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忠贤刚开始叫魏进忠吧,他什么时候改的名?
2个回答
2013-09-04
展开全部
魏忠贤本名魏四,后来随他继父姓李,叫李进忠。是河北肃宁人。肃宁,明代属北直隶河间府,是京师之南、太行山东麓的一个穷县。他家的村子,在肃宁县西北,潴龙河畔。那时候,整个河间 府地势都很低洼,十年九涝,年年欠收,穷得连皇帝都知道(据当代专家考证,是因为水利年久失修,土地盐碱化严重)。只有这肃宁西北,老天开眼,给保留了一 块“宜梨之地”,也就是特别适合种梨。这地方产的大鸭梨,个大、皮薄、汁多,从宋朝时候起,就成为贡品。明朝从永乐年间开始,也开始向宫中进贡。
魏忠贤在自家排行老二,他上面还有一个长他10岁的大哥,叫魏钊。这是史书上也留了名的人物。魏钊是后来改的名,一开始也是“碰名”取的名。那日,他老 爹刚一出门,一只大绿蜻蜓就撞在了脑门上,老爹心里一阵儿叫苦,只好给大儿子取名“青蚂螂”。河北、北京一带的土话,把蜻蜓叫“蚂螂”(读如“妈浪”,后 一字轻声)。
名不是好名,果然人也就笨,据说魏青蚂螂念了一年“社学”(明代的乡村小学),戒尺挨了无数,连《百家姓》也背不下10句来。这 臭名字就这么一直叫着,直到快70岁时,老弟魏忠贤发迹成了“九千岁”,皇帝给魏青蚂螂封了“锦衣卫千户”,在写诏书之前才改名叫魏钊。取意“一手攥钱、 一手拿刀”,有钱又有势力。
魏老爹给魏忠贤“碰名”的时候,因有了教训,曾经再三诚心许愿,结果一出门,看见一条大黑狗正抬腿撒尿。得!只好取名“黑狗”——魏黑狗。
这是小说家言了,聊博一笑。
其实魏忠贤打小时起就是有学名的,叫魏进忠。后来随娘改嫁,继父姓李,所以又改叫李进忠。这前夫之子李进忠,过去南方的叫法是“拖油瓶”,北方乡间的叫 法是“带胡鲁子”。也有人说是魏忠贤切了命根儿进宫以后,怕给祖宗丢脸,才改姓李的。不管怎么说,都能看出其身世之苦。
到天启二年,皇帝开始看好他,给他赐名“忠贤”,并恩准恢复原姓。他从此才以“魏忠贤”名世。
他的名字改来改去,叙述起来就不大方便,所以本书从现在起,一般情况就一律叫他魏忠贤,省得麻烦
大概因为魏忠贤是恶人吧,魏氏老家的村子叫什么名儿,正史里均不载,倒是小说家言里有写做“梨树村”的,有写做“魏家庄”的,姑且存疑。
这魏四就生长在这么一个地方,用北方土话讲,这出身是“满脑袋高粱花子”,只有一辈子刨土的命。可就是这位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有的魏四,没有屈从于命运。 他天资聪明,机警狡诈,能言善辩,估计一天农活都没干过。他从小就不务正业,四处游荡,后来又爱好赌博嫖娼、吹拉弹唱、骑马射箭,十足是个当地的“烂仔 ”。
这家伙聪明是聪明,但赌博上偏偏又是个臭手,欠了一屁股债。家中生计无着,闹到老婆改嫁,女儿卖给人当童养媳。史书上载,他最后被追债的“恶少年”逼迫羞辱,愤而自宫,也就是自己把自己给“阉”了,找个机会进宫当了宦官。
他进宫的时候,是万历十七年(公元1598年)。整个万历年间,太监都是不大得势的,他一开始干的,大概也就是扫地、倒马桶一类的活儿。此后,在宫中默 默无闻30余年。到泰昌帝驾崩、天启帝即位,昔日梨树村的魏四时来运转,被皇帝赐名忠贤,开始步步登高。7年之间,位极人臣。生杀予夺,全在他一人之手; 朝中公卿,竞相奔走其门;以至于民间“只知有忠贤,不知有陛下”。
据《酌中志》记载,当时魏忠贤出行,所到之地,家家都要焚香跪迎,路两旁插上杨柳花朵,“士大夫遮道拜伏,至呼九千岁”。他的仪仗随从冠盖如云,个个鲜衣怒马,浩荡疾驰如闪电,马蹄杂沓如雷鸣。一路驰过,烟尘蔽天。
如要远行,那阵仗就更大,出行之前京师须戒严数日,繁华闹市一时空无一人。出行时,魏忠贤本人坐八抬大轿在前,亲信坐四抬大轿紧随,后面是千名禁军簇 拥,密如虫蚁,急趋而行。护卫士兵们边跑边发射鸣镝(响箭),呼啸不绝。十多支鼓乐队随行演奏,高歌猛进。夏有专车载运冰块,冬有专车运送炭火。场面之 盛,超越帝王!
