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有什么特点
展开全部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类气候以我国东南部最为典型.其它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本区位于北纬25°~35°之间,按行星风系的气候分带,这里属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干旱区,但由于海陆差异及青藏高原隆起所导致的温压场的改变,季风环流改变了近地面层行星风系的环流系统,变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为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变干旱的荒漠景观为湿润的常绿阔叶林景观.再经过几千年的人为作用,使本区成为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区域.
本区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本区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介于13℃~20℃之间,≥10℃积温为4000℃~6500℃.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长江以北0℃~2℃,江南2℃~10℃,南岭一带10℃~12℃.由于淮阳山地山势低矮而破碎,屏障作用弱,冬半年常受南下冷空气的影响,特别是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北接南阳盆地,南通湘桂走廊,冬季成为冷空气南下的通道,1月等温线在这里呈舌状向南凸出.长江以北,绝对最低气温可达-10℃以下,汉口曾出现-18.1℃的最低值(1977年1月30日),长江以南,多在-7℃~-10℃之间.每当强冷空气南下时,气温下降的幅度常可超过10℃,上海曾出现过两天之内气温下降25.2℃的记录.所以,本区虽属亚热带,但冬季气温比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为低.由于冬季的低温,中国亚热带所处的纬度偏南,其北界比理论上的界线南移4~5个纬度.和地中海地区比较,要偏南10~11个纬度.但中国的亚热带,特别在华中区,夏季普遍高温,7月平均气温均达28℃左右,有些地区超过29℃.5~9月常出现高于35℃的酷热天气.7~8月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多,日照时间长,高温出现的频率最大,绝对高温常超过40℃,浙江的金华,湖南的安化,都有41℃以上的高温记录.4月和10月的平均气温为16℃~21℃,秋温略高于春温.
总的来说,长江中下游区冬温夏热,四季分明.一般冬长1~4个月,长江以北4个月左右,南岭一带不到1个月;夏长在4个月以上,一般由5月中下旬开始至9月下旬结束,南部则迟至10月上旬;大部分地区春、秋季节各长2个月,南部可达3个月.
本区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
mm~1600 mm,比华北区多1~2倍,比西南区也要丰富些.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浙江丘陵年降水量1200 mm~1800
mm,南岭山地和江南丘陵1500 mm左右,长江中下游平原1000 mm~1200
mm.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也很显著.一般山地多于平地,向风坡多于背风坡.例如安徽的屯溪和黄山,两地相距很近,而黄山的降水量就比屯溪多700
mm(屯溪1507.8 mm,黄山2263.9 mm).罗霄山、雪峰山年降水量可超过1800 mm.
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但冬季的雨量亦可占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上.长江中下游区是全国冬雨比率较高、春雨最为丰沛的地区.
降水季节分配的这一特点是与长江中下游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大气环流过程密切相关的.
长江中下游区处在青藏高原的东面,冬季高空西风带南北两支急流在本区上空辐合,形成一条比较稳定的切变线,再加上南岭山地的影响,在地面层出现一条比较持久的华南准静止锋,气旋过境频繁,云雨天气特多,大部分地区12月与1月平均降水量均在40
mm~50 mm左右,2月份在60 mm~80
mm左右.从3月开始,南来暖湿气流增强,降水频度增加.3月下旬,赣南最先进入春雨期,并以此为中心,春雨渐次向西北、西南和东北方向延伸(图12.1.2).大部分地区直到6月上、中旬,春雨始告结束.江南丘陵春季降水多、雨期长,大部分地区春雨从4月上旬开始,5月下旬结束,雨期长达60天.本区春雨较多,长沙、南昌等地春雨比率在40%左右,比夏雨还多.南京、上海、温州等地,春雨约占年降水量的25%左右.
山地气候
山地气候(mountain climate)
受高度和山脉地形的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地方气候.主要影响因素为海拔高度、山脉走向、坡向和地形.
山地气候的主要特点:
①大气压力按指数律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在晴空条件下,无雪盖的高山白天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和夜间有效辐射强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大.因坡向不同,阳坡和阴坡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并因此影响气温和气流的分布.
②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一般气温垂直递减率在一年中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山脉走向和坡向对气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山脉两侧的气温产生差异,并导致不同的气候现象.阳坡气温高,变化大,阴坡气温低,变化小.山顶和山坡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相对较小,而且有秋温高于春温的现象,山谷和山间盆地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相对较大,而且有春温高于秋温的现象.
③降水量和降水日数随山地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在一定高度以上的山地,由于气流中水汽含量减少,降水量又随高度增加而减少.降水量达到最大值的高度称为最大降水高度.坡向对降雨的影响表现为迎风坡雨量多于背风坡.特别是高大山脉两侧,雨量的巨大差异造成植被景观的很大变化.例如,北美西海岸科迪勒拉山系中南部处于温带西风带,迎风的西侧为森林景观,而背风的东侧为荒漠或半荒漠景观.山地地形也影响降雨量的日变化.一般山脉顶部以日雨为多,而山谷盆地则以夜雨为主.
④风速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大.山顶、山脊以及峡谷风口处风速大,盆地、谷底和背风处风速小.高山上风速一般夜间大,白天小,午后最小,而山麓、山谷则相反.山地还能产生一些局地环流,如山谷风、布拉风、焚风、坡风、冰川风等(见地方性风).
⑤在湿度(水汽压和相对湿度)方面,水气压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多数情况下,山地上部因气温低、云雾多,相对湿度高于下部,但冬季高山区也有相反情况,山顶冬季云雾较少而相对湿度小.山谷和盆地相对湿度日变化大,夜高而昼低,午后最低.山顶相对湿度日变化一般很小.
