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叶澜教授“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现在全校正在推行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作为参与改革的实验者之一,我对自己的化学课堂教学也进行了外科手术式的整容与改造,收到了很大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困惑。下面笔者将从“为什么将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还”以及“还存在哪些困惑”三个方面来阐述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收获与问题。一、 为什么将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命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以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传统的课堂教学认为课堂教学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有的教师始终认为自己上课在讲解的过程中提问学生或让学生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已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导性,笔者以前也是这样做的,但这其中存在很多问题,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一)课堂时间的分配上,教师占有的时间过多。例如笔者所教的高三化学,知识点较多,以前每堂课首先在黑板上板书讲解,学生在下做笔记,一节课讲30多分钟,然后让学生看,甚至有时候满堂灌。 (二)课堂空间上,教师在讲台上自我表演,没有和学生融合到一起。几乎每堂课,我们都口若悬河、眉飞色舞的讲解,学生只是成了“录音机”和“打字机”,机械的听和记,充其量只是回答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很少有时间自己动脑、动心、动情、动手、动嘴,学生参与不到课堂教学中。(三)抹煞学生的个性,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感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个性。长久以来,并很可能在某些环境中持续下去,不少教师认为自己就是权威,教师所讲的就是标准答案,不去考虑学生的对于问题的不同做法或想法,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必须回答课本上或教师自己认为标准的答案,有时学生提出异议,不去解析或进行冷处理,只简单的要求学生记住答案就可。(四)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尊严,特别是人格尊严和思想尊严。在我们有些教师的课堂上,学生毫无人格的尊严和思想的尊严,教师只把他们当成生产线上的产品,而不是活生生与教师平等的人,教师往往发号施令,一言九鼎,压制学生的思想,扭曲学生的性格。显然,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我们采用上述一些传统的方法教学,教师花费较大的气力却不会有太大的成效,往往一个题型经过高三三轮复习做十几遍仍然不会,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还?”二、如何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不是听老师讲,就是听老师与其他同学一问一答的被动“听”课的局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笔者将自己的一些做法总结出来,以期获得同仁们指正。(一)重视课前教学设计。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设计结构和弹性化的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娴熟于心,不能简单的指望在课堂上靠自己的经验随机应变。教学设计既是一份教案更是一份学案。(二)改变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传统关系,建立“教与学” 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将教与学分成两部分;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具体做法如下:1、把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将时间还给学生,尤其是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咀嚼思考、自练自改的时间。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对问题的解决提出方案,对方案进行评价。教师也要参与进去,适时调控讨论的方向和重点(根据课前的设计方案和目标),要敢于放手,将表演舞台让给学生。例如理科中的一题多解,不要仅限于教师自己所认为的最好的方法,要广开言路,让学生自己讲解自己的作法,让其他同学评价,往往老师的讲解思维跳跃性大,学生不一定掌握。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无论是课堂人文气氛的营造,还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都较之以往有很大进步。 2、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倾听。教师上课时的注意力要时刻放在学生身上,要面带微笑,和蔼亲切的,认真的听学生讲,听学生争论,听学生评价并适时的给与点拨和点评,但占时要少。不论学生回答得对与错,都不要轻易的打断学生。老实说,通过听,我发现学生真的多才多艺,有很多奇妙的想法和很好的解题方法;通过听,我真的被他们思维的敏捷和睿智的回答所折服;通过听,学生进步提高的同时,我也在进步。3、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学生还是孩子,自然都愿意听好话,以前我在课堂上很少表扬学生,有时表扬了后面还要坠上几句希望的话,大多时间是批评学生特别是考试完的讲评课往往上课前将学生狠批一顿,弄得学生情绪低落,自己也一肚子火,带着情绪上课,课堂效果很差;课堂改革以来,我试着课堂上变批评为多表扬,找一切机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来表扬他们,不是乱表扬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表扬他们;不是只表扬好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更需要表扬和鼓励。学生偶有出格的地方或错误的做法,也应肯定其正面的、好的方面,委婉的指出其不足之处。应该说鼓励出创造力,鼓励出有特点的学生,鼓励出学习进步的学生,鼓励出学科兴趣和对老师的深厚感情。通过课堂上对学生及时正面的评价,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4、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质疑的权利。不简单的像以往一样忽略学生的个性,片面追求共性,要全班学生都遵照老师的统一要求和标准;搞一言堂,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剥夺学生的人格和质疑的权利。课堂设计中就要体现和考虑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思维的发散;鼓励学生对教师的答案和说法提出异议;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在知识上反驳教师,只有如此学生的思维才能变得越来越开阔、多元、敏捷。