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当官每天都要上朝吗
展开全部
不是每天。
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05:00至07:00。而大臣一般在寅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即北京时间03:00时至05:00。
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并不是像电视连续剧那样每天都要上朝,但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代英主却是天天坐朝。
扩展资料:
清朝的规定是:一品(包括正、从,下同)官可以站在殿内(应该是太和殿)朝见皇帝,二品官站在殿门口外面,三品官在更外面。三品以下没资格。
至于早朝的人数,并不是确定。因为清朝除有品级的官员外,还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男爵相当于二品,子爵相当于一品,其余的都是“超品”。
除此之外还有各个王爷(亲王、郡王、贝子、贝勒)。这些“爵爷”并没有被要求去早朝,但是也有早朝的资格。 还有就是各省的督抚,提督等,具备早朝的资格,但是由于身在异地,因此虽然位列一、二品,但是也不早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早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
展开全部
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特殊时期,五天左右。
不用每天上早朝,但是每天都要见一些军机大臣,一起商谈国事。
第一很累,第二没必要,设定一个期间,期间末皇上大臣聚一块,检测本期间各方面的成绩和发生的事件,评定完后下一个期间又开始!
上朝时间
五更天,相当于清晨的5点到7点.清朝的历任皇帝大都比较勤奋,都要五更上朝.那时皇帝和大臣确实比较辛苦,有的家住的远的担心迟到甚至要半夜爬起来.其实早朝制度也不是绝对的,要看皇帝自己是否亲政和勤勉.最著名的是明神宗万历皇帝23年没有上朝,虽然他不来,但是政务还要办,大臣们还是要来的,只不过时间可能不会那么早了.
齐如山先生《北平怀旧》中,有一章节提到清朝官员上朝的情形.说皇帝每日凌晨三点上朝办公,召见的第一拨儿人是军机大臣,名曰“叫起儿”.第一起后,才召见其它的大臣.所有官员都在宣武门外,每天夜间起来进前门上朝,因此夜间一点钟前门就打开了,其它的门则天亮才开.王公亲贵由神武门进宫,其余各官员都由东华门进出,东华门外有标准性建筑物“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不仅有止车门与下马碑之规矩,古代官员上朝时还不准点灯.据相关史料了解到,为的是方便夤夜出入和消弭火患.
上朝官员
朝官员没法分品的,因为各部门的官员等级都不同。
一般上朝的话,三大学士和六部尚书都是一品和二品大员,六部侍郎是三品,但六部给事中只是七品。都察院的御史也能上朝,都察院御史一般也只是六七品而已。地方官的话,四品以上才能上朝,四品就是巡抚了,也就是接近省长一级了。
全国三品以上大员其实很少的,除了三个大学士和六部尚书、侍郎,还有南京六部尚书、侍郎,以及十三省的布政使、监察使。因此武将不算,三品以上文官全国不超过120个,而且能天天上朝的只有京官,撑死就是那15个人。六部给事中总计七八十个,但不是天天上朝,有事才能上朝。都察院的御史倒可以天天上朝,但也就是二三十人号人,还不一定到的全。因此,每天早朝的官员大约也就是三四十人而已。
