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展开全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诸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和审题能力。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我经常发现一些同学“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点就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去思考这个问题,追寻学生审题、读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寻找解题的策略。我们应该关注学生读题、审题能力的培养。
审题是解题的开始,也是解题的关键。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解答的结果。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分析学生产生审题障碍的原因,寻找对策,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一、审题能力的含义
审题能力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它包括阅读、理解、分析和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数学学科的审题就是为了正确解题而进行阅读、理解题目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明确题目给出的条件和要求,并试图找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思维活动。
二、审题能力薄弱的原因
学生在解数学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错误,很多情况下都是产生在审题这一初始环节中。那么学生的审题能力为什么差呢?我分析一下往往由以下原因造成
审题是解题的开始,也是解题的关键。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解答的结果。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分析学生产生审题障碍的原因,寻找对策,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一、审题能力的含义
审题能力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它包括阅读、理解、分析和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数学学科的审题就是为了正确解题而进行阅读、理解题目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明确题目给出的条件和要求,并试图找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思维活动。
二、审题能力薄弱的原因
学生在解数学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错误,很多情况下都是产生在审题这一初始环节中。那么学生的审题能力为什么差呢?我分析一下往往由以下原因造成
2017-04-19 · 知道合伙人人力资源行家
518姚峰峰
知道合伙人人力资源行家
向TA提问 私信TA
知道合伙人人力资源行家
采纳数:50865
获赞数:564196
大学班长,中共党员。一次性通过英语四六级及计算机二级,现任公司综合办主任。为百度金榜题名时团队团长。
向TA提问 私信TA
关注
展开全部
审题,顾名思义就是对题目的含义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正确地把握问题,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方式等。审题是合理、正确解题的基础,是获取解题信息,最终达到圆满解题的第一步。学生只有通过读题,才能明确题意,为进一步的思考作准备。解决问题的前提是需要学生理解题意,明确题意,审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审题的能力,就谈不上解决问题,更会影响学生的应试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审题是很关键的。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学得很认真,课堂气氛也很好。可做作业却错了一大片;考卷发下起来以后,学生后悔地说:“我都会做,怎么就做错了?”“这么简单的题,当时怎么就做错了?”这种情况,家长、学生和部分老师常常归结为不认真。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马虎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小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我们开始反思,学生的审题能力为何会如此薄弱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与我们的教学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呢?
一.分析学生审题能力薄弱的原因1.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1)
对学生审题习惯培养不够重视。从教学过程看,教师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担心教学内容的不完整,急匆匆地把备课时准备的内容讲完,教师把课堂教学看成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考虑学生应该学会些什么?学生学会了多少?(2)包办代替使学生形成依赖。课后练习除了巩固知识、反馈信息外,也有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种能力培养的功能,教师的包办代替,让学生失去了这种机会,学生等待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有了依赖性。潜移默化中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积极性和习惯。到了考试暴露问题时,老师自认为自己教得很好,讲得很明白,而学生没学会,就觉得是学生能力不行,其实这都是老师急于求成的后果。2.
学生自身的原因。(1)知识储备少
小学生识字量有限,在读题中往往会遇到不认识的或者是不理解的字。于是便有了“读半边字”或者索性就跳读的现象,导致弄不清题意;即使能勉强读完的,但或者停顿错误,或者不明白字词意思,也会弄错题意。例:一些学生不认识题目要求中生字,蒙着来,就不能正确地理解题目含义。(2)消极的心理因素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心理障碍,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从学生心理倾向中分析出产生审题障碍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一下学生审题中产生障碍的主要表现:①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也可称为思维惯性,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倾向。是指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自然地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其进行思考与处理。思维定势有利于学生处理单纯的学习问题,但对于新的相对复杂的问题,则往往表现为处理盲目,思考缺乏广度与深度。做题时孩子们往往没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老印象”办事。学生一看到题目便以为是平时做过的,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②懒惰心理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小学生的懒惰表现尤为突出,不仅仅体现在平时的活动中,更深深地影响了思想。有的由于平时的依赖性较强,一遇到需要动脑思考的题目,便主动放弃,希望依赖别人。表现在审题上,便是遇到题目比较长,比较难读通,难理解的,就不去思考,甚至不去认真读,内心主动把它归为不会做的题目。(3)不良的审题习惯
很多学生作题急于求成,读题时,缺乏耐心、细心,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读题时不能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如题目中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等。遇到长的题目更不能完整的把它读完,断章取义,遇到不认识的字时,随便猜测,而不去认真的朗读思考。
二.教给孩子有效的审题方法
(一)、动口朗读是审题清晰的基础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中高年级学生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1、认真仔细,读准确。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司空见惯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
。低年级的学生识字少,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我要求学生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2、咬文嚼字,读懂题。咬文嚼字就是要善于抓住阅读题、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抓住重难点是学会审题的最高境界。学生一旦能在读题的过程中能找到的重点词和关键句,并能在此处仔细品味、认真思考,从中发现文字背后的含义,便会达到融会贯通的意境。所以我要求学生要分三步读:第一遍阅读要解决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为流利阅读扫平障碍,第二遍,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画出重点词语。第三遍,仔细推敲字、词、句的准确含义,已达到理解题意。只有学生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我要求学生一边读题时,一边圈圈点点,把重要的字词做上记号,提醒自己注意。当然,所谓的大声朗读只能在平时的训练中进行,真正考试时只能是默读。3.
