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小学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设计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黄秀桂 2014-10-12 分类:教学反思
分享到:
解决策略: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解决学生怕说、不敢说的问题。
2.创设语言训练的情境,以语言实践活动代替语言的繁琐理解,让学生有话说。
3.以读带悟,培养语感,解决学生语言干瘪、词汇量少、表达不完整的问题。
4.通过小组合作来增加学生开口的机会,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
5.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推荐给学生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积累一定数量的规范、准确的书面语来纠正口语表达上的缺陷。
预设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努力使学生始终在积极的状态下准备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和用规范的语言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动口率达100%,个体回答问题率达60%以上。
设计说明:
《散步》是一篇表现家庭成员间的真挚感情的散文,和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易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本节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语言训练的情境,把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置于具体情景之中。在解读文本时,以读促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想说、敢说,完整规范地表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字词,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明确课文主旨。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在朗读、讨论中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感悟亲情,理解对生活高度的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2.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3.合作探究,美点寻踪
4.配乐朗读,感悟亲情
5.联系实际,谈谈收获
6.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语文备课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温馨、美好的瞬间,人们总爱用相机把它们定格下来,让它们成为永远美好的回忆。
今天呢,老师带来了几幅这样的图片,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在这些图片上定格下来的是什么情景呢?
请你们用自己的语言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幅描述一下。
(两个学生回答)
从这四幅图片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同学们,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景呢?
(两个学生说说)
生活中这样美好的瞬间很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的《散步》,去感受他们一家人之间的挚爱亲情。
(投影:出现课题)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让我们合上书,用你的耳朵,用你的心聆听录音朗读,同时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听录音)
(2)听完朗读,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真的听明白了,我们来个快速抢答。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学生快速地回答这四个问题。
看来大家听得很认真
(3)下面请一个同学再用完整的一句话来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这篇文章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情
(板书)
母亲
“我”和妻子
儿子
三、合作探究,美点寻踪
《散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以前也读过不少美文,你认为要把文章写得很美,要用些什么方法呢?
学生回答:
词语
句式
修辞
人物
情感
是啊,一篇美文,包括许多美点,比如美的词语、句式、景色、情感、构思
板书:美
那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活动,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且把你们认为文中写得美、写得好的地方找出来,互相交流阅读心得,每个组派一个代表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
做一示范:文章的_______________很美,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的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这个有诗意的镜头,美在它连用了两个“我的”,强调了“我与母亲”“妻子和儿子”之间的挚爱情谊。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完成板书)
小结:这篇文章确实写得很美,美在…… (出现投影)
四、配乐朗读,感悟亲情
《散步》由生活中一次真实的散步写起,一家四口三代之间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谱写了一首亲情的颂歌。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再来感受这人间至善至美的真情。
五、联系实际,谈谈收获
散步其实是一件小事,可是作者却用一双慧眼,从这个平凡的小事中写出了浓浓的亲情,写出了那份责任。那么,同学们,你们学习了本文有着怎样的收获呢?请大家来说一说。这个收获可以是文章上的,可以是做人上的,可以是生活中的……
六、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同学们,《散步》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优美的田野风光,和睦的亲人之情,让我们感受到了美。我想大家如果也能认真观察,用心感受,定会写出这样的好文章。
希望大家课后把学习本文的收获整理在笔记本上。并且把文章讲给你的父母听,观察他们的反应并记录到周记本上。
美文推荐:表现亲情的文章很多,这里老师向大家再推荐两篇,希望大家课后认真读一读,并做好读书卡片。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教学,我感到比较满意的是学生能大胆地站起来说,谈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阅读收获,尤其是快速抢答时,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很高。许多学生与以前相比能较为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图。
但是,这节课还是留下了很多遗憾。虽然注意了学生的说,却忽视了对学生表达完整性的评价,弱化了对语言规范性的指点。在教学过程中,未能注意到全体学生的感受,和学生的交流还不够深入,部分困难学生还未能参与到讨论交流中来。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教师还放不开,丢不下包袱,因此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教师调控引导还不到位,评点方式略显单一。
