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孔雀的影评
1个回答
2013-09-05
展开全部
《孔雀》讲述生活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里的一个五口之家,一段时期内各人发生的故事。主线人物是家庭中的姐姐(张静初饰)、哥哥(冯瓅饰)和弟弟(吕玉来饰)。
姐姐20出头,是削瘦清秀的女孩,有一种清教徒似的气质,但内心刚烈执拗,可以为了梦想狠得下任何心;哥哥二十三四岁,小时得病落下轻微脑疾,但以为他笨的人,往往还不如他心底里透着明白;弟弟十七八岁,敏感、忧郁,内心过于丰富,以至于人累得有些慵懒,这样的孩子,未来捉摸不定……
《孔雀》分段落分别描述了三个年轻人各自的一段生命历程与生命状态,呈现出来的是或明朗或冲动或懵懂的理想追求,以及理想幻灭、神经抽搐、精神萎靡,以至日子平淡、尘埃落定的过程。那过程提供给我们的机会——观看别人同时也观看自己。
影片评价 《孔雀》札记:所谓大师电影
终于看完了名声很大的《孔雀》。老实说,我感到很失望。我不知道我很崇敬的姜文、田壮壮两位先生,何以会给予《孔雀》那么高的评价。他们都是不轻易褒扬别人的人,然而他们给予顾长卫和《孔雀》的评价却出乎寻常的好——“大师级的电影”、“建国以来难得一见的好电影”。单单看这样的评价,你几乎可以在想象中把《孔雀》归到《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好电影的行列,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这是一部模仿第五代、第六代电影的作品,却缺乏第五代的炽烈和第六代的冷静,它平庸而奇怪地在柏林电影节上抱回了一只银制的狗熊。
关于题材的选择
我不明白,顾长卫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来拍电影。这个题材讲述的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个平民家庭的生存故事,而落笔的重点又是这个家庭三兄妹的成长故事。按理说,只要有好的故事,好的立意,又不触犯电影局的管理禁区,任何题材都可以拍。但问题是,我看不出这部电影想要什么,或者说想表现什么。从电影所讲述的故事来看,并没有什么大喜大悲的人生离合,也没有什么剧烈的矛盾冲突,导演所作的一切努力似乎就是模拟、还原那个时代一个平民家庭的生存状态,除此之外,这部电影能给观众提供的有意义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
一部电影总要给观众提供某种东西,或是一种精神,或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或是一个哲思,或者像张艺谋那样给人一个电视广告式的视觉按摩,或者令人解颐。遗憾的是,《孔雀》几乎没有给我们提供新鲜的有意思的东西。客观地说,这部电影跟张艺谋的《活着》相比,差距是相当大的。同样是讲述平民的生存故事,《活着》所展现的是连续的不幸和灾难反复降临在一个主人公的身上,由于戏剧冲突的高度集中与强烈,从而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而且,由于戏剧冲突的高度集中,这个平民故事又具有了譬喻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反复承受痛苦并坚强活下去的象征意义。一个人的苦难史,因为契合人类的共通经验与感情,而突破了地域的民族的界限,获得了普世的艺术观照价值。
反观《孔雀》,电影以三段叙述的形式,分别讲述了姐姐、哥哥、弟弟的成长故事。这些故事平淡无奇,基本上没有什么激烈的矛盾冲突,就是一些生活片段的罗列与堆砌。有人把这种陈列日常生活影象碎片的手法,抬高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艺术审美范畴,我觉得十分牵强。从观众的观影心理来看,如果一部电影不能提供新鲜的影象刺激、感情刺激和思想刺激,基本上就是失败的。就一般的观众而言,这种不痛不痒、题旨暗弱的电影故事,几乎不能为他们提供任何观照自身存在状态的“有益的新鲜经验”;而对于那些具有丰富观影经验的人来说,《孔雀》的影象无非是第五代导演(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和第六代导演(以贾樟柯为代表)摄取和调度影象手法的杂陈,在局部上也许有非常出色的处理,但总体上仍未脱离两代导演的艺术窠臼。因此,当我在电影看到灰扑扑的长镜头、看到以电影电视节目的声像表现时代风貌时,不禁为这种熟悉的贾樟柯式的表现手法而哑然失笑。
在庸常化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深厚的、感人的思想主题,非有深厚、细腻的艺术表现力不可,如果切入的角度没选好,就会徒然消耗电影的语言与精力而难以讨好观众。且不说《孔雀》的三段叙述设计得是否合理——实际上这种设计是一大败笔,对比昆汀的《低俗小说》就很容易看出问题——电影要同时叙述三个人生存故事的野心,就足以暴露出顾长卫驾驭题材的盲目性。电影要在两三个小时内完成一次完整的叙述,必须有一条叙述的主线,它或者是一项任务,或者是一个人的历史,或者是一场战役,与之相伴的是兴衰荣辱成功失败的曲折变化;有了主线,电影才可以运用各种手法来塑造人物,设计戏剧冲突和展开故事情节。另外,电影固然可以自由表现时空的变化,但围绕着电影的主线,电影的时空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有局限的——局限于一个主人公,局限于一场伟大的战役,局限于一个爱恨情仇的故事。而《孔雀》恰恰缺乏一条主线,即使是相对独立的三个段落,每个段落也缺乏主线,因此电影只能采取“散点透视”的手法,东一榔头西一榔头地讲述一些不咸不淡的所谓“平民故事”,而且处处表现出第五代导演随意调度时空的通病。在两个多小时里试图讲述三个人故事的野心,让顾长卫顾此失彼,疲于奔命,许多故事情节刚发生就被生生掐断了, 一些片段也由于缺乏必要的铺垫和交代而显得生硬、突兀。