强化训练,及时鼓励。在教给审题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审题训练及热情鼓励,以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和提高审题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对于圈对关键词并解答正确的学生,我还给予作业或考试卷上加分法来激励,正是基于这种多形式,多渠道的对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指导和训练,因而,所教学生的审题能力及解题的准确性都大大提高。
(二)、悉心观察是审题全面的保证
对题目意思能正确领会,还需要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心理学认为,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同时,观察与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思维活动。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1.
观察要有顺序地进行。
比如,出示一道例题图,学生总是杂乱无章地观察着,还有的孩子重复着回答别人已经回答过的数学信息,这种现象我们经常会遇到。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往往被情景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所吸引,看到什么就什么就说什么,缺乏条理性,因此,教师在学生看例题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给学生观察图画的顺序,这样学生就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有顺序地观察插图上的景物,说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避免出现遗漏或是重复的情况了。2、观察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里,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
(三)重视学生的认知基础。
不同学生的认知基础大不相同,这不仅与他们的年龄有关,还与他们的生活背景有关。高段的学生认知能力相对而言较强些,也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一些较为复杂的题目也能自己审题分析并有序地做下去。而低段的学生不管是认知能力,还是理解能力都比较弱,如果高估他们的认知能力,将自己理解起来简单的题目想当然地认为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容易,那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会出现各种类型的错误,练习的效果很差。因此,在平常的练习中,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读题、审题、分析题意。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要耐心讲解,直到学生理解为止,注重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以便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能自己解决相关的题目。
(四)、作业讲评。
作业讲评是学生获得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学生中的作业错误,都是由于审题的不仔细所造成的。通过作业的讲评,分析解题中造成的错误原因,沟通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通过作业的讲评,学生能认识存在错误的原因。教师利用讲评,进一步补充一些练习题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把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地调动起来。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开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把一些审题中出现的不好的审题习惯扼制住。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它几乎无捷径可走,只有在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教师的分析指导中逐步养成。学生经过了尝试,才会有体会和感受,才会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分析、指导,而教师的包办代替只能扼杀学生的思想。在今后教学中还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要不断做学生的表率,传授他们审题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学得很认真,课堂气氛也很好。可做作业却错了一大片;考卷发下起来以后,学生后悔地说:“我都会做,怎么就做错了?”“这么简单的题,当时怎么就做错了?”这种情况,家长、学生和部分老师常常归结为不认真。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马虎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小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我们开始反思,学生的审题能力为何会如此薄弱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与我们的教学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呢?
一.分析学生审题能力薄弱的原因1.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1)
对学生审题习惯培养不够重视。从教学过程看,教师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担心教学内容的不完整,急匆匆地把备课时准备的内容讲完,教师把课堂教学看成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考虑学生应该学会些什么?学生学会了多少?(2)包办代替使学生形成依赖。课后练习除了巩固知识、反馈信息外,也有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种能力培养的功能,教师的包办代替,让学生失去了这种机会,学生等待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有了依赖性。潜移默化中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积极性和习惯。到了考试暴露问题时,老师自认为自己教得很好,讲得很明白,而学生没学会,就觉得是学生能力不行,其实这都是老师急于求成的后果。2.