上朝细节
庄重一方面,先由外边说起。清朝不像明朝,明朝内外城没有分别,前清则内城只许旗人居住,八旗分地面把守,所以洋文管此叫做满洲城,汉人之平民及做买卖当差役之人还许住,若官员则非皇帝特赐者不许,所有官员都在宣武门外,每日夜间起来进前门上朝,所以前门夜间一点钟就准开门,伺候官员们进出。其他的门都是天亮才开,只有前门如此,管门的兵役人等,还得站班伺候,遇有堂官如中堂、尚书等经过,还得打招呼,请看这有多庄重。各官员,除王公亲贵等,由神武门出人外,其余都由东华门进出,到东华门外下轿下马,门外边立有一高约一丈之石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此即名曰“下马碑”,这种碑在宫殿或庄严祠庙门外多有之,不过有的写官员人等,有的写军民人等?东华门外之碑,现在还有没有,不大理会,然午门前左右阙门外之碑,尚仍存在。所谓下马者,不必是进东华门之人,无论何人行到这个地方,就得下车下马。如午门左右阙门,不是不许通过,但必须下了车跟着车步行过去,若骑着马下了马拉着马走过去,过去再上车上马前行。
请看这有多庄严。进东华门者,如大臣中有蒙皇帝特赏在紫禁城内骑马的,则可以骑马,这个俗名叫做“穿朝马”,有蒙赏在紫禁城内乘二人肩舆的,则可坐肩舆,肩舆者多是四个人抬着一把椅子,这个俗名叫做“穿朝轿”。除这种外,其余无论多大的官,也得步行,进东华门时,有兵丁差役站班,且每逢人进门,都得嚷一声曰“哦”,此名曰喝道,不过堂官经过,喊的声音长,司官声音短,有人说这就是宋朝的唱喏,乃由宋朝传下来的,但未深考。再者前边谈的穿朝马舆,在外边可以借给人,在西华门内则不许,因为外边谁都可以骑马,在西华门内,则非赏者不许乘骑,因为赏是指定的某人,未经蒙赏者万不许乘骑,所以不许借与人。从前有一年迈大臣,在东华门内,偶病不能行走,同僚某大臣,把自己的二人肩舆,借给他坐出西华门,才换轿回家,这本是极仁德的事情,但事后有御史参了他一本,说他把皇上赏他的肩舆,擅借人乘,虽无违旨之心,而有违旨之实。幸而皇帝把该摺奏留中,未曾发表,事遂过去。按这件事情,在皇帝也很难处理,彼大臣虽有病,但未经皇帝特赏,实不应该坐,把肩舆借与人之大臣,实无权使他人在禁中乘肩舆,此事总算不懂国家的典章,实在可以说是有罪,然这点小事,又具有仁人之心,随便就降以罪,也似可不必,所以该摺非留中不可,然此更可见宫院之庄严。再往里到乾清门就更庄重了,乾清门外,东边朝东的门,名曰隆宗门,平常上朝的司员,都在此门外,倘无公事,不必说不进乾清门,连隆宗门都不肯随便进去的。
由西华门内,到隆宗门外,路相当远,人人须有灯笼。进,堂官则有人持大灯笼前导,此灯笼即在外边轿前之灯;司员则自己手持,玻璃纸灯均可,惟隆宗门,则必须玻璃灯,纸灯不许通过,防火灾也。中堂、军机大臣等之蒙赏二人肩舆者,大多数都是隆宗门外下来,步行进隆宗门,非有大风大雨,谁也不肯坐肩舆进此门。蒙赏穿朝马者,则都在此门外下马,绝对没有人骑着马进此门者;名为穿朝,实事是不能穿朝也。这里附带着再说说皇帝驻苑。驻苑者即是驻三海,上朝则在勤政殿。各避暑之骗宫之中,多数都有勤政殿这个名词。三海之勤政殿,在中海大木板桥之西不远,然西苑只东边有一门正对西华门,此门即名曰西苑门。所有官员上朝,都是在西苑门外下车下马。然由西苑门到勤政殿,这段路约有二里之遥,且系土道,平常已很难走,稍有雨便泥泞不堪,六七十岁的老头子,每日走这一大段路,实在是一虐政,所以从前年高之堂官,多特旨赏在西苑门内乘二人肩舆,武将则赏骑马。但是赏在紫禁城内乘舆骑马者,可以在西苑门内乘骑;赏在西苑门内乘舆骑马者,不许在紫禁城内乘骑,因为紫禁城比西苑森严得多,要想乘骑,还得等另赏。以上乃是隆宗门外的情形。
