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学伟的学术成果

 我来答
九桑菌2
2016-05-30 · TA获得超过13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0万
展开全部

1.《面子·人情·关系网》, 20万字,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 《中国人的脸面观——社会心理学的一项本土研究》, 30万字,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版。
3.《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繁体字版,22万字,新加坡: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出版公司2000年版。
4.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简体字版,22万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关系与权利的历史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成就出版社2003年版。
6.《面子、人情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中国人的脸面观——形式主义的心理动因与社会表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中国人的关系原理——时空秩序、生活欲念及其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取径》,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8年版。
*《华人本土心理学与华人本土契合性》,台北:五南出版公司2008年版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辑,25万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
*《社会科学本土化:多元视角解读》,新加坡: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出版公 司2001年版。
*《中国社会文化心理(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8年版。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蜕变中的中国家庭》,香港: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版。
*《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女性心理与行为的分析》,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劳动社会学》,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人社会心理研究论集1992》, 香港:时代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
*《社会心理学》,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现代社会心理学》,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于理论遗产”,《中国社会科学》,2009 ,第3期。
*“是关系。还是社会资本?”《社会》,2009年,第1期。
*“进步的观念与文化认同的危机”,《开放时代》,2008年,第1期。
*“信任与社会风险”,《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4期。
*“社会心理学30年”,《社会心理研究》,2008年,第3期。
*“关系研究的多重立场与理论重构”,《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社会学的转向”,《社会》,2007年,第3期;
*“报的运作方位”,《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1期;
*“社会事实再现的文学路径”,《社会理论论丛》第3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传统性与现代性:中国人社会行为模式及其变迁”,南京:《中国研究》,2005年,创刊号;
*“一场游戏,一场梦”,山东:《社会学家茶座》,2005年;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北京:《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
*“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杭州:《浙江学刊》,2002年,第1期
*“本土社会研究的本土视角:批判、反省与出路”,香港:《社会理论学报》,2001年,第1期
*“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传统与现代的一致与冲突”,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社会心理承受力与社会价值选择”,北京:《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2期。
*“评华人心理学报”,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冬季号。
*“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儒家的社会建构:社会理论的视角与方法论的探讨”,香港:《社会理论学报》,1999年,第2期。
*“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类型、转型及其问题”,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 第4期。
*“中国人的社会行动结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终结”,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由公及私:中国组织资源流向探析”,南京:《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人际关系结构中的平衡性原理及其本土的解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年鉴1995~1998》,专稿。
*“中国‘土政策’的功能分析”, 北京:《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3期。
*“从油画人体展说开去”, 北京:《东方》, 1996年, 第5期。
*“中国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平衡性问题: 一项个案研究”, 北京:《社会学研究》, 1996年, 第3期。
*“《围城》中的知识分子与知识分子的‘围城’”, 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 第2期。
*“走向现代化的江村人——中国家族主义中的亚文化现象及其现代意义”, 南京:《江海学刊》, 1996年, 第5期。
*“中国人在社会行为取向上的抉择——一种本土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建构”, 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1995年, 冬季卷 (总第13卷)。
*“中国人的面具人格模式”, 香港:《二十一世纪》, 1995年, 6月号, 总第32期。
*“中国人‘窝里斗’吗? ”, 北京:《东方》, 1995年, 第6期。
*“中国人的脸面观——一种本土研究策略的探讨”北京:《中国社会学年鉴1992~1995》,专稿。
*“走出本土化的两难困境”, 北京:《东方》, 1994年, 第6期。
*“中国人在社会行为上是什么取向? ”, 北京:《社会心理研究》,1994年, 第4期。
*“中国人的脸面观: 有关其向度及其假设”, 台湾: 《本土心理学研究》,总第2期 (1994)。
*“‘泥’与‘沙’——为中国‘国民性’之症结求答案”, 香港:《二十一世纪》 1994年, 4月号, 总第22期。
*“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质——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 北京:《社会学研究》, 1993年, 第4期。
*“论社会心理学中国化的方向”, 北京:《社会心理研究》, 1993年, 第2期。
*“东方天书新探——将军崖岩画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南京:《东南文化》,1993年,第2期。
*“中国人群体意识的双重取向——‘内聚’与‘内耗’的社会学研究”, 南京:《江海学刊》, 1992年, 第3期。
*“中国人际心理初探——‘脸’与‘面子’的研究”, 南京:《江海学刊》, 1991年, 第2期。 2006年,《报:中国人交换方式与观念的研究》获中国社会学年会论文一等奖。
2006年,《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获第五届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
2005年,《传统中国人社会和谐的心理基础》获中国社会学年会论文一等奖。
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4年,《社会心理学》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2/5)。
2003年,《中国人行动的逻辑》,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个人)。
2002年,获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8年,获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7年,获江苏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7年,获南京大学青年学术研究奖教金。
1996年,获南京大学青年学术研究奖教金。
1995年,获南京大学青年学术研究奖教金。
1994-1996年,因出任1994年江苏电视台举办的“亲亲杯”电视大学生辩论赛、1995年北京电视台举办的“长虹杯”电视大学生辩论赛南大队的执行教练及1996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南大辩论智囊团成员并三次夺得冠军而受到学校颁发的奖状。
1994年,获江苏省社会心理学会论文一等奖。
1994年,获江苏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993-1994年,获南京大学双元奖教金一等奖。
1993年,获南京大学青年教师樱松奖三等奖。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拓银展览(上海)有限公司_
2024-10-21 广告
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是由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hui主办的全国性教育装备专业展会,以整合营销、调节供需、技术推广、聚焦联系和交易、产学研结合与产业联动等为功能,已发展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教育装备行业规模大、影响广、专业性强的品牌展会。主办方拓银展览上...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拓银展览(上海)有限公司_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