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2013-08-24
展开全部
一、胡能成为著名文人,与其父母从小启蒙有很大关系。实岁三岁零几个月就开始入私塾,而进学之前认字达千字了。有了基础,可以阅读,从而比同龄人早慧,增加兴趣和信心,自然形成良性循环,直至后来遇良师益友,从而成为学术大师。在胡自传讲到他幼时,两个细节值得深思,同样是一起上学堂的,有的小孩千方百计逃学,而胡适非常认真本分地学。这是什么原因呢?胡的原因上面解释了,而其他人不爱学习,其实是种恶性循环的典型。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不懂,老师没耐心,只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这样就无趣,就逃学,老师就责骂,打的越厉害,越加逃学了!另外还有个细节:胡适其实是“高价生”!其他小孩蒙馆学金每年就两块银元,而胡妈妈第一年就是六元,最后一年加到十二银元!自然母亲会要求,老师也认真地教他,曰“讲书”!在那个时代,不得不佩服胡母的远见!也不得不感慨我们现在,大家都深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给孩子送到各种班,莫非中国现在的家长们早就看过胡适自传?
二、记得看过一台湾学者的讲座视频,他推广幼儿诵读国学经典著作的,发出慨叹:中国自胡适以后再也没有大师了,为什么?因为自从胡还有陈独秀发起文学革命,白话文运动直至新文化运动,后来再没人自小熟读国学经典,对文言文了如指掌了,从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当然胡适又留洋,所谓学贯中西者也。这也许是胡适闹文学革命的副作用——今天我们穷经皓首也没办法学贯古今了!现在,如何继承乃至发扬传统文化,尤其是国学典籍,国内宣传上是加强了,包括北大人大也搞国学研究院,但奈何没有群众基础,很难达到甚至超过胡适那个时代了。从这个角度说,确实是件令人悲哀的事。
三、胡这本自传里介绍他在上海求学到留学之间的经历时,也是同学少年,意气风发,激扬文字,属于愤青型,他自己说当时受梁启超的文章和思想影响很大。还有他改名胡适的“适”字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适”,因为当时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影响很大。当然,那时的胡,也不过是一穷学生,或是一介书生,少年诗人;他也有酒后失足,落魄时候;只是后来留洋,到发起白话文运动,才爆的大名。这说明任何人,任何时候不要妄自菲薄,穷困潦倒都不可怕,关键是不坠鸿鹄之志。这期间,胡认为,在《竞业旬报》做编辑期间,给他是一个发表思想和整理思想的机会,同时给了他一年多作白话文的训练!
四、《四十自述》的最后,详细介绍了文学革命如何发端的,如何“从美国几个留学生的课余讨论,变成国内文人学者的讨论”的。
二、记得看过一台湾学者的讲座视频,他推广幼儿诵读国学经典著作的,发出慨叹:中国自胡适以后再也没有大师了,为什么?因为自从胡还有陈独秀发起文学革命,白话文运动直至新文化运动,后来再没人自小熟读国学经典,对文言文了如指掌了,从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当然胡适又留洋,所谓学贯中西者也。这也许是胡适闹文学革命的副作用——今天我们穷经皓首也没办法学贯古今了!现在,如何继承乃至发扬传统文化,尤其是国学典籍,国内宣传上是加强了,包括北大人大也搞国学研究院,但奈何没有群众基础,很难达到甚至超过胡适那个时代了。从这个角度说,确实是件令人悲哀的事。
三、胡这本自传里介绍他在上海求学到留学之间的经历时,也是同学少年,意气风发,激扬文字,属于愤青型,他自己说当时受梁启超的文章和思想影响很大。还有他改名胡适的“适”字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适”,因为当时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影响很大。当然,那时的胡,也不过是一穷学生,或是一介书生,少年诗人;他也有酒后失足,落魄时候;只是后来留洋,到发起白话文运动,才爆的大名。这说明任何人,任何时候不要妄自菲薄,穷困潦倒都不可怕,关键是不坠鸿鹄之志。这期间,胡认为,在《竞业旬报》做编辑期间,给他是一个发表思想和整理思想的机会,同时给了他一年多作白话文的训练!
四、《四十自述》的最后,详细介绍了文学革命如何发端的,如何“从美国几个留学生的课余讨论,变成国内文人学者的讨论”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