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中学生早恋问题
8个回答
展开全部
如何正确看孩子早恋:
1、首先要明确一点,13岁时孩子就开始进入青春期,这个阶段里对异性有好感是正常的,如果没有那才是有问题。曾有位当军官的父亲,在孩子青春期时严厉禁止儿子和异性交往,结果儿子32岁的时候还不会谈恋爱,见到女孩子就面红耳赤。
2、其次确认一下,孩子究竟真的恋爱了还是仅仅对异性有好感。多数情况下孩子只是对对方有朦胧的好感而已; 如果真的恋爱了,这时首先应该开心一下:你的孩子很有魅力,这么早就能够吸引人了,接下来再教会孩子如何和异性相处。大多情况下孩子之间的爱情比较幼稚, 如果真的“恋”上了,反而往往会迅速发现对方的缺点,这时他们自己都会主动要求“分手”。
3、然后委婉地表明你的期望:无论如何不要落下学习,综合素质也能够继续发展,并表明你对孩子的信任,相信他(她)会处理好恋爱和学习的关系。这种信任会让孩子对你感激而不是怨恨;并往往会促使他们开始像一个“大人”一样思考。
4、给孩子一段时间,如果时间到了,他(她)仍然沉溺与恋爱之中并影响了成绩,就要采取一定措施:和他(她)认真沟通一次,让他(她)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的爱:那是要对对方负责的,是以结婚为目的的,而且是需要一定的能力、一定的基础的等。
5、要自然而严肃地和孩子达成协议:无论感情多深,绝不能发生性行为。也可以借机进行一次性教育,让他(她)明白冲动是要付出代价的。
6、家长本身要善于自我放松、自我调节,要处理好工作和休闲的关系,自己首先拥有好心情,才能尽量避免影响孩子,才能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保持清醒冷静。以身作则往往会比空洞的说教拥有更好的效果。
1、首先要明确一点,13岁时孩子就开始进入青春期,这个阶段里对异性有好感是正常的,如果没有那才是有问题。曾有位当军官的父亲,在孩子青春期时严厉禁止儿子和异性交往,结果儿子32岁的时候还不会谈恋爱,见到女孩子就面红耳赤。
2、其次确认一下,孩子究竟真的恋爱了还是仅仅对异性有好感。多数情况下孩子只是对对方有朦胧的好感而已; 如果真的恋爱了,这时首先应该开心一下:你的孩子很有魅力,这么早就能够吸引人了,接下来再教会孩子如何和异性相处。大多情况下孩子之间的爱情比较幼稚, 如果真的“恋”上了,反而往往会迅速发现对方的缺点,这时他们自己都会主动要求“分手”。
3、然后委婉地表明你的期望:无论如何不要落下学习,综合素质也能够继续发展,并表明你对孩子的信任,相信他(她)会处理好恋爱和学习的关系。这种信任会让孩子对你感激而不是怨恨;并往往会促使他们开始像一个“大人”一样思考。
4、给孩子一段时间,如果时间到了,他(她)仍然沉溺与恋爱之中并影响了成绩,就要采取一定措施:和他(她)认真沟通一次,让他(她)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的爱:那是要对对方负责的,是以结婚为目的的,而且是需要一定的能力、一定的基础的等。
5、要自然而严肃地和孩子达成协议:无论感情多深,绝不能发生性行为。也可以借机进行一次性教育,让他(她)明白冲动是要付出代价的。
6、家长本身要善于自我放松、自我调节,要处理好工作和休闲的关系,自己首先拥有好心情,才能尽量避免影响孩子,才能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保持清醒冷静。以身作则往往会比空洞的说教拥有更好的效果。
展开全部
青少年很容易早恋,当今社会,青少年早恋更是司空见惯了。比如青少年在一起牵手、甚至有一些亲密的动作,心里话喜欢对唯一的异性去讲等等。我们都基本定为早恋。这是家长随意的、不合理的判断而已。
那么,早恋是什么?首先,这个词语就有问题。所谓的恋应该是男女之间的感情。是爱情的范畴。不一定以结婚为目的,但是,一定是在爱情范畴内的。其实,青少年的早恋不是爱情范畴的,而是属于友谊范畴的。这点我需要详细说明:
1、友谊是相互之间的好感,欣赏,敬佩。爱情是比友谊更加强烈的、带有占有对方、想生生死死和对方在一起的强烈的感情。具有排他性、独占性、唯一性。就对这一个人喜欢的不得了。
我们看青少年所谓的早恋。许多青少年朋友说:“我喜欢某某人,因为她学习好、爱劳动、人缘好。我喜欢某某,是因为他长的帅气,能保护我,爱护我”。这里显示的是对异性的欣赏、相互之间的好感。最多只是在友谊基础上增加了要和对方发生肢体接触的想法而已。
而爱情呢?是独占性的、排他性的、唯一性的。只针对自己喜欢的这一个异性。而青少年的早恋往往是对别的同学也有好感。不是只对一个人有好感。
那么,早恋是什么?首先,这个词语就有问题。所谓的恋应该是男女之间的感情。是爱情的范畴。不一定以结婚为目的,但是,一定是在爱情范畴内的。其实,青少年的早恋不是爱情范畴的,而是属于友谊范畴的。这点我需要详细说明:
1、友谊是相互之间的好感,欣赏,敬佩。爱情是比友谊更加强烈的、带有占有对方、想生生死死和对方在一起的强烈的感情。具有排他性、独占性、唯一性。就对这一个人喜欢的不得了。
我们看青少年所谓的早恋。许多青少年朋友说:“我喜欢某某人,因为她学习好、爱劳动、人缘好。我喜欢某某,是因为他长的帅气,能保护我,爱护我”。这里显示的是对异性的欣赏、相互之间的好感。最多只是在友谊基础上增加了要和对方发生肢体接触的想法而已。
而爱情呢?是独占性的、排他性的、唯一性的。只针对自己喜欢的这一个异性。而青少年的早恋往往是对别的同学也有好感。不是只对一个人有好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分析中学生早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学生的早恋往往是情感强烈,认识模糊。相爱的原因往往极其简单,没有牢固的思想基础,比如有的是受对异性的好奇心、神秘感的驱使;有的是以貌取人,为对方的外表风度所吸引;有的是羡慕对方的知识和才能;有的是由于偶然的巧遇对对方产生好感,等等。他们没有认识到思想感情的一致是真正爱情的基础,观念、信念、情操是否一致是决定爱情能否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中学生思想未定型,他们不可能对这些复杂的因素有科学、深刻的思考,也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和对方在这些方面是否真正一致。中学生的早恋好比驶入大海的没有罗盘、没有舵的航船,随时隐伏着触礁沉没的危险。所以,中学生的早恋,不仅成功率极低,而且意志薄弱者还可能铸成贻害终身的罪错。
二、尊重关心,正面疏导