学生自身的原因。(1)知识储备少
小学生识字量有限,在读题中往往会遇到不认识的或者是不理解的字。于是便有了“读半边字”或者索性就跳读的现象,导致弄不清题意;即使能勉强读完的,但或者停顿错误,或者不明白字词意思,也会弄错题意。例:一些学生不认识题目要求中生字,蒙着来,就不能正确地理解题目含义。(2)消极的心理因素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心理障碍,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从学生心理倾向中分析出产生审题障碍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一下学生审题中产生障碍的主要表现:①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也可称为思维惯性,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倾向。是指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自然地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其进行思考与处理。思维定势有利于学生处理单纯的学习问题,但对于新的相对复杂的问题,则往往表现为处理盲目,思考缺乏广度与深度。做题时孩子们往往没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老印象”办事。学生一看到题目便以为是平时做过的,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②懒惰心理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小学生的懒惰表现尤为突出,不仅仅体现在平时的活动中,更深深地影响了思想。有的由于平时的依赖性较强,一遇到需要动脑思考的题目,便主动放弃,希望依赖别人。表现在审题上,便是遇到题目比较长,比较难读通,难理解的,就不去思考,甚至不去认真读,内心主动把它归为不会做的题目。(3)不良的审题习惯
很多学生作题急于求成,读题时,缺乏耐心、细心,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读题时不能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如题目中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等。遇到长的题目更不能完整的把它读完,断章取义,遇到不认识的字时,随便猜测,而不去认真的朗读思考。
二.教给孩子有效的审题方法
(一)、动口朗读是审题清晰的基础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中高年级学生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1、认真仔细,读准确。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司空见惯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
。低年级的学生识字少,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我要求学生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2、咬文嚼字,读懂题。咬文嚼字就是要善于抓住阅读题、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抓住重难点是学会审题的最高境界。学生一旦能在读题的过程中能找到的重点词和关键句,并能在此处仔细品味、认真思考,从中发现文字背后的含义,便会达到融会贯通的意境。所以我要求学生要分三步读:第一遍阅读要解决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为流利阅读扫平障碍,第二遍,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画出重点词语。第三遍,仔细推敲字、词、句的准确含义,已达到理解题意。只有学生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我要求学生一边读题时,一边圈圈点点,把重要的字词做上记号,提醒自己注意。当然,所谓的大声朗读只能在平时的训练中进行,真正考试时只能是默读。3.
强化训练,及时鼓励。在教给审题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审题训练及热情鼓励,以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和提高审题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对于圈对关键词并解答正确的学生,我还给予作业或考试卷上加分法来激励,正是基于这种多形式,多渠道的对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指导和训练,因而,所教学生的审题能力及解题的准确性都大大提高。
(二)、悉心观察是审题全面的保证
对题目意思能正确领会,还需要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心理学认为,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同时,观察与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思维活动。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1.
观察要有顺序地进行。
比如,出示一道例题图,学生总是杂乱无章地观察着,还有的孩子重复着回答别人已经回答过的数学信息,这种现象我们经常会遇到。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往往被情景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所吸引,看到什么就什么就说什么,缺乏条理性,因此,教师在学生看例题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给学生观察图画的顺序,这样学生就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有顺序地观察插图上的景物,说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避免出现遗漏或是重复的情况了。2、观察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里,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
(三)重视学生的认知基础。
不同学生的认知基础大不相同,这不仅与他们的年龄有关,还与他们的生活背景有关。高段的学生认知能力相对而言较强些,也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一些较为复杂的题目也能自己审题分析并有序地做下去。而低段的学生不管是认知能力,还是理解能力都比较弱,如果高估他们的认知能力,将自己理解起来简单的题目想当然地认为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容易,那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会出现各种类型的错误,练习的效果很差。因此,在平常的练习中,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读题、审题、分析题意。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要耐心讲解,直到学生理解为止,注重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以便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能自己解决相关的题目。
(四)、作业讲评。
作业讲评是学生获得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学生中的作业错误,都是由于审题的不仔细所造成的。通过作业的讲评,分析解题中造成的错误原因,沟通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通过作业的讲评,学生能认识存在错误的原因。教师利用讲评,进一步补充一些练习题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把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地调动起来。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开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把一些审题中出现的不好的审题习惯扼制住。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它几乎无捷径可走,只有在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教师的分析指导中逐步养成。学生经过了尝试,才会有体会和感受,才会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分析、指导,而教师的包办代替只能扼杀学生的思想。