透镜而具有放大作用。
4、虚像和实像
①光线经过光学元件的反射或折射后,实际光线会聚到一点,则是所成的你是实像;光线经过光学元件反射或折射后,实际光线发散,反向延长后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一点,后成的像是虚像。
②实像既能呈现在光屏上,也能用眼睛直接观看;虚像只能用眼睛观看,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③虚像和实像都既可因反射而形成,也可因折射而形成。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物距:物距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2、像距:像距是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3、实验:
①器材:兴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等
②步骤:
A、依次将点燃的蜡烛、透镜、光屏安放在光具座上,调整火焰的中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B、调节蜡烛到透镜的距离,使u>2f,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能够看到烛焰的清晰的像,记下此时的物距和像距的大小。这时我们会看到光屏上出现相对蜡烛倒立的缩小的像,此时像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C、把蜡烛移向凸透镜,仍保持它们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再移动光屏。可以观察到还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像的位置仍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但与步骤B相比像远离了透镜,即像距大了。蜡烛移动到距透镜2 倍焦距处,移动光屏可以在距离透镜2 倍焦距处观察到倒立的与烛焰等大的实像。像的位置也在2倍焦距处。
D、调节蜡烛到透镜的距离,使f<u<2f,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能够看到烛焰的清晰的像,记下此时的物距的像距的大小。这时我们会看到在光屏上出现与蜡烛相比倒立、放大有像,像的位置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处。
E、继续减小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当u<f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找不到蜡烛的像。透过透镜,会看到在和蜡烛同侧,有一个正立的放大的像。这个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到,是一个虚像。
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
物距u和焦距f的关系
像的性质
像的位置
应用举例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和物体同侧还是异侧
像距v和焦距f的关系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异侧
f<v<2f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异侧
V=2f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异侧
v>2f
投影仪
U=f
不成像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同侧
放大镜
重点提示: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如果凸透镜被遮挡住一部分,只有一部分进光,凸透镜对光的作用不变,仍是完整的像,只是像变暗了。“倒立的实像”是相对于物来说的,像与物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凡倒立的是实像,实像是倒立的;凡正立的是虚像,虚像是正立的。
四、眼睛和眼镜
1、眼睛的结构:见课本P68图3.4-1。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睫状体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从而改变晶状体的焦距;虹膜调节瞳孔的大小,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的多少。
2、眼睛的视物原理: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当眼睛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带动晶状体变厚、折光作用增强,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带动晶状体变薄,折光作用减弱,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产生视觉。
3、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区别
近视眼
远视眼
特点
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形成原因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扩大短,来自近处某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在视网膜上形成一外模糊的光斑
矫正
配戴凹透镜
配戴凸透镜
4、明视距离: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叫做明视距离,大约25厘米。
5、透镜的焦度:透镜焦距的倒数叫焦度,用φ表示。φ=1/f。眼睛的度数D=100=100/f,f的单位是m。
重点提示: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为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为负数。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①结构: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电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②原理: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由目镜所得的视角比用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的视角大得多,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小物价体了。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之积。
重点提示: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2、望远镜
结构:由目镜(由凸透镜或凹透镜组成)和物镜(由凸透镜组成)组成。
原理: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我们就能看清远处的物体了。
重点提示:望远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且物镜的第二焦点和目镜的第一焦点重合。
六、重点专攻
1、正确理解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会聚(发散)作用是指从透镜射出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加大了会聚程度或减小了发散程度,即光线经过凸透镜(凹透镜)并不一定会聚到一点(发散),只不过比原来的传播方向更靠近主光轴(更远离主光轴)。
会聚作用与会聚光线是不同的,发散作用与发散光线也是不同的,要区别开,即会聚作用射出的不一定是会聚光线,发散作用射出 的不一定是发散光线。
2、根据成像判断透镜的情况
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实际问题时关健是根据题中所给的成像情况,利用成像特点列出物距与焦距(或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式,通过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得到焦距的范围,再进一步利用成像特点分析具体问题。 百度上有很多的,你可以看看!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注意: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
(3)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要发生反射。人们把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4)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声速的大小还与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是340m/s。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⑴人耳的构造:见课本P17图1.2-1
⑵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带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也跟着振动,这种振动又传给耳蜗中的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便听到了声音。
⑶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声方式叫骨传导。
注意:正常的人听到别人的声音是通过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来传递的,听到自己的声音则主要是通过头骨来传递的。听自己说话的录音与直接听自己说话的声音有所不同正是这个原因。