在校本教研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有很多困惑。1、学生两极分化情况日趋明显,如何真正做到“不落下一个”?2、书面语言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书面语言又反过来丰富和改进口头语言,如何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相互促进?3、口头语言训练如何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评宁珊老师执教的《散步》一课
王风丹: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跟宁老师学习了一节课,很有感想和收获。这节课不仅体现了她较好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而且也体现了老师对新课程理念有了较为深入的领悟,反映了老师就如何实施新课程所做的有益的探索与思考。这节课既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突出了对学生思想的引导、情感的熏陶、审美的教育,让学生的心灵有了触动,较好的把握了三维目标,在充分学生主体作用及小组合作学习方面也有了很好的尝试,应该说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几点看法
一、 下面我想围绕语文教学,从学生的层面来谈谈这堂课的课堂教学。
1.语文研究情况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各方面的基本能力,能从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意思,学会倾听和表达交流,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文明的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
刚才宁老师也讲了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背景。我们语文组围绕学校校本教研的总课题,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作为近阶段语文备课组的子课题。在课前的集体备课中,我们商议采用以下几个策略:一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表达;二是创设语言训练的情境,以语言实践活动代替语言的烦琐理解,让学生有得表达;三是以读带悟,培养语感,解决学生语言干瘪,词汇量少,表达不完整的问题,让学生规范表达;四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增加学生开口的机会,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让学生个个有机会表达;五是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推荐给学生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积累一定数量的规范,准确的书面语从而纠正学生口语表达的缺陷,促进学生的表达。
2、教学策略实施和教学效果
今天这个课听下来,我个人觉得这些教学策略都得到了实施,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体同学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持久,学生无论是对课文的内容表达的感情,还是对知识、技能的学习,都表现出高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大多能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是全体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一方面对个体学生而言,卢老师在自己深入研究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理解、体味文章内容,创设情境,将语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很好的结合了起来,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理解体味文本从而做出自己的评价,同时就语文基本技能而言,卢老师也表现出了相当的重视,学生在听、说、读写几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本课恰当的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参与度广,学生基本上是在积极的状态下思考,参与讨论,学生动口率基本达到了100%,举手率、答题率都很高。
另外宁老师语调亲切自然,注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和我们学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的校本教研总课题是一致的。学生发言积极,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尽管因为基础、年龄、心理等因素制约,学生精彩的发言,灵动的智慧并不多,但老师毕竟实在做有益的尝试,学生毕竟是在不断进步着的,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们一定会有收获,学生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3.存在问题
最后我来谈谈这节课的不足。俗话说:旁观者清,找别人的不足容易,真正叫我自己上不一定有这么好。但是为了我们备课组这个子课题,也为了我们语文老师的共同进步,所以我还是要谈几句:
① 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表达、交流,但少数同学不敢当众发言,在小组内表现还可以。但始终没举手,相当一部分同学发言表达不规范。当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也反映三中学生的实际,显示了我们课题的必要性。
② 进入状态迟,学生表达质量还不高,虽然老师采取了很多方法激发学生,但是学生还是有些拘束,思维还未完全打开,学生主动提问、创造性的提问,有创意的回答都很少,不敢或者说还没有质疑、发问、辩论的意识,整堂课几乎没有人敢站出来发表与老师与同学的不同意见,缺少思维的碰撞与火花。
③ 绝大多数同学能完全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普遍缺乏自信。这可以从学生举手的动作、发言的神情、语气看出来。另外,学生在表达交流过程中习惯于或过于注重自身的思考和表达,仅仅是一种单向、单一的表达,在别人发言时,大部分都在埋头看书或思考自己的问题,或许在听,但外表上都看不出来,这样既不够尊重别人,也不能激发发言者的信心,对自己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也没有帮助。所以,应当教会我们的学生在别人发言时学会专注的倾听,理解他人的发言内容,抓住要点,质疑发问,发表不同意见。
④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还不丰富(当然,这堂课侧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仅仅采用了朗读、归纳主要内容等几个方面。其实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很多,诸如复述啊、背诵啊、辩论啊、评议啊、质疑啊、小演讲啊,等等,都是很好的方法。如果这样一搞,可能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生动,我们的学生就会更加自信而神采飞扬。
二、两点建议
最后我想提两点建议,供老师包括其他同志参考:
1.老师应该高度重视并让学生明白培养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自信的表达。
语言表达能力是语言学习中一个最重要的能力,它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其社会功能看,语言表达能力又是一个人表达观点,抒发感情,进行沟通交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手段。
