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回答
2013-08-25
展开全部
蜀汉政权的缔造者刘备,史称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刘邦)之风,英雄之器”,虽然因其西蜀偏鄙之地,却具有不折不挠的气慨和与曹、孙对抗的信念。可惜在位不过三年,白帝城托孤于丞相诸葛亮。蜀汉政权实际上由诸葛亮支撑。诸葛亮辅佐刘禅,励精图治,赏罚分明,在安抚西南各民族的关系之后,北伐中原,“出师未捷身先死”,于刘禅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逝于五丈原。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于建兴六年出兵祁山时使魏将姜维归附。自此之后,姜维效力于蜀汉,见赏于诸葛亮,成为蜀汉政权中的重要人物。《三国志·姜维传》中这样记载姜维归汉之后诸葛亮的喜悦与对姜维的称赏: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适出案行,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于是夜亡保上郤。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城),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
可见,姜维等人归汉,实非彼等本意,乃见疑于天水太守马遵的无奈之举。参阅鱼豢的《魏略》,有助于我们对详情的把握:“天水太守马遵将维及诸官属随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门案行,会闻亮已到祁山,淮顾遵曰:‘是欲不善!’遂驱东还上邽。遵念所治冀县界乎西偏,又恐吏民乐乱,遂也随淮去。时维谓遵曰:‘明府当还冀。’遵谓维等曰:‘卿诸人回复信皆贼也。’各自行。维亦无如遵何,而家在冀,遂与郡吏上官子修等还冀。冀中吏民见维等大喜,便令见亮。二人不获已,乃共诣亮。亮见大悦,未及遣迎冀中人。今亮前锋为张邰、费繇等所破,遂将维等却缩,维不得还,遂入蜀。诸军攻冀,皆得维母妻子,亦以维本无去意,故不没其家,但击保官以延之。”
鱼豢所载与陈寿有些不同,但姜维等人降汉乃见猜于天水太守马遵抑或雍州刺史郭淮的不同而已,姜维等人降是不得已的选择。姜维归汉之后,诸葛亮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三国志·本传》曰:“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谨慎严明的诸葛亮,知人善任,对于一个年仅27岁归附未久的姜维却大加称赏,可见姜维是何等杰出!诸葛亮不仅赏识姜维的超轶之才,而且委以重任,辟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使典军事,认为姜维之才在蜀汉李邵、马良之上。更可贵的是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和他那“心存汉室,才兼于人”的情怀,因此,诸葛亮还要把姜维推荐给刘禅,足见其对姜维的厚望和倚重。事实证明,诸葛亮对姜维的赏识和倚重是有道理的。姜维少年丧父失怙,事母至孝,是一个重孝义好功名的颖异之才。裴松之引《傅子》的话称姜维“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他将功业之念置于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个襟抱不凡,志趣高尚的英杰!孙盛《杂记》曰:“初,姜维诣亮,与母相失,复得母书,令求当归。维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是说姜维忠于国事而疏于家事。《资治通鉴·考异》并不认同孙说,指出:“按维粗知学术,恐不至此。今不取。”我认为,《考异》的意见是正确的。《三国志·姜维传》称姜维:“好郑氏学”。所谓“郑氏学”,即大经学家郑玄的经学。“忠、孝、仁、爱”是儒家经学的核心,既然姜维自幼喜好经学,自然于国尽忠,于家尽孝是其恪守的准则。《考异》不取孙盛《杂记》之说是有道理的。
姜维归蜀汉受到诸葛亮的重视,不久即升迁为中监军征西将军。真正使姜维崭露将略之才,是在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之后,姜维成为蜀汉支撑军事的台柱。诸葛亮委政事于蒋琬(公琰),而当尚书仆射李福问他:“‘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可以继之。’又问其次,亮不答。”(《资治通鉴》)所谓“亮不答,正告诉人们,费祎之后的事情谁也说不清楚。明敏的诸葛亮自然清楚以蜀汉一隅能支撑多久!他鞠躬尽瘁于蜀汉尚且如此,后继者还能有多大的作为呢!而军事方面则以姜维任之。就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际,姜维的韬略权谋即展现出来:“是日,亮卒于军中。长史杨仪整军而出,百姓奔靠司马懿,懿追之。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敛军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阵而去,入谷然后发丧。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通鉴》卷七十二)这是姜维的妙计运用。
