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人类迈向新世纪的脚步伴随着对两个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一个是蓬勃兴起的创新浪潮,另一个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类利用信息手段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提供了新的契机,能否凭借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
果,进行创新、创造,直接决定着我国跨越式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而这种创造又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以说,21世纪是人类依靠自身的创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世纪。
创造——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双刃剑”
工业革命后,整个世界都在创造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生产逐渐实现了机械化,社会生产一味追求规模经济,强调利用资源为人类服务,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由和谐统一、共存共荣变为征服与改造的关系,天人合一的链条中断了。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先是电力和汽车业的发展,接着是在电子和航空方面的突破,随后在信息、能源、材料等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革命性变革,近年来,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方面的创造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更是不可低估。但是,如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创造也是一把“双刃剑”。而且,创造所带来的影响决不仅限于经济层面,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都会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置身于人类创造的现代文明中,我们在惊叹创造之手神奇魔力的同时,也为它的负面影响和消极作用而深感忧虑。人们在享受创造所带来的种种便利时,也不得不承认,创造也带来了难以回避的负面效应。同样的创造成果,有的人利用原子核裂变和聚变的能量发电,为人类造福,而有的人却用它制造原子弹,给人类带来灾难;有的人利用生物克隆技术挽救濒危物种,而有的人却滥用于人类自身;有的人利用细菌和病毒方面的创造成果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而有的人却用它发动细菌病毒战……创造使地球这个小小的星球成为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而这一切又都是以不断消耗自身的资源、能源为代价的。高科技在创造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一系列问题,例如,无限制地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无限制地追求物欲,无节制地浪费资源和能源,商品拜物主义和国民生产总值拜物教盛行,追求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等等,带来了大气污染、环境恶化、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破坏、资源匮乏、公害蔓延、人口爆炸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并已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互为相悖的事实限制了人们的视野,并由此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创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创造是造成现代社会一切病症的总根源。处于对自身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人类未来生存境遇的忧虑,人们很容易得出“成也创造,毁也创造”的结论。今天,当人类踏上新的创造之路时,从人类自身的存在与发展考虑,人们很自然地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存条件、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关注创造到底为我们带来了什么。面对这个由创造组成的世界,人们不禁要问:创造之舟究竟要把我们带向何方?
创造革命——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历史并不因我们的忧虑而停止它创造的脚步。尽管创造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有着难以忽视的矛盾和冲突,然而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这又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是人类由盲目征服走向理性自觉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无论任何时候,社会都不可能离开创造而发展,问题在于我们应该为谁创造、创造什么、怎样创造。
首先,要解决“为谁创造”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人的一切创造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也就是说,人的创造活动既以自身为对象,又以自身为目的。一方面,人类在创造活动中不断地造就出人的新的需要、新的能力、新的素质和新的行为与活动方式,另一方面人类又通过创造活动而不断满足着自己的需要。但是,这里所指的人并不是单个的人,而是作为类的人。尽管作为创造者来说,激发他创造的动机可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现实的需要,追求自身利益往往会成为创造者的主要动机。但同时,人又是作为不断延续的类而存在的,事实上,现代社会的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享用着作为类人的创造成果,并承受着前人创造的价值的种种效应;每个人也都在自觉不自觉地为后人的创造提供着条件。所以,正是为了更好地创造,人们才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果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利去创造,势必会出现创造的滥化和异化现象,创造就有可能变成疯子的行为,总有一天,面对自己创造的一切,我们将没有能力对它说不。美国科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里描述的可怕情景就会在我们身上真实再现。因此,在“为谁创造”的问题上,我们要树立为人类的共同利益而创造的科学理念,立足于“大多数”。而且这个“类”或“大多数”不是一个绝对的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和动态的概念,即在承认个体利益的前提下,强调和坚持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原则,它要求人们不仅要顾及到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的利益,还要顾及到所有人的利益;不仅要顾及到今天人类自己的利益,还要顾及到子孙后代的利益,以不损害人类的长远利益为基础,前人创造的成本不应由后人来支付,一个时代的人在满足自我现实需要的时候,也要虑及和关照后代的的需要,创造一个能够可持续延续和发展的社会。
