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锣的演奏方式
演奏时,左手提锣,右手持木槌击奏,在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中常用到它。它也常与别的打击乐器相互配合,但它起着最主要的作用。锣面各部分发音高低都不同,中心发音较低,靠边的部分发音较高,演奏者常利用这一特点,在锣边、锣心或二者之间,击奏不同的音色和音高。它那粗犷、宏亮的音色,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
具体方法
大锣左手食指、中指与拇指拿起锣拐子(小指也可勾住锣提绳),屈肘胸前成提锣势.右手的小指纫进锣槌扣里,拇指与食指轻轻地掌握住槌杆,屈肘于锣光外面.敲击时,放松肩、肘关节,既不要挑腕也不要吊腕,要使用小臂带动手腕的背屈和掌屈力量.
附大锣演奏法口诀:
持锣平胸定高矮,轻握楗杆置锣外,
架势勿僵取自然,背起掌落别画圈。
敲锣臂带掌屈力,切不可:端肩、挑腕、用肘㧟。
拓展资料
乐器历史
《旧唐书·音乐志》(卷29)在“铜拔”条目中曰:“铜拔,亦谓之铜盘,出自西戌及南蛮。”这条记载中所说的铜盘是关于“锣”的最早记载。
秦汉以后,随着民族间的交往,铜锣逐渐向内地流传。古代锣曾称为“金”,并用于战争,两军交战,常以锣来指挥,有鸣“金”收兵之说。
据唐杜佑《通典》记载:公元六世纪前期,后魏就开始有了铜锣出现,当时称“打沙锣”。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锣可能是由西北少数民族或外国人传入。
宋代,锣在民间音乐形式“鼓板”中被应用。到了元代,除民间的迎赛神社常常鸣锣外,它还是杂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它除在宫廷“宴乐”使用外,也在民间流行,当时锣的制造和演奏已具有一定水平。
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锣在明、清的昆曲伴奏中已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大锣西传欧洲,在1791年,法国作曲家戈赛克开始将大锣用于管弦乐作品中,是交响乐队中唯一的中国乐器。
20世纪以来,锣已广泛用于地方戏曲、民间音乐、民间娱乐和节庆活动中,参加各种乐队的演奏。此外,它还是小贩和耍猴者沿街招揽生意的工具,以锣的特有音调代替叫卖,称之为“唤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锣
演奏时,左手提锣,右手持木槌击奏,在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中常用到它。它也常与别的打击乐器相互配合,但它起着最主要的作用。锣面各部分发音高低都不同,中心发音较低,靠边的部分发音较高,演奏者常利用这一特点,在锣边、锣心或二者之间,击奏不同的音色和音高。它那粗犷、宏亮的音色,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
具体方法
大锣左手食指、中指与拇指拿起锣拐子(小指也可勾住锣提绳),屈肘胸前成提锣势.右手的小指纫进锣槌扣里,拇指与食指轻轻地掌握住槌杆,屈肘于锣光外面.敲击时,放松肩、肘关节,既不要挑腕也不要吊腕,要使用小臂带动手腕的背屈和掌屈力量.
附大锣演奏法口诀:
持锣平胸定高矮,轻握楗杆置锣外,
架势勿僵取自然,背起掌落别画圈。
敲锣臂带掌屈力,切不可:端肩、挑腕、用肘扌汇(左扌右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