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课究竟应该怎么上?
4个回答
2013-08-24
展开全部
文学课应该怎样上? ——参加语文课改中的文学教学国际研讨会学习报告 吉林省白城一中/尹钟祥“语文课程改革中的文学教学国际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香港大学教育学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新加坡华文教师总会联合主办,于2006年6月17—18日,在北京师大召开,来自新加坡、台湾、香港、内地共300多人与会。笔者随省高中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团队,参加了此次盛会,听了国内外著名专家的报告,各国、各地的经验介绍,观摩了北师大附中程翔老师作的一节《再别康桥》观摩课,以及苏立康教授的现场点评,参加了小组专题交流,获得诸多信息,感觉受益匪浅,尤其是对文学课乃至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上这样的问题,颇受启迪,只是由于其它事务的耽搁,一直未能形成文字报告。最近,参加市里组织的一次高中语文教研活动,连听了七所学校的七节语文课,深感“语文课该讲什么?”仍然是一个我们不能不时刻关注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重温会议相关内容,完成此项报告,但愿能对读者不无裨益。一.顾明远:“语文教学是科学,要研究”开幕式上,四个主办单位的领导陈金明等先后备迅致辞。其中,新加坡国会杨议员介绍说,该国双语教育,78%是华语,实行的是“少教多学”的模式。香港教育学院谢锡金教授将国内外的语文教学状况进行了对比,他说,国外阅读量比较大,是一本本地教,我们是一篇篇地教,我仔燃们的阅读量小,不快。我们是一个词一个字地教,他们是教学生怎样去读,去学习。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教授说,语文教学历来是讨论的重点,是主要课程。语文是交流工具。同时代交流;与古人交流,靠文学教学。语文不仅是工具,传承文化,文学是重要渠道,还是审美、情感教育。我不同意以作文为中心,应以阅读为中心。有些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文法是建国以后的事情,是学习西方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讲这么多的语法是好事还是坏事?形、声、义结合在一起,是好学的一面。数学物理有规律。语文学什么?古文、现代文都学多少?语文教学是科学,要研究规律;又是艺术,要感染学生。 二.王富仁:教师的主体性不能丢张翼健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王富仁会长作了“文学与语文教学”的报告。他说,语文教学有三个主体性,即学生、教师、作者的主体性。此次单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他说,如果片面地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会导致很多问题。我听《愚公移山》,有的学生说,愚公是不对的,他应该走出去,或者用高科技的手段去解决,因此,愚公不值得我们学习。如果停留在这样的学生主体程度上是失败的,这是智叟的观点!人生中要有难以克服的困难,因此不能失去愚公精神。教师不能做学生的奴隶,教师主体性的丧失是失败的。孔子时代是自由的教育,师生都有主体性。有两个因素,孔子是成长和发展的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主体性的体现,这就是教育。苏格拉底是西方第一个教育家,孔子就是东方的第一个教育家。古代最初的教育因素就有教师的主体性。中国后来就逐渐地失去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国家的教育目标压倒了个人的思想。孔子培养的是作为一个人,个人和社会需要的人,而不是国家需要的人。颜渊就是既未当官,也没有发财的,但是孔子喜欢他,培养的是有思想有道德的人。教师不能只是个工具,无论是从学生、国家还是家长的角度来看。“天地君亲师”中的“师”是最末的一位。1949年以后的历次斗争都是为了颠覆掉教师的地位。这是事业的整体性,发展教育的需要。没办法颠覆掉国家对教育的主体性,是管理的需要,不能再回到孔子时代,经济上也需要国家的支持。在此情况下,机关和校长都不是教师选出来的。在现有条件下,重新建立起教师的主体性地位,首先就要在课堂教学上,其它方面可以忽仿戚此略。但是,在课堂上,教师不知道讲什么,怎么讲,那就丧失了主体性,就彻底完了。孔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尧舜禹不是教育出来的,爱因斯坦不是教育出来的。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不学。后进生想进,帮;不想进,不能帮。要重新获得主体性地位,不会和国家发生矛盾,因为课本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一起进入到文学作品之中去,进入到审美境界之中。让讲鲁迅就讲鲁迅,不存在与国家意志的矛盾。主体性很重要,读《红楼梦》哪能想到马克思呢?讲“李白斗酒诗百篇”,不可能想到喝酒的事,喝酒的人并不是讲李白而培养出来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不是为了给谁看的。