最近我正在阅读一本关于张家港高级中学建设校园文化的书,其中关于培养学生演讲能力的一段中有两个例子很有意思:英国的牛津大学是一个出国家领导人的学校,建校以来共培养出了23为总统、首相或国家领导人,像撒切尔夫人、布莱尔、克林顿等,都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之所以出了这么多国家领导人,这和牛津大学历来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很大关系。这个学校有一个很不起眼的房子,是这个学校的演讲练习地,牛津大学经常举行各种类型的演讲、辩论会。他们的演讲、辩论会,英国的各大电视台都要进行现场直播,而且,他们演讲、辩论的内容往往会影响世界的格局和进程。
人们都说,美国人个个都是侃爷。这和他们注重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有关。“演讲是自由之父”,“培养公民演说能力是国家的责任”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名言。美国各个中学、大学都有演讲大厅。二战期间,美国人把“口才、金钱、科学技术”看作在世界上生存竞争的三大手段。卡耐基也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另外85%是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能力。有关资料表明,在人的日常言语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可见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能力。
中国人不善言辞,更少有具备有演讲才能的人。中国历来崇尚的是“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人们往往不要你巧舌如簧,而要你把事情做出来。大家对夸夸其谈的人有种天生的反感。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视野、活动范围的扩大,合作交流机会的增多,越来越显示了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作为教师,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并让学生理解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要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贯穿于我们全部教育教学活动当中。
2.让学生清楚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教给方法。
许多学生不是表达能力差,而是不清楚语言表达的要求,只是凭感觉,不会表达。综合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有关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我认为要做到两条:
一是真、新、顺。要做到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是做到积极、主动、自信、专注、文明、得体。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做到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我们要让学生明确语言表达的具体要求,采取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办法,以创设情境和语言实践活动为载体,教给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学生升入高中或走上社会,在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如果人人都能积极主动自信而神采飞扬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文明得体顺畅的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那么,我们学生的发展空间将会大大的增加,我们三中的声誉将会更上一个层次,我们盐城的教育将会更加令人瞩目。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不成熟观点和思考,有许多不当、不全面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宇:
今天,我们初二年级语文组卢茂华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堂校本教研的观摩课。课前,卢老师围绕研究课题,精心备课,几易其稿,这种教研的认真劲,首先是值得我学习的。
刚才王主任对卢老师的课作了一个比较系统而又客观的评价,下面我就略为补充谈谈自己的想法,不当之处请各位指出探讨。
我们初二年级的校本教研课题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总体上说,卢老师在这堂课中运用的教学策略和设计的教学步骤都能围绕着这一点来。在这堂课中既注重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又注重了语文课本的人文性;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文本中所蕴含的人类亲情,中华民族优良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又引导学生学会了如何来赏析美文,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了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等等这些方面,我认为卢老师做得很好。
在这一堂课中,我们在课前商讨的一些教学策略也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的发言面广,发言的人次多,达到了42人次,学生活动的时间绝对是充足的,基本上解决了学生不敢说,不想说的问题。这些都得力于卢老师平时的工夫下得足。但我要提出并请大家一同思考的是,在这些发言中,有多少是接受式、再现式的低层次的发言,有多少是发现式、探索式的高层次的发言呢?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单是提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去思考,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质量和表达的深度,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的表达,而不是浅层次的回答。
我想,让学生敢说、想说,只是解决的学生语言表达心理上的问题,而让学生会说、说好才是解决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上的问题。我们更应该致力于后者,因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发现在初二学生语言表达调查表中显示,喜欢逻辑严密和思考独特的表达同学只占极少数,仅有百分之十几,可见这方面学生是多么的薄弱。
况且,一堂好课,我个人认为不但要形式新颖,语言优美,还要有思想。没有思想的课堂,就是没有灵魂的躯壳,同样没有思想的深度,也就没有表达的深度,否则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流于形式,浮在表面。因此,在一堂课中,我们更应该看到学生有哪些新的见解和新的思索。
在这堂课中,有一个学生的发言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在回答假设你是文中的“我”在父亲决定走大路时会有什么想法时说“你们走大路,我走小路”。我认为这一回答,就是一个绝妙的答案,因为这非常符合一个小孩的心理,也是很多成年的教师没有想到的回答,富有创造性。但这样的答案在这堂课中并不多。另有很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下去,是在老师一步一步追问下,才回答出全部内容。在回答问题时,语言也缺乏感情,不够生动,少用修辞。
我想,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否应该让学生的表达注意一下用词和句式结构,能运用一些修辞,感情更充沛一些,表达得更深刻一些。我们是不是要这些方面做些研讨、下些功夫呢?