⑷双耳效应(立体声原理):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加上人的头部对声音有掩蔽作用,就会造成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从而能辨别声源位置的现象,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征
⑴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人们听到的声音越尖细;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人们听到的声音越粗钝。不同物体的振动频率不同,同一物体的振动频率也可以调节。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自然保护区为超声波。
⑵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就是响度。响度是由振幅决定的。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人们感到声音就越大:声源的振幅越小,声音的响度就越小,人们感到的声音就越小。
响度除与振幅有关外,还跟耳朵与声源的距离有关。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发散,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响度越小。
⑶音色:声音的品质。音色反映了声音的特点,也叫音品。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
注意:我们能分辨出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的依据就是音色。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⑴噪声:从物理角度看: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⑵不同等级的噪声会对人、动植物产生不同的危害。
⑶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⑴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利用这一点可以用超声波制成声呐来判断距离、确定方位;用B超可以诊断病情等。
⑵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声波所携带的能量可以产生很大的威力。
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可以用来去污垢、打碎结石等。
利用次声波能预报破坏性大的地震、海啸、台风,甚至可以探知几千米外的核武器实验和导弹发射
第二章 光现象
一、 光的传播
1、光源:一切自身能发光的物体都称为光源。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注意:依靠反射光而发亮的物体不是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
3、光速: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108m/s。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在真空中相差不多: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是真空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是真空中的2/3。
注意:光在一年时间内传播的距离称为1光年,光年是距离单位。
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在分界面处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人眼看到物体是由于物体发出的光线或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眼。
2、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以总结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重点提示:要注意入射角和反射角指的是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变化,反射角也变化,但一定相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镜面反射和镜面反射:
射到光滑镜面上的平行光线经反射后仍然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射到表面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时,反射光线向着不同的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漫反射使我们从不同方向都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的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即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平面镜成像时,满足光的反射定律。
小结:影子和像的联系与区别
影子
像
原理
光的直线传播
特点
光照不到的黑暗区域
由光线或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面成、明亮面有色彩
3、平面镜的应用
①利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起到控制光路的作用。 ②利用平面镜成像。
4、凹面镜和凸面镜
①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平行光线经凹面镜后会聚于凹面镜的焦点,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光线经凹面镜反射后成为平行光线。
②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发散。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现象: 光人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①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而从其他介质余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
②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③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即光线方向颠倒时,光的传播路径不变。
④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重点提示:在光的折射规律中有“空气中总是大角”,即不论空气中的角是入射角还是折射角,总是要比其他介质中的角要大一些(垂直入射除外)。也就是说,在空气与其他介质的界面上发生的折射现象,如果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那么折射角所在介质为空气;如果入射角大于折射角,那么入射角所在的介质为空气。
3、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下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往脸盆中倒水,看起来盆底深度变浅;潜入水中的人看岸边的人变高:从厚玻璃砖后看到钢笔“错位”。
4、光折射与光的反射的区别
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
联系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二者同时发生
区别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种介质中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 在两种介质中
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
折射角与入射角不相等
五、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它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的。
2、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重点提示: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规律不同。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产生了另一种颜色,而两种颜料的混合是它们都能反射的色光。
3、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4、不同的色光照射到不同颜色的物体时,出现的情况是:
①白纸可以反射各种色光,纸出现的颜色与光的颜色相同。
②黑纸吸收各种色光,无论什么颜色的光照在黑纸上,纸都是黑色的。
③各种色纸反射和它颜色相同的光,对其它不同颜色的光都吸收。
④白光照在不同颜色的纸上,纸出现的颜色与纸的颜色相同。
5、不同的色光照射在不同颜色的透明物体时,透色光的情况是:
光的颜色志透明物体颜色相同时,光可透过物体。若兴的颜色志透明物体颜色不同时,光就透不过物体。
六、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在光谱中,在红光以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做红外线。
红外线有热作用(即热效应),可应用在红外夜视仪、诊断疾病、遥控等方面。
重点提示:红外线进不可见光,任何物体都向外辐射红外线。当物体温度升高时,它向外辐射的红外线会大大增强。