对于早恋的学生,绝对不能加以歧视,要理解尊重他们的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赢得他们的信任,以关怀爱护的态度亲近他们、帮助他们。没有这种“教育爱”作为纽带,师生之间的心灵就无法沟通,本已闭得紧紧的学生的心扉将封锁得更加严密。有的班主任视学生早恋为“大逆不道”,一旦发现哪个学生有早恋行为就采取“紧急措施”,如公开点名批评或虽不点名实有所指的暗示批评,勒令检查扣压信件,限期断交,等等,甚至动辄斥之为“作风不正派”、“思想品质不好”,或用讥讽挖苦的语言当众羞辱学生,或向家长告状,借家长之手严加管教。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办法,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正陷入早恋迷途的学生感到压抑和苦闷,可能促使个别认识模糊、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为“殉情”而轻生,为“私奔”而出走,更多的学生则出于逆反心理,越是反对,态度越坚决,越是禁止,谈得越热火。
中学生的身心发育差异很大,又都处于性的敏感期,因此,对早恋者的教育不宜在班级集体中公开进行。公开的批评教育会伤害早恋学生的自尊心,给他们造成思想上的压力,使他们产生对集体的离心力,在集体中的孤独、冷漠的感受会间接地强化他们的性欲冲动。另外,公开的批评教育也会使其他学生出于好奇心理而妄加猜测或议论纷纷,这就会成为产生早恋行为的诱因之一。有的学生原先只有那么一点儿“意思”。经过同学们的纷纷议论,可能“弄假成真”地认真谈起来。
班主任在发现学生有早恋迹象,或经过认真观察确认学生是在早恋时,一般不要急于去处理,而先要冷静地进行一番分析,根据该生的性格特点,考虑教育帮助的方案,避开众人,个别施教,尊重学生的隐私,严格保守秘密。可以个别谈心,也可能在符合学生本人意愿的前提下通过日记、书信等说“悄悄话”。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是必要的,目的在于说服家长教育孩子时不斥责、不辱骂,使家长和孩子之间心地相融,信任谅解,和学校教育取得密切的配合。因为在和学生的接触谈心中我了解到,现在的学生的早恋更多的是出于尝试,寻找刺激,出于虚荣等。交往的随意性和游戏性是其特征。其实学生在中学阶段对异性的好感非常正常,教师不能在男女学生的频繁接触中轻易去判断是谈恋爱,而应与学生细细分析早恋利弊,争取减少对学业的影响,尽力完善人格。处在萌芽阶段状态的就“掐死”为好,不能断交就加以节制,认识清楚就避免接触,一般我都和学生共同探讨,少告诉家长,不对外宣扬,尽力和平解决。因此,给予关注,给予重视,多方引导,以心交心,是解决学生棘手问题的最佳途径。
三、注重青春期教育。学生早恋中,很多是涉及青春期教育问题的,如对异性的身体有神秘感,对异性肌肤有刺激感,引起学生对交异性朋友感兴趣。针对这种现象,我首先做了无记名调查,发现学生很多问题是由于对性知识的缺乏而引起的,所以我采用的方法是:
1、利用班会课进行青春期性知识讲座(可分男女生)
2、对早恋学生进行性心理咨询
3、推荐一些好书让学生看,如《青春期教育知识手册》、《心理健康医生》、中学卫生常识课本等。
四、多引导学生参加有益活动。
(一)引导学生开展多项集体活动(1)注意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如辩论赛、课本剧编演、诗歌朗诵、放风筝等;(2)注意活动时的异性群体组合,活动中用小群体为单位,男女生搭配在六人以上,避免两人世界;
(二)有意识的转移学生的精力(1)让早恋的学生担任一定的班级工作,让工作驱赶他们的无聊与闲置的时间,从而引导他们从工作的乐趣中走出早恋的阴影;(2)改变别的学生对早恋学生的看法,让早恋学生多投入有益的活动,并给他们创造因接触大家而获得成功的机会,如一些班级的竞赛、社会上的业余竞赛等,使他们从成功中树立在同学中的威信,从而明白早恋带来的危害,重新摆正自己中学生的位置。早恋是指未成年学生把对异性的好感用恋爱的方式来表现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据调查,一般中学生几乎不同程度上存在早恋现象,尽管中学生早恋者仍是少数,但对他们这一年龄而言,其比例还是让人感到吃惊而且目前有早恋人数逐年增多、年龄愈来愈小的势头。中学生早恋是现实的、无法回避的教育问题,我们务必认真分析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和特点,进行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治理。
五、晓之以理,束之以规
对早恋学生不能粗暴干涉,强行拆散,也不能居高临下,严词训斥,班主任应成为学生生活道路的引路人,以平等的态度,以朋友和“参谋”的身份,晓以利害,喻以事理,帮助他们处理好关系他们终身幸福的问题。由于中学生自我克制的能力较差,在通过说服教育,学生心悦诚服的前提下,班主任可帮助学生订出自我约束的守则,并帮助督促他们自觉地履行守则,一旦形成习惯,他们便会自觉的遵守,并逐渐把目标放到学习上来。
以上是本人对早恋问题的粗浅的看法,希望通过对早恋问题的正确认识,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防止早恋问题的发生。如有不妥之处,望各位批评指正!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用平常心去面对
对于孩子早恋,其实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我们自己也是从这个时期过来的,谁的心里没有过美好的向往呢?你没有过初恋吗?只不过你的初恋很隐蔽罢了!但说实在的,初恋应该是最美好的,也是我们一生的记忆。
2、不要粗暴的对待早恋的孩子
孩子的发育有早有晚。发育早的孩子在上初中时就有可能早恋。这也是很正常的生理发育。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及早就有这个心理准备。不要一发现孩子早恋就觉得面子上过不去,给自己丢脸了等等。于是就对孩子横加干涉,或动用武力威胁孩子。
3、要给孩子讲清后果
这个时期的孩子还不能想太多的事情。他们只是在生理成长的作用下,凭着好奇心去做事。但处在这个时期的人是不可能自拔的。所以做家长的要和孩子说清这么做的后果,但坚决不要威胁。那样你只能让孩子感到在你这得不到温暖,这样他也只能去找他的恋爱对象。最后是适得其反。
4、家长要提前做好心里准备
其实谁家的孩子都得长大。所以,我们做家长的就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在孩子上初中后就要不时的跟孩子交流这个问题。没事问问他们学校是不是有搞对象的。让孩子在心理上觉得你对这个事不是很在意。同时,说的次数多了,他也可能就不那么好奇了。
5、不要太严肃
家长在同孩子谈这个事的时候不要如临大敌似的。要很轻松的去说,甚至可以在孩子高兴时跟他开个玩笑,把类似的事情说了。这样,孩子也不会太紧张,对你会很配合。
其实我们每个做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的成长。那就先调整好我们自己的心态吧!