孔令娥:
今天听了宁老师的一节课,感觉收获是蛮大的,最主要的感受是这节课中的学生活动,下面就这一点谈谈我的看法。
宁老师在这一节课中,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们观察几幅图,问图中表现的内容。这个问题很简单,所以很多学生举手回答,而且答得较好,极大地培养了他们思考问题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回答问题的勇气。
其次,新课标明确要求“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力的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卢老师播放了这篇课文的配乐朗读,所配音乐轻柔悠扬,学生听的很认真,我观察了一下,很多同学都边听边拿笔在画文中的句子,这就是他们投入的一种表现,后来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我旁边的小男生,他的语气就在模仿那个录音的朗读,把文中那种浓浓的亲情尽可能的读出来。
还有新课程还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未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节课中,卢老师设计了一个环节“自由抢答题”,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很简单的内容,让同学迅速作答,课堂气氛热烈。
在“议一议”这一环节中,卢老师先让同学们谈一篇好的文章可以好在什么地方,同学们回答可以是词语,可以是句子,可以是修辞等等,同学们总结归纳得较好,然后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去读课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这一节课的优点是很多的。
但也有几点值得反思的地方:
(1) 教师的问题可以更加明确,如有同学说道“熬”字用得好,卢老师追问好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说明母亲在这个冬天过得不容易,卢老师又问“怎么一个不容易呢?”学生就很难回答了。所以老师的语言也应该干净、利落。
(2) 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有好几个学生从头至尾都没有参与到课堂来,我们的课堂是面向全体同学的,所以要吸引每一个学生都要参加到课堂中来,这虽然不容易做到,但我个人觉得这是每一个教师所必须做的事情。
李萍:今天听了宁老师一节课,这节课符合“美文美教”的要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优美的田园牧歌式的散文。这堂课整体上得充满感情,有行云流水般的顺畅,今天我就这堂课的师生互动方面来谈谈我的感受。
1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师生关系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的职能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教师是“以精神振奋精神,以气质影响气质,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因此注重师生互动上的融合是最能感染和影响学生的重要基础,教师的自身审美情趣、观念与行为不自然地在课堂得到一定的展现,因此师生互动上的融合更易在与学生的思想碰撞中激起火花,达到师生双方身心愉悦的效果。在这堂课中卢老师特别关注了与学生的互动,不管是课堂一开头四幅画的导入,还是学生谈学了这篇文章的收获,都充分展示了这一点。
2.宁老师这堂课不仅让师生互动起来,而且做得有声有色,不是做表面的虚假文章。课堂要焕发出活力、有生气,就需要教师注重学生回答的“个性化”,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比如有一个情节: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写得美的地方,讲讲美在哪里?这个环节中有生生合作探究,然后让学生充分地发言讨论,体现了师生互动的双向性、流畅性,提高了师生互动的实效性,学生讨论热烈,在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一起去领悟文中的各种美:修辞美、句式美、景色美、情感美等等,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美育”特质。
3.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也就是互动式教学,不仅师生互动,还要生生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情趣,才能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轴,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的教学新理念,尤其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为这堂课增添了生动、鲜活的画面。
下面我就这这堂课提几点值得商榷的地方:1、这堂课没有设置学生提问的环节,让学生开启心志,大胆发问,这也是一个重要的互动方式,而这堂课忽略了。
2、在对“世界“一词的挖掘有待更深层次一点,身边的亲情讲得比较少,卢老师没有给学生交流的机会,亲情是点点滴滴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的。
今天学习了卢老师这节课,收获很多。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马冰:
今天我听了宁老师的一节课,学到了很多东西。卢老师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设计了一系列有效的教学环节。师生互动有较为充分的体现,既有阅读方法的点拨,又有阅读材料的语言积累。刚才吴媛东老师就师生互动这一教学环节,讲得比较详细,在这里我作点补充,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本节课卢老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以学生寻求文中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美的构思为主问题进行教学,课堂上有多种形式的互动,如学生讨论的生生互动,有老师相机点拨的师生互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问题讨论、表达,老师点拨、评价有深度,语言也比较到位,但精彩处不多。就师生互动这一教学环节,我想谈几点看法。
1、师生互动阅读中,对学生的充分读书这个度究竟该如何去把握?
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读文本是基础。学生因读而发现领悟;教师因读而认识把握。课堂上如果不让学生充分读书,他们在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只能是盲目和无的放失的。但对学生充分读书的度的把握,作为教者又不能不重视。卢老师这节课对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把握得比较好的,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上可以看出。而我们平时课堂上处理总不尽如人意。关于这个“度”的把握,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首先,阅读时间上要充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次是读通读懂,能够挖掘出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活体验,从书中读进去又读出来。第三,读书要读到让学生在愤悱中求突破,特别期待老师的引导才好。
2、师生互动阅读中,怎样既尊重每一个举手的学生的发言权又不影响教学进程?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同学的发言的权力,以人为本。而课堂中往往是发言提问的优秀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语言能力得到培养,而性格内向或基础差的学生基本上被剥夺了发言权,甚至连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没有了,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尊心必然受到损害。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无暇顾及这部分学生。例如本节课中要求学生说说身边的亲情故事,有的学生刚举手,老师又进入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3、师生互动阅读中,除“问题教学”之外,教师究竟还要做些什么?