教师和学生是有机的整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是有机的整体,二者始终是统一的、平等的。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充分的尊重,学生在亲情般和朋友般的气氛中,人格才能够健全的发展,思想才能变得大气成熟。(三)注重课后的反馈和反思。在每天课堂的实践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及时的反馈回来,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集思广益共同找出办法解决,并在后面的课堂教学中给与实践,这样做就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并感受自己作为课堂教学创造者的尊严与欢乐。三、课堂教学存在问题:1、教学的进程慢,特别高三复习时,课堂容量有时少,效率低。2、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但可能只发展了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对中游或偏下的学生难以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3、课堂有时调控不好,显得有点乱,热闹有余而效果不佳。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教学效果也较好,按照这样的思路走下去,我相信这种富有生命活力的新课堂教学,一定会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质量。威海一中 于涛
汉开
2024-12-11 广告
2024-12-11 广告
艺体生文化课辅导需注重以下几点:首先,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根据个人情况合理安排时间;其次,强化基础知识,特别是语文、数学、英语等重点科目;再者,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在线课程和教学软件等辅助学习;然后,针对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辅导,可以选择参加课...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汉开提供
展开全部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书本为中心,不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主体的发展,而未来的教育不再是倾听者的教育,要放飞课堂,要给学生一个初试羽翼的天空,而不是囚禁心灵的场所。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滔滔不绝,反而是沉默是金。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展现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家园,一直是我们的理想,也是课改积极提倡的。
一、“还”的认识
众所周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现在人们说的最多的话题。问题的关键不是提出一个口号,大家喊喊就行,关键是弄清楚:还什么,——时间、空间、主动权;为什么还,不需多言;怎样还,这才是关系到课堂生命力质量和效益的最大因素。还,意思为“回、归、归还”。本来属于谁的,归还与谁。课堂属于学生的,就要归还与学生。归还是什么都毫无保留的给予吗?当然不是,学生是跟随老师来学习的,老师还须有必要的“传道、授惑、解业”。当我们需要和想还的时候,老师自身的认识,一种认为老师需要有充足的储备,十分的把握,以避免出现还给学生之后,老师收不回来的“尴尬”,觉得收不回,是有失老师“身份”的。其实,我认为这恰恰是“不想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的原因。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并且坦然地在小孩子面前承认:关于什么时候,我们离太阳远还是近的问题说不知道。可是,我们现代的教育中,学生们一致认为老师的见识是高过学生,学生肯定不如老师知道得多,所以,当学生问的问题老师不知道的时候,就认为“不正常”。那么,在课堂中就可能出现两种现象:第一,学生的问题逃不出老师的手掌心,老师是万能的,无所不知的(往往不真实);其二:学生的问题超出老师的预料,老师感到无所适从,早早的将学生的问题“帕斯”。这样,就无法真实地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
所以,“还”的意识应该有,更应该有一种平等、宽容的认识。要相信学生有超乎老师能力,出乎意料的智慧。要有去发现学生智慧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才会令人向往,是充满灵性,每天有新风景的课堂。
1、 教师备课,要有“预谋”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在备课中要有“预谋”,也就是在备课中要提前想到,在哪个环节想让学生充分地说,学生可能说出那些答案。对于学生的这些答案老师怎样与学生互动交流,想最终达成什么样的效果,斗志的老师做充分的备课。而且在这样充分开放的环节中老师还要做好如果招架不住的准备,怎么准备,准备什么,都需要老师去捉摸。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走过这样的几轮,体会一下其中的滋味,必然会在遇到此类问题就有了“免疫力”,就会豁达了。
2、课堂准备:蹲下来,天地将更宽广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的最佳手段,在于培养学生在教师适时、适量的引导下,运用恰当的方法去主动认识客体,在认识客体中最终掌握方法去生成客观知识,再反作用于客体。基于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大可蹲下来,设身自己是学生,改传统的以“教”为核心的教学设计为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学习方法的示范,设计有针对性地学法训练;在各个环节上指导学生,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方法要求,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主动(自主)学习作为认识思考的对象,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形成学习方法——掌握运用——强化迁移的链式结构。教师要以自己的经验为学生创设一个能让他们既激情洋溢的的场所,又是一个有着无穷新的奥秘的的天地,吸引着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渴望学习,渴望拥有知识。
3、课堂引导: 在自由的天地,学会飞翔
要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意识、自主思维、自主学习。在这个目标下,首要的是必须结合学科特点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只有先有了一定的规矩,方圆也就画成了一半。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程序、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上进行预先指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规程进行基本的训练和初步的实践,进而再通过自己的新的认知时间来循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教师点评:不要简单的肯定和否定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有自己教学语言,可是有一种语言,很多人善说:“对”或者“不对”,总是急于肯定学生的回答,特别是学生的答案正是教师预想中的答案的时候。老师要学会稳住自己,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急于作任何正面的肯定,更不能作定性的评价。学会说:好,还有别的想法吗?引导学生说出隐藏在心里的所有的想法。数学名师华应龙在执教乘法的交换律的时候,当学生通过解答一道题目之后,老师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显然是老师需要的答案,但华老师没有做肯定,说:你看老师说交换3和4的位置,积不变,和第一位同学的说法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想法?显然,通过这样的比较,更激发学生全面辩证的看待问题,以至于学生到最后说出:不要通过一个或者几个简单的例子就来证明问题是不科学的的想法就不足为奇了。