(二)
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孩子们已经长大了,某些情感会自然而然地滋生。伴随着生理与心理上的需要,加上社会影响(启蒙),难免对异性产生“爱恋之情”。少男少女之间的特殊感受,每个成年人都经历过,因为它更多的是“自然属性”,正因为如此,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才指出“恋爱是不能禁止的”。对于这种“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需要,尊重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第二,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由于现在国家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高校的扩招,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一锤定音”决定考生命运的高考现象日渐“淡化”,若青春期阶段的学生没有明确的理想和目标,就很容易丧失学习动力,容易受到青春期成长的冲击。
第三,家庭环境。学生在青春期缺少与父母的沟通,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理解,他们很容易被同龄异性的关心所打动,陷入早恋。
第四,文艺作品的影响。有不少学生受部分文艺作品中那些风花雪月、缠绵悱恻的浪漫影响,热衷歌星、影星等的花边新闻,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追求好奇,对恋爱行为进行简单模仿。
第五,家庭及学校忽略了学生适度的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还有青春期学生因不同程度产生的性困惑、性忧虑而得不到家庭、学校的关心和理解,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反叛心理。
早恋是多方面的产物,我认为应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帮助家长正确看待子女的早恋。目前80%有“早恋”行为的青少年都与家长教育不当或父母关系出现问题有关,因此,防止孩子出现真正的“早恋”应先从家长做起。据青苹果热线近两年青春期心理咨询表明,近年热线接到的有上千条电话都是就“早恋”等思想问题进行咨询。电话中孩子反映家长不能与自己沟通而产生逆反心理或报复心理出现“早恋”,或因家庭出现问题而寻求异性温暖的电话占大多数。其中,因家庭破裂、父母关系不和、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等情况出现“早恋”的情况占大多数。了解到子女的早恋情况以后,父母不要让孩子背上心理包袱,因为恋爱是由我们无法控制的荷尔蒙决定的,跟道德、年龄无关。平时要使孩子感到父母是可以亲近和倾诉的对象,使他们心情放松,自然就不会只把心思放在某个异性朋友身上了。
第二,帮助早恋的中学生正确看待早恋。由于早恋带有隐蔽性和神秘性,一些早恋的中学生往往都是在私下接触和往来,他们自身也有一种负罪感,生怕被家长和老师知道,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班主任和家长要让孩子知道,早恋固然不对,但一旦发生,也并非做了什么坏事和错事。一个人爱别人和被别人爱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只不过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尚不成熟,现在还不具备处理恋爱、婚姻各方面的条件。如果真正的喜欢一个人,你应当在各方面完善自己,努力使自己成就一番事业,为对方创造各种通向幸福的条件,更应该为对方着想,不能因为早恋而影响对方的学习和发展。还要要引导孩子明白早恋的危害性。青春期学生早恋的最大影响就是耽误他们的学业,不可避免地分散了他们的意志和精力,致使学业成绩下降。其次,早恋必然会影响人生的奋斗目标。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积极帮助青春期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关心青春期学生的成长,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团文化,广泛地培养青春期学生的兴趣爱好,尽量提供他们参与实践,服务大众的机会。也可以告诉他们:这是你们在真正的恋爱开始以前进行的热身。你们可以当它是一颗糖果,但绝对不能代替你们眼下的正餐。生活里有很多比爱情重要的东西等着你们去做。有一个比喻,现在你们正在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里,窗外的景色很美,但是如果你下车浏览景色,你就再也赶不上这趟列车了。
第三,帮助学生学会正常的异性交往。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交往广泛、自然,要孩子和异性公开交往、群体交往,他就不会对个别的异性产生过分的好感。虽然同龄人有谈恋爱的情况,但是家长不要断然让孩子和谈恋爱的同学绝交。因为同龄人的带动力非常大,这种带动力量比家长和老师都要大。家长应该采取宽松的态度,让孩子自然地选择,是否跟着感觉走,还是不进入恋爱的状态,在选择中确立自我。老师和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充分的信息和建议,帮助孩子自己判断:这样做究竟对不对、该不该、值不值。比起他律,自律的效果会更显著、更持久,也是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所以在指导男女生交往的过程中,我强调了三点:一是强调男女生的集体交往,反对个别交往,个别约会。二是在交往过程中注意掌握一个“度”,既不必过分拘谨,也不可过分随便;不可过分冷淡,也不可过分亲昵;不可过分严肃,也不可过分卖弄。总之应该与同性交往一样,做到真诚坦率、落落大方,同时也注意男女有别。
第四,帮助早恋的孩子走出困境。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孩子内心充满希望和幻想,他们的内心世界很精彩,可是又不愿表露。这时如果得到积极的引导,他们便会打开美好而神秘的心灵之窗,让热情、才智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如果受到强制的压服,他们便会把受了伤的心灵深藏起来,让压抑、困惑相伴左右。所以,成人不应用成人的眼光看待他们,批评他们,因为孩子交朋友多数并不是成人的谈情说爱。倒不如在青春期阶段,多教给他们必要的生理和性科学的知识,使孩子们一方面大大方方地与异性交往,一方面又增加理智的意识,学会自我感情的调节与控制。我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遵循了以下几点:一是要充分理解,二是保密不加渲染;三是方式可灵活多样;四是不可捕风捉影,上纲上线,不注意方式方法。
为了孩子的一生,让“早恋”正常发育并得到教育者的合理引导吧!尊重“人”的教育,才是科学的好的教育.
