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恶论与性善论的联系和区别

哪个高手能跟我讲讲这道题,感激不尽!... 哪个高手能跟我讲讲这道题,感激不尽! 展开
 我来答
妖精王的祝福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9-10-02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答主
回答量: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00
展开全部

一、二者联系

1、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基础都是儒家“仁”的头脑。

2、孟子和荀子都以为人的本性没有区别。孟子和荀子都以为人性可以在后天改变。

3、性善论与性恶论同样 是通过“求”与“学”的实践原则, 从而到达儒家“仁政”理想, 这一点上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差异。

二、二者区别

1、时代背景不同。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期,此时的社会风气很差,孟子想要改变这种现状,于是提出了性善论。而荀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末期,秦统一之势已经势不可挡,每次伐攻都是数十万人。为了使人们向善,他提出了性恶论。

2、根源不同。

孟子认为人性善的根源不是来自人后天的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而荀子人性恶的根源则在于人本身具有的本能。这种本能不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不是人为促成的人生来就有耳目之欲、声色之好。

3、对性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

从一开始在性的概念的界定上,孟荀就发生了内圣与外王两个对立的价值取向的分野。“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是说人生而完具的本能行为中并无礼义;在对性的界定上,孟子善意地看待人和人生,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荀子则以一种冷峻严厉的目光审视人和人生,不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

4、关于修身问题的不同主张。

孟子强调心性本心,荀子强调本能欲望。由此也致使二人在对待修身问题上有不同主张。孟子站在性善论的观点上必然强调人的内心修为,他发展了孔子提出的“为仁由己”。而荀子力主性恶,强调外在的礼仪规范,走的是孔子“约之以礼”的路线,“礼”也就成为荀子学说的中坚术语。

拓展资料

1、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向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但是对于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认为人性还是本善的。

2、性恶论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资料来源:性善论——百度百科

CY辞言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9-11-15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8万
展开全部

联系: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性恶论与性善论都是对人性本原的探讨和阐发,思考的角度不同,也就得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

区别: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在后来成长过程中,如果接触了不良的东西,那么品性就有可能会变坏;性恶论则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后天不断的学习和调教,才能去恶存善。

(孟子画像)

扩展内容:

性善论

《孟子·告子上》:孟子提出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向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但是对于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认为人性还是本善的。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一说山东省邹县东南,另说河南商丘)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其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孟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7-05-20
展开全部
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扬雄主张人性是善恶混合,公孙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究竟哪一个的主张较对?大致上,后人喜欢靠在孟子的一边,因为孔孟才是儒家的正统思想。

因此,也可以说佛教是主张人性本善论的。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主张佛教性善论的根据。

事实上,佛教虽可说是性善论,也可说是性恶论,佛教的本质,却是既不属于性善论,也不属于性恶论。

众生皆有佛性,是性善论;众生皆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这是性恶论。因为,性善论者可以防恶而还归于善,性恶论者则可以去恶而成其善;两者观点不同,目的却是一样。所以,佛教可以左右逢源而适其所适。

若从根本上说,儒家的性善论也好,性恶论也好,他们都是仅仅讨论当下一生的本性问题,说性本善与性本恶,是从哇哇坠地时算起的,今生以前的善恶行为——业,他们没有能力追究,今生死后的善恶行为,他们也无从再追究。孟子偏重了理性价值,所以说性善,荀子着眼在物性的转变,所以说性恶,其实,他们都只看到了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从这一点上说,佛教既非性善论,也非性恶论。因为,佛教看众生,是从无始以前看起,一直看到最终的目的达成——成佛,从当下的一生根本不能论断善恶;在众生来说,善的佛性与恶的无明,根本就是难兄难弟,分割不开,有佛性的时候,就已有了无明,它们是一体的两面,在生死,是无明,出生死,是佛性。物性是从无明开出,理性是由佛性萌芽。所以,说我们的本性是善,固然不对,是恶,也是不对。若从当下的一生而言,善与恶,理性与物性,乃是与生俱来,投于善则善,投于恶则恶。(注十)

照这么说来,佛教是同于扬雄的善恶混合论了?那也不是,佛教主张:无明烦恼,是可以逐渐降伏而分分断除的,无明断尽了佛性也就圆成了,这就叫做断烦恼证菩提,了生死入涅盘。在生死的凡夫位中,烦恼是恶,佛性是善;一旦证了菩提,入了涅盘,根本也没有善恶可言。善恶问题,仅是世间法中的观念,出世法中,乃是无善无恶的。善别于恶,有善必有恶,所以佛教的目的,既不讲恶,也不讲善。其实善恶问题,纵是世间法中,也是没有绝对的,正像毒药可以毒死人也可救活人,良药可以救人也可能杀人一样。因此,圣位的佛菩萨,他们本身固然没有善恶可言,他们看众生也没有善恶的区别,唯有如此,才能怨亲平等而来普度众生。善与恶,不过是凡夫众生的自我执着而已。但这也不同于公孙子的无善无恶,因为在现实世间的凡夫位上,人性并非没有善恶,出世之后,才没法加上善恶的名目。

正因为佛教的善恶观念,是没有永恒性的,是要彻底废除掉的,如果一定要给佛教加上一个关于人性的甚么论,那就只好勉强地叫做善恶解脱论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九天瑶姬
2022-12-31 · 贡献了超过132个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9万
展开全部
己德他法。所谓善即消恶,无恶不强善,正常情况即是善良正义!对己依德践行,对他据法制服,消化自身恶臆以至无所形,仿佛无恶可作、不做他想;解除其他人恶行以至无法可赖,犹如不强求作善但正视情况而定!简而言之就是消释自身可欲的恶臆,如此就不能发生相关行为,正常也,同时解除其他人可能的恶行,如此无论如何都发生不了而没必要恶心,正常也!是故己德他法,如是观。如果非要我勉强给出一个善恶的标准那就是:不要求自己行恶{恶心之迹},不强迫他人作善{强装伪善}!无恶不善,正动常衡{恒常化动态平衡}即可!评价自己的善恶标准是“动机”,虽有善果亦属恶效{果非所愿但效积验,助长恶的知能};评价他人的善恶标准是“效果”,虽有恶心亦属善果{心非所求但果善效,增加善的资利}!一视同仁,我对我的评价完全适应任意其他人对各自的评价,我对他人的评价完全适合任意其他人对各他的评价,不作二想!粗且惜言:我认为的“性善论”就是节信自我而善待己身,我认为的“性恶论”就是苛信他行而宽贷其心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精灵幻术师

2019-12-21 · TA获得超过1.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7万
采纳率:77%
帮助的人:4364万
展开全部
这个我不知道你这是什么题,如果是很严肃的问题,那还是看论文,我的理解这两个都是儒家思想,算是联系,区别就是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了,完全相反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