在今后教学中还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要不断做学生的表率,传授他们审题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每年的考试试卷分析中总有一个话题,就是学生的审题能力薄弱;每学期的期末质量抽测试卷分析,也总少不了学生审题能力欠缺的内容。那么学生的审题能力为什么差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除了学生的因素,我们教师、我们的课堂有没有关系呢?为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我们教师应该怎么做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较好的掌握教学的各知识点,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做得不尽如人意,而审题就是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审题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比重。而运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因此,在小学数学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我们经常会走进一页自己都不知道的误区: (1)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我们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后,教师常常会选择一些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目的,在这两个片段中,教师把学生的机会剥夺了,教师成了学习的主体;学生失去了巩固练习的机会,成了一个知识的接受器;教师把情景的分析和解题过程包办了,成了一个孤独者;学生等待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成了清闲者。潜移默化中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积极性和习惯,等待教师的答案;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等待着教师划定“背”的范围。 (2)教学反馈。练习的作用除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外,还有一个功能是反馈信息,即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包办练习的结果,使这一功能得不到体现,教师也无法获取第一手的教学信息,也无法实施教学策略的调整,教学只能按教师预设的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变得死气沉沉。 (3)培养审题能力。我们常说,学生的审题能力很差,题目看得不仔细,回答问题答不到点子上,教师把责任推给学生。练习除了巩固知识、反馈信息外,也有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种能力培养的功能,教师的包办代替,让学生失去了这种机会,也隐藏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欠缺,到了考试暴露问题时,老师认为自己教得很好,讲得很清楚,学生没学会,显然是学生能力不行。好象自己很委屈,其实真正的委屈者是学生。 (4)从教学过程看,教师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担心教学内容的不完整,急匆匆地把备课时准备的内容讲完,教师把课堂教学看成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考虑应该学会些什么?学生学会了多少?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开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把一些审题中出现的不好的审题习惯扼制住。 具体呢? 审题时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拿到题目后,不要盲目的答题,而是要多读,读出感情,读出深意,一边读一边手点过去,把题目的核心或要求划出来;最后是深刻理会题目的涵义。(1)、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2)、长期指导和训练,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3)、联系实际,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4)、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独立做作业的习惯(5)、热情鼓励,培养学生勤学善思、质疑问难的习惯(6)、多加引导,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比如有一道数学题画了12个圆,要学生从左数给第十个圆涂上颜色,又让学生从左数给前面的10个圈起来。一定要让学生认真读题,分清“左”和“右”,还要分清“10个”和“第10个”。
关于审题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学生的错题进行分析,以增强学生对审题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积累有关审题方面的经验。关于表达能力的培养,一要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二对敢于发表自己想法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培养表达的兴趣,这点很重要。三对表达得清楚明白的学生,要给与奖励,为其他学生树立怎样进行表达的榜样。 总之,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它几乎无捷径可走,只有在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教师的分析指导中逐步养成。学生经过了尝试,才会有体会和感受,才会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分析、指导,而教师的包办代替只能扼杀学生的思想。在今后教学中还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要不断做学生的表率,传授他们审题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分析学生审题能力薄弱的原因
1.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
(1) 对学生审题习惯培养不够重视。从教学过程看,教师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担心教学内容的不完整,急匆匆地把备课时准备的内容讲完,教师把课堂教学看成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考虑学生应该学会些什么?学生学会了多少?
(2)包办代替使学生形成依赖。课后练习除了巩固知识、反馈信息外,也有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种能力培养的功能,教师的包办代替,让学生失去了这种机会,学生等待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有了依赖性。潜移默化中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积极性和习惯。到了考试暴露问题时,老师自认为自己教得很好,讲得很明白,而学生没学会,就觉得是学生能力不行,其实这都是老师急于求成的后果。
2.学生自身的原因。
(1)知识储备少
小学生识字量有限,在读题中往往会遇到不认识的或者是不理解的字。于是便有了“读半边字”或者索性就跳读的现象,导致弄不清题意;即使能勉强读完的,但或者停顿错误,或者不明白字词意思,也会弄错题意。例:一些学生不认识题目要求中生字,蒙着来,就不能正确地理解题目含义。
(2)消极的心理因素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心理障碍,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从学生心理倾向中分析出产生审题障碍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一下学生审题中产生障碍的主要表现:
①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也可称为思维惯性,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倾向。是指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自然地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其进行思考与处理。思维定势有利于学生处理单纯的学习问题,但对于新的相对复杂的问题,则往往表现为处理盲目,思考缺乏广度与深度。做题时孩子们往往没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 “老印象”办事。如案例中学生一看到题目便以为是平时做的“填上合适的词语”,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②懒惰心理
