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摄政王多尔衮是不是真的有谋反之心?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09-02
展开全部
绝对没有多尔衮既是顺治的恩人,又是顺治的仇人,说多尔衮是顺治的恩人,因为顺治继承皇位,多尔衮起了一定的作用。皇太极是八月初九病故,过了六天,就是八月十四,要讨论皇位继承,当时主要有七个人,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四位亲王,还有三位郡王,就是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努尔哈赤有遗诏,就是皇位决定的时候,要满洲贵族来讨论。七个人里面多尔衮兄弟占枣中颂了三个,他再拉一票就过半数了。
当时这七个人争夺皇位可能性最大的就是两个人,第一个豪格,第二是多尔衮,豪格凳郑的有利条件是皇太极的长子,年35岁,屡立军功,有两黄旗支持。多尔衮的有利条件,他父亲努尔哈赤的时候,喜欢他,年龄32,战功卓著,有两白旗支持。会前多尔衮找索尼探口风,索尼说,说先帝有诸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多尔衮不是皇子,八月十四,开会讨论皇位问题的时候,两黄旗的清兵持枪,带着弓箭,环卫宫殿,会上索尼先发言,他建议立皇子,多尔衮说,说你这个资格不够,你出去,索尼就退席了。完了代善说,帝之长子,当承大统,很明确,就是豪格继位。豪格这时候自己觉得有两黄旗,两红旗支持他,觉得比较有把握,他就又故意谦辞了一下。他说福少德薄,非堪当任。他的意思是我客气一下,大家再一推我不就行了嘛。这时候多尔衮弟弟就说了,说既然你推辞,那就请睿亲王多尔衮做皇帝。多尔衮赶紧就说,说这个事情还得再讨论。于是多铎又提出来了,既然多尔衮谦辞的话,那就请代善来继位,代善说我年纪老了,身体也不好,我不堪大任,代善也推辞,这样继位的事情变成一个僵局了。济尔哈朗因为是属于侄子辈,皇太极的堂兄弟,他没有继承皇位这种可能,就在中间协调。多尔衮考虑了,他如果强行登极的话,势必遭到两黄旗,两红旗和一个蓝旗的反对,就是五个旗的反对,那让豪格继位他又不甘心,怕豪格反过来报复,最后就折衷了。多尔衮说我赞成黄旗的意见,由皇子继位,皇子当中豪格他提出,他不做了,那就请福临继位,福临年纪又小,我和郑亲王济尔哈朗我们俩辅政。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就是顺治继位,顺治继位之后,多尔衮就做摄政王,多尔衮和顺治之间就发生了矛盾。
第一,多尔衮是居功骄傲,独擅威权,顺治不满意了。第二,就是多尔衮把豪格给杀了,这个豪格带兵培芦打仗,为清朝立下了功劳,下西安,战陕西,定四川,都是豪格。张献忠是豪格射死的,豪格带了大军凯旋的时候,到了卢沟桥,豪格死了,怎么死的?《清史稿�6�1豪格传》说,相传军队凯旋到卢沟桥的时候,举行宴会在宴会当中,用弓弦给勒死的,还有一种传说就是也是凯旋的时候设了伏兵把他给杀了,总之是多尔衮把豪格杀了,豪格是顺治的哥哥呀,多尔衮杀了豪格还霸占了豪格的妃子作为自己的福晋,当然顺治不满意了,这是第二。
第三多尔衮主要代表两个白旗的利益,处处照顾这两个旗的利益,从土地的分配,从干部的任免,损害了两黄旗的利益,黄旗不满,当然顺治也不满了,第四就是多尔衮和顺治的母后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顺治也不满意。我在这里头还要说一下,就有一种说法是顺治是多尔衮的私生子,我觉得这纯属无稽之谈,只是小说家言。
多尔衮感到摄政王做了七年,在顺治七年的时候,十二月份死了,死在喀喇城。第二年正月,顺治八年正月,顺治亲政,二月就宣布多尔衮十大罪状,顺治采取什么措施呢?籍其家产,籍没,抄家,罢其封爵,原来封什么都罢免,撤其庙享,诛其党羽,多尔衮党羽杀的杀,放的放,贬的贬,不仅如此,据传教士卫匡国有一本书叫《鞑靼战记》这里面记载说:多尔衮的坟被挖了,把多尔衮的尸体抛尸荒野,用棍子打多尔衮的身体,用鞭子来鞭尸,更有甚者,把他头割下来,身首异地,我们不评论这件事情是不是过分,但是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顺治对多尔衮之恨可谓咬牙切齿。
有清一代,关于满清皇室的民间传闻特别多。纵观这些传闻的内容,如多尔衮以弟占嫂,雍正矫诏篡位等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跟伦理有关,给人感觉好像满清皇室业余爱好乱伦似的。这显然是深感屈辱的汉人愤懑不平又无可奈何之语,不足信。与此同时,满清深刻的文化自卑感,又使它特别热衷于为自己涂脂抹粉,甚至不惜大兴杀戮,企图扫除一切不利于己的文字记载。于是,民间泛滥成灾的野史传闻和干净得令人生疑的正史记载之间,就留下了大片空白地带,让后人莫辨真伪,遐想万千。
换个角度咱们来看看太后下嫁这件事情的逻辑起点,可能会清楚得多。太后下嫁的说法之成立,须有一个前提,即所谓的怕多尔衮篡位。多尔衮想不想做皇帝?自然是想的,这一点并无疑义。问题是他为什么不篡位?如果他篡位有没有成功的可能?