姐姐20出头,是削瘦清秀的女孩,有一种清教徒似的气质,但内心刚烈执拗,可以为了梦想狠得下任何心;哥哥二十三四岁,小时得病落下轻微脑疾,但以为他笨的人,往往还不如他心底里透着明白;弟弟十七八岁,敏感、忧郁,内心过于丰富,以至于人累得有些慵懒,这样的孩子,未来捉摸不定……
《孔雀》分段落分别描述了三个年轻人各自的一段生命历程与生命状态,呈现出来的是或明朗或冲动或懵懂的理想追求,以及理想幻灭、神经抽搐、精神萎靡,以至日子平淡、尘埃落定的过程。那过程提供给我们的机会——观看别人同时也观看自己。
影片评价 《孔雀》札记:所谓大师电影
终于看完了名声很大的《孔雀》。老实说,我感到很失望。我不知道我很崇敬的姜文、田壮壮两位先生,何以会给予《孔雀》那么高的评价。他们都是不轻易褒扬别人的人,然而他们给予顾长卫和《孔雀》的评价却出乎寻常的好——“大师级的电影”、“建国以来难得一见的好电影”。单单看这样的评价,你几乎可以在想象中把《孔雀》归到《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好电影的行列,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这是一部模仿第五代、第六代电影的作品,却缺乏第五代的炽烈和第六代的冷静,它平庸而奇怪地在柏林电影节上抱回了一只银制的狗熊。
关于题材的选择
我不明白,顾长卫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来拍电影。这个题材讲述的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个平民家庭的生存故事,而落笔的重点又是这个家庭三兄妹的成长故事。按理说,只要有好的故事,好的立意,又不触犯电影局的管理禁区,任何题材都可以拍。但问题是,我看不出这部电影想要什么,或者说想表现什么。从电影所讲述的故事来看,并没有什么大喜大悲的人生离合,也没有什么剧烈的矛盾冲突,导演所作的一切努力似乎就是模拟、还原那个时代一个平民家庭的生存状态,除此之外,这部电影能给观众提供的有意义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
一部电影总要给观众提供某种东西,或是一种精神,或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或是一个哲思,或者像张艺谋那样给人一个电视广告式的视觉按摩,或者令人解颐。遗憾的是,《孔雀》几乎没有给我们提供新鲜的有意思的东西。客观地说,这部电影跟张艺谋的《活着》相比,差距是相当大的。同样是讲述平民的生存故事,《活着》所展现的是连续的不幸和灾难反复降临在一个主人公的身上,由于戏剧冲突的高度集中与强烈,从而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而且,由于戏剧冲突的高度集中,这个平民故事又具有了譬喻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反复承受痛苦并坚强活下去的象征意义。一个人的苦难史,因为契合人类的共通经验与感情,而突破了地域的民族的界限,获得了普世的艺术观照价值。
反观《孔雀》,电影以三段叙述的形式,分别讲述了姐姐、哥哥、弟弟的成长故事。这些故事平淡无奇,基本上没有什么激烈的矛盾冲突,就是一些生活片段的罗列与堆砌。有人把这种陈列日常生活影象碎片的手法,抬高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艺术审美范畴,我觉得十分牵强。从观众的观影心理来看,如果一部电影不能提供新鲜的影象刺激、感情刺激和思想刺激,基本上就是失败的。就一般的观众而言,这种不痛不痒、题旨暗弱的电影故事,几乎不能为他们提供任何观照自身存在状态的“有益的新鲜经验”;而对于那些具有丰富观影经验的人来说,《孔雀》的影象无非是第五代导演(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和第六代导演(以贾樟柯为代表)摄取和调度影象手法的杂陈,在局部上也许有非常出色的处理,但总体上仍未脱离两代导演的艺术窠臼。因此,当我在电影看到灰扑扑的长镜头、看到以电影电视节目的声像表现时代风貌时,不禁为这种熟悉的贾樟柯式的表现手法而哑然失笑。
在庸常化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深厚的、感人的思想主题,非有深厚、细腻的艺术表现力不可,如果切入的角度没选好,就会徒然消耗电影的语言与精力而难以讨好观众。且不说《孔雀》的三段叙述设计得是否合理——实际上这种设计是一大败笔,对比昆汀的《低俗小说》就很容易看出问题——电影要同时叙述三个人生存故事的野心,就足以暴露出顾长卫驾驭题材的盲目性。电影要在两三个小时内完成一次完整的叙述,必须有一条叙述的主线,它或者是一项任务,或者是一个人的历史,或者是一场战役,与之相伴的是兴衰荣辱成功失败的曲折变化;有了主线,电影才可以运用各种手法来塑造人物,设计戏剧冲突和展开故事情节。另外,电影固然可以自由表现时空的变化,但围绕着电影的主线,电影的时空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有局限的——局限于一个主人公,局限于一场伟大的战役,局限于一个爱恨情仇的故事。而《孔雀》恰恰缺乏一条主线,即使是相对独立的三个段落,每个段落也缺乏主线,因此电影只能采取“散点透视”的手法,东一榔头西一榔头地讲述一些不咸不淡的所谓“平民故事”,而且处处表现出第五代导演随意调度时空的通病。在两个多小时里试图讲述三个人故事的野心,让顾长卫顾此失彼,疲于奔命,许多故事情节刚发生就被生生掐断了, 一些片段也由于缺乏必要的铺垫和交代而显得生硬、突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