“问题教学”之外,老师要师范自己创造性的阅读体验,卢老师在课堂上对“熬”、“世界”等词语解读很有深度。但课堂上没有设计学生提问的环节,我认为这是师生互动教学的一大缺陷。其实像第6小节老师提出的“为什么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一样?”问题,只要留给学生一定思维空间,学生也会提出此问题,而且通过讨论还会有更独到的见解。
黄秀桂 2014-10-12 分类:教学反思
分享到:
解决策略: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解决学生怕说、不敢说的问题。
2.创设语言训练的情境,以语言实践活动代替语言的繁琐理解,让学生有话说。
3.以读带悟,培养语感,解决学生语言干瘪、词汇量少、表达不完整的问题。
4.通过小组合作来增加学生开口的机会,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
5.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推荐给学生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积累一定数量的规范、准确的书面语来纠正口语表达上的缺陷。
预设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努力使学生始终在积极的状态下准备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和用规范的语言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动口率达100%,个体回答问题率达60%以上。
设计说明:
《散步》是一篇表现家庭成员间的真挚感情的散文,和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易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本节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语言训练的情境,把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置于具体情景之中。在解读文本时,以读促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想说、敢说,完整规范地表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字词,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明确课文主旨。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在朗读、讨论中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感悟亲情,理解对生活高度的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2.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3.合作探究,美点寻踪
4.配乐朗读,感悟亲情
5.联系实际,谈谈收获
6.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语文备课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温馨、美好的瞬间,人们总爱用相机把它们定格下来,让它们成为永远美好的回忆。
今天呢,老师带来了几幅这样的图片,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在这些图片上定格下来的是什么情景呢?
请你们用自己的语言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幅描述一下。
(两个学生回答)
从这四幅图片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同学们,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景呢?
(两个学生说说)
生活中这样美好的瞬间很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的《散步》,去感受他们一家人之间的挚爱亲情。
(投影:出现课题)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让我们合上书,用你的耳朵,用你的心聆听录音朗读,同时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听录音)
(2)听完朗读,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真的听明白了,我们来个快速抢答。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学生快速地回答这四个问题。
看来大家听得很认真
(3)下面请一个同学再用完整的一句话来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这篇文章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情
(板书)
母亲
“我”和妻子
儿子
三、合作探究,美点寻踪
《散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以前也读过不少美文,你认为要把文章写得很美,要用些什么方法呢?
学生回答:
词语
句式
修辞
人物
情感
是啊,一篇美文,包括许多美点,比如美的词语、句式、景色、情感、构思
板书:美
那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活动,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且把你们认为文中写得美、写得好的地方找出来,互相交流阅读心得,每个组派一个代表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
做一示范:文章的_______________很美,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的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这个有诗意的镜头,美在它连用了两个“我的”,强调了“我与母亲”“妻子和儿子”之间的挚爱情谊。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完成板书)
小结:这篇文章确实写得很美,美在…… (出现投影)
四、配乐朗读,感悟亲情
《散步》由生活中一次真实的散步写起,一家四口三代之间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谱写了一首亲情的颂歌。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再来感受这人间至善至美的真情。
五、联系实际,谈谈收获
散步其实是一件小事,可是作者却用一双慧眼,从这个平凡的小事中写出了浓浓的亲情,写出了那份责任。那么,同学们,你们学习了本文有着怎样的收获呢?请大家来说一说。这个收获可以是文章上的,可以是做人上的,可以是生活中的……
六、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同学们,《散步》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优美的田野风光,和睦的亲人之情,让我们感受到了美。我想大家如果也能认真观察,用心感受,定会写出这样的好文章。
希望大家课后把学习本文的收获整理在笔记本上。并且把文章讲给你的父母听,观察他们的反应并记录到周记本上。
美文推荐:表现亲情的文章很多,这里老师向大家再推荐两篇,希望大家课后认真读一读,并做好读书卡片。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教学,我感到比较满意的是学生能大胆地站起来说,谈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阅读收获,尤其是快速抢答时,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很高。许多学生与以前相比能较为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图。
但是,这节课还是留下了很多遗憾。虽然注意了学生的说,却忽视了对学生表达完整性的评价,弱化了对语言规范性的指点。在教学过程中,未能注意到全体学生的感受,和学生的交流还不够深入,部分困难学生还未能参与到讨论交流中来。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教师还放不开,丢不下包袱,因此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教师调控引导还不到位,评点方式略显单一。