不做简单的肯定和否定,需要教师学会稳住,学会让学生在辩证、比较、观察、选择中分析问题,能对问题有更全面透彻的理解。
5、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氛围,提供提问的机会。
无论学生提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要号召全班学生向经常提问的同学学习,看谁提的问题多,提的问题质量高,努力创造良好的、民主的、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若有疑问,鼓励他们不仅可在授新课前问,可在课后练习前问,甚至在课堂教学中随时都可以问,以培养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自己问,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引而不发。教师决不掩饰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失察,甚至无知,也不因似是而非的回答遏止了学生的创新。教师需要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需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不能让问题止于自己。通过让学生问,真正懂得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
还给学生的话语权——课堂上学生说话的权利,老师肯定都想给。而且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学会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可是,我们的希望和我们看到的有时候相反,学生总不能有见地的谈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大部分学生似乎总是无话可说。可是下课的时候,一个个说的滔滔不绝。课堂上缺什么呢?导致学生就不想说,不能说,久而久之就不会说了。我想这是一个老师的功力。从目标的把握、问题的设置、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课堂良好氛围的营造,值得我们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单独存在的。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需要老师有意为之作专项训练的。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教学设计中善于做“茅盾的始作俑者”,故意制作知识的矛盾冲突,引发学生争论。在争论中,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得到极好的练习。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24时计时法》时,在黑板上板书“9点到青岛”的信息,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候?学生在争论中认为可能是上午9点,也可能是晚上9点,因为一天中有两个9点。这样对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基础,对学习新知埋下很好的伏笔。
一、“还”的认识
众所周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现在人们说的最多的话题。问题的关键不是提出一个口号,大家喊喊就行,关键是弄清楚:还什么,——时间、空间、主动权;为什么还,不需多言;怎样还,这才是关系到课堂生命力质量和效益的最大因素。还,意思为“回、归、归还”。本来属于谁的,归还与谁。课堂属于学生的,就要归还与学生。归还是什么都毫无保留的给予吗?当然不是,学生是跟随老师来学习的,老师还须有必要的“传道、授惑、解业”。当我们需要和想还的时候,老师自身的认识,一种认为老师需要有充足的储备,十分的把握,以避免出现还给学生之后,老师收不回来的“尴尬”,觉得收不回,是有失老师“身份”的。其实,我认为这恰恰是“不想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的原因。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并且坦然地在小孩子面前承认:关于什么时候,我们离太阳远还是近的问题说不知道。可是,我们现代的教育中,学生们一致认为老师的见识是高过学生,学生肯定不如老师知道得多,所以,当学生问的问题老师不知道的时候,就认为“不正常”。那么,在课堂中就可能出现两种现象:第一,学生的问题逃不出老师的手掌心,老师是万能的,无所不知的(往往不真实);其二:学生的问题超出老师的预料,老师感到无所适从,早早的将学生的问题“帕斯”。这样,就无法真实地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
所以,“还”的意识应该有,更应该有一种平等、宽容的认识。要相信学生有超乎老师能力,出乎意料的智慧。要有去发现学生智慧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才会令人向往,是充满灵性,每天有新风景的课堂。
1、 教师备课,要有“预谋”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在备课中要有“预谋”,也就是在备课中要提前想到,在哪个环节想让学生充分地说,学生可能说出那些答案。对于学生的这些答案老师怎样与学生互动交流,想最终达成什么样的效果,斗志的老师做充分的备课。而且在这样充分开放的环节中老师还要做好如果招架不住的准备,怎么准备,准备什么,都需要老师去捉摸。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走过这样的几轮,体会一下其中的滋味,必然会在遇到此类问题就有了“免疫力”,就会豁达了。
2、课堂准备:蹲下来,天地将更宽广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的最佳手段,在于培养学生在教师适时、适量的引导下,运用恰当的方法去主动认识客体,在认识客体中最终掌握方法去生成客观知识,再反作用于客体。基于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大可蹲下来,设身自己是学生,改传统的以“教”为核心的教学设计为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学习方法的示范,设计有针对性地学法训练;在各个环节上指导学生,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方法要求,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主动(自主)学习作为认识思考的对象,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形成学习方法——掌握运用——强化迁移的链式结构。教师要以自己的经验为学生创设一个能让他们既激情洋溢的的场所,又是一个有着无穷新的奥秘的的天地,吸引着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渴望学习,渴望拥有知识。
