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是不是唯心的? 5

观察电子是波还是粒子,和观察者的心有关。观察者用光去观察电子,这是以观察粒子的方式去观察电子的,结果,所观察到的电子就只是通过了其中一条缝隙的,完全是个粒子;观察者用双缝... 观察电子是波还是粒子,和观察者的心有关。观察者用光去观察电子,这是以观察粒子的方式去观察电子的,结果,所观察到的电子就只是通过了其中一条缝隙的,完全是个粒子;观察者用双缝去观察电子,这是以波的方式去观察电子,结果,所观察到的电子是同时通过两条缝隙的,完全是波。总之,电子是粒子还是波取决于观察者的心。这是不是说明量子力学是唯心的,意识决定物质?
我觉得唯心论是对的,唯物论才是错的。所谓的唯物论可能是被一些现象所欺骗而得出的错误结论,唯心论反而显得很有道理。没看到的东西怎么能说存在呢?有些人可能会说推理得到不是看到的,但推理也是根据感受的经验而来的。爱因斯坦是支持唯心主义的,他的相对论其实是唯心论,但是有的人却硬是把相对论往唯物论上面套,这是为什么?
展开
 我来答
百度网友62ed244
2015-06-01 · TA获得超过1.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460
采纳率:90%
帮助的人:1782万
展开全部
其实,是波还是粒子与观察者无关,而仅与微观客体和仪器(比如粒子探测器、双缝)的作用方式有关。电子仅与双缝相互作用,它就表现得像波;电子还与缝后的粒子探测器相互作用,它就表现得像粒子(此时它也与双缝相互作用,但与探测器的作用占优势。若将探测器摆放得离缝远一些,它与电子的作用就会下降,于是,它就不能百分百地探测到电子了,屏上也将出现淡淡的双缝干涉图样——同时也表现出一些波动性)。
请想想如下问题:如果在实验中,实验者打开了粒子探测器,摆在双缝之后,作观测样,但其实实验人员根本不去观测也不去记录电子的路径,也就是说没有获得任何“信息”,那屏幕上还会不会出现干涉条纹?
正确答案是:实验者打开了粒子探测器,仪器会与电子发生作用(即电子引起了仪器的某种响应),这就破坏了双缝干涉的条件,于是屏幕上也就没有干涉条纹了。这与“实验人员根本不去观测也不去记录电子的路径,也就是说没有获得任何‘信息’”毫无关系!
可见,关键是电子与哪种仪器相互作用,其结果是由电子和仪器的各自的本性共同决定的,与人怎么选仪器无关。对于结果来说,人的主观选择与完全随机的抛硬币一类的选择(或机器的随机选择)毫无区别;只是人可以从结果中得到“信息”,而机器则无所谓获取信息。
中国有位古代唯物主义者好像是王充,他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就如同锋利与刀刃的关系,前者都是后者的派生属性,不可能脱离后者独立存在。四百多年的科学实践已无数次地验证了这一简洁明了的论断,相反,那些绝对精神、灵魂一类的唯心的东西仅在缺乏科学素养的愚民中尚有市场。
所谓“物质世界会回应我们的意识”其实只是说:人类大脑中的错综复杂的生化电的物质运动所生成的思想或意识所引发的物质性的行动(比如去做某个特定的观测或实验),与同样是物质的被研究对象(比如某个量子系统)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对后者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一点对于经典物理和量子物理是同样的。
量子物理不同于经典物理的一个地方是:量子物理认为量子系统在微观测之前可以处于客观的不确定状态(不是由于我们主观上尚不认识事物的那种主观不确定),观测可使量子系统“缩编”到某个确定的状态;而经典物理是没有“客观的不确定状态”一说的——它认为,即使我们不知道系统的确切状态,系统在客观上也是处于某个确定的状态。这一重要区别,我认为是说,更真实的量子系统一般总是处于多种状态共存的叠加状态(或说,多种状态都是潜在的、隐含的),一次测量,可使其中一种状态成为显现的状态……总之,多态叠加是量子力学的微妙的核心之一。
“意识影响物质”在量子物理中实质上就是,人的某个在某种意图的指引下的某个行动,使某量子系统从某种多态叠加中“解脱”出来,变成某个确定的状态。

爱因斯坦支持唯心论的说法太荒唐,这是对爱翁很不了解或被别有用心者误导的结果。去看看爱因斯坦文集,尤其是他的自述……

以下是爱翁1946年67岁时写的自述中的两段话——
……尽管我是完全没有宗教信仰的(犹太人)双亲的儿子,我
还是深深地信仰宗教,但是,这种信仰在我12岁那年就突然中止了。出于读了通俗的科学
书籍,我很快就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其结果就是一种真正狂
热的自由思想,并且交织着这样一种印象:国家是故意用谎言来欺骗年青人的;这是一种
令人口瞪口呆的印象。这种经验引起我对所有权威的怀疑,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
信念完全抱一种怀疑态度,这种态度再也没有离开过我,即使在后来,由于更好地搞清楚
因果关系,它已失去了原有的尖锐性时也是如此。