早恋是青少年性心理的变化,是性心理转化为性行为的一种实践。早恋多与环境引起的早熟性兴奋和性萌发有关,一部分也与孤独、空虚、心理上缺乏支持有关。初中生早恋现象比较普遍,有人曾做过抽样调查,中学生有早恋史的初中生占14.9%,其中有恋爱经历的学生,初中生占16.7%。时代的发展,使青少年在生理上过早地走向成熟,也使他们过早地告别了天真烂熳、无忧无虑、欢乐明朗的少年时代,在初中阶段便早早迎来了充满活力,骚动神秘的青春期。由于情窦初开,相互间有一种情感上的吸引,有彼此接近的需要,对异性的注意也越来越强烈,这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相互不断交往和彼此好感的基础上,可能会出现爱情的萌芽──“中学生恋爱”(早恋)现象。
(三)及早进行爱情教育是解决早恋的根本途径
现在,“早恋”已成为两代人间一个最敏感的话题。孩子们困惑,家长们忧心忡忡。其实,“早恋”的提法是不正确的,既然是“恋”,就没有一个时间上或期限上的限定。确切地说,中学生之所以不适宜恋爱,并非他们处在一个过早的年龄阶段,而是他们处于一个尴尬的时期??生理已经成熟,心理还很幼稚的时期。有人拿“早恋”的个例来简单说明早恋的利弊是草率的,他们无非就是对学习是否受到影响为衡量标准,而这种标准恰恰忽略了作为情感问题的深层的道德标准。
如果把心理未成熟的青少年比做青苹果,那么我们要做的是,用爱情教育的营养滋补它,让它在树干的枝叶间正常地发育而自然走向成熟。我们的爱情教育可以滋养孩子们尚未成熟的心智,给它提供一个可以健康成长的环境。爱情教育就是保护青苹果不至于落地,而让它在果树的躯干上继续汲取营养,等待成熟的一刻。因此,当我们面对早恋束手无策时,其实就应该想到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音,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他让我们知道,与每一个孩子的那根独特的琴弦对准音调,是需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去聆听和调试的。而这颗敏感的心只能来自爱的滋养、情的陶冶。可以说,在爱情教育的过程中,面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灵世界,在我们教师对自己心中琴弦的不断调试中,才能产生和孩子们心灵的共鸣,而爱情教育的目的就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爱情教育不仅仅是面对“早恋”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办法,它还有更多更深远的意义,它不是去教孩子们如何谈情说爱,而是教孩子们如何在做人的过程中去拥有人世间这份美好的感情,去获得幸福的人生。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们有着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那我们就不是简单地去阻止所谓的“早恋”的发生,而应该热情地去面对孩子们这个时期出现的情感困惑,引导他们去思考爱情这样一个严肃的情感课题。
(四)
理性对待早恋
说起父母教育孩子时最头疼的事,莫过于“早恋”了。只要孩子一跟“早恋”这个字眼沾上边,父母就视为天塌地陷,采取“紧急措施”,如公开批评、勒令检查、扣压信件、限期断交等等,甚至动辄斥之为“作风不正派”、“思想品质不好”,或用讥讽挖苦的语言当众羞辱孩子,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办法,极大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正陷入早恋迷途的孩子感到压抑和苦闷,可能促使个别认识模糊、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孩子为“殉情”而轻生,为“私奔”而出走,更多的则出于逆反心理,越是反对,态度越坚决,越是禁止,谈得越热火。青春期情感的萌动其实是正常的事情,父母大可不必谈“早恋”色变。对于孩子的早恋,父母要以理性的态度去面对,以平常心处之,不夸大它的严重性,不伤害孩子纯真的感情,当然也不可小视它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的不利影响。要多给孩子一份关心,鼓励他们将眼光放远,从而走出早恋的迷雾。
对于早恋,父母对它要有一个动态的把握,要能够根据早恋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指导和帮助。
第一个阶段是“朦胧期”。女孩子从九岁到十一岁左右,男孩子从十岁到十二岁左右,是性意识和性爱的朦胧期。此时男孩、女孩对性别差异敏感。在一起感到拘束、害羞,往往采取疏远和躲避的态度。而对成年的异性,又往往表现出过分的亲昵和依恋。要引导处在“朦胧期”的孩子正视自己的性别角色,在与异性同龄孩子的交往中要大方、诚恳,克服拘束、害羞心理。而与成年异性交往,不宜过分亲昵。父亲对于女儿,母亲对于儿子要特别注意,适度亲近,不要过分,以免造成不良倾向。
第二个阶段是“爱慕期”。女孩子从十一岁到十三岁左右,男孩子从十二岁到十四岁左右。这时的男孩、女孩之间互相观察、欣赏的兴趣增加,注意异性的谈话、表情、动作,而且开始注意自己的服饰、举止,想给异性留下好印象。对于异性之间的接触,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在情爱上浮想联翩。然而,此时异性之间的好感是泛泛的,没有具体对象。父母要教育处在“爱慕期”孩子尊重异性和自我尊重,注意自身的仪表和文明礼貌,多关心班级集体的事情,为集体出力,男女同学坦诚合作。
第三个阶段是“初恋期”。女孩子从十三岁到十五岁左右,男孩子从十四岁到十六岁左右。这时,男孩、女孩在年龄相近的异性中,发现较喜爱的对象,给予特别的注意与关心,寄予特别的期待。感情上希望多接触、多交往,但理智上又有种种顾虑。父母要教育引导“初恋期”的孩子多参与群体活动,尽量减少与异性同学单独接触的机会,特别是不要跟某一位异性同学过多地单独接触,避免萌发初恋之情,牵动精力,影响学业和全面发展。教育孩子与异性交往时注意自己言行,不随便逗闹,不动手动脚。 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的引导。如果我们强化了正确人生观的指导,就有可能抑制由性需要带来的可能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在发现孩子有早恋迹象,或经过认真观察确认孩子是在早恋时,一般不要急于去处理,而先要冷静地进行一番分析,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考虑教育帮助的方案,避开众人,个别施教,尊重孩子的隐私,严格保守秘密。可以个别谈心,也可在符合孩子本人意愿的前提下通过日记、书信等说“悄悄话”,往往效果会更好。