如果说诸葛亮病逝的最初几年,军国大计尚依赖蒋琬、费祎 ,而蒋琬于刘禅延熙九年(246年)去世,费祎也于延熙十六年(253年)被魏降人郭修刺杀身亡。蒋琬去世离诸葛亮病逝不过12年光景,而费祎距蒋琬辞世也才6年多一点。此后,蜀汉政权的主要支撑自然是这个被诸葛亮称为“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心存汉室,才兼于人”的姜维了。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适出案行,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于是夜亡保上郤。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城),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
可见,姜维等人归汉,实非彼等本意,乃见疑于天水太守马遵的无奈之举。参阅鱼豢的《魏略》,有助于我们对详情的把握:“天水太守马遵将维及诸官属随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门案行,会闻亮已到祁山,淮顾遵曰:‘是欲不善!’遂驱东还上邽。遵念所治冀县界乎西偏,又恐吏民乐乱,遂也随淮去。时维谓遵曰:‘明府当还冀。’遵谓维等曰:‘卿诸人回复信皆贼也。’各自行。维亦无如遵何,而家在冀,遂与郡吏上官子修等还冀。冀中吏民见维等大喜,便令见亮。二人不获已,乃共诣亮。亮见大悦,未及遣迎冀中人。今亮前锋为张邰、费繇等所破,遂将维等却缩,维不得还,遂入蜀。诸军攻冀,皆得维母妻子,亦以维本无去意,故不没其家,但击保官以延之。”
鱼豢所载与陈寿有些不同,但姜维等人降汉乃见猜于天水太守马遵抑或雍州刺史郭淮的不同而已,姜维等人降是不得已的选择。姜维归汉之后,诸葛亮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三国志·本传》曰:“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谨慎严明的诸葛亮,知人善任,对于一个年仅27岁归附未久的姜维却大加称赏,可见姜维是何等杰出!诸葛亮不仅赏识姜维的超轶之才,而且委以重任,辟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使典军事,认为姜维之才在蜀汉李邵、马良之上。更可贵的是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和他那“心存汉室,才兼于人”的情怀,因此,诸葛亮还要把姜维推荐给刘禅,足见其对姜维的厚望和倚重。事实证明,诸葛亮对姜维的赏识和倚重是有道理的。姜维少年丧父失怙,事母至孝,是一个重孝义好功名的颖异之才。裴松之引《傅子》的话称姜维“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他将功业之念置于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个襟抱不凡,志趣高尚的英杰!孙盛《杂记》曰:“初,姜维诣亮,与母相失,复得母书,令求当归。维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是说姜维忠于国事而疏于家事。《资治通鉴·考异》并不认同孙说,指出:“按维粗知学术,恐不至此。今不取。”我认为,《考异》的意见是正确的。《三国志·姜维传》称姜维:“好郑氏学”。所谓“郑氏学”,即大经学家郑玄的经学。“忠、孝、仁、爱”是儒家经学的核心,既然姜维自幼喜好经学,自然于国尽忠,于家尽孝是其恪守的准则。《考异》不取孙盛《杂记》之说是有道理的。
姜维归蜀汉受到诸葛亮的重视,不久即升迁为中监军征西将军。真正使姜维崭露将略之才,是在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之后,姜维成为蜀汉支撑军事的台柱。诸葛亮委政事于蒋琬(公琰),而当尚书仆射李福问他:“‘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可以继之。’又问其次,亮不答。”(《资治通鉴》)所谓“亮不答,正告诉人们,费祎之后的事情谁也说不清楚。明敏的诸葛亮自然清楚以蜀汉一隅能支撑多久!他鞠躬尽瘁于蜀汉尚且如此,后继者还能有多大的作为呢!而军事方面则以姜维任之。就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际,姜维的韬略权谋即展现出来:“是日,亮卒于军中。长史杨仪整军而出,百姓奔靠司马懿,懿追之。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敛军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阵而去,入谷然后发丧。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通鉴》卷七十二)这是姜维的妙计运用。
如果说诸葛亮病逝的最初几年,军国大计尚依赖蒋琬、费祎 ,而蒋琬于刘禅延熙九年(246年)去世,费祎也于延熙十六年(253年)被魏降人郭修刺杀身亡。蒋琬去世离诸葛亮病逝不过12年光景,而费祎距蒋琬辞世也才6年多一点。此后,蜀汉政权的主要支撑自然是这个被诸葛亮称为“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心存汉室,才兼于人”的姜维了。
2013-08-25
展开全部
他的最大功绩是证明了他可以作诸葛亮的继承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8-25
展开全部
自杀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8-25
展开全部
可悲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