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回答
2013-08-29
展开全部
我觉得是贾诩,贾诩是三国时代的奇迹之一。说诸葛亮,是政界的奇迹。说贾诩,则是谋士的奇迹。
以前一直对贾诩不是很了解,以为不过泛泛之辈,印象很差。在此非常感谢回合制游戏《三国志英杰传之曹操传》。在该游戏中,我第一次知道,曹操要南下,打赤壁之战。居然有人反对!!!就是这个贾诩,在曹操击败袁绍后,希望曹操勤修内政,富国强民!!!我当时第一感觉是:光荣公司是不是编出来的??当时竟然有这样神奇的人~~~如果真的不打赤壁之战,以当时的形势,过三、五年,曹操绝对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看了陈寿的《三国志·荀彧荀攸贾诩传》后才发现,果真有这段话(详见下文),贾诩果然超强,真的劝过曹操不打~~。再查看《三国演义》,罗贯中略去了这一段历史,但详细描述了其他的计谋。贾诩的谋略之奇已经让我大开眼界了。(罗贯中是褒刘贬曹的...)如果罗贯中把这段历史写进《三国演义》,贾诩的人气绝对不会像现在这么低的。
闲话少说,正题开始。
从贾诩之言简单剖析人物特点(均引自《三国志·贾诩传》):
1、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不居功~~善自保一说即源于此)
2、尚书仆射,官之师长,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纵诩昧于荣利,奈国朝何!(不但不居功,而且还把封的官推掉。且有自知之明~~)
3、不可追也,追必败。兵势有变,亟往必利。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
(这一段是贾诩指点张绣如何击败曹操。把曹操的一举一动都分析地很合理,让张绣大开眼界,也让我大开眼界。高手过招~~原来曹操如此不堪一击~~)
4、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
(这一段是官渡之战前,袁绍和曹操都要劝降张绣。贾诩分析形势的一段话,说明其识人、识时务。曹操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感动ing)
5、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这段是贾诩参与官渡之战,对与袁绍之战的预见,与荀彧的四胜之策有异曲同工之妙。乃《三国演义》中郭嘉之十胜十败说之源头-罗贯中也喜欢郭嘉~~)
6、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唯一的明智谋士,劝说曹操不打赤壁之战!!!!走召 弓虽!!!可惜曹操不采纳。而且不带贾诩去,导致大败。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曹操呼“若郭嘉在,安有此失”。其实如果郭嘉在,和贾诩是一个意见~~不过还好曹操并非袁绍,故贾诩没有得到田丰的悲惨下场。)
7、离之而已。
(这段在《三国演义》中有详细描述。曹操和马超、韩遂打了N久,都没有胜算。于是问计于65岁的贾诩,抹书间韩遂,立刻得胜。贾诩于是有了“鬼谋”之称号。而 马超:郁闷ing)
8、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曹丕和曹植竞争皇位,曹丕问计于贾诩。)
9、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为曹丕即位打基础,也间接解决了曹操的疑难问题。后官封太傅。)
10、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
(分析局势,精辟!!!再次 走召 弓虽!!!~~但曹丕也不听好言劝~~重用尚武的司马懿,导致司马家崛起。)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贾诩并非好战之人,但战必胜之,深合《孙子兵法》之道。
以前一直对贾诩不是很了解,以为不过泛泛之辈,印象很差。在此非常感谢回合制游戏《三国志英杰传之曹操传》。在该游戏中,我第一次知道,曹操要南下,打赤壁之战。居然有人反对!!!就是这个贾诩,在曹操击败袁绍后,希望曹操勤修内政,富国强民!!!我当时第一感觉是:光荣公司是不是编出来的??当时竟然有这样神奇的人~~~如果真的不打赤壁之战,以当时的形势,过三、五年,曹操绝对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看了陈寿的《三国志·荀彧荀攸贾诩传》后才发现,果真有这段话(详见下文),贾诩果然超强,真的劝过曹操不打~~。再查看《三国演义》,罗贯中略去了这一段历史,但详细描述了其他的计谋。贾诩的谋略之奇已经让我大开眼界了。(罗贯中是褒刘贬曹的...)如果罗贯中把这段历史写进《三国演义》,贾诩的人气绝对不会像现在这么低的。
闲话少说,正题开始。
从贾诩之言简单剖析人物特点(均引自《三国志·贾诩传》):
1、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不居功~~善自保一说即源于此)
2、尚书仆射,官之师长,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纵诩昧于荣利,奈国朝何!(不但不居功,而且还把封的官推掉。且有自知之明~~)
3、不可追也,追必败。兵势有变,亟往必利。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
(这一段是贾诩指点张绣如何击败曹操。把曹操的一举一动都分析地很合理,让张绣大开眼界,也让我大开眼界。高手过招~~原来曹操如此不堪一击~~)
4、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
(这一段是官渡之战前,袁绍和曹操都要劝降张绣。贾诩分析形势的一段话,说明其识人、识时务。曹操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感动ing)
5、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这段是贾诩参与官渡之战,对与袁绍之战的预见,与荀彧的四胜之策有异曲同工之妙。乃《三国演义》中郭嘉之十胜十败说之源头-罗贯中也喜欢郭嘉~~)
6、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唯一的明智谋士,劝说曹操不打赤壁之战!!!!走召 弓虽!!!可惜曹操不采纳。而且不带贾诩去,导致大败。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曹操呼“若郭嘉在,安有此失”。其实如果郭嘉在,和贾诩是一个意见~~不过还好曹操并非袁绍,故贾诩没有得到田丰的悲惨下场。)
7、离之而已。
(这段在《三国演义》中有详细描述。曹操和马超、韩遂打了N久,都没有胜算。于是问计于65岁的贾诩,抹书间韩遂,立刻得胜。贾诩于是有了“鬼谋”之称号。而 马超:郁闷ing)
8、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曹丕和曹植竞争皇位,曹丕问计于贾诩。)
9、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为曹丕即位打基础,也间接解决了曹操的疑难问题。后官封太傅。)