到了乾清门,就又森严多了,其他的门都是由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衙门的兵丁把守,乾清门则用侍卫监察。侍卫这个差使,从前有武科举的时候,有的由武进士提升,有的由旗门中大员子弟提升,后来则都是大员子弟了。在乾清门者,名曰乾清门侍卫,可以算是冷差使,然可以提升到御前侍卫。御前侍卫于每日上朝时,则站立于御座之后,虽然没有什么权势,但天天可以看到皇帝,有时也可以同皇帝说几句话,而且是皇帝到什么地方,总有他们跟随,是同皇帝最亲近的一种差使。所以亲贵子弟,也恒当此差。每日早晨三点钟就得上朝,皇帝入座之后,永远先召见军机大臣,官场说话,名曰叫起儿。第一起召军机说话后,才召见其他的大臣。外省督抚或大将进京,先上摺请安,皇帝即有上谕曰,某日预备召见,则于该日召见。司员们无论京内京外,有事见皇帝,须由各有关系之部派部员带领引见。皇帝每晨都是办这些事,召见者可以自己上殿,引见者则必须有人带领。各部中带领引见的官员,都是熟手,于各种仪注都极在行。蒙引见的官员,都得预先到部中,由引见官领导,把所有上朝的礼节排练纯熟,次日方能引见。因为引见时,倘有失仪之处,则带领引见之官须受罚也。
在同皇帝说话的时候,必须得跪着,这是人人知道的。平常的官员,说话时短,还没什么要紧;若军机大臣奏对,往往一次就说一个多钟头,膝盖当然是受不了,虽然殿中有厚的褥垫,也无济于事。所以军机大臣等,都得有自备之护膝,乃用丝绵制,厚约一寸,每日上朝之前,绑于膝上,否则跪那样大的工夫,就疼得站不起来了。以上说的都是皇帝与群臣当面说话的情形,至于交代公事,则多由太监办理。比方昨日以前,所收到的奏摺,经皇帝阅览后,或准或驳,由皇帝批好,有的由皇帝当面交军机大臣,有的各部的奏摺,则仍直交各部,这种便由太监转交。这种太监,就叫捧摺太监,亦曰奏事太监,每早晨由皇帝处,把各部之奏摺领下,拿到乾清门,在门限里面嚷一声:各部官员领奏摺。各部院都有捧摺官,又备有奏摺匣。每日的奏摺,装在匣中,由奏摺官捧到乾清门,单有收摺之官。交上奏摺之后,就在乾清门外,阶下等候,遇落雨则可到门檐下,然绝对不许过门限。听到太监一嚷,则都向前把摺取回。好在都是熟手,自己部中之摺匣自己都认识,所以交接都很快。该太监对这些人,大致也都认识。以上每日上朝之庄重情形也。
不用每天上早朝,但是每天都要见一些军机大臣,一起商谈国事。
第一很累,第二没必要,设定一个期间,期间末皇上大臣聚一块,检测本期间各方面的成绩和发生的事件,评定完后下一个期间又开始!
上朝时间
五更天,相当于清晨的5点到7点.清朝的历任皇帝大都比较勤奋,都要五更上朝.那时皇帝和大臣确实比较辛苦,有的家住的远的担心迟到甚至要半夜爬起来.其实早朝制度也不是绝对的,要看皇帝自己是否亲政和勤勉.最著名的是明神宗万历皇帝23年没有上朝,虽然他不来,但是政务还要办,大臣们还是要来的,只不过时间可能不会那么早了.
齐如山先生《北平怀旧》中,有一章节提到清朝官员上朝的情形.说皇帝每日凌晨三点上朝办公,召见的第一拨儿人是军机大臣,名曰“叫起儿”.第一起后,才召见其它的大臣.所有官员都在宣武门外,每天夜间起来进前门上朝,因此夜间一点钟前门就打开了,其它的门则天亮才开.王公亲贵由神武门进宫,其余各官员都由东华门进出,东华门外有标准性建筑物“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不仅有止车门与下马碑之规矩,古代官员上朝时还不准点灯.据相关史料了解到,为的是方便夤夜出入和消弭火患.