其次,要解决“创造什么”的问题。创造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创造人类的理想生存状态,二是创造人类时代精神的精华。具体来说,就是要创造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改进生产工具,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节约物质、能量、人力,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就是要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有节制地消耗资源,并不断创造出新的资源来逐步替代现代经济依为命脉的短缺资源,以缓解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与不可再生性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就是要创造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创造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本能的需要,不仅仅是为了物质生活改善,而且还要有助于陶冶、净化、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体现和实现人的精神追求。就是要有创造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关系。创造的过程也是对人进行重新塑造的过程,正是在创造中,人的生命活动才展现为一个持续的变革与更新的过程。在未来社会,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个领域的发明创造也会越来越多,创造活动的境界也应该得到提升,不断地由物质层次进入到精神层次,并不断丰富人类自己的经验、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从而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完善。
最后,要解决“怎样创造”的问题。其一,要以关怀人类命运的高度热情和强烈责任心去创造。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前人利益与后人利益的关系,不仅意识到群体和个人的创造权利和自由,还要意识到群体与个人应承担的创造义务与责任。其二,要以“敬畏”之心去创造。人的创造活动说到底,就是人根据世界的客观尺度和人的需要,使世界发生改变,从而产生一个“人化”的世界。但是这个“人化”的世界又不是一个可以按照人的主观愿望任意改变的世界,正如恩格斯所告诫我们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惩罚了我们。因此,我们要对自己的创造活动抱以“敬畏”之心,不能将自然界当成自己随心所欲的“实验品”。其三,要以知识为基础进行创造。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要是单凭自己来进行思考,而得不到别人的思想和经验的激发,那么即使是在最好的情况下,他所想的也不会有什么价值,一定是单调无味的。”这就告诉我们,知识是创造的重要因素,任何创造活动都不可能凭空地进行,无论创造者愿意与否,自觉与否,都必然要从以往知识、经验和经历中获取力量,只有以丰富的知识积累为前提,才能在纵横的比较中发现事物自身的缺陷,在宏观与微观的反思中找到其内在的规律,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只有凭借知识的力量,人们才可以创造出更加理想的对象世界。其四,要在道德和法律的规范下进行创造。创造作为人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既受人的理性的支配,又与人的本能密切相关,反映在创造所造成的客观效果上,创造既可能为人类带来幸福,也可能为人类带来灾难,如果我们不注重道德和法律的引导与规范,创造就可能向背离人类文明大道的方向发展。因此创造活动要在道德和法律的规范下进行,从而明确创造者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对创造活动进行激励与约束。随着人类在生命科学方面的重大突破,完善法律制度和科技伦理,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果,进行创新、创造,直接决定着我国跨越式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而这种创造又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以说,21世纪是人类依靠自身的创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世纪。
创造——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双刃剑”
工业革命后,整个世界都在创造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生产逐渐实现了机械化,社会生产一味追求规模经济,强调利用资源为人类服务,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由和谐统一、共存共荣变为征服与改造的关系,天人合一的链条中断了。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先是电力和汽车业的发展,接着是在电子和航空方面的突破,随后在信息、能源、材料等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革命性变革,近年来,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方面的创造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更是不可低估。但是,如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创造也是一把“双刃剑”。而且,创造所带来的影响决不仅限于经济层面,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都会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置身于人类创造的现代文明中,我们在惊叹创造之手神奇魔力的同时,也为它的负面影响和消极作用而深感忧虑。人们在享受创造所带来的种种便利时,也不得不承认,创造也带来了难以回避的负面效应。同样的创造成果,有的人利用原子核裂变和聚变的能量发电,为人类造福,而有的人却用它制造原子弹,给人类带来灾难;有的人利用生物克隆技术挽救濒危物种,而有的人却滥用于人类自身;有的人利用细菌和病毒方面的创造成果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而有的人却用它发动细菌病毒战……创造使地球这个小小的星球成为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而这一切又都是以不断消耗自身的资源、能源为代价的。高科技在创造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一系列问题,例如,无限制地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无限制地追求物欲,无节制地浪费资源和能源,商品拜物主义和国民生产总值拜物教盛行,追求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等等,带来了大气污染、环境恶化、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破坏、资源匮乏、公害蔓延、人口爆炸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并已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互为相悖的事实限制了人们的视野,并由此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创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创造是造成现代社会一切病症的总根源。处于对自身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人类未来生存境遇的忧虑,人们很容易得出“成也创造,毁也创造”的结论。今天,当人类踏上新的创造之路时,从人类自身的存在与发展考虑,人们很自然地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存条件、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关注创造到底为我们带来了什么。面对这个由创造组成的世界,人们不禁要问:创造之舟究竟要把我们带向何方?
