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院怎样上课的

 我来答
涌骞骞0gb
2016-12-09 · 超过29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5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4.5万
展开全部
记得小时候的音乐课就是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师用模唱的教学方法把一首歌不厌其烦地教了很多遍。这样的音乐课沉闷、枯燥乏味。这样教师由主导变为主体,学生由主体排挤为客体,甚至成为知识袋。教学由本来的双边活动变成单边活动,揭制了学生学的动力。久而久之,学生因不会学、学不会而不爱学到厌学,教师也因教不会而不爱教、厌教。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不断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音乐教师应该怎样上课才是学生喜欢又达到学习效果的?随着以审美、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理念在广大教师脑海中逐渐确立,各地的音乐教师大胆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行为,在实践过程中追求教学风格和课堂气氛,音乐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但仔细思考,热闹过后学生真正学到多少东西呢?小学六年级不懂看歌谱,一首简单的简谱歌曲也不会自己哼唱,更别说五线谱了,这岂不是音乐课的悲哀?我想其结果应该不是课改的初衷。所以,我认为在积极投入课程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音乐教师和其他教师一样,太过于强调灌输性,在这种观念下,教师是课堂中的权威,是课堂的主体,孩子们只能听自己的;而学生因为长期接受这样教育影响,也渐渐地麻木了,变得依赖老师,没有自己的想法。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新课改提倡教学民主,要求教师做学生的合作者,不再以知识权威和道德权威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应该多一些自由,少一些限制;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如果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融合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探讨知识,其乐融融,学生就会把教师当作自己的贴心人,有什么话愿意跟教师讲,有什么问题愿意问教师。所以每天的音乐课我都早早地来到教室,和学生说说话,很多学生都愿意到我身边来问这问那,把自己的心事或家里班里一些有趣的事情告诉我,而往往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是表现最好的,他们积极举手,善于展现自我,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所以只有形成师生宽松、和谐的伦理关系和健康而亲密的情感关系,只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才能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课堂主体地位,知道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公,在个性的解放中体会到“我能行”的自信;使学生敢想、敢学、敢说、善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转换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过去的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教学过程总是被控制在设定好的你教我学的模式中,学生只能安份守纪地听,保持井然有序的纪律,便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而在过去的这种教学模式中让我们这一代人得到了什么,那些早已经遗忘了的音乐理论么!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现在的课改理念重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逐步培养对音乐的感情,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终身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最好体现。 1、抓住学生的特点 “我要学”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这种内在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多一些主动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关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所以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我一点也不吝啬,我会舍弃一些内容,再自己添加一部分课本以外的内容,如“音乐情境”、“动漫音乐解析”等,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抓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充分把学生表现欲望和音乐所具有的强烈感染力相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观察、主动地探索,是学习音乐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例 如在学习《小雨沙沙》这首歌曲时,我提前布置学生们有的回家用矿泉水瓶自制沙球,有的准备鱼鳞铁板,有的准备帆布,还有的准备喷壶和大盆。上课时,在拓展延伸这个环节,我模仿电影中的配音,通过摇晃沙球来模仿小雨的沙沙声,通过摇晃鱼鳞铁板发出的声音模仿雷声,帆布摩擦的声音可以模仿风声,刮风打雷之后,通常都会下雨,一把喷壶、一个大盆,下雨的声音就可以模仿出来了。这样,一个风雨雷电交加的配音就完成了。一时间,教室就成了一个电影配音室,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音乐情境。学生们觉得非常的新鲜,大家的热情高涨,都主动地参与到了音乐课堂中来,有些同学甚至找来水杯,用木棒轻轻地敲打,来模仿水滴到桶里的声音。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童年是一个多梦的季节,孩子们总是用最美好的想法憧憬未来,不仅是解放军、科学家、探险家……也包括本来就属于他们并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音乐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对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多一些辩论,少一些评判;多一些创造,少一些模仿;多一些开放,少一些封闭;多一些有效教学,少一些无效训练。将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音乐课上的“主角”,及时了解学生对音乐课的期望,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兴趣导入上贴近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使学生在参与音乐及表现的创造音乐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三、把握音乐课改的“度” 1、把握“学科综合”的“度” “学科综合”的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全面提高素质,拓宽知识面,有机合理进行各科知识的穿插。我想一个好的教师应充分把握课堂的时间,明确教学目的,有选择地进行穿插。而不是漫无目的,发散性讲解。曾听过一节这样的课——《中国功夫》,老师要教歌曲《精忠报国》,教师一上来先是给学生耍了一套拳,接着就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看过的功夫电影,再就是了解中国各种功夫,看关于功夫的短片,然后是教学生们学、表演功夫,最后时间所剩无几之时唱了一下歌曲。绕了一大圈解释的清清楚楚,却让人忘了这是一节音乐课。试问这样的音乐课能引起学生多少的情感呢?同样的的一节课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们分成若干组,分别搜集各种类型的表现中国功夫的歌曲,通过欣赏、比较歌曲的不同的音乐风格来体会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更好地学习歌曲埋下一个铺垫。让学生始终在感受音乐、体会音乐的过程中学习,并为我们强大的中华民族而感到自豪。我想想这样的音乐课始终围绕“音乐”在拓展,综合有“度”,把握合理综合的契机点进行课堂设计,使学生从中体验到美的享受。 2、把握多媒体运用的“度”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电教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在音乐教学中精心布局、合理运用电教手段,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心感情,而且对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想通过多媒体的运用,突破了传统的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手段。但是,这毕竟是辅助,要控制好运用的程度,不能喧宾夺主。现在有的音乐教师太依赖多媒体,一节课至始至终导入、范唱、教唱等全都是靠电脑来演示,我认为是远远不够的,音乐课缺少不了教师的示范演唱、演奏和生动的讲解。成功的范唱和范奏能是学生处于音乐审美之中,使学生去探索音乐,感受、领悟、鉴赏并启迪学生创造音乐,从而提升审美情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能把握住运用多媒体和传统授课之间的“度”,让我们学生既能多方位地接受新生事物又能得到音乐基础知识。 新课改课堂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新理念的树立,新实践的实施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