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怎样表现意境?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国画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绘画是否具有意境,这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一个极具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品种,经过上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它特有的面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轮体系。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特征之。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对于意境的营造可以说是国画家毕生都要追求的艺术境界
一、受中国古代儒道哲学思想的影响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所以,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意境理论的思想根源也是老子的哲学。
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就有了儒道思想极深的烙印。中国古代哲学对于自然的认识不同于西方哲学。中国画诞生的东晋,正是道家的玄学风靡四方的时候。道家的那种重心略物的思想,奠定了中国画甚至整个中国艺术的重表现而略再现的美学观念和基础。这不但体现在绘画上,甚至作诗为文也将天人之间的灵犀相通视为创作的最高境界。因此在中国画里没有必要去讲究画面所描绘的是哪儿,试图寻找作者的视角以及作者作画的立足点,都是对中国画的误解。因为这不是中国画的特点,中国山水画家的心中讲究的就是要容纳天地万物,才能做到吞吐自如、来去无阻。所以一个人修养的高低就直接决定了他艺术成就的高低。因此因再现的艺术而追求表现,因表现的艺术而追求再现便形成了中国画的一大特征。西方艺术则是另一番景象,他们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这样的话西方的画家就不会有中国画家的精神境界。希腊哲学家希庇阿斯就认为,美就是由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
二、书画同源
以书入画便是其重要的标准之一。书法早在唐代便成为具有绘画特征的真正的抽象艺术,以书入画被认为是绘画用笔的基本功。书体中的提按、顿挫、疾徐、裹散,讲求骨法、粗细、浓淡、干湿、刚柔、滑涩、中锋为主的审美特征,成为中国水墨画用笔的基本规范要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一篇曰: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因为采用了不同方式接受书法用笔。因而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从而使水墨构成所产生的自然形态具有了极其特殊的感情和精神因素。宋代朱长文《墨池篇》卷三中执笔五法曰:韩曰:踪不得粗于迹,点不得小于画。即是对书法形式美构成的研究。柯九思画竹子时曾经曰:画杆同篆法,画枝同行草,写叶同八分,鲁公笔法也,这充分道出了书法和绘画的关系,由于书法用笔的融入,使得笔迹在水墨画中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味,自唐代以来,这种追求书法韵律的格式美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形式美构成的一大重要特征。书画同源这一理论在中国画的教学是中非常有必要提出的,中国书法和中国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在近代黄宾虹的论著中都有很深刻的论述:作画全在用笔下苦功,力能压得住纸而后力透纸背。然用力不可过刚,过刚则枯硬。刚柔得中方是好画。用笔之法,全在书诀中,有一波三折一语,最是金丹中国画可以说是线条的艺术,线条又是中国画的依托,而中国书法又是线条的艺术,徐文长的大写意泼墨画的形成,正是以他深后的书法功底为依托,在书法中线条讲究锥划刹、漏露痕,提倡中锋用笔,所以欣赏中国画首先得了解中国的书法,中国画的实质意境就是书法的演变。
三、诗、书、画、印、四位一体构成中国画的形式要素
初看一幅中国画在画面中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画、印、书法、题跋。这就构成中国画的特征。中国画第一要素是意境。画一幅画之前首先要立意,立意的好坏决定了这幅画的成败。中国画要有诗的意境,苏东坡曾经评价王维的诗、画曰: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说出国画的意境首先要以诗为基础。比如说郑板桥画竹有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本乱崖中,千磨万仞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单从这题跋诗词上来看这就已经给我们用文字描述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把竹子那种高风亮节、虚心向上、不畏严寒的精神勾画出来,这已经确定了这幅画的意境,板桥再借助自己深厚的书画功底把这种意境跃然纸上,再附以自己的乱石铺街体,错错落落把这意境加以升华。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一个极具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品种,经过上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它特有的面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轮体系。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特征之。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对于意境的营造可以说是国画家毕生都要追求的艺术境界
一、受中国古代儒道哲学思想的影响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所以,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意境理论的思想根源也是老子的哲学。
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就有了儒道思想极深的烙印。中国古代哲学对于自然的认识不同于西方哲学。中国画诞生的东晋,正是道家的玄学风靡四方的时候。道家的那种重心略物的思想,奠定了中国画甚至整个中国艺术的重表现而略再现的美学观念和基础。这不但体现在绘画上,甚至作诗为文也将天人之间的灵犀相通视为创作的最高境界。因此在中国画里没有必要去讲究画面所描绘的是哪儿,试图寻找作者的视角以及作者作画的立足点,都是对中国画的误解。因为这不是中国画的特点,中国山水画家的心中讲究的就是要容纳天地万物,才能做到吞吐自如、来去无阻。所以一个人修养的高低就直接决定了他艺术成就的高低。因此因再现的艺术而追求表现,因表现的艺术而追求再现便形成了中国画的一大特征。西方艺术则是另一番景象,他们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这样的话西方的画家就不会有中国画家的精神境界。希腊哲学家希庇阿斯就认为,美就是由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