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类气候以我国东南部最为典型.其它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本区位于北纬25°~35°之间,按行星风系的气候分带,这里属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干旱区,但由于海陆差异及青藏高原隆起所导致的温压场的改变,季风环流改变了近地面层行星风系的环流系统,变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为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变干旱的荒漠景观为湿润的常绿阔叶林景观.再经过几千年的人为作用,使本区成为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区域.
本区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本区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介于13℃~20℃之间,≥10℃积温为4000℃~6500℃.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长江以北0℃~2℃,江南2℃~10℃,南岭一带10℃~12℃.由于淮阳山地山势低矮而破碎,屏障作用弱,冬半年常受南下冷空气的影响,特别是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北接南阳盆地,南通湘桂走廊,冬季成为冷空气南下的通道,1月等温线在这里呈舌状向南凸出.长江以北,绝对最低气温可达-10℃以下,汉口曾出现-18.1℃的最低值(1977年1月30日),长江以南,多在-7℃~-10℃之间.每当强冷空气南下时,气温下降的幅度常可超过10℃,上海曾出现过两天之内气温下降25.2℃的记录.所以,本区虽属亚热带,但冬季气温比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为低.由于冬季的低温,中国亚热带所处的纬度偏南,其北界比理论上的界线南移4~5个纬度.和地中海地区比较,要偏南10~11个纬度.但中国的亚热带,特别在华中区,夏季普遍高温,7月平均气温均达28℃左右,有些地区超过29℃.5~9月常出现高于35℃的酷热天气.7~8月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多,日照时间长,高温出现的频率最大,绝对高温常超过40℃,浙江的金华,湖南的安化,都有41℃以上的高温记录.4月和10月的平均气温为16℃~21℃,秋温略高于春温.
总的来说,长江中下游区冬温夏热,四季分明.一般冬长1~4个月,长江以北4个月左右,南岭一带不到1个月;夏长在4个月以上,一般由5月中下旬开始至9月下旬结束,南部则迟至10月上旬;大部分地区春、秋季节各长2个月,南部可达3个月.
本区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
mm~1600 mm,比华北区多1~2倍,比西南区也要丰富些.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浙江丘陵年降水量1200 mm~1800
mm,南岭山地和江南丘陵1500 mm左右,长江中下游平原1000 mm~1200
mm.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也很显著.一般山地多于平地,向风坡多于背风坡.例如安徽的屯溪和黄山,两地相距很近,而黄山的降水量就比屯溪多700
mm(屯溪1507.8 mm,黄山2263.9 mm).罗霄山、雪峰山年降水量可超过1800 mm.
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但冬季的雨量亦可占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上.长江中下游区是全国冬雨比率较高、春雨最为丰沛的地区.
降水季节分配的这一特点是与长江中下游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大气环流过程密切相关的.
长江中下游区处在青藏高原的东面,冬季高空西风带南北两支急流在本区上空辐合,形成一条比较稳定的切变线,再加上南岭山地的影响,在地面层出现一条比较持久的华南准静止锋,气旋过境频繁,云雨天气特多,大部分地区12月与1月平均降水量均在40
mm~50 mm左右,2月份在60 mm~80
mm左右.从3月开始,南来暖湿气流增强,降水频度增加.3月下旬,赣南最先进入春雨期,并以此为中心,春雨渐次向西北、西南和东北方向延伸(图12.1.2).大部分地区直到6月上、中旬,春雨始告结束.江南丘陵春季降水多、雨期长,大部分地区春雨从4月上旬开始,5月下旬结束,雨期长达60天.本区春雨较多,长沙、南昌等地春雨比率在40%左右,比夏雨还多.南京、上海、温州等地,春雨约占年降水量的25%左右.
山地气候
山地气候(mountain climate)
受高度和山脉地形的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地方气候.主要影响因素为海拔高度、山脉走向、坡向和地形.
山地气候的主要特点:
①大气压力按指数律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在晴空条件下,无雪盖的高山白天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和夜间有效辐射强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大.因坡向不同,阳坡和阴坡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并因此影响气温和气流的分布.
②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一般气温垂直递减率在一年中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山脉走向和坡向对气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山脉两侧的气温产生差异,并导致不同的气候现象.阳坡气温高,变化大,阴坡气温低,变化小.山顶和山坡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相对较小,而且有秋温高于春温的现象,山谷和山间盆地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相对较大,而且有春温高于秋温的现象.
③降水量和降水日数随山地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在一定高度以上的山地,由于气流中水汽含量减少,降水量又随高度增加而减少.降水量达到最大值的高度称为最大降水高度.坡向对降雨的影响表现为迎风坡雨量多于背风坡.特别是高大山脉两侧,雨量的巨大差异造成植被景观的很大变化.例如,北美西海岸科迪勒拉山系中南部处于温带西风带,迎风的西侧为森林景观,而背风的东侧为荒漠或半荒漠景观.山地地形也影响降雨量的日变化.一般山脉顶部以日雨为多,而山谷盆地则以夜雨为主.
④风速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大.山顶、山脊以及峡谷风口处风速大,盆地、谷底和背风处风速小.高山上风速一般夜间大,白天小,午后最小,而山麓、山谷则相反.山地还能产生一些局地环流,如山谷风、布拉风、焚风、坡风、冰川风等(见地方性风).
⑤在湿度(水汽压和相对湿度)方面,水气压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多数情况下,山地上部因气温低、云雾多,相对湿度高于下部,但冬季高山区也有相反情况,山顶冬季云雾较少而相对湿度小.山谷和盆地相对湿度日变化大,夜高而昼低,午后最低.山顶相对湿度日变化一般很小.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