教师建立主体性还要必备,面对我自己面前的特定学生,任何一篇课文必按一个特定形式讲给学生,要有试验性的探索。教学方式可调整变换,不是随着国家校长等来变,要随课堂具体情况变。根据自己的爱好设计教学,安排课时是可以的,这就是改革,每个人的主体性要发挥出来。每一时代的教师都会面临着国家强大的压力可能失去主体性,而自己发挥了,就能实现主体性有所提高。前边说的《愚公移山》的例子,就说明了这种主体性的丧失。鲁迅时代的环境就不是个好环境。有人讲唐代的艳情诗,不讲就念,念之中就能让人产生很深的印象,其实,这就是“讲”。不善长“读”,就“灌”。“满堂灌”也不失为一种讲法。这要看学生爱听与否,爱听就好,不爱听就要换“法”,这就是基本策略。如果你本人都没有感觉出作品的味道来,你就怎么也讲不好。教学策略必须自己定。课堂上只记住演讲的,其它一概忘记。“人不过三十岁就不会喜欢杜甫的”,说这话的是我的一位恩师。三.论争:语文是否等于文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副主任柯思仁博士作了题为“新加坡现代文学教学的挑战与策略”的报告。他说,文学反映现实就象一面镜子。镜子能否完全将现实反映出来?他一边放映幻灯片,一边说道,大家看,这是楼上的镜子反映的,这是湖里反映的景物,汽车的望后镜反映的现实情形是扭曲的,说明了文学不等于现实,镜子只是一个媒介,要了解文学里外的世界首先要了解文学也是一个媒介。怎么看文学?就是对媒介的分析,要了解媒介的特殊性。如果以意识形态为主导,只管将时代精神套在文本和作家上,形成的是模式而非分析的方法。文本细读是文学分析的第一步。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读文学作品。不读文学作品本身却能考得不错,有的教师也没读过作品,但却能讲课,真是不可想象。台湾中国历史文学学会会长、台湾南华大学创校龚鹏程校长,在大会介绍的台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文学教学情况,正如他幽默的开场白,“我可能讲得十分混乱,因为我们就是十分混乱的”。他说,台湾出生率不断下降,出现“校多生少”的现象。原因是女生不想结婚,四分之一的男生不结婚。有的娶外地新娘,其子女的母语不是华语,要培训学习。台湾城乡差距很大,娶外地新娘的多是农村,而教育改革仅适应台北和高雄市。政治环境就是“去中国化”。语文包括英文、客家话、少数民族语言,教学时数大量减缩。中学后大量地涌现作文补习班。都说“不要输在起跑点上”,其实,人生从来不看起跑点要看终点。北师大文学院郑国民教授大会报告:内地语文课程改革中的文学教学进展与面临的挑战。他介绍了中小学文学教学兴起的背景,提到了要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的问题,他说,《愚公移山》课文是虚构的,不能按写实作品来处理。在介绍到理论层面的论争时提到了语文教学与文学教学的关系,他说,语文是否等于文学?是透过文学学语文,还是透过语文学文学?教学中应该提倡“名篇多家解读”的办法。在小组讨论的第一组会场上,老师踊跃发言。新加坡陈之权老师介绍了《中学华文文学课程标准》,他说,在他们那里,文学课与语文课是分开的。重庆的李安全老师发言阐述文本解读及教学策略,他说,戏剧与戏剧文学是有区别的,不能靠放映电影替代教学,要引导学生“重读”文本。重庆的赵心宪、杨昌弋等老师说,教师自身文学素养的提高是关键。文学教学能否成为独立的教学形式?写作教学问题大,高考卷中写作权重至今仍然只是60分,是考试中心还停留在“不作为”上。语文教学最大的缺失是什么?涉及到写作问题。写作是一种精神的对话,我们有多少精力在关注学生的写作?河南省教育学院蔡明教授说,语文教学是什么?目标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文学教学失落的实质原因是什么?是“谁是主体”的问题吗?文学教育到底是什么?胡适说“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现在范本多的是,为什要只用文学作品来进行语言训练呢?我国在60年代就有人提出“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山东省教研员张伟忠在发言中提到,三个主体之外还应加上一个“编者”的主体。学的是经典文学作品而非时文。读的是诗,学的是语言。在总结大会上,全国中语会史绍礼副理事长介绍第二小组讨论情况时说,新加坡教育部将金庸的武侠小说列入了教材,为的是能引起学生学习华文的兴趣。他还介绍了东北师大附中孙立权老师等的发言。吉林省教育学院研究员张玉新老师等也在大会发言。此次会议按照国际会议的惯例,安排紧凑,效率很高,虽内容丰富,弥足珍贵,但篇幅所限,恕笔者不能一一详尽报告。
2013-08-24
展开全部
按说文学这东西是属于师态扰租腔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如果要说上课的帆型旦话,主要还是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水平当然,多看书,扩大知识面也是必要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8-24
展开全部
以前我上的时候就是老师在图书馆借书 然后给学生读 然后写一篇读后感呵呵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8-24
展开全部
听,读,写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