二、书画同源
以书入画便是其重要的标准之一。书法早在唐代便成为具有绘画特征的真正的抽象艺术,以书入画被认为是绘画用笔的基本功。书体中的提按、顿挫、疾徐、裹散,讲求骨法、粗细、浓淡、干湿、刚柔、滑涩、中锋为主的审美特征,成为中国水墨画用笔的基本规范要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一篇曰: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因为采用了不同方式接受书法用笔。因而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从而使水墨构成所产生的自然形态具有了极其特殊的感情和精神因素。宋代朱长文《墨池篇》卷三中执笔五法曰:韩曰:踪不得粗于迹,点不得小于画。即是对书法形式美构成的研究。柯九思画竹子时曾经曰:画杆同篆法,画枝同行草,写叶同八分,鲁公笔法也,这充分道出了书法和绘画的关系,由于书法用笔的融入,使得笔迹在水墨画中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味,自唐代以来,这种追求书法韵律的格式美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形式美构成的一大重要特征。书画同源这一理论在中国画的教学是中非常有必要提出的,中国书法和中国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在近代黄宾虹的论著中都有很深刻的论述:作画全在用笔下苦功,力能压得住纸而后力透纸背。然用力不可过刚,过刚则枯硬。刚柔得中方是好画。用笔之法,全在书诀中,有一波三折一语,最是金丹中国画可以说是线条的艺术,线条又是中国画的依托,而中国书法又是线条的艺术,徐文长的大写意泼墨画的形成,正是以他深后的书法功底为依托,在书法中线条讲究锥划刹、漏露痕,提倡中锋用笔,所以欣赏中国画首先得了解中国的书法,中国画的实质意境就是书法的演变。
三、诗、书、画、印、四位一体构成中国画的形式要素
初看一幅中国画在画面中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画、印、书法、题跋。这就构成中国画的特征。中国画第一要素是意境。画一幅画之前首先要立意,立意的好坏决定了这幅画的成败。中国画要有诗的意境,苏东坡曾经评价王维的诗、画曰: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说出国画的意境首先要以诗为基础。比如说郑板桥画竹有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本乱崖中,千磨万仞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单从这题跋诗词上来看这就已经给我们用文字描述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把竹子那种高风亮节、虚心向上、不畏严寒的精神勾画出来,这已经确定了这幅画的意境,板桥再借助自己深厚的书画功底把这种意境跃然纸上,再附以自己的乱石铺街体,错错落落把这意境加以升华。
展开全部
中国画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绘画是否具有意境,这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一个极具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品种,经过上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它特有的面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轮体系。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特征之—。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对于意境的营造可以说是国画家毕生都要追求的艺术境界
一、受中国古代儒道哲学思想的影响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所以,“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 “意境”理论的思想根源也是老子的哲学。
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就有了儒道思想极深的烙印。中国古代哲学对于自然的认识不同于西方哲学。中国画诞生的东晋,正是道家的玄学风靡四方的时候。道家的那种重“心”略“物”的思想,奠定了中国画甚至整个中国艺术的重表现而略再现的美学观念和基础。这不但体现在绘画上,甚至作诗为文也将天人之间的灵犀相通视为创作的最高境界。因此在中国画里没有必要去讲究画面所描绘的是哪儿,试图寻找作者的视角以及作者作画的立足点,都是对中国画的误解。因为这不是中国画的特点,中国山水画家的心中讲究的就是要容纳天地万物,才能做到吞吐自如、来去无阻。所以一个人修养的高低就直接决定了他艺术成就的高低。因此“因再现的艺术而追求表现,因表现的艺术而追求再现”便形成了中国画的一大特征。 西方艺术则是另一番景象,他们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这样的话西方的画家就不会有中国画家的精神境界。希腊哲学家希庇阿斯就认为,“美就是由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
二、书画同源
“以书入画”便是其重要的标准之一。书法早在唐代便成为具有绘画特征的真正的抽象艺术,“以书入画”被认为是绘画用笔的基本功。书体中的提按、顿挫、疾徐、裹散,讲求骨法、粗细、浓淡、干湿、刚柔、滑涩、中锋为主的审美特征,成为中国水墨画用笔的基本规范要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一篇曰:“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因为采用了不同方式接受书法用笔。因而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从而使水墨构成所产生的自然形态具有了极其特殊的感情和精神因素。宋代朱长文《墨池篇》卷三中 “执笔五法”曰:“韩曰:踪不得粗于迹,点不得小于画”。即是对书法形式美构成的研究。柯九思画竹子时曾经曰:“画杆同篆法,画枝同行草,写叶同八分,鲁公笔法也”,这充分道出了书法和绘画的关系,由于书法用笔的融入,使得“笔迹”在水墨画中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味,自唐代以来,这种追求书法韵律的格式美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形式美构成的一大重要特征。书画同源这一理论在中国画的教学是中非常有必要提出的,中国书法和中国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在近代黄宾虹的论著中都有很深刻的论述 :“ 作画全在用笔下苦功,力能压得住纸而后力透纸背。然用力不可过刚,过刚则枯硬。……刚柔得中方是好画。用笔之法,全在书诀中,有"一波三折"一语,最是金丹”中国画可以说是线条的艺术,线条又是中国画的依托,而中国书法又是线条的艺术,徐文长的大写意泼墨画的形成,正是以他深后的书法功底为依托,在书法中线条讲究“锥划刹”、“漏露痕”,提倡中锋用笔,所以欣赏中国画首先得了解中国的书法,中国画的实质意境就是书法的演变。
