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区别
2个回答
2016-12-14 ·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①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②不同点:A.政治上:洋务派维护清朝的封建制度;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B.经济上:洋务派兴办官办工业,维新派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C.思想文化上: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单纯学习外国的制造技艺,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
③内在联系:洋务派与维新派都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产物;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从洋务派中分离出一部分,形成早期的维新派。
④产生差异的根源:A.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洋务派产生于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年代,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维新派是洋务运动暴露出一些问题和资本主义产生后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条件下成长起来。B.由政治地位决定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多是封建官僚,他们必然要维护封建制度。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多是中下级知识分子,容易接受西方政治思想,提出变革主张。
②不同点:A.政治上:洋务派维护清朝的封建制度;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B.经济上:洋务派兴办官办工业,维新派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C.思想文化上: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单纯学习外国的制造技艺,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
③内在联系:洋务派与维新派都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产物;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从洋务派中分离出一部分,形成早期的维新派。
④产生差异的根源:A.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洋务派产生于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年代,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维新派是洋务运动暴露出一些问题和资本主义产生后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条件下成长起来。B.由政治地位决定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多是封建官僚,他们必然要维护封建制度。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多是中下级知识分子,容易接受西方政治思想,提出变革主张。
展开全部
,洋务运动是实干,戊戌变法是扯淡,洋务运动是学习,戊戌变法是引进,洋务运动说好听的是强国,戊戌变法说不好听的叫卖国。
洋务运动讲究的是一步一步慢慢学,先学器物,再学管理,再进一步逐步改革制度。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这些洋务运动的领袖在同光中兴中对西方的认识逐渐深入,上讨老太后欢心,下启青年人思维,内排顽固派阻碍,外抗列强之侵略,摸索着前进,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带领中国走向近代化,属于老臣谋国。
戊戌变法则想要一蹴而就,急于求成,还想发动政变。
戊戌变法(包括之后的戊戌政变)属于以康梁为首的“今文”学派利用孔子托古改制。虽然吸收了很多西方君主立宪的思想,但一不了解中国实际,想一蹴而就;二则缺乏政治头脑,寄希望于光绪(光绪想从慈禧那里争得实权),拒绝与洋务派合作(甲午之后为刷人气,当众数落李鸿章),还在毫无实力(寄希望于当时在北京出差的天津军官袁世凯,可见有多么不靠谱)的情况下伪造诏书,妄图围颐和园、杀慈禧(已有铁证)发动政变,最后还沦为保皇派,自然要失败。当时湖南的陈宝箴也是维新派,但更多是与曾国藩、张之洞、郭嵩焘关系密切,不算康梁一派(康梁只是当时维新派中的一支,而且是最激进的一支),最后也被殃及池鱼。
戊戌变法自己失败了也就算了,之后造成慈禧太后对新派大臣的不信任,康梁的失败牵连了当时几乎所有的维新派(其实当时只分为维新派和顽固派,洋务派和维新派之间其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维新派是洋务派向前发展的历史必然),中国近代化进程被迫终止(直到庚子之乱之后才又重新开启),顽固势力抬头,最后酿成了庚子国难,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的惨剧。
其实洋务派的大臣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都很清楚(他们都是官场老油条),他们成功地取得了汉族大臣在之前的清朝政府不可能达到的权力和信任,并带领中国逐步走向近代化,实行软着陆,温水煮青蛙。可惜日本比中国做得好,造成了甲午战败(正如顽固派和帝党希望的那样),之后的戊戌变法更是火上浇油,中国开始开倒车,直到《辛丑条约》之后袁世凯又才接过李鸿章的工作,重启改革。
还是多看些靠谱的史料和严谨的著作吧,官方历史教材实在是不靠谱。
洋务运动讲究的是一步一步慢慢学,先学器物,再学管理,再进一步逐步改革制度。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这些洋务运动的领袖在同光中兴中对西方的认识逐渐深入,上讨老太后欢心,下启青年人思维,内排顽固派阻碍,外抗列强之侵略,摸索着前进,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带领中国走向近代化,属于老臣谋国。
戊戌变法则想要一蹴而就,急于求成,还想发动政变。
戊戌变法(包括之后的戊戌政变)属于以康梁为首的“今文”学派利用孔子托古改制。虽然吸收了很多西方君主立宪的思想,但一不了解中国实际,想一蹴而就;二则缺乏政治头脑,寄希望于光绪(光绪想从慈禧那里争得实权),拒绝与洋务派合作(甲午之后为刷人气,当众数落李鸿章),还在毫无实力(寄希望于当时在北京出差的天津军官袁世凯,可见有多么不靠谱)的情况下伪造诏书,妄图围颐和园、杀慈禧(已有铁证)发动政变,最后还沦为保皇派,自然要失败。当时湖南的陈宝箴也是维新派,但更多是与曾国藩、张之洞、郭嵩焘关系密切,不算康梁一派(康梁只是当时维新派中的一支,而且是最激进的一支),最后也被殃及池鱼。
戊戌变法自己失败了也就算了,之后造成慈禧太后对新派大臣的不信任,康梁的失败牵连了当时几乎所有的维新派(其实当时只分为维新派和顽固派,洋务派和维新派之间其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维新派是洋务派向前发展的历史必然),中国近代化进程被迫终止(直到庚子之乱之后才又重新开启),顽固势力抬头,最后酿成了庚子国难,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的惨剧。
其实洋务派的大臣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都很清楚(他们都是官场老油条),他们成功地取得了汉族大臣在之前的清朝政府不可能达到的权力和信任,并带领中国逐步走向近代化,实行软着陆,温水煮青蛙。可惜日本比中国做得好,造成了甲午战败(正如顽固派和帝党希望的那样),之后的戊戌变法更是火上浇油,中国开始开倒车,直到《辛丑条约》之后袁世凯又才接过李鸿章的工作,重启改革。
还是多看些靠谱的史料和严谨的著作吧,官方历史教材实在是不靠谱。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