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籍号:个人标识码(19位)为教育系统人员基础信息统一编码,由类型码(1位)及公民身份号码(18位)或个人标识自编码(18位)构成。
个人标识自编码(18位)是在教育个人暂无公民身份号码(第二代)或原公民身份号码不可用时,由教育部依据本规则赋予教育个人的教育身份号码,个人标识自编码(18位)是特征组合码,由十七位数字本体码和一位校验码组成。
排列顺序从左至右依次为:六位数字地址码,八位数字出生日期码,三位数字顺序码和一位数字校验码。
扩展资料
学籍号的确定:
学籍号由16位构成,其中各位的意义为:
1、省市位(2位):北京市为:01
2、区县编号(2位): 注:由于北京撤县改区,区县代码随之改变
3、学校类别(1位):①0=小学; ②1=初中; ③2=小学、初中并存学校(九年一贯制);④ 3=小学、初中、高中并存学校; ⑤4=完中; ⑥5=普高;⑦ 6=职高;⑧ 7=职普高并存学校。
4、学校(3位):编码由各区县编制定义。注:这三位是学校编码的最后三位,即学校自编代码。
5、学生类别(1位):①0=小学生,②1=初中生,③2=普高学生,④3=职高学生,⑤4=小学生(借读生),⑥5=初中生(借读生),⑦6=高中生(借读生),⑧7=小学生(按北京市户口对待借读生),⑨8=初中生(按北京市户口对待借读生),⑩9=高中生(按北京市户口对待借读生)。
6、届别(2位):按入学年度后两位加学年制年度计算,为学生应毕业年度的后两位。7、*班(2位)、学号(2位): 编码由各学校编制。
每个阶段毕业后,都会在新学校重新办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