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数学的作文

文章包括以下内容:对数学的学习感受、对学习初中数学的期待以及学习数学的好方法... 文章包括以下内容:对数学的学习感受、对学习初中数学的期待以及学习数学的好方法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08-25
展开全部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随着数学的增删,数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数学课堂教学也更加充满活力,数学学习的内容更为丰富,除了传统的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等有关知识外,增加了空间图形的认识,数据的统计收集等内容,有理数一章侧重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第一章则侧重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生活中的数据这章重在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学生的意识、推理能力的培养则体现在其它章节。以下就空间观念的培养和推理能力的培养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空间观念的培养
作为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成为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新课程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
传统的几何课程,内容差不多都是和演绎证明,到了初中后,几乎成了一门纯粹的关于证明的学问。表面上看是遵循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传统要求,但实际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此过程中被无情地扼杀,数学应有的人文功能、应用功能得不到有效地发挥。尤其是错过了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最佳时期。事实上,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必需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因为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都是以实物的形态呈现的,作为设计者要先从自己的想象出发画出设计图,然后根据设计图做出实物模型,再根据模型修改设计,直至最终完善成型。这是一个充满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探求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人的思维不断在二维和三维空间之间转换、利用直观进行思考的过程,空间观念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生要的作用。所以,明确空间观念的意义、认识空间观念的特点、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重要学习内容的原因。
按照《标准》描述的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其具体要求是: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在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较多,亲身体验较多,因此在充分挖掘图形的现实模型,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之外,还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为此在学习之初,应鼓励学生先动手,后思考;而以后,则应鼓励学生先想象,再动手。
例如,在开展正方体表面展开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正方体,再想象它的展开图,并把脑子里所想的图形画出来,然后再来进行动手操作,这样能充分验证学生对图形的空间想象力。

二、推理能力的培养
标准指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演绎推理就是我们熟知的三段论,而合情推理则是指借助归纳、类比、统计等手段得出结论。在初中阶段它是我们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我们第二次教学几何知识是在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这一章除了在探索图形性质、画图、拼摆图形、图案设计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外,还要了解一些关于图形的概念,如:直线、射线、线段、角、角度、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和相关的一些性质,进行简单的换算以及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关系等等。其实这些内容小学里就已经学过,这里只是要求学生在小学学过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系统地理解和掌握。
在初一第二学期第二章有关“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教学中,我明确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包括测量、画、折等)、想象、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因为这是老教材中的内容,往往会把老教材中的要求带过来,重视概念、图形的性质及判定,而忽视对空间与图形性质的探索和推导过程。
我们知道作为一种直观、形象化的数学模型,几何是不可替代的,由图形带来的直觉,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而对空间与图形性质的探索和推导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直观进行推理的能力。
平行线、相交线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同时它们又构成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直观认识了平行与垂直的有关知识,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这一章教学中,通过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来进行观察、操作、推理、交流,以丰富数学活动。