上朝官员
朝官员没法分品的,因为各部门的官员等级都不同。
一般上朝的话,三大学士和六部尚书都是一品和二品大员,六部侍郎是三品,但六部给事中只是七品。都察院的御史也能上朝,都察院御史一般也只是六七品而已。地方官的话,四品以上才能上朝,四品就是巡抚了,也就是接近省长一级了。
全国三品以上大员其实很少的,除了三个大学士和六部尚书、侍郎,还有南京六部尚书、侍郎,以及十三省的布政使、监察使。因此武将不算,三品以上文官全国不超过120个,而且能天天上朝的只有京官,撑死就是那15个人。六部给事中总计七八十个,但不是天天上朝,有事才能上朝。都察院的御史倒可以天天上朝,但也就是二三十人号人,还不一定到的全。因此,每天早朝的官员大约也就是三四十人而已。
上朝细节
庄重一方面,先由外边说起。清朝不像明朝,明朝内外城没有分别,前清则内城只许旗人居住,八旗分地面把守,所以洋文管此叫做满洲城,汉人之平民及做买卖当差役之人还许住,若官员则非皇帝特赐者不许,所有官员都在宣武门外,每日夜间起来进前门上朝,所以前门夜间一点钟就准开门,伺候官员们进出。其他的门都是天亮才开,只有前门如此,管门的兵役人等,还得站班伺候,遇有堂官如中堂、尚书等经过,还得打招呼,请看这有多庄重。各官员,除王公亲贵等,由神武门出人外,其余都由东华门进出,到东华门外下轿下马,门外边立有一高约一丈之石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此即名曰“下马碑”,这种碑在宫殿或庄严祠庙门外多有之,不过有的写官员人等,有的写军民人等?东华门外之碑,现在还有没有,不大理会,然午门前左右阙门外之碑,尚仍存在。所谓下马者,不必是进东华门之人,无论何人行到这个地方,就得下车下马。如午门左右阙门,不是不许通过,但必须下了车跟着车步行过去,若骑着马下了马拉着马走过去,过去再上车上马前行。
请看这有多庄严。进东华门者,如大臣中有蒙皇帝特赏在紫禁城内骑马的,则可以骑马,这个俗名叫做“穿朝马”,有蒙赏在紫禁城内乘二人肩舆的,则可坐肩舆,肩舆者多是四个人抬着一把椅子,这个俗名叫做“穿朝轿”。除这种外,其余无论多大的官,也得步行,进东华门时,有兵丁差役站班,且每逢人进门,都得嚷一声曰“哦”,此名曰喝道,不过堂官经过,喊的声音长,司官声音短,有人说这就是宋朝的唱喏,乃由宋朝传下来的,但未深考。再者前边谈的穿朝马舆,在外边可以借给人,在西华门内则不许,因为外边谁都可以骑马,在西华门内,则非赏者不许乘骑,因为赏是指定的某人,未经蒙赏者万不许乘骑,所以不许借与人。从前有一年迈大臣,在东华门内,偶病不能行走,同僚某大臣,把自己的二人肩舆,借给他坐出西华门,才换轿回家,这本是极仁德的事情,但事后有御史参了他一本,说他把皇上赏他的肩舆,擅借人乘,虽无违旨之心,而有违旨之实。幸而皇帝把该摺奏留中,未曾发表,事遂过去。按这件事情,在皇帝也很难处理,彼大臣虽有病,但未经皇帝特赏,实不应该坐,把肩舆借与人之大臣,实无权使他人在禁中乘肩舆,此事总算不懂国家的典章,实在可以说是有罪,然这点小事,又具有仁人之心,随便就降以罪,也似可不必,所以该摺非留中不可,然此更可见宫院之庄严。再往里到乾清门就更庄重了,乾清门外,东边朝东的门,名曰隆宗门,平常上朝的司员,都在此门外,倘无公事,不必说不进乾清门,连隆宗门都不肯随便进去的。