第四个阶段是“钟情期”。这个阶段一般发生在孩子上高中的时候。男孩子比女孩子要晚一些。这时,往往会出现“痴情男女”,他们一但倾心相爱,便不顾一切。由于涉世未深,对人生没有充分认识,往往陷入其中而难以自拔。一旦受挫,又会意志消沉,产生厌世心理。有的还可能走上放纵自己的道路或者轻生。 这时候家长要想办法教会孩子识别他人,特别是识别异性的方法。人说初恋是美妙的,是少男少女的游戏。在孩子们眼里,初恋的对象是不可能再好的完人,其原因在于对异性的特殊感情蒙蔽了真实。因此教给孩子如何摆脱微妙情绪的影响去识别异性,并鼓励他们结交更多的异性,有助于辨识异性和把握自己。这方面的教育以社会见闻和小说故事为好。
爱情是一种复杂的高级情感活动,甚至可以说是一门艺术,拥有它的人应该具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而青少年身心发育均不成熟,自制力差,很难驾驭这种感情,很多因此而影响学习。知识是孩子创造美好未来的基础。因此,发生在孩子学识奠基阶段的早恋,从某种意义上说,会影响孩子的前途。然而随着“性早熟”现象的产生,孩子生理上的变化加速,导致发育中的孩子产生强烈的性冲动和性要求,孩子们的心理发育又不曾与生理发育同步而行,孩子们的意志还是如此薄弱,分辨是非的能力也很差,极容易感情冲动,发生越轨行为。越轨行为有可能导致早孕,这尤其会对少女的身心产生严重的危害。
家长要特别关注“钟情期”的孩子,要引导处在“钟情期”的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和集体生活,用意志克服自己与异性交往的感情需要,树立高尚的人生目标,做有远大抱负的青年人。
当越来越多的学生“早恋”时,家长千万不要拳打脚踢,施加重压,这样只能适得其反。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从内心深处,而不是仅从行为表现去看的话,早恋对青少年是正常的,家长不必把它看成大逆不道的滔天大罪。高压会带来严重后果。在对待孩子早恋的问题上,导远比堵更为重要。
(五) 如何对待中学生“早恋”
一、“早恋”现象的成因及行为表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随着性生理的变化,性心理也必然发生复杂的变化。中学阶段正是十三、四到十七、八岁的时候,人生经历了“第二次诞生”,心理接受了第二次“断乳”。中学生的性生理的萌发与逐渐成熟,引起了性心理的变化,也给不少学生带来了苦恼。特别是有些青少年学生受社会上某些不良影响的侵袭,则很容易受到不良性意识的诱或。有的学生看了有关异性生理的书刊,由此浮想联翩;有的男生为博得女同学的好感,热衷于扮演“保护人”角色,显示自己的“英雄气慨”;有的女生随着令人羞涩初期的来潮,在经过一段惊喜、害羞、傍徨的心理过程之后,产生了一种朦胧的交友渴望。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到学生由于进入青春期,不但产生了青春期的新奇感,甚至产生了生理冲动与体验欲望,他们开始注意异性,亲近异性,容易产生爱慕和追求的情感,出现了一系列的思想问题。
尤其处于开放、改革最早、商品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地区,中学生更趋于提前进入青春期,他们接受的信息量大,对青春、友谊和爱情的信息特别敏感。改革开放,无疑给两个文明建设带来巨大成就,然而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一是商业文化充斥街头,商业文化的特点之一是煽情,诸如红唇烈焰的镜头,充满着爱恶和浪漫;撕肝裂肺的爱情故事,令青少年无心头撞鹿、脸红耳热而产生少许神往;那心痛得死去活来的流行歌曲,使他们听得如痴如醉,如在一片爱的海洋里飘浮。
而他们的父母呢?整天忙于生计奔波劳碌,又有多少时间去关心他们看些什么,听些什么呢?也没有多少时间顾得上与他们交流思想感情,说说心里话,给予积极引导。许多父母往往是看一下成绩单,留下人民币若干,又匆匆出门去了。辨别是非能力还不是那么强的中学生,其免疫力毕竟有限,很多时候又得不到家长的有效的保护和引导。面对着灯红酒绿的诱惑,影视的刺激,小说的渲染,成年人不检点的行为的负面影响等不利因素,这就形成了新时期中学生“生理早熟,心理不成熟这一特点,男女生出于座位相邻,或性格接近,或爱好相同,情趣相投等缘故,还有些是外貌的吸引,彼此间的接近,容易产生“早恋”行为。
中学生的“早恋”行为,往往从互相接近交谈,发展到递纸条、写信,“互相倾慕”,再而发展到两人密切往来,结伴游玩,暗中幽会等,个别甚至发展到不堪设想的严重行为。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的必要性。及时抛出坚实的缆绳,系住迷失方向的小船;架起温馨的小桥,把豆寇年华的心,从青天过渡到夏天。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性生理、性心理和人生观的教育,并使知识成为学生抵抗不良影响的抗体,奋发向上的动力,从而帮助青少年学生预防“早恋”行为,顺利渡过青春期。
二、“早恋”现象的预防
“早恋”,并不是洪水猛兽,用不着惊慌失措,更用不着大呼小叫,采取一些“专政”手段。“早恋”现象的出现,固然离不开社会、家庭因素,但更离不开心理、思想因素。为此,解决学生的“早恋”问题应着重从心理、思想因素入手,去了解情况,和学生沟通,理解学生;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你,感觉到你对他们的爱护。这样,用耐心,爱心去化解学生心中的坚冰,问题才能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正如丁有宽说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就是付出爱心的职业,因而它才显得神圣、伟大!