10、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
(分析局势,精辟!!!再次 走召 弓虽!!!~~但曹丕也不听好言劝~~重用尚武的司马懿,导致司马家崛起。)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贾诩并非好战之人,但战必胜之,深合《孙子兵法》之道。
2013-08-29
展开全部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见“不奉法度”者,即严惩不贷。他曾上书汉元帝,表达其“不待时而断奸臣之守,悬于都市,编书其罪”的决心,并痛斥“苟合取容,阿党相为,念私门之利,忘国家之政”的小人之举。他的这种人品和气质,对诸葛氏家族影响很大。诸葛亮的父亲是诸葛珪,字君贡,在东汉末做过泰山郡丞
军事上的成就
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3.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4.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不足之处
1.用人上的失误。首先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有勇无谋。关羽失荆州,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变空,并使蜀国在今后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背动地位。其次是用马谡守街亭,马谡自幼熟读兵法,好论军计,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还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通宵达旦。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被迫撤军。
2.对于人才的限制。诸葛亮辅政后,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经如任免一个县官的小事,诸葛亮也要亲自处理;军中“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结果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3.用兵上的失误。“诸葛一生唯谨慎”,用兵谨慎,这是诸葛亮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用兵应以慎为主,以奇为辅。奇正并用,并能建大功。时魏延曾提出自率万人,偷袭潼关,诸葛亮认为此举草率,未同意。后邓艾灭蜀,正是用偷袭之策。司马懿在给其弟司马孚来的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此话虽有夸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
后人特别推崇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将其视为智慧化身。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将其神化,其情节更是广布人口。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其评价如下: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见“不奉法度”者,即严惩不贷。他曾上书汉元帝,表达其“不待时而断奸臣之守,悬于都市,编书其罪”的决心,并痛斥“苟合取容,阿党相为,念私门之利,忘国家之政”的小人之举。他的这种人品和气质,对诸葛氏家族影响很大。诸葛亮的父亲是诸葛珪,字君贡,在东汉末做过泰山郡丞
军事上的成就
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3.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4.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不足之处
1.用人上的失误。首先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有勇无谋。关羽失荆州,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变空,并使蜀国在今后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背动地位。其次是用马谡守街亭,马谡自幼熟读兵法,好论军计,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还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通宵达旦。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被迫撤军。
2.对于人才的限制。诸葛亮辅政后,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经如任免一个县官的小事,诸葛亮也要亲自处理;军中“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结果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3.用兵上的失误。“诸葛一生唯谨慎”,用兵谨慎,这是诸葛亮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用兵应以慎为主,以奇为辅。奇正并用,并能建大功。时魏延曾提出自率万人,偷袭潼关,诸葛亮认为此举草率,未同意。后邓艾灭蜀,正是用偷袭之策。司马懿在给其弟司马孚来的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此话虽有夸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
后人特别推崇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将其视为智慧化身。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将其神化,其情节更是广布人口。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其评价如下: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8-29
展开全部
诸葛亮
他上知天文,下知曹操心理,再加上一点机智、勇敢、沉稳
他上知天文,下知曹操心理,再加上一点机智、勇敢、沉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8-29
展开全部
项羽,但是可惜最后却乌江自刎。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