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回答
展开全部
首先纠正一下,您的问题里八旗和绿营中间应该加个顿号,八旗是八旗,绿营是绿营,他们是两支不同的军队,八旗军就是清朝入关时由满洲人和取得满洲籍的汉人组成的军队,在清朝入关后从关外带来的八旗兵数量不够了,就又招募汉人组成了绿营,所以绿营里的兵基本都是汉人,八旗兵的待遇要比绿营强,战斗力曾经也很强,但入关后满人作威作福逐渐失去了战斗力,绿营就成了清军的主力,到了清末,绿营也不行了,太平天国的时候以八旗和绿营的战斗力根本对付不了太平军,朝廷就获准地方督办团练,湖南地方的团练战斗力很强,后来成了正规军也就是湘军。
以上我说的这些可以总结出三点湘军与八旗、绿营的不同:
第一,来源不同,湘军的来源是由湖南地方的团练演变而来,他们最初是经过政府允许的民间武装,之后经政府同意收编为正规军,八旗、绿营一开始就是通过政府正式招募的军队。
第二,由第一点区别就产生了第二个区别,由于湘军是地方团练出身,士兵和各级将领间往往有宗族上的血缘关系或是世交关系,所以湘军不象直接由政府招募的八旗和绿营那样只听朝廷的话,湘军自成体系,与湘军这种管理体系相同的还有淮军,这两只军队后来演变成了近代中国的北洋军阀。
第三,战斗力不同,湘军战斗力很强,八旗、绿营基本上没什么战斗力。
要说湘军和八旗、绿营有什么相同点的话,那就是这三支军队都是请政府的正规军,都要听请政府的调遣。
以上我说的这些可以总结出三点湘军与八旗、绿营的不同:
第一,来源不同,湘军的来源是由湖南地方的团练演变而来,他们最初是经过政府允许的民间武装,之后经政府同意收编为正规军,八旗、绿营一开始就是通过政府正式招募的军队。
第二,由第一点区别就产生了第二个区别,由于湘军是地方团练出身,士兵和各级将领间往往有宗族上的血缘关系或是世交关系,所以湘军不象直接由政府招募的八旗和绿营那样只听朝廷的话,湘军自成体系,与湘军这种管理体系相同的还有淮军,这两只军队后来演变成了近代中国的北洋军阀。
第三,战斗力不同,湘军战斗力很强,八旗、绿营基本上没什么战斗力。
要说湘军和八旗、绿营有什么相同点的话,那就是这三支军队都是请政府的正规军,都要听请政府的调遣。
展开全部
我读过《曾国藩传》,湘军就是针对革除老式军队的缺点组建的。
建议你看一遍《投名状》,这很有用!
清朝军队分三种:一是营兵,分为满八旗与汉八旗(即绿营),这些兵子承父业,有铁饭碗;二是募勇,是战事营兵兵力不足时,政府临时组建的军队(有点雇佣军的性质);三是地方团练,就是民兵,没甚么战斗力,也就是在地方上协助剿匪,贯彻保甲连坐。
湘军是曾国藩借朝廷团练机会组建的一支募勇性质的军队(本来嘛,募勇就是介于营兵与团练之间的武装,与营兵相比有临时性,与团练相比又凸显出正规性,有义务随军出省作战,不拘泥于本乡本土)。
从另一方面说,曾国藩曾经想改革绿营(满八旗他管不起),但在湖北时差点引起兵变,事后曾认识到绿营已无可救药,决心另起炉灶,这就是湘军的由来。
直观的讲,你可以联想《投名状》,山字营就与湘军很像:由于大家都是同乡,所以士兵之间、官兵之间、部队之间能生死相依,故战斗力很强。
曾国藩在湘军上下的功夫很多,综合来讲目的只有两个:一是消除“一方被围死战,一方袖手旁观,莞尔笑之”的现象(联想《投名状》刚开始时的鹤川一战,庞青云部全军覆没,而何魁部却袖手旁观),为此他决定湘军只招湖南人,即使征战在外,征兵时依然要回湖南。而且规定“士兵将选”的传统,保证了官兵之间能生死相依。二是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此曾国藩实行高薪政策(注意,这可是毫不含糊,湘军士兵的薪饷是绿营兵的2-3倍)。而且严抓训练,严格征兵,强调憨直之气与血性忠义,使湘军素质非营兵可比。曾国藩曾想尽办法寻求水兵防御炮子的办法而未果,不料交战时却发现湘军水兵全赤身立于船头,全无畏惧之意,其玩命好战可见一斑。
之所以强调《投名状》,是因为我认为山字营的原型就是湘军。一句话,湘军就是啃硬骨头的,自成军作战起,屡遭恶战,每战之后,都强制解散溃退之军,处理不力之将。到最后尽是敢死之师。一日千里,喈为狼虎....而营兵来自全国各地,互相猜疑,打起仗来比得是谁跑得快,抢老百姓却一个顶俩,这种军队不玩儿完才怪!