我很清楚,少年时代的宗教天堂就这样失去了,这是使我自己从“仅仅作为个人”的
桎梏中,从那种被愿望、希望和原始感情所支配的生活中解放出来的第一个尝试。在我们
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象一个伟大而永恒
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象得到
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而且我不久就注意到,许多我所尊敬和钦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
事业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在向我们提供的一切可能范围里,从思想上掌握这个
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地浮现在我的心目中。有类似想法
的古今人物,以及他们已经达到的真知灼见,都是我的不可失去的朋友。通向这个天堂的
道路,并不象通向宗教天堂的道路那样舒坦和诱人;但是,它已证明是可以信赖的,而且
我从来也没有为选择了这条道路而后悔过。

“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象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这难道不是明确无误的唯物主义的宣言?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在不观察的情况下,电子是什么是不确定的。电子是什么是由观察本身确定的。
追答
电子是什么,这是由观察本身与电子本身共同确定的。相互作用才是关键。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
物声科技2024
2024-10-28 广告
在力学试验过程监测中,北京物声科技有限公司采用高精度传感器与先进的数据采集系统,实时捕捉试验中的力学参数变化。通过实时监测,我们能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我们的监测系统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灵敏度,能够适用于多种复...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物声科技2024提供
依旧天真无邪
推荐于2017-12-17 · TA获得超过150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42
采纳率:78%
帮助的人:74.6万
展开全部
  • 你好:

  • 唯物论——客观实在性是基本属性。

  • 电子-是客观存在的。在经典物理中,把自然界中的物理图像分为2大类,即实物粒子和相互作用场(波动)。波动的本质特征是广延、连续地交换能量和动量,具有非定域性。经典物理认为:波动就是波动,粒子就是粒子,波动和粒子是2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论改变了传统的观念,他认为光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波动的性质,而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是则有粒子的特性。

  • 还有唯物唯心这是哲学里的派别。量子力学的是解决微观和介观领域问题的。而且量子力学可以根据研究对象能量高低之分,分为相对论量子力学和非相对论量子力学,一般学习非相对论的量子力学,即不涉及粒子的产生和瞑灭。

  • 祝你生活愉快!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十日谈金金
2017-12-17 · TA获得超过19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7万
展开全部
相对论是纯粹唯物主义的,如果你觉得他是唯心论,只能说明你没看懂。相对论中一切观测者都是代称,他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一块石头。对相对论的误解往往源自于对语言文字的误解。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叶落秋寒
2015-11-08 · 娱乐爱好者
叶落秋寒
娱乐爱好者
采纳数:110 获赞数:8380
西安通讯公司优秀实习员工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说唯心主义不确切,应该是类似于神秘主义.(因为唯心主义这个词的概念是很笼统的)
1.传统的科学是确定的、牢固的,是经过实验或推理得来的,1+1就是等于2,不可能等于2或3;你知道了下落的加速度,你就能算出某一秒物质的速度,这都是确定的.
2.但是量子力学的一大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就是你不可能根据某某公式来推导下一时刻的状态,它可能有无数种状态,所以这是相当难以想象和解释的(甚至接近“伪科学”了).
3.现在有些欧美科学家开始和佛学大师等进行联合研究,这就说明,量子力学或最尖端的物理学已经走近神秘主义或哲学的层面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兮兮爱你
2015-11-25 · 这里有热播经典的,搞笑的电影电视集合。
兮兮爱你
采纳数:86 获赞数:12532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量子力学包含唯心学。例如:“意识影响物质”
  【资料】
  “意识影响物质”在量子物理中实质上就是,人的某个在某种意图的指引下的某个行动,使某量子系统从某种多态叠加中“解脱”出来,变成某个确定的状态。
爱因斯坦支持唯心论的说法太荒唐,这是对爱翁很不了解或被别有用心者误导的结果。去看看爱因斯坦文集,尤其是他的自述……
以下是爱翁1946年67岁时写的自述中的两段话——
……尽管我是完全没有宗教信仰的(犹太人)双亲的儿子,我
还是深深地信仰宗教,但是,这种信仰在我12岁那年就突然中止了。出于读了通俗的科学
书籍,我很快就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其结果就是一种真正狂
热的自由思想,并且交织着这样一种印象:国家是故意用谎言来欺骗年青人的;这是一种
令人口瞪口呆的印象。这种经验引起我对所有权威的怀疑,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
信念完全抱一种怀疑态度,这种态度再也没有离开过我,即使在后来,由于更好地搞清楚
了因果关系,它已失去了原有的尖锐性时也是如此。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2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