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岭水库的运营管理
佛子岭水电站进行水文观测、大坝观测和地震观测等工作。水文观测从1951年4月,治淮委员会设立佛子岭水文站开始。以后随着规划、施工的需要又建立了一些测站,进行流量、水位、雨量、蒸发量、悬移质输沙率及简易气象、深水温度等测验。这些资料数据为规划、设计和调度运用服务。现有水文站和雨量站基本上控制了库区内的雨情和水情。
库内水温经测验,表面水温与气温差别不大。深层水温在冬季低温时水温随水深而递增;夏季高温时则反之。 悬移质输沙率通过黄尾河和白莲崖两处采集水样,经计算,佛子岭水库年输入悬移质泥沙约18万立方米。1969年佛子岭水库进行了一次库区测量,重新量算了淤积后的水库容积。从库底到高程116米,容积比原来减少了0.14亿立方米,至高程130米时,容积仅减少0.01亿立方米。
水库建成后,在大坝中埋设了监测设备,建立测量控制观测网络,进行大坝位移、沉陷、应变、地下水位、渗水压力、混凝土温度、裂缝、水化热、输水钢管伸缩变化等项目的观测。编写有《佛子岭大坝观测资料》,为各个阶段的大坝加固设计和建筑物管理养护提供了依据。
佛子岭水库地处多震地区。历史记载民国6年(1917年)1月24日的一次6.25级地震为最强烈,震中在距坝址下游约8公里的霍山县落儿岭。1952年春施工时,为监测地震,在佛子岭装置有简易的地震仪。1954年6月,大坝附近发生5.25级地震后,于1955年在佛子岭建立了安徽省第一个初级地震台,1959年取消。1970年,安徽省地震大队又在原地震台旧址记录地震。1977年进行地震测报。1978年由佛子岭电站与地震局、设计科研单位共同于大坝顶安装工程强震仪。1983年大坝加高时停止记录,后由安徽省佛子岭地震台监测地震。 磨子潭水库建成后,佛子岭水库洪水调度与磨子潭水库密切相关。设计规定的调度原则是:汛期佛子岭水库水位超过汛期限制水位时,除发电外全开3道泄洪钢管;如水位继续上涨,则开启溢洪道溢洪。与此同时,磨子潭水库要配合佛子岭水库蓄洪。磨子潭水库在佛子岭水库水位达到121.0米时,除发电放水外,关闭隧洞及溢洪道为佛子岭水库蓄洪;在磨子潭水库水位达202米时,磨子潭水库开启隧洞和溢洪道泄洪,以保大坝安全。
佛子岭水库标准低、库容小,已经不能如原规划要求为淠河及淮河干流蓄洪,只能起滞洪作用。历年的汛期限制水位均随当年工程情况作必要调整。1954年汛期,大坝浇筑到顶,洪水流量达6350立方米每秒,水库发挥了拦洪作用。从水库始建到1988年,滞蓄洪峰大于3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6次。除1969年外,其余各次洪水经水库拦洪后,保证了霍山县城的防洪安全。1969年淠河大水,洪水标准相当于百年一遇。当时水库调度单纯考虑蓄水灌溉和发电要求,汛期蓄水位抬得过高。7月11、12日两天,流域内降雨94.7毫米。7月13日8时,水库水位高达124.14米,水库仅下泄269立方米每秒。13日一天,流域内降雨126.6毫米,因照顾下游霍山县城群众转移和下游淠河大桥施工设备、材料的撤退,溢洪道闸门开得较迟。当溢洪道闸门开启三分之二时,电源中断;当时又无备用电源,因此闸门未能全部开启,造成自7月14日11时30分至15日12时45分持续25小时15分钟的漫坝。漫坝时最大入库洪峰流量达12554立方米每秒。最高库水位达至130.64米,漫坝水深1.08米。最大下泄流量5510立方米每秒。其中坝顶过水1190立方米每秒。漫坝跌落的水流,使两岸山坡和坝垛后部基岩遭到严重冲刷。18、19号拱的老厂房顶和发电机被冲坏,但坝体本身结构完整,变位正常。磨子潭水库也因照顾佛子岭水库蓄洪等原因,造成漫坝0.44米。
佛子岭水库的兴利调度原则是:佛子岭与响洪甸水库共同灌溉淠河灌区660万亩农田。发电服从灌溉,并尽量减少无功弃水。灌溉放水时,由佛子岭水库放水,不足部分由响洪甸水库补偿。汛后水库蓄水位可抬高至125.4米。1978年大旱,水库放水最低水位降至90.46米。 至1988年,佛子岭水库与响洪甸水库累计灌溉面积达1.1亿亩,增产粮食143亿公斤;佛子岭水电站累计发电26亿千瓦时。水库还有养鱼及改善库区的航运等效益。
2023-06-16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