另一方面,正是湘军这种自下到上的抱团传统,造成了其浓厚的军阀气质。
若还想了解更多,建议你买本《曾国藩传》。
建议你看一遍《投名状》,这很有用!
清朝军队分三种:一是营兵,分为满八旗与汉八旗(即绿营),这些兵子承父业,有铁饭碗;二是募勇,是战事营兵兵力不足时,政府临时组建的军队(有点雇佣军的性质);三是地方团练,就是民兵,没甚么战斗力,也就是在地方上协助剿匪,贯彻保甲连坐。
湘军是曾国藩借朝廷团练机会组建的一支募勇性质的军队(本来嘛,募勇就是介于营兵与团练之间的武装,与营兵相比有临时性,与团练相比又凸显出正规性,有义务随军出省作战,不拘泥于本乡本土)。
从另一方面说,曾国藩曾经想改革绿营(满八旗他管不起),但在湖北时差点引起兵变,事后曾认识到绿营已无可救药,决心另起炉灶,这就是湘军的由来。
直观的讲,你可以联想《投名状》,山字营就与湘军很像:由于大家都是同乡,所以士兵之间、官兵之间、部队之间能生死相依,故战斗力很强。
曾国藩在湘军上下的功夫很多,综合来讲目的只有两个:一是消除“一方被围死战,一方袖手旁观,莞尔笑之”的现象(联想《投名状》刚开始时的鹤川一战,庞青云部全军覆没,而何魁部却袖手旁观),为此他决定湘军只招湖南人,即使征战在外,征兵时依然要回湖南。而且规定“士兵将选”的传统,保证了官兵之间能生死相依。二是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此曾国藩实行高薪政策(注意,这可是毫不含糊,湘军士兵的薪饷是绿营兵的2-3倍)。而且严抓训练,严格征兵,强调憨直之气与血性忠义,使湘军素质非营兵可比。曾国藩曾想尽办法寻求水兵防御炮子的办法而未果,不料交战时却发现湘军水兵全赤身立于船头,全无畏惧之意,其玩命好战可见一斑。
之所以强调《投名状》,是因为我认为山字营的原型就是湘军。一句话,湘军就是啃硬骨头的,自成军作战起,屡遭恶战,每战之后,都强制解散溃退之军,处理不力之将。到最后尽是敢死之师。一日千里,喈为狼虎....而营兵来自全国各地,互相猜疑,打起仗来比得是谁跑得快,抢老百姓却一个顶俩,这种军队不玩儿完才怪!
另一方面,正是湘军这种自下到上的抱团传统,造成了其浓厚的军阀气质。
若还想了解更多,建议你买本《曾国藩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08-06-29
展开全部
前者是地方兵团,后者是贵族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楼上正解,另还有一淮军和湘军类似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正解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