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需要怎样的国家发展战略选择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大国力量的源泉不仅在于经济总量,更依赖于基于国防工业升级而来的技术进步。在今天“警惕性竞争”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和核心利益诉求保障必需依赖国防投入的加强。抛弃传统的公共投资理念,以国防工业升级为推手带动中国经济转型,是中国长期战略的必然选择。 随着中国对钓鱼岛主权宣示和反制日本“钓鱼岛国有化”行动的升级,一个攸关中国长期发展战略的问题随之而来,即在未来的“中国成长”道路上,我们将以何种能力来保卫属于自己的核心利益?哪种长期投资可以满足中国国家主权利益维护和经济转型的双重需要?
国际关系历史的启示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史尽管是以“冷战”拉开序幕的,但1989年“柏林墙”倒塌引发的美苏两霸力量对比改变,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自由主义浪潮,并没有完全抹杀国家治理模式乃至市场经济模式的差异。随着中国力量的成长,有别于欧美国家治理模式的“中国模式”作为“另类”共生于全球经济体系之中,而这注定了“警惕性竞争”是今天中国与西方,包括东方大国国家关系之中的本质。当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现行国际机制短期内无法再提供经济繁荣的“共赢游戏”时,“警惕性竞争”所带来的贸易摩擦、领土争端问题不仅容易被代议制政府体制下的竞选党派所利用,同时这些问题还能和“历史回忆”一起勾起民族主义、反全球化思潮、宗教极端主义之间的复杂互动。回顾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体系以及战争的起源,没有哪个历史学者可以否认,经济衰退为战争诱发提供了思想与社会基础。而历史惊人相似的是,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理论总是在这个时刻,可以接近全面地解释国家关系之间的本质。虽然,我们相信历史的进步可以使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构建部分地、阶段性地解释今天的国际体系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但现实主义所信奉的“国家实力”无论是以硬的形式还是以软的形式存在,终究是今天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石。历史研究表明,国家实力的本质是一个历史进程中的横向比较关系,并不是某个国家自身历史进程中的纵向比较关系,当实力、特别是硬实力出现软肋时,国家利益就无法依国际法法理依据和历史存在而被保全。因此,大国利益要得到永久维护,不应该放弃自身力量的构造,并需要时刻评估国际体系中国家之间的横向力量对比关系。大国国家力量的源泉 一个错误的常识就是:经济总量是国家力量的源泉。10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时,中国占全球GDP总量份额超越今天美国占全球经济份额,但这种经济总量并没有使中国摆脱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如果以美国作为今天世界力量大国的样本加以客观分析的话,剔除体制因素,我们可以看到,至少是经济总量、军事硬实力、金融霸权、科技创新、教育基础、文化传播等几项要素综合构成了“美国霸权”。令人困惑不解的是,这些要素的驱动力是什么?略懂美国体制的人均会回答说,是“自由竞争”驱动了国家创新,而公司是创新的主角。但是,研究一下杜邦公司、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通用公司等公司的成长历史与科技创新历史,包括研究一下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一个隐藏很深的幕后推手马上浮出水面: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的国防采购是持续推动美国技术革命进步的真正核心,其采用的预研式、竞争式国防采购不仅一次次推动各种技术的无限升级和综合集成,同时还良好地满足了军用产品民用化的“技术溢出”和市场化的国防开支成本控制。美国没有“发改委”,其科技进步的主角扮演者不是“科技部”而是“国防部”,科技进步史和美国公司成长史提供的历史事实表明,美国作为世界大国力量的培养与其科技水平的保持以及国防工业的发展呈完全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大国国家力量的源泉不仅来自以经济总量为基础的全球市场份额,以及全球金融市场的定价权力和货币政策的导向性能力,更来自军事工业硬实力的市场化构建和技术进步能力的保持,而从战略角度而言,一个国家投入国防工业带来的良性运作结果,不仅是国家的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的长期可持续潜力,同时也为大国国家力量的维持和国际威慑力的获得提供了必要前提条件。就此而言,无可辩驳的事实是,今天的俄罗斯依然在享受前苏联军事硬实力丰厚的历史遗产,俄罗斯从来没有理会过西方国家对于其加强军事投入的任何批评,俄罗斯的国际话语权也从来没有因其经济周期性波动而有所减轻或者被剥夺。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