创造革命——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历史并不因我们的忧虑而停止它创造的脚步。尽管创造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有着难以忽视的矛盾和冲突,然而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这又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是人类由盲目征服走向理性自觉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无论任何时候,社会都不可能离开创造而发展,问题在于我们应该为谁创造、创造什么、怎样创造。
首先,要解决“为谁创造”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人的一切创造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也就是说,人的创造活动既以自身为对象,又以自身为目的。一方面,人类在创造活动中不断地造就出人的新的需要、新的能力、新的素质和新的行为与活动方式,另一方面人类又通过创造活动而不断满足着自己的需要。但是,这里所指的人并不是单个的人,而是作为类的人。尽管作为创造者来说,激发他创造的动机可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现实的需要,追求自身利益往往会成为创造者的主要动机。但同时,人又是作为不断延续的类而存在的,事实上,现代社会的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享用着作为类人的创造成果,并承受着前人创造的价值的种种效应;每个人也都在自觉不自觉地为后人的创造提供着条件。所以,正是为了更好地创造,人们才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果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利去创造,势必会出现创造的滥化和异化现象,创造就有可能变成疯子的行为,总有一天,面对自己创造的一切,我们将没有能力对它说不。美国科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里描述的可怕情景就会在我们身上真实再现。因此,在“为谁创造”的问题上,我们要树立为人类的共同利益而创造的科学理念,立足于“大多数”。而且这个“类”或“大多数”不是一个绝对的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和动态的概念,即在承认个体利益的前提下,强调和坚持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原则,它要求人们不仅要顾及到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的利益,还要顾及到所有人的利益;不仅要顾及到今天人类自己的利益,还要顾及到子孙后代的利益,以不损害人类的长远利益为基础,前人创造的成本不应由后人来支付,一个时代的人在满足自我现实需要的时候,也要虑及和关照后代的的需要,创造一个能够可持续延续和发展的社会。
其次,要解决“创造什么”的问题。创造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创造人类的理想生存状态,二是创造人类时代精神的精华。具体来说,就是要创造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改进生产工具,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节约物质、能量、人力,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就是要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有节制地消耗资源,并不断创造出新的资源来逐步替代现代经济依为命脉的短缺资源,以缓解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与不可再生性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就是要创造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创造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本能的需要,不仅仅是为了物质生活改善,而且还要有助于陶冶、净化、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体现和实现人的精神追求。就是要有创造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关系。创造的过程也是对人进行重新塑造的过程,正是在创造中,人的生命活动才展现为一个持续的变革与更新的过程。在未来社会,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个领域的发明创造也会越来越多,创造活动的境界也应该得到提升,不断地由物质层次进入到精神层次,并不断丰富人类自己的经验、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从而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完善。
最后,要解决“怎样创造”的问题。其一,要以关怀人类命运的高度热情和强烈责任心去创造。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前人利益与后人利益的关系,不仅意识到群体和个人的创造权利和自由,还要意识到群体与个人应承担的创造义务与责任。其二,要以“敬畏”之心去创造。人的创造活动说到底,就是人根据世界的客观尺度和人的需要,使世界发生改变,从而产生一个“人化”的世界。但是这个“人化”的世界又不是一个可以按照人的主观愿望任意改变的世界,正如恩格斯所告诫我们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惩罚了我们。因此,我们要对自己的创造活动抱以“敬畏”之心,不能将自然界当成自己随心所欲的“实验品”。其三,要以知识为基础进行创造。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要是单凭自己来进行思考,而得不到别人的思想和经验的激发,那么即使是在最好的情况下,他所想的也不会有什么价值,一定是单调无味的。”这就告诉我们,知识是创造的重要因素,任何创造活动都不可能凭空地进行,无论创造者愿意与否,自觉与否,都必然要从以往知识、经验和经历中获取力量,只有以丰富的知识积累为前提,才能在纵横的比较中发现事物自身的缺陷,在宏观与微观的反思中找到其内在的规律,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只有凭借知识的力量,人们才可以创造出更加理想的对象世界。其四,要在道德和法律的规范下进行创造。创造作为人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既受人的理性的支配,又与人的本能密切相关,反映在创造所造成的客观效果上,创造既可能为人类带来幸福,也可能为人类带来灾难,如果我们不注重道德和法律的引导与规范,创造就可能向背离人类文明大道的方向发展。因此创造活动要在道德和法律的规范下进行,从而明确创造者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对创造活动进行激励与约束。随着人类在生命科学方面的重大突破,完善法律制度和科技伦理,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展开全部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坏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来自高一教科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既能满足当地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对其需求的能力,就叫做可持续发展。此定义见中共十五大报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社会 经济 生态发展都能达到平衡
人与人之间物种与物种之间 地区与地区之间达到平等协调发展 叫做可持续发展
人与人之间物种与物种之间 地区与地区之间达到平等协调发展 叫做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见高一地理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