在第五章中,我们了三角形。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是其他图形的基础,在解决实际中也有着广泛的。因此探索和掌握它的基本性质对学生以后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章中,课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现实的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丰富的例子力求使学生能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测量、拼图、折纸和设计图案等,给了学生充分实践和探索的空间。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个性的发挥提供很好的机会。但我们在应用课本情境时,也要有一定的选择和变动。
三、应用意识的培养
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关于应用意识的刻画,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1、认识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用数学的角度,运用知识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3、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例如:在第七节“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的教学中,我并没有直接利用那位老人讲述的故事,而是带去了一个被压过的易拉罐,几根细钢丝和一团线。我说我很想知道那个易拉罐上两个点A、B之间的距离(两个不能用刻度尺量出,又不凹在里面的点)让学生想办法。本来我以为这个问题可让学生好好地思考、争论一番的,可你不得不相信现在小孩子的聪明,经过几次设计方案的被否定,很快有同学从我带去的材料上想到了利用全等来测距离。他们用刻度尺找出两根钢丝的中点,再用线把它们的中点固定在一起,把一边的两个端点分别放在A、B两个点上,让另一个同学量出另两个端点的距离就可以了。当问他为什么会这样想时,他很爽快地回答:因为现在我们学的是全等三角形,所以我就想利用全等三角形来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几个巩固练习后,再让学生听一个经历过战争的老人讲述故事,讲到一半时可让学生先动脑筋想方法,并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再继续听完故事,并进行讨论。可惜的是在自己设计时,我看到学生在纸上又画又写,有自己的一套方案,可听完故事后,没有一个同学再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了,问其原因,异口同声的回答是:没有那个战士想的方法好。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经历了自己设计和与同学交流即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同时也让每个学生在自我设计之余与别的设计方案进行了比较,找出了方案的优劣之处,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也提高了思维水平,同时学生的应用意识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第七章是“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章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欣赏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折叠、剪纸、图形欣赏与设计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典型实例了解并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增进学习数学兴趣。
在本章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原来身边有很多轴对称现象,对此学生也有同感,他们不但能发现,而且还能自己进行设计,许多学生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美丽图案,然而在这一章中有一个较为重要的知识点:第三节“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当师生通过观察并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让学生对轴对称的性质进行探索时,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推理能力的发展,对图形美的感受等都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得到了逐渐的发展。(看看行不).
匿名用户
2013-08-25
展开全部
解题“锦囊” ——《数学论文》 算起来,接触“数学”科目,已有八年之久。说起我对学数学的心得和感受,很简单,一个词——“方法”。 就在今天,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是终身教育的时代。所谓“终身教育”,就是一辈子都要学习,不断地学习,否则就会落伍。可“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现在的我们面临的是升学考试,而如何能快速地将大量知识掌握,成为现在学生们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获得最多的知识……要想在有限的一生中学到更多知识,除了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一套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一套完整的学习方法,不但能提升自信,并可在有关学习的领域中获得成功。有人说:“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不会做事的人。”我们也可以说:“没有学不会的知识,只有不好的学习方法。” 所以学习任何一个科目,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确和科学的方法。如今,数学成为了一种工具。