魏忠贤在自家排行老二,他上面还有一个长他10岁的大哥,叫魏钊。这是史书上也留了名的人物。魏钊是后来改的名,一开始也是“碰名”取的名。那日,他老 爹刚一出门,一只大绿蜻蜓就撞在了脑门上,老爹心里一阵儿叫苦,只好给大儿子取名“青蚂螂”。河北、北京一带的土话,把蜻蜓叫“蚂螂”(读如“妈浪”,后 一字轻声)。
名不是好名,果然人也就笨,据说魏青蚂螂念了一年“社学”(明代的乡村小学),戒尺挨了无数,连《百家姓》也背不下10句来。这 臭名字就这么一直叫着,直到快70岁时,老弟魏忠贤发迹成了“九千岁”,皇帝给魏青蚂螂封了“锦衣卫千户”,在写诏书之前才改名叫魏钊。取意“一手攥钱、 一手拿刀”,有钱又有势力。
魏老爹给魏忠贤“碰名”的时候,因有了教训,曾经再三诚心许愿,结果一出门,看见一条大黑狗正抬腿撒尿。得!只好取名“黑狗”——魏黑狗。
这是小说家言了,聊博一笑。
其实魏忠贤打小时起就是有学名的,叫魏进忠。后来随娘改嫁,继父姓李,所以又改叫李进忠。这前夫之子李进忠,过去南方的叫法是“拖油瓶”,北方乡间的叫 法是“带胡鲁子”。也有人说是魏忠贤切了命根儿进宫以后,怕给祖宗丢脸,才改姓李的。不管怎么说,都能看出其身世之苦。
到天启二年,皇帝开始看好他,给他赐名“忠贤”,并恩准恢复原姓。他从此才以“魏忠贤”名世。
他的名字改来改去,叙述起来就不大方便,所以本书从现在起,一般情况就一律叫他魏忠贤,省得麻烦
大概因为魏忠贤是恶人吧,魏氏老家的村子叫什么名儿,正史里均不载,倒是小说家言里有写做“梨树村”的,有写做“魏家庄”的,姑且存疑。
这魏四就生长在这么一个地方,用北方土话讲,这出身是“满脑袋高粱花子”,只有一辈子刨土的命。可就是这位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有的魏四,没有屈从于命运。 他天资聪明,机警狡诈,能言善辩,估计一天农活都没干过。他从小就不务正业,四处游荡,后来又爱好赌博嫖娼、吹拉弹唱、骑马射箭,十足是个当地的“烂仔 ”。
这家伙聪明是聪明,但赌博上偏偏又是个臭手,欠了一屁股债。家中生计无着,闹到老婆改嫁,女儿卖给人当童养媳。史书上载,他最后被追债的“恶少年”逼迫羞辱,愤而自宫,也就是自己把自己给“阉”了,找个机会进宫当了宦官。
他进宫的时候,是万历十七年(公元1598年)。整个万历年间,太监都是不大得势的,他一开始干的,大概也就是扫地、倒马桶一类的活儿。此后,在宫中默 默无闻30余年。到泰昌帝驾崩、天启帝即位,昔日梨树村的魏四时来运转,被皇帝赐名忠贤,开始步步登高。7年之间,位极人臣。生杀予夺,全在他一人之手; 朝中公卿,竞相奔走其门;以至于民间“只知有忠贤,不知有陛下”。
据《酌中志》记载,当时魏忠贤出行,所到之地,家家都要焚香跪迎,路两旁插上杨柳花朵,“士大夫遮道拜伏,至呼九千岁”。他的仪仗随从冠盖如云,个个鲜衣怒马,浩荡疾驰如闪电,马蹄杂沓如雷鸣。一路驰过,烟尘蔽天。
如要远行,那阵仗就更大,出行之前京师须戒严数日,繁华闹市一时空无一人。出行时,魏忠贤本人坐八抬大轿在前,亲信坐四抬大轿紧随,后面是千名禁军簇 拥,密如虫蚁,急趋而行。护卫士兵们边跑边发射鸣镝(响箭),呼啸不绝。十多支鼓乐队随行演奏,高歌猛进。夏有专车载运冰块,冬有专车运送炭火。场面之 盛,超越帝王!
