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 我来答
mingyancheng

2015-07-20 · TA获得超过144万个赞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22.3万
采纳率:63%
帮助的人:4亿
展开全部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第五册《晨读》中有一句“现在,他们已经懂得珍惜时间,用功读书。”句子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重点词“珍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珍重”有什么异同,然后让学生用“珍惜”一词口头造句。有的说:“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有的说:“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好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通过说话,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如《精彩的马戏》最后一句:“马戏团的叔叔阿姨们真有办法,能让动物听从人的指挥。”教师启发学生:“如果你们看了这精彩的马戏,会怎么想,谁能说一说呢?”有的说:“啊!这么精彩的马戏,多好看呀!叔叔阿姨们能把动物训练得这么听话,表演出这么精彩的绝技,真不简单!”……这就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二、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
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只相信学生。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文的理解全靠教师的讲解。甚至学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了,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地接受,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培养呢?其实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句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形容海水种种色彩的:“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形容珊瑚的:“有的象绽开的花朵,有的象美丽的鹿角。海参……大龙虾……”学生一读就懂了而且读得有声有色,津津有味。比教师一味的分析讲解,实际效果要好得多。
学生阅读能力能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课文中的词语、句段意思不太懂,学生读起来必然不流畅;如果意思领会不正确,阅读时的语调、感情就不恰当、不自如。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难点在哪里,只要找上、中、下层生分别读一读课文,就能知道学生的实际。只有了解学生实际,才能有的放 进行教学。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一定难以理解。如第六册《沙漠里的“船”》,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的关系,学生对于沙漠、骆驼的情况知道得很少,如何让学生理解呢?教师可放投影水中航行的船,卦一副一匹骆驼站在沙漠里的图,通过两幅图的比较,让学生理解“船”是指骆驼,是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所以人们把它叫作沙漠里的“船”。然后教师提出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它有什么特点?它如何适应沙漠而生活?有什么作用?骆驼的“特点—本领—用途“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读议。这样通过思维训练,逐渐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方法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看课文内容,看学生的实际水平,该讲的讲,该读的读,该练的练,该做的做。教师要大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相当部分的内容,教师的精力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学生一经起启发,积极性就高起来,认真读书,主动发现的问题也多起来了。学生的求知欲强了学习兴趣也深了。如教学《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时,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为什么弟弟要跟着妈妈住在女牢房里?”“为什么弟弟每天要由特务押着去上课?”“特务为什么要监视弟弟上课?”“在监牢里,弟弟为什么能把各门功课学得很好?”“弟弟为什么这样刻苦学习?”……所以,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学生主动学习,的确能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徐天来11
高粉答主

2015-07-20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5万
采纳率:89%
帮助的人:3802万
展开全部
怎样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因素。阅读的教材是书面文字符号。阅读是让孩子在感知文字符号之后理解意义获取信息的。因此,让孩子充分感知文字、发展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孩子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形成与老师的语文教学息息相关,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从广义上讲,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种。 大多数老师及学生只在乎课内阅读而忽视了课外阅读。吕淑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也谈到这中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的说得益于课外书。”正因为我们以前不注重课外阅读,才致使大部分学生高分低能,才使语文学科成了学生最讨厌的科目之一。韩寒在一本书里曾说过,他上语文课基本不听,大多时间是用来看课外书的。可见课外阅读对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发展的重要性。 阅读量大的同学普遍有一种感觉,有的问题不需要多思考,在看完文章后,脑中便形成了答案的基本概念。要问他为什么,大多数都只会回答两个字:感觉。可见,语感对于一个理解文章内容有很大的帮助。“语感”是指阅读主体对文本所作的直接而模糊的领悟,与直觉思维可以说是相伴而生。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觉思维能力,是尊重规律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 一般孩子的阅读能力低有三种原因:1电视节目的影响。孩子受各种各样的舞蹈、音乐、神话故事、科幻故事等电视节目的吸引,不能静心地阅读课外读物。2旧观念的束缚。有些家长和老师认为,孩子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会影响考试成绩,因此,强迫孩子重复地、大量地做课堂作业,轻视课外阅读。3家庭、学校和图书馆不能很好配合,及时指导,家长不能及时为孩子选择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既有趣味性又有科学性的读物;不能合理、科学地安排孩子的阅读时间,处理好阅读和其他活动的关系;在保证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等方面,缺乏及时指导那么,如何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把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起来是关键问题。应该在老师科学指导下增大学生的阅读量,从而使学生在广博的阅读中学会直觉思维。