对于孩子早恋,其实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我们自己也是从这个时期过来的,谁的心里没有过美好的向往呢?你没有过初恋吗?只不过你的初恋很隐蔽罢了!但说实在的,初恋应该是最美好的,也是我们一生的记忆。
2、不要粗暴的对待早恋的孩子
孩子的发育有早有晚。发育早的孩子在上初中时就有可能早恋。这也是很正常的生理发育。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及早就有这个心理准备。不要一发现孩子早恋就觉得面子上过不去,给自己丢脸了等等。于是就对孩子横加干涉,或动用武力威胁孩子。
3、要给孩子讲清后果
这个时期的孩子还不能想太多的事情。他们只是在生理成长的作用下,凭着好奇心去做事。但处在这个时期的人是不可能自拔的。所以做家长的要和孩子说清这么做的后果,但坚决不要威胁。那样你只能让孩子感到在你这得不到温暖,这样他也只能去找他的恋爱对象。最后是适得其反。
4、家长要提前做好心里准备
其实谁家的孩子都得长大。所以,我们做家长的就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在孩子上初中后就要不时的跟孩子交流这个问题。没事问问他们学校是不是有搞对象的。让孩子在心理上觉得你对这个事不是很在意。同时,说的次数多了,他也可能就不那么好奇了。
5、不要太严肃
家长在同孩子谈这个事的时候不要如临大敌似的。要很轻松的去说,甚至可以在孩子高兴时跟他开个玩笑,把类似的事情说了。这样,孩子也不会太紧张,对你会很配合。
其实我们每个做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的成长。那就先调整好我们自己的心态吧!
(二)
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孩子们已经长大了,某些情感会自然而然地滋生。伴随着生理与心理上的需要,加上社会影响(启蒙),难免对异性产生“爱恋之情”。少男少女之间的特殊感受,每个成年人都经历过,因为它更多的是“自然属性”,正因为如此,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才指出“恋爱是不能禁止的”。对于这种“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需要,尊重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第二,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由于现在国家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高校的扩招,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一锤定音”决定考生命运的高考现象日渐“淡化”,若青春期阶段的学生没有明确的理想和目标,就很容易丧失学习动力,容易受到青春期成长的冲击。
第三,家庭环境。学生在青春期缺少与父母的沟通,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理解,他们很容易被同龄异性的关心所打动,陷入早恋。
第四,文艺作品的影响。有不少学生受部分文艺作品中那些风花雪月、缠绵悱恻的浪漫影响,热衷歌星、影星等的花边新闻,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追求好奇,对恋爱行为进行简单模仿。
第五,家庭及学校忽略了学生适度的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还有青春期学生因不同程度产生的性困惑、性忧虑而得不到家庭、学校的关心和理解,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反叛心理。
早恋是多方面的产物,我认为应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帮助家长正确看待子女的早恋。目前80%有“早恋”行为的青少年都与家长教育不当或父母关系出现问题有关,因此,防止孩子出现真正的“早恋”应先从家长做起。据青苹果热线近两年青春期心理咨询表明,近年热线接到的有上千条电话都是就“早恋”等思想问题进行咨询。电话中孩子反映家长不能与自己沟通而产生逆反心理或报复心理出现“早恋”,或因家庭出现问题而寻求异性温暖的电话占大多数。其中,因家庭破裂、父母关系不和、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等情况出现“早恋”的情况占大多数。了解到子女的早恋情况以后,父母不要让孩子背上心理包袱,因为恋爱是由我们无法控制的荷尔蒙决定的,跟道德、年龄无关。平时要使孩子感到父母是可以亲近和倾诉的对象,使他们心情放松,自然就不会只把心思放在某个异性朋友身上了。
第二,帮助早恋的中学生正确看待早恋。由于早恋带有隐蔽性和神秘性,一些早恋的中学生往往都是在私下接触和往来,他们自身也有一种负罪感,生怕被家长和老师知道,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班主任和家长要让孩子知道,早恋固然不对,但一旦发生,也并非做了什么坏事和错事。一个人爱别人和被别人爱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只不过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尚不成熟,现在还不具备处理恋爱、婚姻各方面的条件。如果真正的喜欢一个人,你应当在各方面完善自己,努力使自己成就一番事业,为对方创造各种通向幸福的条件,更应该为对方着想,不能因为早恋而影响对方的学习和发展。还要要引导孩子明白早恋的危害性。青春期学生早恋的最大影响就是耽误他们的学业,不可避免地分散了他们的意志和精力,致使学业成绩下降。其次,早恋必然会影响人生的奋斗目标。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积极帮助青春期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关心青春期学生的成长,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团文化,广泛地培养青春期学生的兴趣爱好,尽量提供他们参与实践,服务大众的机会。也可以告诉他们:这是你们在真正的恋爱开始以前进行的热身。你们可以当它是一颗糖果,但绝对不能代替你们眼下的正餐。生活里有很多比爱情重要的东西等着你们去做。有一个比喻,现在你们正在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里,窗外的景色很美,但是如果你下车浏览景色,你就再也赶不上这趟列车了。
第三,帮助学生学会正常的异性交往。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交往广泛、自然,要孩子和异性公开交往、群体交往,他就不会对个别的异性产生过分的好感。虽然同龄人有谈恋爱的情况,但是家长不要断然让孩子和谈恋爱的同学绝交。因为同龄人的带动力非常大,这种带动力量比家长和老师都要大。家长应该采取宽松的态度,让孩子自然地选择,是否跟着感觉走,还是不进入恋爱的状态,在选择中确立自我。老师和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充分的信息和建议,帮助孩子自己判断:这样做究竟对不对、该不该、值不值。比起他律,自律的效果会更显著、更持久,也是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所以在指导男女生交往的过程中,我强调了三点:一是强调男女生的集体交往,反对个别交往,个别约会。二是在交往过程中注意掌握一个“度”,既不必过分拘谨,也不可过分随便;不可过分冷淡,也不可过分亲昵;不可过分严肃,也不可过分卖弄。总之应该与同性交往一样,做到真诚坦率、落落大方,同时也注意男女有别。
第四,帮助早恋的孩子走出困境。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孩子内心充满希望和幻想,他们的内心世界很精彩,可是又不愿表露。这时如果得到积极的引导,他们便会打开美好而神秘的心灵之窗,让热情、才智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如果受到强制的压服,他们便会把受了伤的心灵深藏起来,让压抑、困惑相伴左右。所以,成人不应用成人的眼光看待他们,批评他们,因为孩子交朋友多数并不是成人的谈情说爱。倒不如在青春期阶段,多教给他们必要的生理和性科学的知识,使孩子们一方面大大方方地与异性交往,一方面又增加理智的意识,学会自我感情的调节与控制。我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遵循了以下几点:一是要充分理解,二是保密不加渲染;三是方式可灵活多样;四是不可捕风捉影,上纲上线,不注意方式方法。
为了孩子的一生,让“早恋”正常发育并得到教育者的合理引导吧!尊重“人”的教育,才是科学的好的教育.