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数学作为一种人们思维的特殊工具在社会中“隐式”地存在着,虽然它不像有形工具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但它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要远远超过那些有形工具,因此说它是一种“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它也是一种奇妙的语言,因为数学有它自身的特点,因此也就有它自成体系的一套语言(符号),而这种特殊的语言又是大家公认的,人们就可以利用这种特殊的语言来进行思想交流和方法交流,达到科学技术的共同发展……由此可见,数学的应用是多么广泛!作为初二学生的我,对数学也是有一定研究的。现在的一些数学测试和练习,无非不是一些选择题和“热门”的几何证明题。可我们却时不时在这些题上失分——所以,在这里,我所探究的是一些关于数学上的常见解题方法。选择题是的一种客观性试题,具有题目的答案明显、记分客观的特点以及考察内容覆盖面广的优点。近年来在全国各省市中考会考中都会把选择题作为一类重要的考题并占有较大的比重。故掌握好选择题的解法,提高解选择题的能力,是我们学生在数学考试中应着力的一方面。解答选择题应首先认真审题,根据题目的特点采用科学、恰当的解题方法迅速、准确的解题。解选择题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直接法 直接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从题干所给条件出发,根据所学的定义、定理、公式、公理、法则等进行合理的运算、推理,求出正确的结果,再与选择支核对,然后作出判断。2.特殊值法某些题目,有所给条件作出判断比较困难,可以用某些特殊值代入进行检证而作出判断。例 如果0<x<1,则x^-1,x ,x^2 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是( ).(A) x^2 <x^-1 <x (B) x^2 <x <x^-1(C) x < x^2 <x^-1 (D) x^-1 <x < x^2 分析:由所给的条件0<x<1来判断x^-1,x ,x^2的大小关系比较抽象,如果我们取0<x<1中的某一个数,它们的关系自然就得出了。取x=1/2,则x^-1=(1/2)^-1=2, x^2=(1/2)^2=1/4,由此有x^2 <x <x^-1,所以选(B)。 3.排除法排除法就是通过推理将不成立的答案一一否定,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例 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经过点(1,6)、(0,5),且对称轴为x=1/3,则( ) (A)a=1/2,b=2,c=-5 (B)a=3,b=-2,c=5 (C)a=3,b=2,c=5 (D)a=-3,b=-2,c=6 分析:由二次函数图象过(0,5),知c=5,故可排除(A)、(D),又由对称轴为x=1/3,即-b/2a=1/3,又可排除(C),故应选择(B)。4.验证法验证法就是用所给的结论,代回原题中去验证而作出判断。 如果我们能很好得利用以上这些方法去做选择题,那么想必可以在此上面显示你的“风采”了!还有一些特殊方法,是专门针对现在的几何证明题。几何是生活中的物质空间的数学化,把物质空间作为数学活动的源泉。它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我们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东西。可我们学几何要比学代数困难得多。在一些习题过程中,当我们遇到一些比较陌生的几何题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们必须掌握一些联想的方法,让几何不会让我们感觉如此抽象。 1.联想基本图形:几何中的许多图形往往是由一些最基本上的图形通过一定方式的变形得到的,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这些图形联想到它是由哪些基本图形变化得到的,并在这些基本的背景下去研究这个问题,那么,解题的思路也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例1 在梯形ABCD中,如图1,AD∥BC,∠BCD=90度,BC=CD=12,∠ABE=45度 ,点E在DC上,BF⊥ AE于F,求BF的长。 G A D 分析:由∠BCD=90度以及 H F 两邻边BC=DC,可以联想到基本 E 图形是正方形,因此,可以将图形 补成正方形来解决。 B C (图1) 过点B作BG⊥AD,交DA的延长线与G,延长DG到H,使GH=CE,易证得△BHG ≌ △BEC,所以BH=BE,从而可证得△ABH≌△ABE, ∴ ∠H=∠AEB,∴∠BEC=∠H, ∴ ∠BEC=∠AEB,又可证得△BDE≌△BFE, ∴BF=BC=12. 2.联想常用结论:数学中有许多结论,尽管它们不是以定理的形式出现的,但在练习过程中经常用到它,如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的面积等于 根号3 分之4 a�0�5.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一分之二mn (m.n分别为两条对角线的长).同底(等底)等高(同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等。我们如果熟练地记住这些结论,不仅有利于解题思路的探索,而且能大大提高解题速度。例2 张大爷家有一块四边形的菜地,如图2,在A处有一口井,张大爷欲想从A处引一条笔直的水渠,且这条笔直的水渠将四边形菜地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请你为张大爷设计一种引水渠的方案,画出图形并说明理由。 分析:问题中出现面积相等,就 A D应该联想到关于面积相等的有关结论, 如同底(等底)等高(同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如图2,连结AC,过点D作AC的平行线,交BC的延长线于E.取BE的中点F,连结AF,则AF就是 B F C E 所引的水渠. (图2) 3.联想公式:几何中的一些计算公式,如面积公式,勾股定理等,不仅仅代表了一种计算方法,同时,又体现出了一种目标思想,如果我们在计算过程中,能够始终围绕计算公式的特征来思考问题,增强目标意识,往往能起到柳暗花明有一村的效果。 4.…… 找到这些方法规律,并不难,关键是你会去思考,去观察;学会这些方法规律,也并不难,只要对此认识了解了。所以,学好数学真的并不难,需要的是有好方法和你的好态度。 学习是一个 “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这是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认可的。是的!它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是具有不同的层次和要求,学习中需要经过从低到高多次的运用,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总归一句话“解好题要有好锦囊”—— 就是我“从事”学生,学习数学这个过程中所感悟到的。希望我的这些“金点子”能让同学们在“数学”的这片天空——展翅飞翔,有所成就!

(一些例题你可以省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