在校本教研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有很多困惑。1、学生两极分化情况日趋明显,如何真正做到“不落下一个”?2、书面语言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书面语言又反过来丰富和改进口头语言,如何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相互促进?3、口头语言训练如何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评宁珊老师执教的《散步》一课
王风丹: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跟宁老师学习了一节课,很有感想和收获。这节课不仅体现了她较好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而且也体现了老师对新课程理念有了较为深入的领悟,反映了老师就如何实施新课程所做的有益的探索与思考。这节课既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突出了对学生思想的引导、情感的熏陶、审美的教育,让学生的心灵有了触动,较好的把握了三维目标,在充分学生主体作用及小组合作学习方面也有了很好的尝试,应该说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几点看法
一、 下面我想围绕语文教学,从学生的层面来谈谈这堂课的课堂教学。
1.语文研究情况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各方面的基本能力,能从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意思,学会倾听和表达交流,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文明的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
刚才宁老师也讲了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背景。我们语文组围绕学校校本教研的总课题,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作为近阶段语文备课组的子课题。在课前的集体备课中,我们商议采用以下几个策略:一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表达;二是创设语言训练的情境,以语言实践活动代替语言的烦琐理解,让学生有得表达;三是以读带悟,培养语感,解决学生语言干瘪,词汇量少,表达不完整的问题,让学生规范表达;四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增加学生开口的机会,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让学生个个有机会表达;五是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推荐给学生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积累一定数量的规范,准确的书面语从而纠正学生口语表达的缺陷,促进学生的表达。
2、教学策略实施和教学效果
今天这个课听下来,我个人觉得这些教学策略都得到了实施,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体同学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持久,学生无论是对课文的内容表达的感情,还是对知识、技能的学习,都表现出高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大多能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是全体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一方面对个体学生而言,卢老师在自己深入研究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理解、体味文章内容,创设情境,将语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很好的结合了起来,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理解体味文本从而做出自己的评价,同时就语文基本技能而言,卢老师也表现出了相当的重视,学生在听、说、读写几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本课恰当的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参与度广,学生基本上是在积极的状态下思考,参与讨论,学生动口率基本达到了100%,举手率、答题率都很高。
另外宁老师语调亲切自然,注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和我们学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的校本教研总课题是一致的。学生发言积极,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尽管因为基础、年龄、心理等因素制约,学生精彩的发言,灵动的智慧并不多,但老师毕竟实在做有益的尝试,学生毕竟是在不断进步着的,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们一定会有收获,学生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3.存在问题
最后我来谈谈这节课的不足。俗话说:旁观者清,找别人的不足容易,真正叫我自己上不一定有这么好。但是为了我们备课组这个子课题,也为了我们语文老师的共同进步,所以我还是要谈几句:
① 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表达、交流,但少数同学不敢当众发言,在小组内表现还可以。但始终没举手,相当一部分同学发言表达不规范。当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也反映三中学生的实际,显示了我们课题的必要性。
② 进入状态迟,学生表达质量还不高,虽然老师采取了很多方法激发学生,但是学生还是有些拘束,思维还未完全打开,学生主动提问、创造性的提问,有创意的回答都很少,不敢或者说还没有质疑、发问、辩论的意识,整堂课几乎没有人敢站出来发表与老师与同学的不同意见,缺少思维的碰撞与火花。
③ 绝大多数同学能完全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普遍缺乏自信。这可以从学生举手的动作、发言的神情、语气看出来。另外,学生在表达交流过程中习惯于或过于注重自身的思考和表达,仅仅是一种单向、单一的表达,在别人发言时,大部分都在埋头看书或思考自己的问题,或许在听,但外表上都看不出来,这样既不够尊重别人,也不能激发发言者的信心,对自己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也没有帮助。所以,应当教会我们的学生在别人发言时学会专注的倾听,理解他人的发言内容,抓住要点,质疑发问,发表不同意见。
④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还不丰富(当然,这堂课侧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仅仅采用了朗读、归纳主要内容等几个方面。其实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很多,诸如复述啊、背诵啊、辩论啊、评议啊、质疑啊、小演讲啊,等等,都是很好的方法。如果这样一搞,可能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生动,我们的学生就会更加自信而神采飞扬。
二、两点建议
最后我想提两点建议,供老师包括其他同志参考:
1.老师应该高度重视并让学生明白培养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自信的表达。
语言表达能力是语言学习中一个最重要的能力,它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其社会功能看,语言表达能力又是一个人表达观点,抒发感情,进行沟通交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手段。