3、课堂引导: 在自由的天地,学会飞翔
要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意识、自主思维、自主学习。在这个目标下,首要的是必须结合学科特点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只有先有了一定的规矩,方圆也就画成了一半。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程序、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上进行预先指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规程进行基本的训练和初步的实践,进而再通过自己的新的认知时间来循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教师点评:不要简单的肯定和否定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有自己教学语言,可是有一种语言,很多人善说:“对”或者“不对”,总是急于肯定学生的回答,特别是学生的答案正是教师预想中的答案的时候。老师要学会稳住自己,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急于作任何正面的肯定,更不能作定性的评价。学会说:好,还有别的想法吗?引导学生说出隐藏在心里的所有的想法。数学名师华应龙在执教乘法的交换律的时候,当学生通过解答一道题目之后,老师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显然是老师需要的答案,但华老师没有做肯定,说:你看老师说交换3和4的位置,积不变,和第一位同学的说法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想法?显然,通过这样的比较,更激发学生全面辩证的看待问题,以至于学生到最后说出:不要通过一个或者几个简单的例子就来证明问题是不科学的的想法就不足为奇了。
不做简单的肯定和否定,需要教师学会稳住,学会让学生在辩证、比较、观察、选择中分析问题,能对问题有更全面透彻的理解。
5、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氛围,提供提问的机会。
无论学生提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要号召全班学生向经常提问的同学学习,看谁提的问题多,提的问题质量高,努力创造良好的、民主的、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若有疑问,鼓励他们不仅可在授新课前问,可在课后练习前问,甚至在课堂教学中随时都可以问,以培养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自己问,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引而不发。教师决不掩饰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失察,甚至无知,也不因似是而非的回答遏止了学生的创新。教师需要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需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不能让问题止于自己。通过让学生问,真正懂得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
还给学生的话语权——课堂上学生说话的权利,老师肯定都想给。而且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学会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可是,我们的希望和我们看到的有时候相反,学生总不能有见地的谈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大部分学生似乎总是无话可说。可是下课的时候,一个个说的滔滔不绝。课堂上缺什么呢?导致学生就不想说,不能说,久而久之就不会说了。我想这是一个老师的功力。从目标的把握、问题的设置、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课堂良好氛围的营造,值得我们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单独存在的。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需要老师有意为之作专项训练的。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教学设计中善于做“茅盾的始作俑者”,故意制作知识的矛盾冲突,引发学生争论。在争论中,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得到极好的练习。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24时计时法》时,在黑板上板书“9点到青岛”的信息,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候?学生在争论中认为可能是上午9点,也可能是晚上9点,因为一天中有两个9点。这样对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基础,对学习新知埋下很好的伏笔。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在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课本中的每一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阅读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三、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课本中的每一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阅读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三、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体现这一本质性的特征,课改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课改,就没有抓住根本,也就不能说已成功实现了新课程的改革。
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是所有老师都努力去探索的。有的教师的实践是成功的,效果是显著的,这是主流,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
但是,我们同时还必须承认,成功者不是很多。即使是成功的教师也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还不能达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程度。归结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课堂的时间分配上,仍存在着教师占用的时间偏多,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偏少的现象。
(二)在课堂的活动空间里,教师活动仍局限在讲台上,还没有真正走到学生中间,而学生大多仍局限在自己的座位上,很难有表现自我的活动空间。
(三)当堂的教学效果,全班学生是否大多数都已理解、掌握?有多少人还没有真正了解,把握?是否体现面向大多数?教师心中无数。课堂里只满足于对学习小组中的一员进行检查、评价。而其余的学生到底理解多少,掌握多少?没有人知道。
(四)让学生围绕教材的重点,发散式的思维与发问,还没有落到实处,很多的问题还是老师预设,学生机械地思考回答,学生的思维永远不能处于主动状态。