2013-09-04
展开全部
魏忠贤(1568年~1627年),原名李进忠。中国明朝末期宦官。北直隶肃宁(今属河北)人。出身于市井无赖,后为赌债所逼遂自阉入宫做太监,在宫中结交太子宫太监王安,得其佑庇。后又结识皇长孙朱由校奶妈客氏,与之对食。对皇长孙,则极尽谄媚事,引诱其宴游,甚得其欢心。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朱由校即位,是为熹宗。魏升为司礼秉笔太监。
明熹宗是个“木匠天才”,喜欢刀锯斧凿油漆的工作,“朝夕营造”,“每营造得意,即膳饮可忘,寒暑罔觉”。他曾亲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宫殿,形式仿乾清宫,高不过三四尺,却曲折微妙,巧夺天工。魏忠贤总是乘他做木工做得全神贯注之时,拿重要的奏章去请他批阅,熹宗随口说:“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魏忠贤逐渐专擅朝政。
时东林党人士吏部尚书赵南星,在朝廷中排斥反对派,于是非东林派愤而结交魏忠贤。1624年,魏忠贤遭到杨涟的弹劾,但幸免于难,于是开始大规模迫害镇压东林党人士,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借熊廷弼事件,诬陷东林党的左光斗、杨涟、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等人有贪赃之罪,大肆搜捕东林党人。天启六年,魏忠贤又杀害了高攀龙、周宗建、黄尊素、李应升等人,东林书院被全部拆毁,讲学亦告中止。至此,东林党被阉党势力彻底消灭,时东林“纍纍相接,骈首就诛”。
魏忠贤与皇帝乳母客氏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极受宠信,被封为“九千岁”,自己也在民间养了不少“义子”,如什么“五虎”、“五狗”、“十亥”、“四十孙”等。在其全盛时期,各地官吏阿谀奉承,纷纷为他设立生祠。1627年崇祯帝朱由检登位以后,遭到弹劾,被流放凤阳,在途中畏罪自杀。 请采纳谢谢
明熹宗是个“木匠天才”,喜欢刀锯斧凿油漆的工作,“朝夕营造”,“每营造得意,即膳饮可忘,寒暑罔觉”。他曾亲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宫殿,形式仿乾清宫,高不过三四尺,却曲折微妙,巧夺天工。魏忠贤总是乘他做木工做得全神贯注之时,拿重要的奏章去请他批阅,熹宗随口说:“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魏忠贤逐渐专擅朝政。
时东林党人士吏部尚书赵南星,在朝廷中排斥反对派,于是非东林派愤而结交魏忠贤。1624年,魏忠贤遭到杨涟的弹劾,但幸免于难,于是开始大规模迫害镇压东林党人士,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借熊廷弼事件,诬陷东林党的左光斗、杨涟、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等人有贪赃之罪,大肆搜捕东林党人。天启六年,魏忠贤又杀害了高攀龙、周宗建、黄尊素、李应升等人,东林书院被全部拆毁,讲学亦告中止。至此,东林党被阉党势力彻底消灭,时东林“纍纍相接,骈首就诛”。
魏忠贤与皇帝乳母客氏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极受宠信,被封为“九千岁”,自己也在民间养了不少“义子”,如什么“五虎”、“五狗”、“十亥”、“四十孙”等。在其全盛时期,各地官吏阿谀奉承,纷纷为他设立生祠。1627年崇祯帝朱由检登位以后,遭到弹劾,被流放凤阳,在途中畏罪自杀。 请采纳谢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