最近我正在阅读一本关于张家港高级中学建设校园文化的书,其中关于培养学生演讲能力的一段中有两个例子很有意思:英国的牛津大学是一个出国家领导人的学校,建校以来共培养出了23为总统、首相或国家领导人,像撒切尔夫人、布莱尔、克林顿等,都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之所以出了这么多国家领导人,这和牛津大学历来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很大关系。这个学校有一个很不起眼的房子,是这个学校的演讲练习地,牛津大学经常举行各种类型的演讲、辩论会。他们的演讲、辩论会,英国的各大电视台都要进行现场直播,而且,他们演讲、辩论的内容往往会影响世界的格局和进程。
人们都说,美国人个个都是侃爷。这和他们注重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有关。“演讲是自由之父”,“培养公民演说能力是国家的责任”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名言。美国各个中学、大学都有演讲大厅。二战期间,美国人把“口才、金钱、科学技术”看作在世界上生存竞争的三大手段。卡耐基也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另外85%是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能力。有关资料表明,在人的日常言语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可见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能力。
中国人不善言辞,更少有具备有演讲才能的人。中国历来崇尚的是“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人们往往不要你巧舌如簧,而要你把事情做出来。大家对夸夸其谈的人有种天生的反感。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视野、活动范围的扩大,合作交流机会的增多,越来越显示了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作为教师,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并让学生理解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要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贯穿于我们全部教育教学活动当中。
2.让学生清楚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教给方法。
许多学生不是表达能力差,而是不清楚语言表达的要求,只是凭感觉,不会表达。综合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有关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我认为要做到两条:
一是真、新、顺。要做到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是做到积极、主动、自信、专注、文明、得体。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做到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我们要让学生明确语言表达的具体要求,采取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办法,以创设情境和语言实践活动为载体,教给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学生升入高中或走上社会,在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如果人人都能积极主动自信而神采飞扬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文明得体顺畅的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那么,我们学生的发展空间将会大大的增加,我们三中的声誉将会更上一个层次,我们盐城的教育将会更加令人瞩目。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不成熟观点和思考,有许多不当、不全面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宇:
今天,我们初二年级语文组卢茂华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堂校本教研的观摩课。课前,卢老师围绕研究课题,精心备课,几易其稿,这种教研的认真劲,首先是值得我学习的。
刚才王主任对卢老师的课作了一个比较系统而又客观的评价,下面我就略为补充谈谈自己的想法,不当之处请各位指出探讨。
我们初二年级的校本教研课题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总体上说,卢老师在这堂课中运用的教学策略和设计的教学步骤都能围绕着这一点来。在这堂课中既注重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又注重了语文课本的人文性;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文本中所蕴含的人类亲情,中华民族优良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又引导学生学会了如何来赏析美文,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了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等等这些方面,我认为卢老师做得很好。
在这一堂课中,我们在课前商讨的一些教学策略也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的发言面广,发言的人次多,达到了42人次,学生活动的时间绝对是充足的,基本上解决了学生不敢说,不想说的问题。这些都得力于卢老师平时的工夫下得足。但我要提出并请大家一同思考的是,在这些发言中,有多少是接受式、再现式的低层次的发言,有多少是发现式、探索式的高层次的发言呢?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单是提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去思考,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质量和表达的深度,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的表达,而不是浅层次的回答。
我想,让学生敢说、想说,只是解决的学生语言表达心理上的问题,而让学生会说、说好才是解决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上的问题。我们更应该致力于后者,因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发现在初二学生语言表达调查表中显示,喜欢逻辑严密和思考独特的表达同学只占极少数,仅有百分之十几,可见这方面学生是多么的薄弱。
况且,一堂好课,我个人认为不但要形式新颖,语言优美,还要有思想。没有思想的课堂,就是没有灵魂的躯壳,同样没有思想的深度,也就没有表达的深度,否则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流于形式,浮在表面。因此,在一堂课中,我们更应该看到学生有哪些新的见解和新的思索。
在这堂课中,有一个学生的发言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在回答假设你是文中的“我”在父亲决定走大路时会有什么想法时说“你们走大路,我走小路”。我认为这一回答,就是一个绝妙的答案,因为这非常符合一个小孩的心理,也是很多成年的教师没有想到的回答,富有创造性。但这样的答案在这堂课中并不多。另有很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下去,是在老师一步一步追问下,才回答出全部内容。在回答问题时,语言也缺乏感情,不够生动,少用修辞。
我想,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否应该让学生的表达注意一下用词和句式结构,能运用一些修辞,感情更充沛一些,表达得更深刻一些。我们是不是要这些方面做些研讨、下些功夫呢?