2、紫外线:在光谱中,在紫光以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
紫外线的化学作用、荧光作用、生理作用,它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能杀菌、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七、 难点专攻
1、光速的计算:光速特别大,通常利用来求距离,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反射;二是通过时间差。利用光的反射测距离时,要注意光走过的路程是所测距离的二倍。
2、反向改变光路:利用平面镜和光的反射定律,可以有目的地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①入射光线不变,旋转镜面:一束光线照射到平面镜上,若保持入射光线方向不变,把平面镜绕入射点旋转α角,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随之改变,且反射光线相比原来转过2α角。
②镜面不动,光线旋转:一束光线照射到平面镜上,若保持镜面不动,当入射光线旋转θ角,反射光线也旋转θ角。
重点提示:制作潜望镜、改善室内光照条件等都会用到反射改变光路。无论是镜面旋转还是入射光线旋转,都可能有两种情况,即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讨论时两种情况都要考虑。
3、作图
①平面镜成像作图
平面镜成像作图的两种方法:一是根据反射定律;二是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
A、根据反射定律作图的步骤:a、从点光源S引出两条光线,射到平面镜上。b、作两条入射光线的法线。c、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反射光线,将反射光线反向延长,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为点光源S的像点S’。
B、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的步骤:a、过S点作平面镜的垂线(像与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b、截取S’点,让S’点到镜面的距离等于S点到镜面的距离(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c、画出像点S’(像与大小相等)。
重点提示:作图时,光线要标明传播方向,光线和界面用实线表示,法线和反向延长线要用虚线表示。
②光的折射作图
光的折射作图步骤:垂直于界面作出法线:根据折射规律作出折射光线(注意空气中角大)。4、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
实验器材:玻璃板、一张大纸、两枝完全相同的蜡烛、刻度尺。
①在光具座上竖立一块薄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入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
②另外拿一支相同的没有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蜡烛像的位置。
③观察比较蜡烛和它所成的像的大小,从光具座上读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就可以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说明:取一块薄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观察所成的像。用手去摸所成的烛焰的像,我们会发现它并不烫手,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实验中应注意:应将没有点燃的那枝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并调整其位置,直至它与烛焰的像重合,即从玻璃板正面观察,几乎分不出哪个是原蜡烛的像,哪个是后放过去的蜡烛。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 透镜
1、凸透镜和凹透镜
①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②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③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平均球心的直线电主光轴。简称主轴。
④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
2、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光线折射后向主光轴靠拢。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光线折射后偏离主光轴。
3、焦点和焦距
①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表示。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焦点到光心有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同一凸透镜两侧的焦距相等。
注意:
根据凸透镜能够把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焦点这的性质,我们可以粗测凸透镜的焦距,方法是:将一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白纸在透镜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当折纸上的亮点最小、最清晰时,测出光点到光心的距离,即是该凸透镜的焦距。焦距的长短表示出凸透镜对光线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越短,镜面越凸,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越强。光线通过后折射得越厉害。
②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凹透镜两侧各有一个虚焦点。虚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凹透镜两侧的焦距相等。凹透镜焦距的长短表示它对光线发散作用的强弱。焦距越短,对光线的发散作用越强。光线通过后偏折得越厉害。
4、三条特殊光线
①经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A、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B、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C、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变。
②经过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A、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凹透镜的虚焦点。
B、正对着凹透镜虚焦点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C、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变。
二、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它是利用u>2f时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一原理来工作的。照相时,物体到镜头的距离是物距,底片到镜头的距离(即暗箱的长度)是像距。依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则像距变大,像也随着变大,也可以记忆为“物进则像退,像变大”
2、投影仪: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屏幕相当于光屏。投影仪的原理是f<u<2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3、放大镜:原理是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盛水的透明小瓶、小水珠都可以看作凸透镜而具有放大作用。
4、虚像和实像
①光线经过光学元件的反射或折射后,实际光线会聚到一点,则是所成的你是实像;光线经过光学元件反射或折射后,实际光线发散,反向延长后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一点,后成的像是虚像。
②实像既能呈现在光屏上,也能用眼睛直接观看;虚像只能用眼睛观看,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③虚像和实像都既可因反射而形成,也可因折射而形成。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物距:物距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2、像距:像距是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3、实验:
①器材:兴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等
②步骤:
A、依次将点燃的蜡烛、透镜、光屏安放在光具座上,调整火焰的中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B、调节蜡烛到透镜的距离,使u>2f,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能够看到烛焰的清晰的像,记下此时的物距和像距的大小。这时我们会看到光屏上出现相对蜡烛倒立的缩小的像,此时像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C、把蜡烛移向凸透镜,仍保持它们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再移动光屏。可以观察到还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像的位置仍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但与步骤B相比像远离了透镜,即像距大了。蜡烛移动到距透镜2 倍焦距处,移动光屏可以在距离透镜2 倍焦距处观察到倒立的与烛焰等大的实像。像的位置也在2倍焦距处。
