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能否走出当下困境?

 我来答
琳子爷ZPXK
2013-08-23 · 超过7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64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62万
展开全部
“钓鱼岛事件”的发生,改变了中日关系的发展轨迹。 甲午战争后,日本伙同西方列强,加剧对中国的瓜分和掠夺,把中国视为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场所,直至公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新中国建立后,日本又加入美国的反华包围圈,中日在政治上相互隔绝二十多年;中日建交以来,两国关系也是忽冷忽热,“政冷经热”成为几十年来的显著特征。 可以说,在将近两个世纪里,中日之间从来就没有真正走到一起。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后,虽是近邻却形同陌路,相互合作却又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这无疑是双方关系尤为脆弱的重要原因。 对于中日关系长期处于“战略模糊”状态的问题,两国心里都有数,但谁也不愿意公开挑明这一点。一方面,由于日本对美国具有很强的政治依附性,中日之间虽然都有借重对方的需要,然而这样的事情却“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另一方面,也在于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中日在政治上虽然建立了邦交,但中国在心理和情感上都很难把日本当作一个“正常国家”来看待。双方可以实现经济互惠却难以建立政治互信,两国关系基本上还是“走一步看一步”,谈不上清晰的战略定位。 对于日本,中国始终存在着矛盾心态:既不愿对其太看重、太亲近,又不能忽视其存在,抑或采取近而远之的态度,所以中日关系始终有着“距离感”。 毛泽东曾经谈到,日本一无资源,二无政治独立性,因此难有大的作为。然而,在他生命垂危、神志偶有清醒之际,却仍然关注着日本政局的发展。当时他已吐词不清,只能伸出三个手指头,又用手拍着身下的木床,工作人员好不容易才搞明白,他是想知道日本政治家三木武夫竞选首相的结果。 这段历史非常耐人寻味。它反映出日本在中国领导人心目中微妙而特殊的地位。尽管战后日本竭力塑造“和平国家”的形象,中日建交后中国也很看重日本的资金和技术,但这个邻居毕竟是唯一让中国险些“亡国灭种”的国家,这种“历史积淀”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时至今日,中日力量对比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加之美国因素在中日关系上的双重影响,中日之间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概率很低。然而,中日两国所存在的基本矛盾却不容忽略,这主要表现在“历史问题”的长期影响、双方对于地区主导权的竞争以及海上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以上三个基本矛盾,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形势下,凸现的形态和影响程度会有所区别,但对中日关系的发展却将产生持续的影响作用。 目前看来,双方海上领土主权争端明显上升,这种矛盾不仅具有政治博弈和经济利益驱动的背景,而且很容易诱发军事冲突,是两国关系中危险性最大,同时也最不易控制的矛盾。时下中日关系走入困境,源于上述矛盾激化的结果,而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走向,在很大程度上也将取决于双方解决这一矛盾的立场、态度和方式。 美国研究日本问题的著名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自1958年开始与日本“打交道”,至今已有50多年,可谓是“日本通”。在他看来,“二战后的日本变得谦虚了,知道自己打错仗了,要和平。”中国对于日本还缺乏了解,“没有认识到日本人是多么坚决地与军国主义决绝。”他还强调,“19世纪末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是英国,当时日本跟英国关系非常好。20世纪30年代德国看上去是世界上最强的,它跟德国关系搞得好。二战以后日本又跟美国跟得最紧。从日本的近代历史可以看到,谁最强,它就适应谁。” 这些看法,也许代表了美国人看待日本的眼光。即便以上分析都能成立,日本不会再搞军国主义,日本重视与强大国家的关系,但有一条是不容否认的,那就是:作为一个面积有限、资源缺乏的岛国,日本在领土和资源问题上,决不会表现出“谦让”和“大度”的姿态,也决不会采取长期拖延的办法。中国曾经寄希望于将此类问题“留给后代人去解决”的设想,现在看来已经很难实现。 有人认为,“钓鱼岛事件”的发生,是日本民主党政府“太年轻”和“缺乏经验”所致,同时对中国的反应也超出预期。这种看法并不正确,也不客观。此次事件虽不能断定系日方“蓄意所为”,但其发生却是偶然中有必然,日本终究会迈出这一步。在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日方早已否认与中国存在争端,这种立场业已成为其既定国策,强调依据“国内法”来处理相关问题,在日本看来是“顺理成章”。这次偶发事件无非是撞到“枪口上”,类似情况或迟或早都会发生。 由此也可看出,就中日之间的三个基本矛盾而言,“历史问题”和对于地区主导权的竞争,这些充其量只会影响到双方的政治、外交关系,无非是减少甚至中止高层来往或在国际场合进行交锋,尚不至于走向军事对抗。海上领土主权争端,则不仅会影响到两国的政治、经济关系,而且双方回旋余地很小,很容易走入进退两难的困境,甚至具有“擦枪走火”或爆发军事冲突的极大危险。 基于这种认识,中日在经历了“钓鱼岛事件”后,能否清醒的看到影响两国关系的主要矛盾已经起了变化的客观情势,能否理智的寻求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海上领土主权争端的可行办法,并对今后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甚至军事冲突预有应对之策,实在是非常要紧的事情。这个问题倘若能妥善解决,中日关系就有望走出困境,回到正常发展轨道,反之则必然会逐步走向对抗的局面。 同时还要看到,此次“钓鱼岛事件”引发的海上领土主权争端问题,导致了中日两国“民族情绪”的空前高涨,这对双方的政治、外交决策势必造成影响。两国政府都有顺应民意的要求,否则难免会承受巨大的政治压力,也会带来失去人心的后果。在此情况下,如何既维系各自的“底线”,又在预防危机和应对危机方面达成默契和共识,这对双方的政治、外交智慧都将是巨大的考验。 笔者以为,解决中日海上领土主权争端,根本出路还是要回到“维持现状”的轨道上来。双方的主权诉求虽然难以改变,但决不容许继续采取旨在破坏现状的举动,更不能让“钓鱼岛事件”再次重演。现在,日方并未做出应有反思,态度依然强硬,同时还将举行日美“夺回离岛”的海上联合演习,这对于中日关系的改善决无任何益处,相反只会造成新的紧张。中日关系向何处去?现在主要取决于日方的选择,中国当然也需要冷静观察,并做好应对更加复杂困难局面的准备。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