由西华门内,到隆宗门外,路相当远,人人须有灯笼。进,堂官则有人持大灯笼前导,此灯笼即在外边轿前之灯;司员则自己手持,玻璃纸灯均可,惟隆宗门,则必须玻璃灯,纸灯不许通过,防火灾也。中堂、军机大臣等之蒙赏二人肩舆者,大多数都是隆宗门外下来,步行进隆宗门,非有大风大雨,谁也不肯坐肩舆进此门。蒙赏穿朝马者,则都在此门外下马,绝对没有人骑着马进此门者;名为穿朝,实事是不能穿朝也。这里附带着再说说皇帝驻苑。驻苑者即是驻三海,上朝则在勤政殿。各避暑之骗宫之中,多数都有勤政殿这个名词。三海之勤政殿,在中海大木板桥之西不远,然西苑只东边有一门正对西华门,此门即名曰西苑门。所有官员上朝,都是在西苑门外下车下马。然由西苑门到勤政殿,这段路约有二里之遥,且系土道,平常已很难走,稍有雨便泥泞不堪,六七十岁的老头子,每日走这一大段路,实在是一虐政,所以从前年高之堂官,多特旨赏在西苑门内乘二人肩舆,武将则赏骑马。但是赏在紫禁城内乘舆骑马者,可以在西苑门内乘骑;赏在西苑门内乘舆骑马者,不许在紫禁城内乘骑,因为紫禁城比西苑森严得多,要想乘骑,还得等另赏。以上乃是隆宗门外的情形。
到了乾清门,就又森严多了,其他的门都是由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衙门的兵丁把守,乾清门则用侍卫监察。侍卫这个差使,从前有武科举的时候,有的由武进士提升,有的由旗门中大员子弟提升,后来则都是大员子弟了。在乾清门者,名曰乾清门侍卫,可以算是冷差使,然可以提升到御前侍卫。御前侍卫于每日上朝时,则站立于御座之后,虽然没有什么权势,但天天可以看到皇帝,有时也可以同皇帝说几句话,而且是皇帝到什么地方,总有他们跟随,是同皇帝最亲近的一种差使。所以亲贵子弟,也恒当此差。每日早晨三点钟就得上朝,皇帝入座之后,永远先召见军机大臣,官场说话,名曰叫起儿。第一起召军机说话后,才召见其他的大臣。外省督抚或大将进京,先上摺请安,皇帝即有上谕曰,某日预备召见,则于该日召见。司员们无论京内京外,有事见皇帝,须由各有关系之部派部员带领引见。皇帝每晨都是办这些事,召见者可以自己上殿,引见者则必须有人带领。各部中带领引见的官员,都是熟手,于各种仪注都极在行。蒙引见的官员,都得预先到部中,由引见官领导,把所有上朝的礼节排练纯熟,次日方能引见。因为引见时,倘有失仪之处,则带领引见之官须受罚也。
在同皇帝说话的时候,必须得跪着,这是人人知道的。平常的官员,说话时短,还没什么要紧;若军机大臣奏对,往往一次就说一个多钟头,膝盖当然是受不了,虽然殿中有厚的褥垫,也无济于事。所以军机大臣等,都得有自备之护膝,乃用丝绵制,厚约一寸,每日上朝之前,绑于膝上,否则跪那样大的工夫,就疼得站不起来了。以上说的都是皇帝与群臣当面说话的情形,至于交代公事,则多由太监办理。比方昨日以前,所收到的奏摺,经皇帝阅览后,或准或驳,由皇帝批好,有的由皇帝当面交军机大臣,有的各部的奏摺,则仍直交各部,这种便由太监转交。这种太监,就叫捧摺太监,亦曰奏事太监,每早晨由皇帝处,把各部之奏摺领下,拿到乾清门,在门限里面嚷一声:各部官员领奏摺。各部院都有捧摺官,又备有奏摺匣。每日的奏摺,装在匣中,由奏摺官捧到乾清门,单有收摺之官。交上奏摺之后,就在乾清门外,阶下等候,遇落雨则可到门檐下,然绝对不许过门限。听到太监一嚷,则都向前把摺取回。好在都是熟手,自己部中之摺匣自己都认识,所以交接都很快。该太监对这些人,大致也都认识。以上每日上朝之庄重情形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不是的,清朝不管那个皇帝都不会这样,具体固定多久上朝一次我忘记了,小朝会叫 叫小寝,文武百官开朝会叫 叫大寝 ,叫小寝一般是固定几个人或者两三人问一下,
追答
明朝如果开大朝会皇帝就在皇宫敲一口大钟,这样大臣都会来开大朝会。明末崇祯皇帝在北京城快被攻破的时候就自己去敲这口叫什么的钟,但是没有一个大臣来,最后他自溢于煤山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去衙门工作是必须的,但是上朝是有间隔的。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不过康熙、乾隆这些皇帝在勤政的时期也有一日一朝的时候。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