D、调节蜡烛到透镜的距离,使f<u<2f,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能够看到烛焰的清晰的像,记下此时的物距的像距的大小。这时我们会看到在光屏上出现与蜡烛相比倒立、放大有像,像的位置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处。
E、继续减小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当u<f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找不到蜡烛的像。透过透镜,会看到在和蜡烛同侧,有一个正立的放大的像。这个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到,是一个虚像。
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
物距u和焦距f的关系
像的性质
像的位置
应用举例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和物体同侧还是异侧
像距v和焦距f的关系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异侧
f<v<2f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异侧
V=2f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异侧
v>2f
投影仪
U=f
不成像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同侧
放大镜
重点提示: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如果凸透镜被遮挡住一部分,只有一部分进光,凸透镜对光的作用不变,仍是完整的像,只是像变暗了。“倒立的实像”是相对于物来说的,像与物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凡倒立的是实像,实像是倒立的;凡正立的是虚像,虚像是正立的。
四、眼睛和眼镜
1、眼睛的结构:见课本P68图3.4-1。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睫状体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从而改变晶状体的焦距;虹膜调节瞳孔的大小,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的多少。
2、眼睛的视物原理: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当眼睛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带动晶状体变厚、折光作用增强,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带动晶状体变薄,折光作用减弱,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产生视觉。
3、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区别
近视眼
远视眼
特点
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形成原因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扩大短,来自近处某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在视网膜上形成一外模糊的光斑
矫正
配戴凹透镜
配戴凸透镜
4、明视距离: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叫做明视距离,大约25厘米。
5、透镜的焦度:透镜焦距的倒数叫焦度,用φ表示。φ=1/f。眼睛的度数D=100=100/f,f的单位是m。
重点提示: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为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为负数。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①结构: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电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②原理: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由目镜所得的视角比用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的视角大得多,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小物价体了。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之积。
重点提示: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2、望远镜
结构:由目镜(由凸透镜或凹透镜组成)和物镜(由凸透镜组成)组成。
原理: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我们就能看清远处的物体了。
重点提示:望远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且物镜的第二焦点和目镜的第一焦点重合。
六、重点专攻
1、正确理解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会聚(发散)作用是指从透镜射出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加大了会聚程度或减小了发散程度,即光线经过凸透镜(凹透镜)并不一定会聚到一点(发散),只不过比原来的传播方向更靠近主光轴(更远离主光轴)。
会聚作用与会聚光线是不同的,发散作用与发散光线也是不同的,要区别开,即会聚作用射出的不一定是会聚光线,发散作用射出 的不一定是发散光线。
2、根据成像判断透镜的情况
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实际问题时关健是根据题中所给的成像情况,利用成像特点列出物距与焦距(或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式,通过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得到焦距的范围,再进一步利用成像特点分析具体问题。 百度上有很多的,你可以看看!
2013-08-23
展开全部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汇编(声、光、透镜、物态变化、电流和电路) 第一章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六、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八、声音的利用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第二章 光的传播一、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二、光的传播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三、光速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 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 c;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四、光的反射: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法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成θ角,入射角为90°-θ,反射角为90°-θ)(3)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镜面旋转θ,反射光旋转2θ)(4)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答: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1)、确定入(反)射点:入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入射(反射)点(2)、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5、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1)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五、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近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近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近,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3、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要求能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六、凸面镜和凹面镜1、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电筒)七、光的折射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3、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