三、诗、书、画、印、四位一体构成中国画的形式要素
初看一幅中国画在画面中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画、印、书法、题跋。这就构成中国画的特征。中国画第一要素是意境。画一幅画之前首先要立意,立意的好坏决定了这幅画的成败。中国画要有诗的意境,苏东坡曾经评价王维的诗、画曰:“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说出国画的意境首先要以诗为基础。比如说郑板桥画竹有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本乱崖中,千磨万仞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单从这题跋诗词上来看这就已经给我们用文字描述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把竹子那种高风亮节、虚心向上、不畏严寒的精神勾画出来,这已经确定了这幅画的意境,板桥再借助自己深厚的书画功底把这种意境跃然纸上,再附以自己的乱石铺街体,错错落落把这意境加以升华。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一个极具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品种,经过上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它特有的面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轮体系。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特征之—。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对于意境的营造可以说是国画家毕生都要追求的艺术境界
一、受中国古代儒道哲学思想的影响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所以,“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 “意境”理论的思想根源也是老子的哲学。
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就有了儒道思想极深的烙印。中国古代哲学对于自然的认识不同于西方哲学。中国画诞生的东晋,正是道家的玄学风靡四方的时候。道家的那种重“心”略“物”的思想,奠定了中国画甚至整个中国艺术的重表现而略再现的美学观念和基础。这不但体现在绘画上,甚至作诗为文也将天人之间的灵犀相通视为创作的最高境界。因此在中国画里没有必要去讲究画面所描绘的是哪儿,试图寻找作者的视角以及作者作画的立足点,都是对中国画的误解。因为这不是中国画的特点,中国山水画家的心中讲究的就是要容纳天地万物,才能做到吞吐自如、来去无阻。所以一个人修养的高低就直接决定了他艺术成就的高低。因此“因再现的艺术而追求表现,因表现的艺术而追求再现”便形成了中国画的一大特征。 西方艺术则是另一番景象,他们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这样的话西方的画家就不会有中国画家的精神境界。希腊哲学家希庇阿斯就认为,“美就是由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
二、书画同源
“以书入画”便是其重要的标准之一。书法早在唐代便成为具有绘画特征的真正的抽象艺术,“以书入画”被认为是绘画用笔的基本功。书体中的提按、顿挫、疾徐、裹散,讲求骨法、粗细、浓淡、干湿、刚柔、滑涩、中锋为主的审美特征,成为中国水墨画用笔的基本规范要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一篇曰:“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因为采用了不同方式接受书法用笔。因而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从而使水墨构成所产生的自然形态具有了极其特殊的感情和精神因素。宋代朱长文《墨池篇》卷三中 “执笔五法”曰:“韩曰:踪不得粗于迹,点不得小于画”。即是对书法形式美构成的研究。柯九思画竹子时曾经曰:“画杆同篆法,画枝同行草,写叶同八分,鲁公笔法也”,这充分道出了书法和绘画的关系,由于书法用笔的融入,使得“笔迹”在水墨画中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味,自唐代以来,这种追求书法韵律的格式美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形式美构成的一大重要特征。书画同源这一理论在中国画的教学是中非常有必要提出的,中国书法和中国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在近代黄宾虹的论著中都有很深刻的论述 :“ 作画全在用笔下苦功,力能压得住纸而后力透纸背。然用力不可过刚,过刚则枯硬。……刚柔得中方是好画。用笔之法,全在书诀中,有"一波三折"一语,最是金丹”中国画可以说是线条的艺术,线条又是中国画的依托,而中国书法又是线条的艺术,徐文长的大写意泼墨画的形成,正是以他深后的书法功底为依托,在书法中线条讲究“锥划刹”、“漏露痕”,提倡中锋用笔,所以欣赏中国画首先得了解中国的书法,中国画的实质意境就是书法的演变。
三、诗、书、画、印、四位一体构成中国画的形式要素
初看一幅中国画在画面中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画、印、书法、题跋。这就构成中国画的特征。中国画第一要素是意境。画一幅画之前首先要立意,立意的好坏决定了这幅画的成败。中国画要有诗的意境,苏东坡曾经评价王维的诗、画曰:“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说出国画的意境首先要以诗为基础。比如说郑板桥画竹有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本乱崖中,千磨万仞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单从这题跋诗词上来看这就已经给我们用文字描述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把竹子那种高风亮节、虚心向上、不畏严寒的精神勾画出来,这已经确定了这幅画的意境,板桥再借助自己深厚的书画功底把这种意境跃然纸上,再附以自己的乱石铺街体,错错落落把这意境加以升华。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留
白
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诗书文采及意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