早恋是青少年性心理的变化,是性心理转化为性行为的一种实践。早恋多与环境引起的早熟性兴奋和性萌发有关,一部分也与孤独、空虚、心理上缺乏支持有关。初中生早恋现象比较普遍,有人曾做过抽样调查,中学生有早恋史的初中生占14.9%,其中有恋爱经历的学生,初中生占16.7%。时代的发展,使青少年在生理上过早地走向成熟,也使他们过早地告别了天真烂熳、无忧无虑、欢乐明朗的少年时代,在初中阶段便早早迎来了充满活力,骚动神秘的青春期。由于情窦初开,相互间有一种情感上的吸引,有彼此接近的需要,对异性的注意也越来越强烈,这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相互不断交往和彼此好感的基础上,可能会出现爱情的萌芽──“中学生恋爱”(早恋)现象。
(三)及早进行爱情教育是解决早恋的根本途径
现在,“早恋”已成为两代人间一个最敏感的话题。孩子们困惑,家长们忧心忡忡。其实,“早恋”的提法是不正确的,既然是“恋”,就没有一个时间上或期限上的限定。确切地说,中学生之所以不适宜恋爱,并非他们处在一个过早的年龄阶段,而是他们处于一个尴尬的时期??生理已经成熟,心理还很幼稚的时期。有人拿“早恋”的个例来简单说明早恋的利弊是草率的,他们无非就是对学习是否受到影响为衡量标准,而这种标准恰恰忽略了作为情感问题的深层的道德标准。
如果把心理未成熟的青少年比做青苹果,那么我们要做的是,用爱情教育的营养滋补它,让它在树干的枝叶间正常地发育而自然走向成熟。我们的爱情教育可以滋养孩子们尚未成熟的心智,给它提供一个可以健康成长的环境。爱情教育就是保护青苹果不至于落地,而让它在果树的躯干上继续汲取营养,等待成熟的一刻。因此,当我们面对早恋束手无策时,其实就应该想到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音,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他让我们知道,与每一个孩子的那根独特的琴弦对准音调,是需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去聆听和调试的。而这颗敏感的心只能来自爱的滋养、情的陶冶。可以说,在爱情教育的过程中,面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灵世界,在我们教师对自己心中琴弦的不断调试中,才能产生和孩子们心灵的共鸣,而爱情教育的目的就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爱情教育不仅仅是面对“早恋”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办法,它还有更多更深远的意义,它不是去教孩子们如何谈情说爱,而是教孩子们如何在做人的过程中去拥有人世间这份美好的感情,去获得幸福的人生。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们有着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那我们就不是简单地去阻止所谓的“早恋”的发生,而应该热情地去面对孩子们这个时期出现的情感困惑,引导他们去思考爱情这样一个严肃的情感课题。
(四)
理性对待早恋
说起父母教育孩子时最头疼的事,莫过于“早恋”了。只要孩子一跟“早恋”这个字眼沾上边,父母就视为天塌地陷,采取“紧急措施”,如公开批评、勒令检查、扣压信件、限期断交等等,甚至动辄斥之为“作风不正派”、“思想品质不好”,或用讥讽挖苦的语言当众羞辱孩子,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办法,极大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正陷入早恋迷途的孩子感到压抑和苦闷,可能促使个别认识模糊、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孩子为“殉情”而轻生,为“私奔”而出走,更多的则出于逆反心理,越是反对,态度越坚决,越是禁止,谈得越热火。青春期情感的萌动其实是正常的事情,父母大可不必谈“早恋”色变。对于孩子的早恋,父母要以理性的态度去面对,以平常心处之,不夸大它的严重性,不伤害孩子纯真的感情,当然也不可小视它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的不利影响。要多给孩子一份关心,鼓励他们将眼光放远,从而走出早恋的迷雾。
对于早恋,父母对它要有一个动态的把握,要能够根据早恋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指导和帮助。
第一个阶段是“朦胧期”。女孩子从九岁到十一岁左右,男孩子从十岁到十二岁左右,是性意识和性爱的朦胧期。此时男孩、女孩对性别差异敏感。在一起感到拘束、害羞,往往采取疏远和躲避的态度。而对成年的异性,又往往表现出过分的亲昵和依恋。要引导处在“朦胧期”的孩子正视自己的性别角色,在与异性同龄孩子的交往中要大方、诚恳,克服拘束、害羞心理。而与成年异性交往,不宜过分亲昵。父亲对于女儿,母亲对于儿子要特别注意,适度亲近,不要过分,以免造成不良倾向。
第二个阶段是“爱慕期”。女孩子从十一岁到十三岁左右,男孩子从十二岁到十四岁左右。这时的男孩、女孩之间互相观察、欣赏的兴趣增加,注意异性的谈话、表情、动作,而且开始注意自己的服饰、举止,想给异性留下好印象。对于异性之间的接触,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在情爱上浮想联翩。然而,此时异性之间的好感是泛泛的,没有具体对象。父母要教育处在“爱慕期”孩子尊重异性和自我尊重,注意自身的仪表和文明礼貌,多关心班级集体的事情,为集体出力,男女同学坦诚合作。
第三个阶段是“初恋期”。女孩子从十三岁到十五岁左右,男孩子从十四岁到十六岁左右。这时,男孩、女孩在年龄相近的异性中,发现较喜爱的对象,给予特别的注意与关心,寄予特别的期待。感情上希望多接触、多交往,但理智上又有种种顾虑。父母要教育引导“初恋期”的孩子多参与群体活动,尽量减少与异性同学单独接触的机会,特别是不要跟某一位异性同学过多地单独接触,避免萌发初恋之情,牵动精力,影响学业和全面发展。教育孩子与异性交往时注意自己言行,不随便逗闹,不动手动脚。 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的引导。如果我们强化了正确人生观的指导,就有可能抑制由性需要带来的可能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在发现孩子有早恋迹象,或经过认真观察确认孩子是在早恋时,一般不要急于去处理,而先要冷静地进行一番分析,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考虑教育帮助的方案,避开众人,个别施教,尊重孩子的隐私,严格保守秘密。可以个别谈心,也可在符合孩子本人意愿的前提下通过日记、书信等说“悄悄话”,往往效果会更好。