具体做法是: 第一,应该先做好课内阅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因为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由知识、思维、情感、审美等多方面教育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然而,仍有不少教师只着力于知识点的落实,继续走着“分析-综合”的老路,孤立的分析每个段落,破坏了融合在一篇文章整体结构关系中的情境和意蕴,肢解了课文的整体美感,削弱了学生对语言的品味、感悟,从而失去许多培养学生语感、发展直觉思维能力的良机。应该先改变课内阅读的方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采用小组互助学习体温加分法,在互相质疑、解疑的过程中,理解课文,让学生真正走进书本。我们导读任何一篇课文,都必须十分强调先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生动的感觉。努力使学生获得对课文整体的直觉把握。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介绍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作家、作品以及所涉及的时代背景、风俗、民情等,以激发学生自觉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同时在课内阅读教学时,应有意识地授予学生有关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的方法,如教读小说,应教学生阅读小说应抓住人物形象,并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中心,鉴赏小说。教读状物文章,应让学生明确作者一般采用的是描写的方法,明确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写法。教读诗歌应培养学生诵读、鉴赏诗歌的能力。让他们明确诗歌中意象的特殊地位。由此,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读物的内在。“有效的阅读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感知、感受、揣摩、联想、体会等心理过程,达到阅读的目的。感悟’就是这样的心理过程。”(陆志平先生语)这样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并能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课外作品的理解、鉴赏。 第二,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养成读书的习惯。应该先安排学生阅读,然后才把学生的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由于老套的学习模式,大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率低得可怜,连最基本的小学生必背的八十首古诗,大多数人都不能完成。更谈不上主动阅读课外书。因而,一开始教师应强调,甚至布置,下达任务,让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外阅读,并定时检查。关键是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的进行读书实践。检查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布置背诵古诗,可以举行古诗背诵比赛,并以评分制给予奖励。布置阅读经典著作,可以让学生讲故事比赛,并以评分制给予奖励。还应该成立课外阅读兴趣小组,教师定期上文学欣赏课,在授以学生以鉴赏方法的同时,更应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本子,记录下自己阅读的书目,定期评比交流。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阅读,学生渐渐从被动阅读转变为对文本阅读的兴趣,主动寻找课外书阅读。变“苦学”为“乐学”。也就是从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 第三,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总目标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因而,从小学起,就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要求学生阅读世界著名童话和中国童话,阅读比较经典的寓言故事,阅读少年百科知识丛书,阅读著名的成语故事、民间故事等。让小学生背诵唐诗和《三字经》。阅读少年版的《西游记》。多诵读古文,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展开对话,激起读者的情感潜流,产生情感共鸣,从中学得为问之道。朱熹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唐彪认为“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可见,读好的书就更为初读书者重要了。切忌因为上有任务,让学生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这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只要学生阅读方法正确,能够大量的阅读课外书,自然而然,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就会提高,从而促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汗。更中哟的是能够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四,作为学校每周应设立一节课外阅读课。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老师可以利用这节课指导学生阅读,教给学生科学阅读的方法。因为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没有正确的指导,学生只是一味的读,也不会有多大收获,那些文字犹如过眼云烟,看过就忘了,学生也不会去捉摸文字背后隐藏了什么。学生更不会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了。 第五,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说学习别人的作品不能照单全收。因为我们所阅读学习的名家名作虽然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但他们毕竟是特定时代的作品,有的有历史局限性。我们应该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上,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论它,既要肯定它的可取之处,又要看到它的不足。如阅读了《三国演义》《说岳》,书中那种愚昧的忠君思想是不能吸取的,阅读了明清小说有些大胆直露的表现手法,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些与我们所宏扬的人文精神背道而驰。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吸取文化中的精华,屏弃文化中的糟粕。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第六,应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总目标提出:逐步形成实事求是,崇尚真挚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说真话,坚持自己正确的见解,而不能迷信权威,要大胆质疑。鼓励学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作品,什么样评论,或现实生活中的事,都应该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总之,小学生的阅读应该在“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基础上,力图“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同时,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高了人文素养,养成了正确的人生观。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baaf851
2015-07-20
知道答主
回答量:2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2万
展开全部
多读书,各种类型的书籍都阅读。读得多了,阅读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