从篡位的时机来看,入关前显然不可能,不然多尔衮早就做了。因此机会只可能在入关以后直到死去的六七年摄政时期。
顺治入京之前,多尔衮先行入关,重兵在握。表面看,这时候他篡位是没什么问题的。多尔衮有多少兵马?史载大约五六万人。满清当时一旗为7500人,五六万人应该算是倾满清全国之力了。但是,在这些大清的精锐部队里,真正忠于他的,只有他和多铎的两旗,也就一万五千人左右(满清旗主和旗人是主奴关系,策反是很难的)。而他面对的,西面是虽然溃败但实力仍在的四十多万大顺军,南面是五十多万南明军队。东面是表面臣服其实无时无刻不想反清复明的朝鲜李朝,西北面是征服不久人心未归的蒙古察哈尔部。前面引路的是狡诈多变的吴三桂。在这种态势下,篡位自立虽有天时,却无地利人和,与自杀无异。而此时挟清兵入关之威势,横扫天下,荡平海内,反倒是立威扬名于后世的唯一正确选择。
顺治入京以后,官僚体系逐步建立,皇权专政日益巩固,这个时候要篡位,就更不容易了。表面看,多尔衮以皇父摄政王之尊,权倾天下,似乎帝位近在咫尺,其实未必。因为从法统上讲,从多尔衮迎顺治入京的那一刻起,顺治和多尔衮之间就确立了不可颠倒的君臣关系。
在天下甫定的新的政治角力场上,多尔衮的政治盟友其实并不多,除了死心塌地的多铎、摇摆不定的阿济格,大约就是以太后之尊幕后操纵政局的孝庄了。他对济尔哈朗势力的排挤,对豪格势力的打击,只是政敌之间的争斗而已,远构不成对皇权的实际威胁。而且,他的刻薄寡恩,阴险毒辣,只会使人慑其威,而不会使人臣服。这一点从他当初跟豪格争夺帝位时,处于中间势力的代善、济尔哈朗等人并没有支持他,就可以看出端倪。而孝庄表面的隐忍退让,并不等于缺乏力量。假设多尔衮此时想篡位,就是向至高无上的皇权挑战,就是谋反。孝庄以皇太后之尊,足以整合各方力量遏止他的野心。而多尔衮死后其党羽迅速被诛杀干净,也显示他实在政敌太多。因此,他篡位成功的希望极小。
由此可以做出基本判断,孝庄为保住顺治的皇位而屈身下嫁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没有必要。不过,两人关系有些暧昧倒不无可能,所谓无风不起浪。
多尔衮的文治武功有清一代无人能及。努尔哈赤军事出色,皇太极政治出色,多尔衮两者都出色。他没做皇帝,是为了大局,为了刚刚入关多清朝的稳定,为了有效统治中原,为了团结打天下,为了满族的事业,他能做皇帝而没做,尽管他握有绝对兵权,尽管他聪明才智胜过所有人,但他为了自己的民族牺牲了自己的私利。孝庄根本不能阻止他做皇帝,她没这个势力也没这个智慧。多尔衮最可敬之处就是心胸宽广,为人善良,不为私利,男儿本色!比那些做了皇帝的要伟大很多,也令人佩服!

多尔衮也许有野心 但是毕竟没有篡位 可以说他还是大
匿名用户
2013-09-02
展开全部
没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