孔令娥:
今天听了宁老师的一节课,感觉收获是蛮大的,最主要的感受是这节课中的学生活动,下面就这一点谈谈我的看法。
宁老师在这一节课中,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们观察几幅图,问图中表现的内容。这个问题很简单,所以很多学生举手回答,而且答得较好,极大地培养了他们思考问题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回答问题的勇气。
其次,新课标明确要求“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力的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卢老师播放了这篇课文的配乐朗读,所配音乐轻柔悠扬,学生听的很认真,我观察了一下,很多同学都边听边拿笔在画文中的句子,这就是他们投入的一种表现,后来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我旁边的小男生,他的语气就在模仿那个录音的朗读,把文中那种浓浓的亲情尽可能的读出来。
还有新课程还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未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节课中,卢老师设计了一个环节“自由抢答题”,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很简单的内容,让同学迅速作答,课堂气氛热烈。
在“议一议”这一环节中,卢老师先让同学们谈一篇好的文章可以好在什么地方,同学们回答可以是词语,可以是句子,可以是修辞等等,同学们总结归纳得较好,然后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去读课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这一节课的优点是很多的。
但也有几点值得反思的地方:
(1) 教师的问题可以更加明确,如有同学说道“熬”字用得好,卢老师追问好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说明母亲在这个冬天过得不容易,卢老师又问“怎么一个不容易呢?”学生就很难回答了。所以老师的语言也应该干净、利落。
(2) 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有好几个学生从头至尾都没有参与到课堂来,我们的课堂是面向全体同学的,所以要吸引每一个学生都要参加到课堂中来,这虽然不容易做到,但我个人觉得这是每一个教师所必须做的事情。
李萍:今天听了宁老师一节课,这节课符合“美文美教”的要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优美的田园牧歌式的散文。这堂课整体上得充满感情,有行云流水般的顺畅,今天我就这堂课的师生互动方面来谈谈我的感受。
1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师生关系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的职能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教师是“以精神振奋精神,以气质影响气质,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因此注重师生互动上的融合是最能感染和影响学生的重要基础,教师的自身审美情趣、观念与行为不自然地在课堂得到一定的展现,因此师生互动上的融合更易在与学生的思想碰撞中激起火花,达到师生双方身心愉悦的效果。在这堂课中卢老师特别关注了与学生的互动,不管是课堂一开头四幅画的导入,还是学生谈学了这篇文章的收获,都充分展示了这一点。
2.宁老师这堂课不仅让师生互动起来,而且做得有声有色,不是做表面的虚假文章。课堂要焕发出活力、有生气,就需要教师注重学生回答的“个性化”,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比如有一个情节: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写得美的地方,讲讲美在哪里?这个环节中有生生合作探究,然后让学生充分地发言讨论,体现了师生互动的双向性、流畅性,提高了师生互动的实效性,学生讨论热烈,在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一起去领悟文中的各种美:修辞美、句式美、景色美、情感美等等,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美育”特质。
3.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也就是互动式教学,不仅师生互动,还要生生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情趣,才能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轴,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的教学新理念,尤其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为这堂课增添了生动、鲜活的画面。
下面我就这这堂课提几点值得商榷的地方:1、这堂课没有设置学生提问的环节,让学生开启心志,大胆发问,这也是一个重要的互动方式,而这堂课忽略了。
2、在对“世界“一词的挖掘有待更深层次一点,身边的亲情讲得比较少,卢老师没有给学生交流的机会,亲情是点点滴滴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的。
今天学习了卢老师这节课,收获很多。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马冰:
今天我听了宁老师的一节课,学到了很多东西。卢老师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设计了一系列有效的教学环节。师生互动有较为充分的体现,既有阅读方法的点拨,又有阅读材料的语言积累。刚才吴媛东老师就师生互动这一教学环节,讲得比较详细,在这里我作点补充,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本节课卢老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以学生寻求文中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美的构思为主问题进行教学,课堂上有多种形式的互动,如学生讨论的生生互动,有老师相机点拨的师生互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问题讨论、表达,老师点拨、评价有深度,语言也比较到位,但精彩处不多。就师生互动这一教学环节,我想谈几点看法。
1、师生互动阅读中,对学生的充分读书这个度究竟该如何去把握?
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读文本是基础。学生因读而发现领悟;教师因读而认识把握。课堂上如果不让学生充分读书,他们在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只能是盲目和无的放失的。但对学生充分读书的度的把握,作为教者又不能不重视。卢老师这节课对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把握得比较好的,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上可以看出。而我们平时课堂上处理总不尽如人意。关于这个“度”的把握,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首先,阅读时间上要充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次是读通读懂,能够挖掘出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活体验,从书中读进去又读出来。第三,读书要读到让学生在愤悱中求突破,特别期待老师的引导才好。
2、师生互动阅读中,怎样既尊重每一个举手的学生的发言权又不影响教学进程?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同学的发言的权力,以人为本。而课堂中往往是发言提问的优秀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语言能力得到培养,而性格内向或基础差的学生基本上被剥夺了发言权,甚至连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没有了,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尊心必然受到损害。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无暇顾及这部分学生。例如本节课中要求学生说说身边的亲情故事,有的学生刚举手,老师又进入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3、师生互动阅读中,除“问题教学”之外,教师究竟还要做些什么?
“问题教学”之外,老师要师范自己创造性的阅读体验,卢老师在课堂上对“熬”、“世界”等词语解读很有深度。但课堂上没有设计学生提问的环节,我认为这是师生互动教学的一大缺陷。其实像第6小节老师提出的“为什么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一样?”问题,只要留给学生一定思维空间,学生也会提出此问题,而且通过讨论还会有更独到的见解。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