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墓为什么要插新鲜柳枝?

 我来答
百度网友e858765
2019-03-02 · TA获得超过35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42
展开全部

1、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

柳条插进泥土即活,有强大的生命力,插到哪里,哪里成荫。柳树的生命力特别顽强,插柳插出不少柳树,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慢慢形成了清明植树的习俗。

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2、插柳避邪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取杨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人们认为柳枝有灵性,有“鬼怖木”之称,在柳条发芽的清明时节插柳可以避邪驱鬼。

在中国民间,柳枝向来被视为驱除瘟疫的象征,据说这一说法源于佛教,佛教经典《灌顶经》所载,禅拉比丘曾以柳枝咒龙,观音则一手托净瓶,一手拿柳枝,以柳枝沾净瓶中的水向人间抛洒甘露,驱病消灾。受此影响,中国人便以柳为驱邪消灾的吉祥物,称其为“鬼怖木”。

清明,古人以为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因此又称鬼节,而清明又正值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以辟邪了。

3、对介子推的怀念的

传说,当年晋文公和群臣徒步登山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纪念,群臣纷纷效仿,相沿成习。清明戴柳,便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了。

清明戴柳,除了辟邪禳灾、祈福迎祥之用外,还有纪年华之义。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之说。这是因为青青春柳,有象征青春之意,特别是妇女戴柳,有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展资料:

(1)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留下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

清明节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

清明节的名称来由得名于节气,与此时天象物侯的特点有关。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生气始盛,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洁齐而清明。

《淮南子·天文训》中讲:“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文中的“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气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期内。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2)

(2)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清明祭祖,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流传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一直到唐朝才开始盛行。而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扫墓,如上海、杭州、福建莆田、德化、永春、安溪、广东潮汕、海南、昆明等地方,福建其他地方风俗各异,扫墓时间并不统一。

哦草3877
2013-08-24 · 超过65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42
采纳率:61%
帮助的人:52.4万
展开全部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然后将墓地的杂草除掉,为坟墓抔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在两千多年前,晋文公重耳经过十九年的流亡生活,终于回国即位,他在论功行赏时,每个人都有了份,却忘了一个功臣介子推,《左传》上说:“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緜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介子推曾一直紧跟晋文公,在流亡途中还割过股肉给晋文公充饥,功高至伟、清高耿直却“功不言禄” 。他见晋国新立,百事待兴,就和母亲隐居到绵山里。后来晋文公要亲自去山里找他,茫茫绵山无从寻找。想到介子推乃大孝之人,就采取“烧三放一”的方式焚火烧山,结果是介子推与母亲抱木而死。晋文公做了这蠢事后懊悔不已,便拿绵山做了祭祀介子推的地方,来纠错扬善。这一天正好是清明节令的头一天,便定为祭日,并禁止人们是日举火,一律吃冷饭冷菜,于是有寒食之俗,也就称为寒食节。 汉代寒食节要一个月,到晋朝正式定为3天,而且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吃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因为寒食节与清明时间重叠,寒食节逐步与清明合并了。 原来其中有一个美丽感人的典故。 晋文公火烧绵山,发现介子推与母亲抱在一棵烧枯的柳树上。晋文公将介子推母子厚葬于绵山,次年祭奠介子推时,突然发现介子推母子环抱的柳树长出了新枝,柳枝青翠欲滴、绵绵悠长,指向介子推的墓地。晋文公认为枯树出新枝,是介子推灵魂显灵,便折些柳枝,墓上插一些,王宫里供奉一些,借以纪念介子推。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 ,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唐朝诗人韩翃《寒食》诗云:“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宋之问《途中寒食》诗云: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都是折柳插柳扫魔的描绘。 千百年来,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流域广大地区一直沿用清明扫墓“墓插柳枝,家挂柳条”的习俗,使刚刚返青的柳树受到巨大的伤害。近来,大多数人采取“清明植树,鲜花代柳”的文明方式祭奠先人,开创清明祭祖新风。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