(五)把课堂还给学生,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一进入课堂,看到的只是学生课桌椅排列形式的变化。授课的形式“涛声依旧”,这只体现了模式,而忽略了内涵。这种变化对课改没有任何意义,甚至给学生造成一个聊天的机会,学生不在注意老师的表情,不在注意老师的板书。
课堂教学存在着上述的等等问题,说明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人翁地位还远没有到位。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如何进行角色的转化?实实在在把课堂让位于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的天地里,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成为要学,会学的主人翁?下面就我个人对课改的理解,及工作的经验,谈几点看法。
2、要提高自学的兴趣,特别要注重知识点与现实的社会现象和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我现在学的这些知识将来是有用的。避免学生为学而学,学无目标,枯燥无味。
3、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里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时间与空间。这样,要求每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科学地安排时间,教师的授课与解释,与学生自学、讨论、发言、实践、操作的比例要适当,要尽量把有限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解惑,实际操作。严防教师包办代替,满堂灌。
4、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在驾驭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按自己的爱好,对学生实行有偏向性的教学。比如课堂里总是提问那几个自己认为较好的学生。而应该面向全班学生。重点是要关注那些学习较差的深长。要让他们也有发言的机会。在这些发生在身边、摸得着、看得见的实例,觉察到意志力的重要性、实用性,而产生学习的极大兴趣。
5、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成为学生求获知识的最佳场所,一定要努力改革过去那种刻板式的,你教我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知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堂与室外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盘活课堂教学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大舞台。
把课堂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度相当大,还有许多的问题困惑着广大教师,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究,做好这篇新课改的大文章。
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是所有老师都努力去探索的。有的教师的实践是成功的,效果是显著的,这是主流,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
但是,我们同时还必须承认,成功者不是很多。即使是成功的教师也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还不能达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程度。归结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课堂的时间分配上,仍存在着教师占用的时间偏多,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偏少的现象。
(二)在课堂的活动空间里,教师活动仍局限在讲台上,还没有真正走到学生中间,而学生大多仍局限在自己的座位上,很难有表现自我的活动空间。
(三)当堂的教学效果,全班学生是否大多数都已理解、掌握?有多少人还没有真正了解,把握?是否体现面向大多数?教师心中无数。课堂里只满足于对学习小组中的一员进行检查、评价。而其余的学生到底理解多少,掌握多少?没有人知道。
(四)让学生围绕教材的重点,发散式的思维与发问,还没有落到实处,很多的问题还是老师预设,学生机械地思考回答,学生的思维永远不能处于主动状态。
(五)把课堂还给学生,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一进入课堂,看到的只是学生课桌椅排列形式的变化。授课的形式“涛声依旧”,这只体现了模式,而忽略了内涵。这种变化对课改没有任何意义,甚至给学生造成一个聊天的机会,学生不在注意老师的表情,不在注意老师的板书。
课堂教学存在着上述的等等问题,说明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人翁地位还远没有到位。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如何进行角色的转化?实实在在把课堂让位于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的天地里,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成为要学,会学的主人翁?下面就我个人对课改的理解,及工作的经验,谈几点看法。
2、要提高自学的兴趣,特别要注重知识点与现实的社会现象和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我现在学的这些知识将来是有用的。避免学生为学而学,学无目标,枯燥无味。
3、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里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时间与空间。这样,要求每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科学地安排时间,教师的授课与解释,与学生自学、讨论、发言、实践、操作的比例要适当,要尽量把有限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解惑,实际操作。严防教师包办代替,满堂灌。
4、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在驾驭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按自己的爱好,对学生实行有偏向性的教学。比如课堂里总是提问那几个自己认为较好的学生。而应该面向全班学生。重点是要关注那些学习较差的深长。要让他们也有发言的机会。在这些发生在身边、摸得着、看得见的实例,觉察到意志力的重要性、实用性,而产生学习的极大兴趣。
5、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成为学生求获知识的最佳场所,一定要努力改革过去那种刻板式的,你教我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知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堂与室外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盘活课堂教学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大舞台。
把课堂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度相当大,还有许多的问题困惑着广大教师,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究,做好这篇新课改的大文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