第四个阶段是“钟情期”。这个阶段一般发生在孩子上高中的时候。男孩子比女孩子要晚一些。这时,往往会出现“痴情男女”,他们一但倾心相爱,便不顾一切。由于涉世未深,对人生没有充分认识,往往陷入其中而难以自拔。一旦受挫,又会意志消沉,产生厌世心理。有的还可能走上放纵自己的道路或者轻生。 这时候家长要想办法教会孩子识别他人,特别是识别异性的方法。人说初恋是美妙的,是少男少女的游戏。在孩子们眼里,初恋的对象是不可能再好的完人,其原因在于对异性的特殊感情蒙蔽了真实。因此教给孩子如何摆脱微妙情绪的影响去识别异性,并鼓励他们结交更多的异性,有助于辨识异性和把握自己。这方面的教育以社会见闻和小说故事为好。
爱情是一种复杂的高级情感活动,甚至可以说是一门艺术,拥有它的人应该具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而青少年身心发育均不成熟,自制力差,很难驾驭这种感情,很多因此而影响学习。知识是孩子创造美好未来的基础。因此,发生在孩子学识奠基阶段的早恋,从某种意义上说,会影响孩子的前途。然而随着“性早熟”现象的产生,孩子生理上的变化加速,导致发育中的孩子产生强烈的性冲动和性要求,孩子们的心理发育又不曾与生理发育同步而行,孩子们的意志还是如此薄弱,分辨是非的能力也很差,极容易感情冲动,发生越轨行为。越轨行为有可能导致早孕,这尤其会对少女的身心产生严重的危害。
家长要特别关注“钟情期”的孩子,要引导处在“钟情期”的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和集体生活,用意志克服自己与异性交往的感情需要,树立高尚的人生目标,做有远大抱负的青年人。
当越来越多的学生“早恋”时,家长千万不要拳打脚踢,施加重压,这样只能适得其反。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从内心深处,而不是仅从行为表现去看的话,早恋对青少年是正常的,家长不必把它看成大逆不道的滔天大罪。高压会带来严重后果。在对待孩子早恋的问题上,导远比堵更为重要。
(五) 如何对待中学生“早恋”
一、“早恋”现象的成因及行为表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随着性生理的变化,性心理也必然发生复杂的变化。中学阶段正是十三、四到十七、八岁的时候,人生经历了“第二次诞生”,心理接受了第二次“断乳”。中学生的性生理的萌发与逐渐成熟,引起了性心理的变化,也给不少学生带来了苦恼。特别是有些青少年学生受社会上某些不良影响的侵袭,则很容易受到不良性意识的诱或。有的学生看了有关异性生理的书刊,由此浮想联翩;有的男生为博得女同学的好感,热衷于扮演“保护人”角色,显示自己的“英雄气慨”;有的女生随着令人羞涩初期的来潮,在经过一段惊喜、害羞、傍徨的心理过程之后,产生了一种朦胧的交友渴望。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到学生由于进入青春期,不但产生了青春期的新奇感,甚至产生了生理冲动与体验欲望,他们开始注意异性,亲近异性,容易产生爱慕和追求的情感,出现了一系列的思想问题。
尤其处于开放、改革最早、商品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地区,中学生更趋于提前进入青春期,他们接受的信息量大,对青春、友谊和爱情的信息特别敏感。改革开放,无疑给两个文明建设带来巨大成就,然而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一是商业文化充斥街头,商业文化的特点之一是煽情,诸如红唇烈焰的镜头,充满着爱恶和浪漫;撕肝裂肺的爱情故事,令青少年无心头撞鹿、脸红耳热而产生少许神往;那心痛得死去活来的流行歌曲,使他们听得如痴如醉,如在一片爱的海洋里飘浮。
而他们的父母呢?整天忙于生计奔波劳碌,又有多少时间去关心他们看些什么,听些什么呢?也没有多少时间顾得上与他们交流思想感情,说说心里话,给予积极引导。许多父母往往是看一下成绩单,留下人民币若干,又匆匆出门去了。辨别是非能力还不是那么强的中学生,其免疫力毕竟有限,很多时候又得不到家长的有效的保护和引导。面对着灯红酒绿的诱惑,影视的刺激,小说的渲染,成年人不检点的行为的负面影响等不利因素,这就形成了新时期中学生“生理早熟,心理不成熟这一特点,男女生出于座位相邻,或性格接近,或爱好相同,情趣相投等缘故,还有些是外貌的吸引,彼此间的接近,容易产生“早恋”行为。
中学生的“早恋”行为,往往从互相接近交谈,发展到递纸条、写信,“互相倾慕”,再而发展到两人密切往来,结伴游玩,暗中幽会等,个别甚至发展到不堪设想的严重行为。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的必要性。及时抛出坚实的缆绳,系住迷失方向的小船;架起温馨的小桥,把豆寇年华的心,从青天过渡到夏天。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性生理、性心理和人生观的教育,并使知识成为学生抵抗不良影响的抗体,奋发向上的动力,从而帮助青少年学生预防“早恋”行为,顺利渡过青春期。
二、“早恋”现象的预防
“早恋”,并不是洪水猛兽,用不着惊慌失措,更用不着大呼小叫,采取一些“专政”手段。“早恋”现象的出现,固然离不开社会、家庭因素,但更离不开心理、思想因素。为此,解决学生的“早恋”问题应着重从心理、思想因素入手,去了解情况,和学生沟通,理解学生;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你,感觉到你对他们的爱护。这样,用耐心,爱心去化解学生心中的坚冰,问题才能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正如丁有宽说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就是付出爱心的职业,因而它才显得神圣、伟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0后都已经开始统治小初中了,对于孩子逐渐萌芽的早恋情绪,80后90后父母是如何对待的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