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小学生的懒惰表现尤为突出,不仅仅体现在平时的活动中,更深深地影响了思想。有的由于平时的依赖性较强,一遇到需要动脑思考的题目,便主动放弃,希望依赖别人。表现在审题上,便是遇到题目比较长,比较难读通,难理解的,就不去思考,甚至不去认真读,内心主动把它归为不会做的题目。
(3)不良的审题习惯
很多学生作题急于求成,读题时,缺乏耐心、细心,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读题时不能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如题目中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等。遇到长的题目更不能完整的把它读完,断章取义,遇到不认识的字时,随便猜测,而不去认真的朗读思考。
二.教给孩子有效的审题方法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中高年级学生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
1、认真仔细,读准确。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司空见惯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低年级的学生识字少,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我要求学生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2、咬文嚼字,读懂题。咬文嚼字就是要善于抓住阅读题、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抓住重难点是学会审题的最高境界。学生一旦能在读题的过程中能找到的重点词和关键句,并能在此处仔细品味、认真思考,从中发现文字背后的含义,便会达到融会贯通的意境。所以我要求学生要分三步读:第一遍阅读要解决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为流利阅读扫平障碍,第二遍,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画出重点词语。(以后的教学中会用到)第三遍,仔细推敲字、词、句的准确含义,已达到理解题意。只有学生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意识,我要求学生一边读题时,一边圈圈点点,把重要的字词做上记号,提醒自己注意。当然,所谓的大声朗读只能在平时的训练中进行,真正考试时只能是默读。
3、强化训练,及时鼓励。在教给审题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审题训练及热情鼓励,以培养他们和提高审题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对于圈对关键词并解答正确的学生,我还给予作业或考试卷上加分法来激励,正是基于这种多形式,多渠道的对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指导和训练,因而,所教学生的审题能力及解题的准确性都大大提高。
1.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
(1) 对学生审题习惯培养不够重视。从教学过程看,教师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担心教学内容的不完整,急匆匆地把备课时准备的内容讲完,教师把课堂教学看成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考虑学生应该学会些什么?学生学会了多少?
(2)包办代替使学生形成依赖。课后练习除了巩固知识、反馈信息外,也有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种能力培养的功能,教师的包办代替,让学生失去了这种机会,学生等待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有了依赖性。潜移默化中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积极性和习惯。到了考试暴露问题时,老师自认为自己教得很好,讲得很明白,而学生没学会,就觉得是学生能力不行,其实这都是老师急于求成的后果。
2.学生自身的原因。
(1)知识储备少
小学生识字量有限,在读题中往往会遇到不认识的或者是不理解的字。于是便有了“读半边字”或者索性就跳读的现象,导致弄不清题意;即使能勉强读完的,但或者停顿错误,或者不明白字词意思,也会弄错题意。例:一些学生不认识题目要求中生字,蒙着来,就不能正确地理解题目含义。
(2)消极的心理因素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心理障碍,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从学生心理倾向中分析出产生审题障碍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一下学生审题中产生障碍的主要表现:
①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也可称为思维惯性,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倾向。是指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自然地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其进行思考与处理。思维定势有利于学生处理单纯的学习问题,但对于新的相对复杂的问题,则往往表现为处理盲目,思考缺乏广度与深度。做题时孩子们往往没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 “老印象”办事。如案例中学生一看到题目便以为是平时做的“填上合适的词语”,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②懒惰心理
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小学生的懒惰表现尤为突出,不仅仅体现在平时的活动中,更深深地影响了思想。有的由于平时的依赖性较强,一遇到需要动脑思考的题目,便主动放弃,希望依赖别人。表现在审题上,便是遇到题目比较长,比较难读通,难理解的,就不去思考,甚至不去认真读,内心主动把它归为不会做的题目。
(3)不良的审题习惯
很多学生作题急于求成,读题时,缺乏耐心、细心,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读题时不能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如题目中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等。遇到长的题目更不能完整的把它读完,断章取义,遇到不认识的字时,随便猜测,而不去认真的朗读思考。
二.教给孩子有效的审题方法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中高年级学生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
1、认真仔细,读准确。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司空见惯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低年级的学生识字少,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我要求学生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2、咬文嚼字,读懂题。咬文嚼字就是要善于抓住阅读题、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抓住重难点是学会审题的最高境界。学生一旦能在读题的过程中能找到的重点词和关键句,并能在此处仔细品味、认真思考,从中发现文字背后的含义,便会达到融会贯通的意境。所以我要求学生要分三步读:第一遍阅读要解决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为流利阅读扫平障碍,第二遍,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画出重点词语。(以后的教学中会用到)第三遍,仔细推敲字、词、句的准确含义,已达到理解题意。只有学生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意识,我要求学生一边读题时,一边圈圈点点,把重要的字词做上记号,提醒自己注意。当然,所谓的大声朗读只能在平时的训练中进行,真正考试时只能是默读。
3、强化训练,及时鼓励。在教给审题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审题训练及热情鼓励,以培养他们和提高审题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对于圈对关键词并解答正确的学生,我还给予作业或考试卷上加分法来激励,正是基于这种多形式,多渠道的对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指导和训练,因而,所教学生的审题能力及解题的准确性都大大提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