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1
展开全部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6、(6分)
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拍察瞎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①——③题(6分)
新沙 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注:澥:海。
①对《新沙》一诗的内容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知道以后海鸥也知道了。
B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从蓬莱岛请人来栽种紫芝。
C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修了一条去征税的路。
D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就想到来征税。
②下列诗句与《新沙》的主题接近的一句是
A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B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
C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杜荀鹤《山中寡妇》)
D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皮日休《橡媪叹》)
③简要分析《新沙》诗后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案:17、①D ②C ③用夸张、讽刺、诙谐、幽默、虚拟等艺术手法明确并深化了诗的主题。
这是一首讽刺晚唐赋税之重的诗。在渤海没御的涨落潮声中,海滩边淤积起一条沙堤,官府知道后海鸥才知道。如果有条通往蓬莱仙境的路,那么官家也会年年去那里收紫芝税呢。诗人以高度的夸张,尖刻的讽刺,用近乎开玩笑的幽默口吻揭露了官家搜刮的触须无处不到的现实。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7--18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1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薯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乌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18、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杏杏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袭空定应稀。
D、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革是)。
答案:17C 18B
4、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16.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6、(6分)
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拍察瞎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①——③题(6分)
新沙 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注:澥:海。
①对《新沙》一诗的内容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知道以后海鸥也知道了。
B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从蓬莱岛请人来栽种紫芝。
C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修了一条去征税的路。
D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就想到来征税。
②下列诗句与《新沙》的主题接近的一句是
A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B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
C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杜荀鹤《山中寡妇》)
D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皮日休《橡媪叹》)
③简要分析《新沙》诗后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案:17、①D ②C ③用夸张、讽刺、诙谐、幽默、虚拟等艺术手法明确并深化了诗的主题。
这是一首讽刺晚唐赋税之重的诗。在渤海没御的涨落潮声中,海滩边淤积起一条沙堤,官府知道后海鸥才知道。如果有条通往蓬莱仙境的路,那么官家也会年年去那里收紫芝税呢。诗人以高度的夸张,尖刻的讽刺,用近乎开玩笑的幽默口吻揭露了官家搜刮的触须无处不到的现实。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7--18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1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薯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乌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18、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杏杏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袭空定应稀。
D、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革是)。
答案:17C 18B
4、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16.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展开全部
《离骚》一诗素称难读,这除了南楚的方言、历史、神话、风物带来的某些理解上的障碍之外,主要由于全诗感情回环激荡,反反复复,脉络不易掌握。诚然,《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长诗,凡二千四百七十七言,三百七十三句(从洪氏说删去“曰黄昏以为期,恙中道而启基改路”二句),它既是一首自叙传性的长篇政治抒情诗,而又带有某些神话色彩和事件叙写以及情节因素。因此,对于《离骚》一诗,我们只有首先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才有可能深入到它的思想、艺术深处,发掘出它深邃的思想和伟大的艺术创造。
长诗《离骚》,叙写了诗人自己的某些弊隐生平经历,从而说它带有自叙传的性质,但它又具有大量的超现实的描写,在自我形象中渗入了浓重的神话因素。诗中的构思,具有某些情节性,但也并非是客观的、真实生活经历的叙写,而完全是主观想像的飞腾。这一切都说明长诗《离骚》是一篇浪漫主义的抒情之作,而悄卜谨不像有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篇自传体的叙事诗。也就是说我们读长诗《离骚》,特别应该把握的是它的“情”,是诗人内心世界活动的起伏,以至由此而展开的全部丰富性和贯穿于全诗的艺术特质。
贯穿于《离骚》长诗中的“情”,即司马迁所说的“怨”情
长诗《离骚》,叙写了诗人自己的某些弊隐生平经历,从而说它带有自叙传的性质,但它又具有大量的超现实的描写,在自我形象中渗入了浓重的神话因素。诗中的构思,具有某些情节性,但也并非是客观的、真实生活经历的叙写,而完全是主观想像的飞腾。这一切都说明长诗《离骚》是一篇浪漫主义的抒情之作,而悄卜谨不像有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篇自传体的叙事诗。也就是说我们读长诗《离骚》,特别应该把握的是它的“情”,是诗人内心世界活动的起伏,以至由此而展开的全部丰富性和贯穿于全诗的艺术特质。
贯穿于《离骚》长诗中的“情”,即司马迁所说的“怨”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