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县第一小学的办学历程
为适应博兴县城区建设和发展,解决学校数量少,班额大等影响教育质量提高的局限,1996年5月,经县委县政府批准,在原博兴县西谷王村小学原址的基础上,新建博兴县第三小学,扩建后学校占地面积23843平方米。学校地处西谷王村内,博城四路东段,后编为博城四路115号。
1997年3月,负责具体筹建事宜的原博兴县实验小学校长周奎齐同志调入博兴县第三小学任校长,高桂荣同志任副校长,开始新校的修建筹划工作和当年招生办学工作。在县委、县府、县人大、县政协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县教育局和学校加紧建校进程,博兴县第三小学于1996年5月破土动工。筹建人员协调各种关系,克服种种困难,1997年5月,利用连廊贯通的学校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终于建成并投入使用。建筑总面积12200平方米,教学楼面积5432平方米,办公楼面积2929平方米,实验楼2660平方米。各功能楼分别为四层建筑,外贴雪白的霹雳砖,光洁明亮的大理石地面,浑圆粗壮的立柱,蕴含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按照当时最高规格,每一间教室内都配备了“四机一幕”,暖气、白炽灯、电风扇、百叶窗等设施一应俱全。崭新的楼房像一艘扬帆的航母,高档的设施令时人艳羡。博兴县第三小学成为博兴县重视教育事业,加大教育投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标志,成为博兴县教育界的一个亮点工程。
1997年2月24日学校正式开学。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期盼下,1997年3月29日,学校隆重举行了首次开学典礼,并将学校更名为“博兴县第一小学”。从此,作为博兴县教育事业、甚至是滨州市教育事业的一面旗帜,博兴县第一小学开始了她光辉的历程。
为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入使用的预期目标,按照博兴县教育委员会的筹划,原实验小学的部分学生根据地域规划迁入博兴县第一小学就读,当时共有22个教学班,学生1300余人,学校实行五年学制教育。首批调入博兴县第一小学的教师共有96名,一部分是原来实验小学的骨干力量,一部分是经考试、考核,从应聘的全县300余名教师中择优选调的,全体老师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学校是新的,学生是新的,老师是新的,博兴县第一小学一切都是全新的。建校初期,并非所有设施全部到位。新入校的老师们既当教师又当工人,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尽快让学校步入快速发展的渠道,他们搬砖铺路面,持刷涂油漆,为了尽快建成操场投入使用,老师们自己联系车辆、购买砖头将学校原来的大坑填平,压实。许多年轻教师刚刚从乡镇调上来,没有房子,饿了,就到街上的小吃店买点填饱肚子,累了,他们就在办公室的连帮椅上稍作休息,为了学校的发展大计,许多老师抛下嗷嗷待哺的婴儿,许多老师不顾自己身体的劳累,许多老师舍弃了和恋人的花前月下,许多老师远离了父母关切的目光,无私奉献,忘我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建设中来。
1997年5月份,学校硬化、绿化工作全部完成,同时实现了校内闭路电视的联网,成立了红领巾电视广播台和电视台,设计并安装了全区唯一的学校电视演播台,购置了摄、录、非线性编辑和演播系统。
6月份,购置了省内档次最高、数量最多的586微机116台,同时安装了两个微机教室。十月份,学校锅炉房、茶水房、单身教师宿舍楼建成。1998年6月,学校250米跑道的高标准操场建成。
博兴县第一小学建校后,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当年被评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电化教育示范校”,教育教学工作受到上级高度好评和社会信任,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为缓解学前班班额大的教学压力,1997年12月,学校投入36万元,建成了学校第一所幼儿园,校内幼儿园建成,实现了一小教学区大团圆的喜人局面。
1998年9月底,学校1#、2#教职工宿舍楼工程全面启动,99年底建成并交付使用。学校于1999年8月率先在全县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探索,当年招收近百名寄宿生。
1999年7月,周奎齐校长调任县实验中学任校长、书记,高桂荣同志升任博兴县第一小学校长,书记。高桂荣任校长后,保持了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务实求真的精神,确定了“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大力倡导“求实、求精、求深、求新”的工作作风,学校工作蒸蒸日上。
2000年投资70余万元完善校园网络,拥有计算机150余台,做到了教师人手一台微机。2001年初,由于教职工增加,学校采用集资建房的办法,修建3#教职工宿舍,共36套,建筑面积11640㎡,2002年初交付使用。与此同时,为了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校领导高瞻远瞩,果断决策,在学校宿舍区投资200余万元,建设了学校的第二所幼儿园,高质量的办学条件,吸收了附近800余幼儿就读。至此,博兴县第一小学教学、办公、生活等用房完全建成。
学校于2002年8月改为学制六年。截止到现在,教学班增加到51个,加上两处幼儿园,学生总数达到3800多人。
2009年10月至今,黎强同志任书记、校长,带领全体教职工锐意进取,突破瓶颈,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建成了科技馆、生态馆、中医药文化馆等七大场馆,建设艺术楼、科技楼,重塑学校文化,进一步彰显学校特色,在省市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